父亲不是大厨,只是偶尔做两个菜给我们吃。但父亲做的肉丝面和红烧肉是我一直对外炫耀的资本。
生于 1970 年代的我,小时候家庭条件一般。好在父亲是人民教师,每月有几十元的工资能够养家糊口。
一个周日,父亲到街上秤了一点肉,回家又是洗又是切,奏响一曲锅碗瓢盆交响曲。
中午时分,我闻到肉的香味,特别让我嘴馋。我跑到土灶前一看,原来父亲在烧肉。一问,父亲说在做肉丝面。让我等一会就好吃了。
我从小就很喜欢吃面食,但以前都是吃“光面”,再搭一些煮茄子、炒青菜等蔬菜,或吃由玉米粉、元麦粉、芋头、花生米等和在一起的“面酸粥”。当时,能在光面里能够放一点猪油调味,已经算是很不错了。今天是第一次吃肉丝面,我特别开心也特别期待。因为我还从来没吃过肉丝面呢。
不一会,父亲端着一大盆面条上桌了。面汤略红,粉嫩的肉丝与白面条相得益彰,尤其是盆中飘出的浓重的肉油香味,令我垂涎三尺。
我立即拿起碗装了满满一碗,由于面条太烫,我边吃边吹气,大快朵颐。
那天,小小的我连吃两大碗肉丝面,把小肚子都吃撑了。
印象特别深的是,吃完了,嘴一抹,我问父亲这面是怎么做的,怎么这么好吃这么香?父亲说,他是先将五花肉切成丝,将肥肉熬油。油熬好后,再将瘦肉放进去翻炒,同时放些酱油、葱、味精等调料,再多加点水煮熟即可。
这样的做法类似于陕西“臊子面”里的臊子。待肉丝汤做好后,装到盆子里,再用锅单独煮面条。面条煮熟,再将肉丝汤倒进面条里搅拌,一锅肉丝面就好了。
品尝到肉丝面的美味后,我便跟父亲说,以后多吃肉丝面。父亲回应“有空就做”。果然,父亲有空就做肉丝面给我们吃,而且肉丝面做得越来越可口。我是百吃不厌。
父亲的拿手厨艺可不止是肉丝面。他做的红烧肉也是亲戚朋友们称道的美味佳肴。
我小的时候,父亲做红烧肉,只是简单的用油、盐、酱油、红糖做调料。红烧肉有一个特点:块头大。父亲说,红烧肉必须要大块的,看起来大气,吃起来过瘾。父亲还叮嘱我们,以后做红烧肉一定要大块的。那时,只要父亲做的红烧肉端上桌,我一口气连肥带瘦能吃七八块。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做菜的调料越来越多,父亲也与时俱进,每次做红烧肉除了油、盐、酱、醋、糖外,还增加了五香、八角、桂皮、桂叶、料酒等很多配料,最重要的是父亲学会了用啤酒给红烧肉提味。每次端上桌,带着啤酒味的红烧肉香气四溢,肉质嫩滑,肥而不腻,入口即化。
现在,我儿子每次嘴馋了,就要吃他爷爷做的红烧肉。父亲为了满足他孙子的味蕾,每隔几天就要问他的孙子要不要吃红烧肉。只要想吃,他会立即去购买肉回来烹饪。每当父亲看着他孙子夹起红烧肉狼吞虎咽的样子,脸上尽是满足的笑意,嘱咐他孙子:“慢点吃,多着呢。”
父亲的厨艺,可能抵不上五星级饭店大厨的手艺,但父亲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时,我就像嗷嗷待哺的娃娃一样,想要吃的时候,就能吃到饱吃到舒心;父亲的厨艺也像在外漂荡的我归家时的激动,当踏上故乡土地时,闻到家乡泥土的芬芳就非常满足的心情;父亲的厨艺更像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休憩点,累了时,品尝一下父亲的厨艺,内心又充满了信心和勇气,它助力我去迎接前面的各种风险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