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佃水的头像

张佃水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06
分享

碗净福至人间味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有“食神”美称的蔡澜先生出过一本书,叫《碗净福至》。碗净,寓意珍惜,是指对食物的尊重和感恩,对自然馈赠的无尚敬畏;如此,方能从每天的一饮一食中收获福气,从容而优雅地走完这一生。

老话讲得好:“饭吃七分饱,健康活到老”。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虽然官至将相,名声显赫,却始终保持着寒士的作风。出任两江总督时,扬州盐商特意准备了“饕餮盛宴”宴请他,面对一桌子山珍海味,曾国藩仅仅动了面前的两道菜。饭后,他说:“一食千金,吾不忍食,目不忍睹”。曾国藩正是从节制饮食开始,将修身的理念贯彻始终,并被后世誉为“半个圣人”。

曾国藩的日常饮食,也是非常简单。没有客人来访的时候,就一样荤菜搭配些果蔬即可;只有要招待客人,他才会让家人多设道荤菜。他不仅自己如此,还告诫子孙,“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曾国藩家训》中载,“曾家男子,要人人会耕地种菜;曾家女子,须个个会做饭织布”。曾国藩衣着朴素,衣袍鞋袜,大多是他夫人做的。三十岁那年破例做的一件天青缎马褂,他一穿就是三十年。在住行方面,曾国藩则习惯性在床上铺草席,盖土布,住老屋。甚至家门口,也不挂任何“相府”“侯府”之类的匾。被问及个中缘由,曾国藩说:“凡居官不可无清明,若名清而实不表,尤为造物所怒”。都说富不过三代,但因为曾国藩的言传身教,曾家六代子孙兴旺了百年,也被后人给了“曾家无一是废人”的美名。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个人,一个家,一旦开始浪费粮食,挥霍无度,就离祸患不远了。司马光说:“奢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别看只是铺张了一顿饭,浪费了一粒米,但奢侈的口子一旦打开,贪念会一点点把人吞噬。

《朱子家训》曰:“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诺。” 当一个人内心丰盈时,即使是简单朴素的园蔬,也可胜过山珍海味。作家林清玄的外祖母,一生清简。平时,她从来不会剩一口饭,就连菜盘里的汤汁也会喝掉,甚至是米粒掉在了地上,她也会捡起来再吃掉。之所以这么做,倒不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窘迫。而是老人家认为:珍惜,方能积福;节俭,才能养德。老人家不仅自己珍惜粮食,还要求晚辈做到:碗中不剩一粒米,吃饭不赶一时急。

在林清玄的记忆里,老人家活了八十多岁,也一直保持着身体的康健。每当有人问及个中缘由,她总会说:“活得久,可能是因为惜福吧,由于珍惜自己的福气,才能福寿绵长”。老人家过世时也十分安详,没有受到一丝病痛的折磨。或许,正是因为老人家一生敬畏粮食,珍惜福气,才获得福报,得以善终。

其实,一粒米能到了你碗中,远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 播种、灌溉、收割、打谷一个不能落下;土地,水源,阳光、人力每个都需具备。珍惜一粒米饭,就是珍惜背后的每次劳作、珍惜自然的无私赋予,也是珍惜我们自己的福德。“惜福福常在,随缘缘自来。”不过分铺张浪费,懂得珍惜福缘的人,福缘也能常在你身边。

在这个时代,挥霍不再荣耀,节制才是美德。正如释迦牟尼在《杂阿含经》中说:“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相传,明朝有个富人,叫张义方。因家有良田万顷,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租户们日日辛勤耕作,年年给他缴纳租粮。年复一年,收上来的粮食堆积如山。他们一家一时半会也吃不完,就放在粮仓里存着。有人劝他,这些富余的粮食可以拿出来救济穷人,也算是给自己积福。但张义方一概不听,粮食发霉了就是倒掉,拿去喂猪也在所不惜。

暴殄天物,终究会遭天谴。正德六年黄河决堤,张义方的万顷良田和万贯家财尽数被毁。因为他平时吝啬和刻薄的为人,没人愿意向他伸出援手,一家人活活在灾荒中被饿死。俗话说:“人无寿夭,禄尽则亡。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人生在世,乐善好施,福报才至。吃苦则了苦,享福即消福。

人在作,天在看,饱时省一口,饿时才能得一斗。今天浪费种下恶因,明天灾来需承受业果。谚语云:“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食物,是芸芸众生与天地神灵沟通最直接的通道。一餐一饭,一筷一碗,都会藏着你一生的福报。积福不容易,败福一瞬尽。

你所厌恶的饭蔬,或许是别人求而不得的饕餮;你所浪费的食物,或更为他人得以饱腹的奢望。“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这是明孝慈高皇后规谏太祖的一句话。意思是提醒明太祖切勿奢侈淫逸,慎思慎行,注重小节。

即便你腰缠万贯,财大气粗,生活富足,也不要随意浪费粮食,不要整日挥霍无度,要懂得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否则,再好的福气,再大的福报,也会因此而消失殆尽、财散人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