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东晓的头像

张东晓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3/06
分享

隐痛·品读李商隐

我读到的李商隐是痛苦的。

这痛苦正如他的名字一般,隐藏在他那斑斓华丽的文字背后,让人每读一遍心里都情不自禁的会再痛一次,为他绝世的风华,为他不为人懂得悲苦。李商隐,他如同一位幽居空谷的绝世美人,他不稀罕尘世,可又逃避不了尘世的牵绊。他静静的站在历史的一角,若隐若现。

(一)无题,无题

李商隐写了许多无题诗。也许是懒的把,他连题目都懒的再去想再去琢磨,其实有没有题目又有什么关系,反正世人也看不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古龙还是懂他的,把这美妙的诗句化为绝世的武功。可懂他的人还是太少了。

任何人不被理解都绝对不会是件很愉快很值得骄傲的事情。李商隐也不例外。

唐代诸位大诗人中,白居易的诗应该算是比较好懂的了,相传他写完诗后会读给老婆婆听,直到老婆婆听懂为止。虽然未必可信,但白乐天用心良苦可见一斑。李白的诗作大部分也是不需要太多的文化积淀就可以读懂的。少儿不识月,呼作白云盘。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些诗句不仅朗朗上口,读起来也消耗脑细胞。杜甫的诗读起来就要费些心神了,毕竟除了诗圣他还有个“诗史”的雅号。这号一般是不会叫错的。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如果不知道点儿当时的背景,还以为杜老夫子中彩票了呢。尔曹生于名俱灭,不废江湖万古流。这更需要一定的文史知识了。

李商隐呢?人生一题,人生无题,这就是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有人考证,这首无题作于李商隐进士及第后在长安任职校书郎时期。此时李商隐已经结婚,所以对于说此诗是为情人而作,我甚鄙视。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都与元稹般喜新厌旧,就算元稹也是在妻子去世后才开始滥情的。相较于古人,我们现代人对婚姻或者对爱情的认知不是更深了,而是更方便了更自由了更享受了,难道不是吗?

从一而终,永远不应被嘲笑,也永不过时。

我更相信这是李商隐自己的臆想——渴望理解尤其是渴望在政治上被接纳的臆想。而这无疑是李商隐的隐痛。

举进士第前,李商隐与牛僧孺的嫡系礼部尚书令狐楚交好,被令狐楚视为得意门生。进士及第后,李商隐娶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王茂元是谁?他乃当朝宰相李德裕的好友,就这么李商隐也很自然的被归入“李党”一派。此时又恰逢令狐楚刚刚病故,李商隐就被牛党众人视为“背叛师门”叛徒。

背叛师门,呵呵,背叛师门,这个罪名有多大?就算大侠令狐冲都承当不起,何况一介书生呢?

牛李之间,李商隐无处可逃,也无从为自己辩解。可他心里明白,他就是李商隐,一个会写诗,一个想为朝廷为百姓做些事情的人。

他没有什么党,他不需要什么党。

他是君子,君子朋而不党。

李商隐希望自己可以自由飞翔,希望有人与他心有灵犀,尤其希望当朝的那位皇帝能看到他的努力。他在给自己辩解,这无法言说的痛楚让他只能朦朦胧胧的去写。难道他还能离婚不成?那样不就成了彻底的小人!他是不屑的!再说妻子王氏本就大家闺秀,温淑贤良,两人甚是恩爱。

他是君子,君子可欺之以方!

我们的诗人都是天真的,会天真的以为自己用诚心忠心和才能就可以换回一些前程。可庙堂之高,高处不胜寒。

江湖之远,这也许才是诗人的最终归宿。晚年的李商隐终于看明白了,这个朝廷不值得他付出,这个时代也不值得他托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泪已干,痛已尽,可缓缓归去。

(二)锦瑟,李商隐的自我挽歌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有人说这是爱情诗,是李商隐写给自己的昔日情人的,而“锦瑟”正是他情人的名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不正是对往昔情人的追忆吗?

有人说他是追忆妻子的。诗中以“弦”代“弦”,追忆了与妻子恩爱的时光,一往情深。李商隐和妻子的感情的确很好。妻子王氏去世后,诗人多年后亦难忘怀。“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这句诗虽然没有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那么华丽那么为人熟知,但就用情方面,李商隐却远远不是元稹所能比的。

还有人说这是李商隐的自述。自感人生多苦楚,苦楚进入诗中来。他写道了庄生梦蝶,写道了杜宇啼血,写道了沧海月明,写道蓝田玉暖。几乎一句一典,每一个典故都无不透露着才情无法施展的悲苦。这不就是李商隐吗?

更有甚者说这是首爱国之作。无稽之谈!李商隐是想为朝廷做些事情的,但也仅此而已吧。还是明代王世贞来的痛快。在《艺苑卮言》中他直接说道“然不解则涉无谓,既解则意味都尽,以此知诗之难也。”什么意思呢?不去解释也就无所谓了,如果解释可能就没有意思了。唉,太难了。

一首诗能有如此多元化的解释,这固然是李商隐的骄傲,但何尝又不是一种悲哀呢。我更相信这是李商隐给自己设置的面纱。有了这层面纱,李商隐就化身李义山,而把真实的自己隐藏在背后。

他的苦,就如喝进心里的酒,有多少化作汗水,有多少化作泪水,有多少化作心血,连他自己似乎都不明白。难道他还奢望别人明白吗?

