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寄白的头像

寄白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02/08
分享

“三光”先生轶事 (短篇小说)

“三光”先生轶事 (短篇小说)

寄白

“三光先生”是学生给一位老师取的绰号,关于这一绰号的由来,以及“三光先生”教书时的一些故事,作为同住在一个小区的邻居,又是要好的朋友,觉得既有趣也很有点意思,故记之以飨读者。

——题记

1、

“三光先生”是由“三光老师”延伸过来的。初出道时,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二十岁出头的他,在农村里一所中小学任民办教师。那年代农村还处在相当贫困与落后状态,尤其是他下放的所在地,则更是一个穷山恶水的偏远地带。学校设施极其简陋,没有一栋像样的教学楼,几间教室还是村里的土墙房。但这个村范围大,人口多,故学生不少,小学、初中加一块竟有七百多人。或许是山里人吃过没文化的亏吧,大人们宁可饿着肚子也要让孩子读书,学点文化,将来不吃亏,说不定有一日就走出大山了。

“三光老师”时任初一(2)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学。一年后,他所教班级的学生也不知是谁带的头,就给他取了这么个绰号:“三光老师”。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绰号中的“三光”,可不是当年日本鬼子侵华时的那一套,不然的话,我的这位“三光老师”可就冤死了,他的故事也就不值得书写了。

这绰号一经叫出,几天功夫全校的人都知道并叫开了。当然,对于学生给老师取这么一个绰号,大家说法不一,褒贬兼而有之。然而,不少学生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只要见着就叫他“三光老师”。平日里几个与他相处得都很融洽,感情很深,又爱开开玩笑的同事,干脆把老师二字去掉,直接叫他“三光”。再后来,连当地的村民也这么叫了。

说实话,“三光老师”是个既善良老实,又随和慈祥的人,他心里清楚,学生也好,同事也罢,都是出于一种善意,尽管听起来不是很雅,但他一点都不在乎,泰然处之,甚至感到格外的亲切与温暖,且随他们叫去吧!

公元一九八二年,“三光老师”从农村回到了城市,在一所普通中学任教,这个绰号也随之踏进了城里。而且不久,这绰号又悄悄地传到了别的学校里。不少好奇者多次私下里找到他,向其询问这绰号的由来,他总是挥挥手一笑了之。就这样叫着叫着, “三光老师”伴着这绰号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一起慢慢变老了。其实,“三光老师”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姓甘,名雨田。小时候母亲管他叫雨儿(乳名),同院住的左邻右舍及大大小小的孩子们都跟着他妈叫雨儿,可这么些年下来,大家似乎把他的真名给忘了,更别提小名了。

2、

有一天,退休后的“三光老师”,在大街上遇上了原乡村学校的学生,这位学生是当年班上最调皮的。那学生见到“三光老师”后,毕恭毕敬的站在老师面前,然后亲切地叫了声:“三光先生好!”

几十年没见面了,“三光老师”差点没认出来。而后他有点愕然地问,怎么又改口叫起我先生来了?

老师,学生当年幼稚不懂事,就给您起了这么一个绰号,其实我们做学生的那敢有丝毫的恶意,完全是出于对您的敬重,因为您太有个性,太有特点,您的‘三光’让我们受益终生哪!

呵呵,有你说的那么好吗?

是的,老师。早已为人父的我,如今才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为人师表,什么叫言传身教,这不都是从您那儿学来的吗?

哎哟,过奖过奖,谢谢,谢谢!

稍顿了片刻, 甘老师又问,这绰号当年就是你叫出来的吧!

那学生面露愧色,立即双手作揖说,老师,啥事都瞒不了您,得罪得罪,如有冒犯,请多加原谅。

哪里哪里,我还得谢谢你呢,你给我取的这个绰号,让我开心了一辈子呢!

回到家之后,“三光老师”还沉浸在与那位学生相遇的喜悦之中,情不自禁地又一次细细地回味起自己的教书生涯,还把作为邻居,朋友的我拉到他家,俩人聊了整整一个晚上。

“三光老师”异常兴奋地讲述起他年轻时走上教坛的样子,一边说一边比划着。其实也没什么,只不过是每天走进课堂时,我喜欢用水把头发弄湿,然后把头梳得亮光光的,很有型,看不见一根乱发。回城后就改用摩丝、啫喱水了。其次是尽管穿着同样朴素的衣裤,但我却总是一尘不染,我喜欢它妥贴,庄重,穿中山装时我是连风纪扣都扣得严严的。再是脚上穿的鞋,无论布鞋、球鞋,都是干干净净。皮鞋当然就更不用说了,我爱把它们擦得锃亮锃亮的发着光。

作为邻居,我还是叫你甘老师吧,这样才显得亲切些。

好好好,我们俩之间还讲什么客套,想说什么只管说。

甘老师,你这爱整洁,爱干净的习惯有点过于讲究了吧?

