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褔之随想(随笔)
寄白
人生之路就是一条长长的旅途。在这条长长的,充满曲折的路上,人们苦苦地追寻着属于自己的幸福,我也同样。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有没有走错方向呢?我把自已想到的说与我的亲人、朋友、同事及我的学生,以及一切正在追求幸福的人们探讨与交流。——题记
一,幸福的故事
有一则小故事说,有人曾向从事哲学研究的老教授请教:何为幸福之道?老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递给那人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都将遇到三种人:一种是无怨无悔爱护你、帮助你的人;一种是伤害你、欺骗你、利用你的人;一种是既不伤害你、欺骗你,但也不曾给予你关怀和无私帮助的人。
那人听后,仔细地计算起在他的生命中这三种人各有多少。当他准确地把数字告诉老教授时,老教授摇了摇头说,第一种人是给你博大的爱也让你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爱的人;第二种是促使你成长却经常让你感受到痛苦和怨恨的人;第三种是你的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陌生又熟悉的人,他们可能在你的生命中转化成第一种人,也有可能成为第二种人,这取决于你的努力。
接着老教授又一再叮嘱那人并要他牢牢记住:只有第一种人的数量在你的生命中呈几何倍数增长,且达到一个辉煌的数值;而第二种人数目却渐渐接近于零时,你才会离幸福生活越来越近。反过来,当你出现在他人心目中的第一种人行列里的次数越来越多,成为他人心目中的第二种人的次数越少,你离成功的人生也越来越近。
那人听后,点了点头说,明白了!
这个故事似乎告诉我们:幸福之道,就是努力让给自已博大的爱,也让自己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爱的人加倍增长,第二种人已转化为第一种人,并化为零,第三种人也经过自已地努力使其转化为第一种人时,幸福就临近自己了。或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给别人博大的爱也让他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爱的人,且在他人心目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时,幸福就临近自己了。
故事中的那人明白了,但我却不大明白且产生疑惑了。我也像故事中的那人一样,甚至更细细地计算了一下自已生命中遇到过的三种人。第一种人想来想去,除了自己的父母之外好像很难找出其他人了。生活中也遇到过几个曾经帮助过,爱护过自已的人,但那也仅此而已,谈不上什么博大,更谈不上什么无时无刻都感受到,即使有也屈指可数。更何况日后有的都回报了,还过了人情债。再琢磨一下,那就是祖国、政府、党和人民,故乡、土地,可这些除人民之外,其它都不属于哪种人啊!我不曾种粮种菜,可人民给了我食物让我得以生存;我不曾纺棉织布,可人民给了我衣裤让我可以遮体,抵御寒冷。人民可以算是第一种人吧,但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无须努力他们也在成倍地增长呢!祖国、土地也同样给了我博大的爱且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它的爱,可这些都不属于哪种人也就谈不上什么增长了,更不消说呈几何倍数且达到一个辉煌的数值。再说了,这些我有的大家不都一样都有吗?
第二种人仔细想来似乎没有。当然我认为没有并不代表其他人也没有。因为各人的行为品质,为人处事的方式不一样,结识人的层面也不一样。且不说人的短暂的一生受到时间、地域、职业的局限,芸芸众生里你能接触到多少人,与多少人有过交往?同学、同事、战友数也数得清。偶尔发生一两次口角,甚至打上一架,这应该不算在此种人之列吧!若要算那就有些了。再说这第二种人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方式,各人有各人的性格,价值取向,我怎么可能使其转化成第一种人呢?如果我要说第二种人几乎为零的话,哪谁又是促使我成长的人呢?我的痛苦与怨恨又是谁给我的呢?要说我的人生没有痛苦与怨恨那是假事,我悲惨凄凉的童年;我饱经风霜的青少年;我颠沛流离的人生;我曲折坎坷的经历,这一切是谁给我的呢?是生活、是社会,是时代,是时势。虽说这社会、时代、时势也都是由人掌控操纵,可这是我能左右的吗?我能将其化为零吗?