他少时清苦,勤于读书,更是一位码字先锋。与我们所不同的是,他是一字一字的抄,我们是一字一字的敲,都是要吃饭的!但他绝对不甘于此。大和三年(829年),李商隐结识诗坛领袖白居易,并受礼部尚书令狐楚赏识。开成二年(837年),24岁的李商隐进士及第。美好的前程似乎已经唾手可得,但却因婚姻一事的陷入了牛李党争,更可悲的是他从来没有获得过两党中任何一党的认可,一直都在夹缝中求生存,终其一生,也只是做过“校书郎”和“县尉”这样不入流的小官。

心高气傲的李商隐能怪谁呢?怪自己的妻子?他不能!怪自己?他不愿!只能怪那些小人。“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他控诉那些小人,尽管这丝毫无法减轻他的苦楚。而他深爱的妻子也因此深深自责,自觉有愧于丈夫,终于在唐大中五年(851年),撒手人寰。此时的李商隐刚刚39岁,中年丧妻,诚可哀哉!而此诗正是写于妻子王氏去世后的第六年,也就是857年。

李商隐本可以有远大的前程,但却满腔苦楚无处述说。也许我们常常假设,如果他没有娶王氏又该如何?但是当我们看到他写给王氏那些深情的作品,我们怎么忍心做这样的假设?

李商隐从来没有后悔过与王氏的结合。这首诗就是明证。

“美好的年华,总会过去,让人怀念。我也曾经痴迷权贵,也曾经妄想报效朝廷。现在总算明白了,这一切不过都是虚幻,这红尘来去亦不过一场梦。什么才是真实的呢?就是与你共度的那些日子。我从来没有怨过你。他真正后悔的就是没有认真把握相聚的时光。”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是我们的诺言。剩下的时光,我将守着我们的诺言,直到回到你的身边。”

这就是诗人写给自己的挽歌。谁能比自己更懂自己,与其让别人写,不如自己先写好吧。至于后人,管他呢,懂得人自然会懂,不懂得说再多也不会懂。

此诗写成一年之后,也是妻子王氏离世七年之后,唐大中末年(858年),李商隐在郑州家中病故,年仅45岁。

(三)李商隐的快乐时光

这世界,我们总要找个地方把我们的灵魂安放。屈原选择了汨罗江,如此决绝,非一般人可为之。陶渊明躲进了桃花源,有酒有美女,人生足矣。尽管蜀中房价不菲,杜甫还是弄了两间草堂。面对浣花溪畔,饱餐风霜的杜老夫子还是吟诵出了“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样难得温柔的诗句。

李商隐的桃花源和草堂又在哪里?

童年时的李商隐是清贫的。他身为长子,十岁丧父,姐妹众多,境况能好到那里去?

我想他的第一段快乐时光应该是从他24岁那年开始的。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24岁的李商隐登进士第。

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25岁的李商隐结婚成家,妻子王氏是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26岁的李商隐顺利通过授官考试,出任秘书省校书郎,不久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

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人生美事,莫过于此。

李商隐进士及第后的心情如何,由于资料匮乏,我们只能想象。与他并称的杜牧,在进士及第后曾道“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心情之畅快,意气之风发,可见一斑。所谓指点江山,不外如是。哎,当年自己考中一个二本都已经兴奋的觉得天下都是自己的,何况人家是中进士还当了官了呢?!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充满情调的《夜雨寄北》是旅居蜀地的李商隐写给妻子的回信,此时尽管他们已经结婚多年,但感情还是非常新鲜,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如今,都难得珍贵。况且当时,新婚燕尔。

甜甜蜜蜜,才子佳人,羡煞世人。

可惜,只有三年。美好的日子,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从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到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这短短的十一年间,由于深陷牛李党争,李商隐仕途坎坷,母亲、妻子又相继离世。尤其是妻子的去世,更是让李商隐备受打击。他曾哀叹“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常”,又那里快乐的来?!

但生活还得继续。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年秋天,受西川节度使柳仲郢邀请,李商隐赴四川任职。

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随柳回京,任盐铁推官。品阶虽低,但待遇好。

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

这六七年的时间里,李商隐尽管忍受着妻子离去的悲痛,但还是过的比较安稳。他早年曾经学道,而此时为排遣心中压抑,又学佛。道也好,佛也好,只不过是求得一解脱。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这首《暮秋独游曲江》是李商隐去世前一年所做,诗人尽管心中仍有“恨”与“情”,但这“恨”与“情”更多的是充满对妻子的思念。

一年之后,诗人的灵魂终于找到了安放之所——终老故里。

(四)后记

鲜血淋漓固然可怕,但也常常很快就成了个疤,甚至疤都不会有。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隐藏在心里的痛,来时不由人,去时也不由人,谁人懂,谁人听?李易安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实乃伤心人怀抱,千古皆一般。

才子佳人的时代早就消失在唐诗宋词里。那些伤痛,无论是标注在史册上的,还是我们自己臆想的,更像是生活的调味品,就算没有,也不会耽误一日三餐。

我们还是应该幸福的活着,就算红尘中,痛苦不可避免。

哭就哭罢,但哭过了,别忘了赶路!是为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