嗯,是呀,无论是在农村或是城里,都有校领导及老师说我是有怪僻,穷讲究。可我每走进课堂时,就会莫名地,下意地的萌生这么一种愿望: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形象。而这种愿望已在我内心根深蒂固无法改变,我只有老老实实照着去做,否则,我就不得安宁。别人怎么说,我哪管得了呢!”

这一定与你家庭生活背景,父母的教育分不开吧。

也许吧。但也不尽然。

此话怎讲?我听后有点意外,便直接又问。

叫你声老弟,虽然我俩相识已有好些年头,又是邻居,但你对我的过去,尤其是少年时代的生活还是不了解的。

那你说来听听,要不,咱俩弄点好酒来喝两杯。

酒就免了吧,你若愿意耐心听我说,改天我请你吃饭,如何?

好,就这么定了。

甘老师立即起身,把原先泡的铁观音绿茶倒掉,重新沏了壶普洱。拉开架势,意欲向我好好地倾诉一番。他放下手中的茶杯后,开始讲起了他人生的经历。

3、

甘老师语速有点缓慢,声音也略显低沉,也许是他想起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吧。

其实,童年时代家里的生活很是艰苦,父母虽然都是教师,但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倍受歧视,日子过得比一般人都艰难。不过,即便如此,父母对生活从未失去信心,对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依然是那么热爱,工作上一丝不苟,任劳任怨。我常见父母上班时,穿的均是很普通的衣服,有时还能看见母亲衣裤上有一两处补丁。然而,他们总是把衣服穿得那么妥贴,那么整洁,显得朴素大方,庄重,给人一种威严感。母亲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她只对我说过一次,我却将它牢牢地记在心里,至今不忘。年少时对这故事不甚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就越来越深,感悟也越来越多了。

甘老师缓了口气,语调开始上扬起来。

记得我踏进校门后上第一节课时,走进教室的竟然是我的母亲。她穿着朴素,得体,剪着齐耳的短发,白皙的脸庞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目光是那样的慈和温柔。我猛地发现母亲竟是那么的漂亮、迷人,当时我真想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叫一声妈妈。也就在那一刻,我心里突然萌生起一个念头,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像母亲那样的老师。

甘老师停下来点上一支烟,接着往下讲。

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wg时期发生的一件事。父亲因与逃亡海外的爷爷通过几封信,那几封信又被红卫兵小将搜到了,于是父亲就被打成“里通国外的反革命。”有一天上午,父亲被一群红卫兵押到一个大广场,那儿正在召开批斗大会。广场的舞台上站着好几个戴着高帽的,胸前挂着黑牌的人,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有”死不悔改的资本家”……父亲是挂着“反革命”的牌子被推上舞台的。广场上挤满了围观的群众,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打倒牛鬼蛇神!的口号声此起彼伏。我和母亲是被带去陪斗的,说是要我和母亲与父亲划清界钱,断绝关系,重新做人。批斗会气氛热烈,台上看押的红卫兵情绪亢奋,一边声嘶力竭地叫喊着口号,一边动手逼迫“牛鬼蛇神”下跪,不肯下跪的他们就动手揍,用脚踢。折腾了近两个小时之后总算停了下来,主持人宣布大会结束后,我父亲和其它几个“牛鬼蛇神”才慢慢的站了起来。父亲站起来时,他不是去抹脸上的伤痕与汗水,而是整了整他的衣服领口,拉了拉衣角,然后用力拍去裤子膝盖部位的灰尘,顺势又拍了拍鞋面,他的一身穿着又恢复到来时的整洁模样了。父亲的这些举动别人是不在意的,而它却像电影慢镜头一般深深地烙进了我的脑海,铭刻于我的灵魂。父亲上演的这一幕,回家后我想了好久好久。父亲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从容,自信,刚毅,那气势似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我。这股子力量来自何方呢?应该是父亲生活中养成的习性,然后日积月累凝聚成独特的人格,随时都可发出无穷的魅力。我很庆幸父亲把这样的血统传给了我,我应该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同时我还明白了,父亲与母亲之所以能够患难与共,相濡以沫,正是因为他们性习相近,趣味相投,故彼此相爱。

甘老师一口气讲了这么多,我被他的情绪所感染,不忍心打断任其继续往下说。

把父母的优秀品质传承下去,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父辈的影响,加上从书本上学到的一点东西,我为自己定下了这么一个准则:日后无论干什么,都要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以其走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后来我子承父业当了一名教师,便常常告诫自己,作为一名教师,除了上好自己所教的学科之外,还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去教化感染我的学生,因为教育不单单是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培养人的精神品质。我应该有我独特的方式,而不是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人生的路应该由我自己来选择,而不是任别人来摆布。

听到这儿,我打断了甘老师地的话问道,所以,即便是在乡村教书,你也毫不犹豫地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嗯,是的,父母留给我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不能轻易丢掉。我信奉走自己的路,任别人去说。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