至于说到第三种人,既陌生又熟悉的人那可就太多了。我跟他们毫无联系,毫无瓜葛,也不可能产生什么利害关系,我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让众多的他们成为第一种人。毕生能改变一两个也就很伟大了,但这样伟大的事业我恐怕做不了,当然我也不可能让其成为第二种人。
综上所述,我既不能让第一种人呈几何倍数增长,且达到一个辉煌的数值,也无法使第二种人逐渐成为零,或者本来就是零,更无法将第三种人使其转化为第一种人。那我岂不是永远也接近不了幸福,永远也得不到幸福!那我为什么又能时时感觉到幸福呢?这幸福是从何而来的呢?即使社会、时代、生活给我带来了不少的痛苦与折磨,我仍然觉得幸福,就像刀郎那首歌里唱的那样。我甚至觉得这苦难与痛苦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没有它们就没有今天的我。
看来这个故事有点不合事理。抑或是那位教授的话经不起推敲。好在教授后面有句话让我看到一点点希望,那就是:反过来,当你出现在他人心目中的第一种人行列里的次数越来越多,成为他人心目中的第二种人的次数越少,你离成功的人生也越来越近。
这话告诉我,努力用自己博大的爱和无私的帮助让自已成为第一种人,多行善少为恶,你就离幸福越来越近。是啊,既然改变不了别人那就改变自己吧,这样幸福就会接近我了。倘若我这个结论是对的,是正确的,那编这个故事的人直接了当地告诉那人不就行了,何必拐弯抹角故弄玄虚卖弄学问。还抬出从事哲学研究的教授来以势压力,以权威来让人臣服呢!想起孟子说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读书人要善于独立思考,且不可迷信所谓的专家与教授,更不可被权威所吓倒。
二,生命与幸福
上文里我们说到:努力用自己博大的爱和无私的帮助让自已成为第一种人,幸福就临近自已了。然而,用博大的爱和无私的帮助使自已成为第一种人,且在别人的心目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是有条件的。人的一生首要的是生命的存在,生命都不存在了幸福便毫无意义。而维系生命存在的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是物质,物质是实实在在的东面,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一个微笑,一句话语,一种行为可以给人带来温暖,给人鼓舞,让人振作,甚至也可以挽救生命,但那都是精神领域的,是虚的,接下来还是要靠食物才能维持生命。
当那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躺在一片狼籍的废墟上嚎啕大哭时,是那位正处在哺乳期的女民警,毫不犹豫地解开自己的上衣钮口,将喂养自己亲生孩子的奶头,塞进了别人家的那位嚎啕大哭的婴儿嘴里。女民警用博大的爱与无私的帮助拯救了这个幼小的生命。记者用照相机捕捉到了这一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动人情景并将它定格。这一让人为之感动的画面迅速在网络传开并传到了中央电视台。画面上那位女民警正将自己雪白的乳房塞进婴儿的嘴里,孩子安详地吮吸着鲜美的乳汁。请读者注意,就是那女民警祼露的胸脯上白嫩嫩的丰满的乳房,这个实实在在的物质才拯救了这个孩子。而此刻男人们再有力气也白搭,你就是对他说上一万句:孩子,别哭,坚强点!也无济于事,再不给他奶水他仍旧会嚎啕大哭,直至死亡。
请记住:这是一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景。那个刚出生不久就失去亲人嚎啕大哭的婴儿,在那一刻遇上了给他博大的爱及无私帮助的人,那一刻幸福接近了他,至于日后生活得是否幸福还很难下结论。女民警用自已博大的爱及无私的帮助成了他人心目中的第一种人且次数猛增,于是幸福也降临到她的头上。她不仅成了英雄模范,还升了官。但别忘了她还是靠了物质。还是上面那句话:用博大的爱和无私的帮助使自已成为第一种人,且在别人的心目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是有条件的。没有具备一定的条件,一定的资本,恐怕是想做也做不来,我们不能用空想来代替现实。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用自已柔弱的手去帮助别人嘛!这么做理论上是说得过去的,但实际生活中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解决生存问题,生存就要有物质。连起码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还奢谈什么给别人博大的爱及无私地帮助呢?
我曾把上述那个谈幸福之道的故事说给我的朋友、同事听,问他们对这样的幸褔之道有什么样的看法,问他们按那位教授的方法去追求能否接近幸福,结果答案和我想的一样。看来那位教授说的幸福之道,非一般平民百姓可以企及的,也是吾辈望尘莫及的。
3,幸福是什么?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论是老教授所讲的幸福之道,不是大众所能通行的阳光大道,要下决心去走的话,也只能算是一条羊肠小道。那么普普通通的民众如何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呢?
