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饮食或不可缺“汤”:“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像南方人喜欢煲各种稀奇古怪的清汤寡水,美其名曰“养生汤”;北方人则偏好拿好多米豆类粗粮混搭煮粥,粥可稀可稠,可咸可淡,乡亲们统称它们叫“糊涂”。唯独故乡的糊粥可谓是另类的存在,不咸也不淡,以其卓然“糊”香而独霸一方江湖逾千年。
若依其名而想当然地认为,这糊粥肯定熬得锅底糊了结锅巴的那种粥,那也不能算错,是有这种意外情况发生。但是,熬粥高手绝不会出现如此小儿科式的纰漏,高手熬制出的糊粥必有此糊香而绝无此糊味。
说起糊粥来,早先它也是有尊贵出身的, 绝非引车卖浆者之流能喝得到的,所以亦称贡粥。相传此粥是由汉高祖皇后吕氏发明并首熬制出第一锅。令人想不到的是,吕皇后贵为汉代开国后宫第一人,什么样的山珍海味、七荤八素等没有尝过,为什么自己会亲自跑到后厨专门熬制如此一锅糊粥?而且费时费力,弄不好还会因整糊锅而功亏一篑,只能说此夫君刘邦喜爱喝粥。
高祖刘邦之所以喜爱喝粥,恐怕还是与其出生地彭城(今徐州)有莫大干系。故乡鲁西南一带吃饭必喝粥,而徐州与鲁西南相邻,曾经长期还为山东所辖,饮食习惯相习也就不足为怪了。况且刘邦出身贫寒,早年间常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平时没饭吃能喝上碗粥也可混个肚饱。至于后来纠集起一帮混混,靠小打小闹混饭吃也实属无奈,一个大活人总不能被活活饿死吧。
然而,靠打砸抢起家的刘邦逐渐成了气候。讲义气、有肚量的他吸引了各地精英、各方诸侯争相来投,最终建成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帝国。可早年的生活磨砺也给他留下了胃疼的毛病。作为皇帝,虽然锦衣玉食成为了其日常生活标配,但时常折磨他的胃疼还是让其十分想念故乡一带的糊涂。爱夫心切的吕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便有了她自己亲自做粥给夫君喝的冲动。
说干就干。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以后,这天宫女又把锅烧热了,等候皇后做粥。哪知皇后稍愣了愣神,锅都快烧红了,于是顺手舀起一瓢豆汁泼进锅里,随着“吱啦”一声响,马上有一股豆香糊气直冲口鼻。皇后惊喜之余,又加入豆汁、小米汁,慢火熬煮半天,美味绝伦、温胃养胃的糊粥终于熬制成功了。
故乡正宗的糊粥基本遵循吕后的这套熬制程序,主要配料有且只有黄豆和小米(按一比二的比例)。首先要把黄豆、小米分别加井水浸泡半天,经石磨碾成豆汁、米汁,再拿纱布幔过滤三遍,把豆渣、米渣过滤出来,只留下细腻润滑的豆汁、米汁之精华。
最关键的一步来了:取柴禾把熬粥用的大铁锅烧热至锅底将红未红之际,迅速舀一大瓢豆汁转圏泼进锅里,豆汁糊香立马被炝炒激发出来,随之再倒进一瓢瓢豆汁,沿顺时针方向慢慢搅动,必须一刻不停地搅,时不时还要撇去浮沫。目的主要是防止糊锅,再则还可把豆腥气挥发出来,只留下豆香味儿。待到火候已到,然后加入米汁,开锅改用文火慢熬二三个时辰,直至熬出浓稠似浆状且发出淡淡的糊香时就可出锅了。
糊粥盛行于故乡济宁及微山湖运河一带。质量上乘的糊粥淡黄中泛着奶白,莹润细腻,呈半凝固状,浓稠不腻,盛进碗时还带着舀粥时泛起的一串串气泡。端起碗来,一股混合着豆米交融的浓浓香味顿时扑面而来,尝一口滑顺糯软,唇齿盈香,令人欲罢不能,喝一碗还要再来碗。
喝糊粥的绝配为馓子或油条。油条自不必说,而糊粥配馓子的吃法堪称绝妙。把馓子掰成两半浸泡在粥中,馓子的酥脆碰上糊粥的浓稠,像起了神奇的化学反应一样,馓子在糊粥中略略变软,入口即化,但内里却依旧是酥脆的,此时此刻最为好吃,早了晚了都失了风味。忆起小时过年的时候,母亲凌晨总是早早地起床,给每个家人都备上一碗热腾腾的糊粥,饭桌中间放满满一小箩筐的馓子,有时再配上两小碟豆腐丝和五香酱黄豆,可谓又丰盛又解馋。
当然,糊粥还有更豪横的吃法。在故乡清晨街头的小吃摊上,卖糊粥的摊主有时会将一浅盆切得薄薄的卤牛(羊)肉片摆出来,待有钱的吃货光顾。摊主轻轻地捏一小把肉片垫在碗底,从百年陶土缸里迅速盛出一大勺糊粥浇上,粥甚至会高出碗沿而不外溢,再趁热撒进十几颗酱黄豆。食客把刚炸出来的热油条泡在粥中,油条裹着肉香、粥香及酱豆的香气,如是一碗糊粥下肚,直吃得你荡气回肠、神清气爽!相传郑板桥曾从故乡路过,喝了此粥之后,遂大笔一挥写下了“难得糊涂”四个字夸赞糊粥,不料想此词后世竟演变成了处事格言。
寻一方饮食,品千年糊粥。故乡的糊粥在无数个早晨,唤醒了人们沉睡中的乡音味蕾。作为运河流域特色食品和儒家饮食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糊粥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历久不衰,成为祖先留给后辈们的美好餐饮记忆,更体现出故乡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守望。
2024年3月11日.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