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佃水的头像

张佃水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14
分享

玉函山小记

在泉城济南,早就有“南有泰山,北有玉函”之说。

玉函山因美丽的神话传说而得名。在唐代志怪小说家段成式写的《酉阳杂俎》里,记载了一个“青鸟衔玉函”的故事:汉武帝赴泰山封禅途中,登临此山,得到了西王母的玉函,函中寄长生药,下山时不料玉函化为白鸟飞去。汉武帝自感无福消受,抱憾而去。但是装灵药的玉函仍秘藏在山里,被王母的信使“青鸟”日夜守护着,玉函山山名也由此而来。

济南地势南高北低,地下又主要以石灰岩构造为主,孕育了享誉天下的“七十二名泉”,玉函山当然功不可没,它涵养了“泉城”所需的多少水脉啊。山上泉水随处可见,不仅有西佛峪的蕊珠泉、灰泉、大泉、石榴峪泉,柏石峪的沛泉、东峪泉,花山峪的永清泉,最有名的当然是山顶三教堂北的王母池泉,亦称“瑶池”,传说是西王母及众女神沐浴的圣迹。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在山上部队服役的时候,王母池不知何时已经被砌成长方形的水泥池子,水量不算大,主要用于浇灌我们种的菜地。三教堂当时是食堂,记得在原北门的地方又接了一间平房,当操作间用。三教堂占地二十平方米左右,似塔。令人称奇的是,从地基到房顶,全部由大小不一的石块累积而成,层层叠叠,环环相扣,蔚为壮观,据说此处是供奉泰山二奶奶的庙宇,但和泰山顶上气势恢宏的泰山奶奶庙相比,确实显得寒酸了些。

然而据史料记载,早在隋朝时,先人们就已经涉足这座神奇的大山, 从山阴西佛峪寺的题刻得知,一位叫做杨静太的妇女于开皇四年(584年)八月初十日来到这里,首先在山阴新月形天然石厦之间开凿了佛像,其残字尚留存在第三龛下。之后来此祈福造像的信徒络绎不绝,直至唐大中十年(856年)才告一段落,其间共为后世留下了三十三窟八十八尊精美绝伦的造像及十九种题记。

在造像运动的后期,云游四方的僧侣也慕名而来,在山巅建造了兴隆寺,宋代改建为道教的泰山行宫,又叫碧霞元君祠,民间称作泰山奶奶庙。该祠原貌峻拔雄伟,现仅存南天门和三大殿中的一殿。这个仅存的一殿就是“三教堂”。由此看来,当年的泰山二奶奶庙规模也相当大啊。延至明清两代,玉函山泰山行宫香火进入鼎盛时期,每逢农历四月前后,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云集此山,朝拜泰山奶奶。

从三教堂向东走,有一溜十多间的青石屋,坐北朝南,屋南有一小块平整的空地, 不知这青石屋是何时何人建造于此,想来应该是当时的僧侣或信徒为安身、休息之用所建吧。这里便是我们原来的营房。

山上的军旅生活多半是寂寞而单调的。轮休的时候,战友们经常翻山越岭地长途奔袭,一为锻炼身体,也为了尽揽第二故乡的山山水水。济南的南部山区风景异常秀丽,特别是深秋时节,漫山遍野的红叶美不胜收。但进入冬季,山上还是非常寒冷的。冬天大雪封山的时候,我们几个单身军官就会搬到战士宿舍里睡觉(在小房间睡觉深夜里时时会被冻醒),那时只有战士们住的大宿舍里燃着取暖炉,官兵们挤在一起说说笑笑,其乐融融,连平时生活和工作中结下的一些疙瘩,也于无形中如春天的冰雪化解了。

“红叶古岩阴,苍松野寺深。斜阳明岭背,秋水静禅心”。玉函山正是集悠久人文历史、浓厚宗教背景于一身,才吸引了历代文人骚客的登临膜拜。晁补之、元好问、李攀龙、于慎行等纷至沓来,留下了众多诗篇和著作。清道光年间,济南著名学者、藏书家马国翰于玉函山脚下筑玉函山房,悉心编纂《玉函山房辑佚书》,并著有《玉函山房藏书簿》、《玉函山房文集》、《玉函山房诗集》,使得玉函山借其著作名满天下,他也因之成为一代大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