我们现在谈论的不是:什么是幸福?或者你对幸福的理解。 我们说的是: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如何追求幸福? 何为幸福之道即用什么方式方法,走哪条路才能寻求到幸福。如果要谈什么是幸福的话,中国古代的大圣人,世界各国的名人、伟大,早已有过至理名言,作出过精彩的论述,也下过无可争辩的结论,用不着我这无名之辈再来多嘴。
记得某年中央电视台作过一次调查采访,记者们扛着一架摄像机走大街串小巷,见人就问:你幸福吗?你的幸福是什么?尽管人人回答的都是:幸福!但答案却是不一。但这一调查采访仅局限于对什么是幸福的理解,或你得到了什么幸福。没有人提出:你是如何得到这一幸福的?这样的问题。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陈独秀先生曾说:“人之生也,求幸福而避痛苦,乃当然之天责。”幸福,人的一生苦苦追求的东西,或者说自有人类以来一直都在追求的东西,千百年来的不懈努力,人类己经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相继得到过自己认为是幸福的幸福。每个人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或手段都不一样,每个人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也不是走的同一条道。有人靠战争谋得了幸福;有人靠杀戳取得了幸福。有人靠谋财害命、抢劫、赌搏等等获得了幸福。当然也有人靠知识,靠努力,靠奋斗等等获得了幸福。前者的“幸福” 不是我们所需要所认同的,后者的幸福才是我们所赞赏,所认同,所追求的,为人类大多数正直善良的人所需要的。那么后者这样的幸福如何才能获得,何为幸福之道呢?上述故事中的老教授所指的道显然不切实际。翻阅很多资料,上网查找也没看到什么特别明朗的东西,连大哲学家培根也没发表过什么专著。大多数名人、伟人都是向我们指出什么是幸褔。当然,从他们论及什么是幸福的言论中也能体悟到一些获取幸福的方法。
例如: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凡人生幸福,必生于勤勉。”这话告诉我们一生只要勤勉,就能得到幸褔。但这样的教导未勉太笼统,不够具体。比方说如何才能勤勉,哪些方面要勤勉?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总不能事事都勤勉吧!中国人有句古话叫“早生贵子,多子多福” ,这也是中国人的一种幸福观,此事你能靠勤勉获得吗?
波斯古典文学的始祖,诗人鲁达基说:“人世间有四件宝贝,能使人们摆脱忧愁,充满欢笑:健康的身体,高尚的品德,良好的名声,聪明的头脑。上天一旦把这四件珍宝恩赐给了哪个人,他就会生活得幸福安康,其乐陶陶。”鲁达基比蔡元培说得具体些,蔡元培只要一宝,而鲁达基需要四宝。然而似乎又显得复杂了,这四宝如何才能拥有呢,这又是个未知数。健康的身体,高尚的品德,良好的名声这三样,如果上天不赐于我的话,我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然聪明的头脑,如果上帝根本就不想给我的话,我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光靠读书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意大利人阿奎那说:“可以给幸福下一个定义:幸福是人想要得到的东西都得到了满足的意思,或者说,他的每个欲望都得到了满足。”这位神学家没有从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指给民众一条可行之路,指给民众一个努力的方向,而是为幸福作了一番解释,他似乎要让人们明白:什么叫幸福?即满足于自己的欲望。而他下的这个定义也太广泛了,让人很难理解也很难接受。“每个欲望都得到满足。”人的欲望太多了,所有的欲望都能满足吗?满足了此刻的欲望又会生长出新的欲望,人的欲望如野草一般春风吹又生,临到死可能都还会有欲望,永无止尽的,能满足得了吗?再说人的欲望也有好恶之分吧!
举个例子说吧,人人都爱财,都希望自己能多赚点钱,做着发财梦。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真正的君子靠知识,靠聪明,靠自已的努力奋斗,靠自己的艰苦创业赚到了钱,发了财,欲望得到了满足,他也就得到了幸福,而且这种幸福是理所应当理直气壮的。而那些非君子,即小人,依靠的是贪污、蒙骗、杀人、贩毒……等非正当手段赚了钱,发了财,他们的欲望也得了满足,你能说他们也是幸福的吗?也许对于他们这种人是幸福的,但用这种方式得来的幸福是我们所追求的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还是曾任过英国首相的格雷说得好:“要得到幸福,就必须把得不到满足便会带来痛苦的一切欲望连根铲除”。 你看,一位要满足自己所有的欲望,一位又要把得不到的欲望铲除,这不是有点相互矛盾吗?
有一位学者这样说:“ 幸福,是人们对客观社会生活的一种愉悦感受和体验。能够给人们愉悦感受和体验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后的富裕、政治的民主、社会的和谐、文化的先进、家庭的和睦,以及人们自身较高的身心素质”。 这是对“幸福”最好的诠释,这段话虽然让人眀白了幸福是一种愉悦感受和体验,但还是不知道如何才能获得这种愉悦感受和体验。
我在一篇关于幸福的文章里读到这样一段话;“得不到幸福的原因在于你在追赶幸福,而幸福是意识里的东西,永远没有边际,看不到也摸不着。就像一个没有明确目标而又在途中跋涉的人。当有一天你不再去追寻幸福的时候,你将会从此幸福。当幸福这个词语这个概念从你脑海中消失的时候,你将到达幸福的彼岸,从此拥有真正的幸福。”这段话说得太好,太有意思了。
4,何为幸福之道?
眼下很流行这样的语言:有一种幸福叫知足;有一种幸福叫放手;有一种幸福叫健康;有一种幸福叫平安;如此等等。如果我们只能用“有一种”来描述幸福,但为什么还会觉得幸福的人还是幸福,不幸福的人还是不幸福呢?大文豪列夫•托尓斯泰有一句最经典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获得那“有一种” 的幸福,获得“相似的幸福” 。
最近看了一位台湾佛教界大师的一篇《幸福之道》 的文章,觉得这位大师对“幸福之道” 说得很透彻。“幸福之道,就是通向幸福的道路。众生之所以活得不幸福,是因为走的方向不对,南辕北辙,心里想去台北,结果往南到了高雄。所以幸福之道就有探讨的必要了。”大师告诫众生:只要方向走对了,就能寻到我们的幸褔。他还说;“幸福,有真幸福与假幸福之分。假的幸福就是一般世俗所谓的“福禄寿” 。 有的人觉得不够又在后面加了两字,成了“ 福禄寿喜财” 然而,即使这种假幸福也是需要具备这种条件的,没有达到条件连假幸福也得不到。 而我们所要的是真幸福,是健全稳固的幸福,是有基础的幸福,那就是“安、和、福、禄、寿”。 “安、和、福、禄、寿” 就是这位大师指出的真幸福。
这位大师还说:“幸福之道即是中道” 。他这里所讲的中道大概就是孔子所倡导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走中道即“中庸之道” 才能获得“安、和、福、禄、寿” 真幸福。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对人的原则是自他兼利 ;二、 治事的要求是恰到好处 ;三、生活的理念在求得平衡; 四、修持的要领在截断两头。这四点该如何去做,大师说得很详细很具体。归纳起来说,通往幸福的路径就是中道──对人必须自他兼利,对事情要恰到好处,在生活上要保持平衡,在修行上要截断两头。通过这条路线,你就能获致幸福,否则你只顾自己,人际关系不调和,想念太多,神经衰弱,你一定会伤脑筋。但是,要想真幸福还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大师提出的这二十四个字:忠诚、谦容、调和、勤俭、自律、尊重、敬畏、谨慎、反省、感恩、守法、弘法,这是我们追求幸福必要具备的。
大师还在他的文章中说,要想获得幸福还得付出代价,这代价就是:“日行一善 周去一恶” 。要想获得幸福还得储备能源──爱与慈悲。他特别强调“反省”二字,反省的要项就是去除“幸福之贼” ,共二十二个关键词:虚伪、愚迷、吝啬、依赖、懒惰、恐惧、虚荣、不满、猜疑、担心、逃避、残忍、贪婪、纵欲、牢骚、嫉妒、傲慢、发怒、挑拨、赌博。
这位大师在他的文章中为想要追求幸福的人指明了方向,指出了一条道路,但也提出了很多苛刻的条件。在我看来,按这位大师所说的去实施,你不仅能获得幸福,还能成为圣人,修成正果,成佛。然而吾辈乃一介草民,既成不了圣人也不想成佛,咋办?
5,我的幸福观
我的幸福观很简单,记得青少年时期看过一部小说——柳青的《创业史》,书中有一句话虽当年不是很理解,但却把它当作了至理名言,随即把它摘抄在日记本上,至今还保存着。这句话就是:“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是把自己的幸福视为幸福的人;一种是把别人的幸福视为幸福的人;还有一种是把别人的痛苦视为幸福的人。”
我在上文已经说过,虽然我一生经历坎坷,饱经风霜,但我仍觉得很幸福,我就是用这句话来看待幸福,看得人生的,它简单可行,挺容易追求。
再跟你说句大实话,完全把别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而怱略或无视自己的幸福我做不到。我是既把别人的幸福视为幸福,也把自己的幸福视为幸福,但决不把别人的痛苦视为幸福之人!不知诸位是否也愿意与我走在同一条追求的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