我继续问道,这以后一定又发生了许多事,把那些故事全说来听听吧。

4、

甘老师见我听得认真更来了兴致,他喝了口茶,又点上了支烟,猛抽两口之后接着往下说。

最初在乡村时做起来确实是有难度,在那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孩子能上学就不错了,我也从没要求过他们穿上什么好的、漂亮的衣服,我自己穿的还不是从城里带来的几件旧衣服。但我不喜欢他们邋邋遢遢,太随随便便了。我给你讲讲那天改口叫我“三光先生”的那个学生吧。

我一拍大腿说,好呀,甘老师,你不说我还正想问你呢。

那个学生叫王小毛,同学们都叫他毛仔。他家住在离学校五里路的一个村庄,可他每天却是第一个到校。他身上总是零零乱乱的,而且也很脏,可我从来没说过他半句。有一天早晨他到校后跑到老师办公室,把我拉出办公室后悄悄问道,甘老师,为什么我每天走进教室时,教室的地面总是打扫得那么干净,课桌椅摆放得那么整齐,是谁帮我们打扫整理的呀?我冲他笑笑说,我怎么知道,你问我,我问谁去呀?

那年代农村还穷,学校还请不起清洁工,教室的卫生都是由班主任老师自行安排的。农村的孩子行为习惯上确实差些,但我不在乎,也不忍心耽误学生放学回家的时间,便亲自己动手。

王小毛在我这儿没找到答案,第二天,他比平时又提前了半小时到校。当王小毛看见我在打扫教室时,他丢下书包立即从我手里夺过扫把,甘老师,怎么能让您来打扫教室呢?我来吧,您回办公室休息去。

待上课钤响后走进教室时,教室里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亮亮堂堂,连黑板都用水擦洗过。打那之后,教室便再也不用我亲自打扫了,王小毛还邀好了几个同学,轮流派好了值日。

更有趣的是, 后来学生逢我进教室上课时,他们就提来一桶水把讲桌擦得一尘不染,然后再换一桶水放在讲桌旁,好让我下课后把沾满粉笔灰的双手洗干净。我还要求学生不能光对我一人有这种优待,对其他老师也应该这样。不久,有意思的事发生了,有学生在习作中写道:我们的班主任甘老师是一个特别爱整洁的人,我们背地里开始叫他“三光老师”了。

哈哈哈,甘老师,这大概就是“三光老师”这个绰号的起始吧!

甘老师听我这么一说,也跟着嘿嘿地笑了两声,继而又往下说。

有一天,毛仔妈来到了学校,她见到我后说,甘老师,我家毛仔这些天变化好大,放学回家后就主动帮妈做事,在家里打扫起卫生来了,还自己洗衣服,晾干后折叠得平平整整的放衣柜里。

你别小看农村的孩子,他们老实巴交,却朴实醇厚,特别有人情味。

我接过甘老师的话,是呀,尽管有点淘气,但还是挺善良可爱的。

甘老师点了点头,后来,我让毛仔担任了学习委员,我觉得他是个可塑之才。他第一次把作业本收上来放在我办公桌上,随后转身要走时,我把他叫住了。我什么也没说,只是把他收上来的一叠作业本,一本一本地重新抹平整理叠放整齐,然后就让他走了。我就无声地做了这么一次,此后他收上来的作业本,每次都像军人叠的小棉被一样,四四方方,平平整整得如豆腐块。我经常听到不少老师抱怨学生不爱惜作业本,用不了多久就弄得稀巴烂,抱怨学生的作业书写不干净整齐,没有格式,可我从不用担心,因为我的学生作业本里,每一道红勾勾都像精密计算过似的,弯勾的角度,线条的长短基本一致。作文本上的批语,每一个字都是我工工整整书写出来的。

了不起呀,甘老师,你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染着你的学生。

我就是被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熏陶感染的,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不是吗?别以为我的”三光”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它能促使你改变对人生的态度。让你做每一件事都变得认真,严肃,有责任心,我们老师不正需要这样去教育人吗?

我朝甘老师竖起大拇指,甘老师,我觉得你是我们教师队伍中一个很典型的人物。

5、

听到我对他的赞誉,甘老师满脸红光,他停顿了片刻说,这个嘛,说来话长哟!

慢慢说,不着急,天色还早呢!

甘老师又打开了活匣子,在农村呆了整整十年,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主张,虽然没有取得什么骄人的成绩,但对得起自己的学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回城后我以为城里比乡村要好些,至少城里人生活条件要好,文化层次更高,谁知城里比乡村还更难搞。改革开放了,思想解放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思想观念都在发生变化。追求时尚,金钱至上,让这个时代变得思想混乱,物欲横流了。

就说我所在的学校吧,虽是一所普通中学,可学校的设施比起农村来,真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几千名的学生,不更说明教育重任的重大吗?学校普通并不等于教育也可普通,教风与学风更应该高标准,严格要求。教育本来是很单纯的,但现在却变得很混乱。不仅是家长,学生,老师其实也无所适从,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我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准则。

那天,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五四运动”,讲电影《青春之歌》,特意搜集到一些图片让学生看看,五四时期的学生是怎样爱国的,至少从外在的形象上展示出了一种爱国的精神与力量。我讲得热血沸腾,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校领导不高兴。有天在全校教师会上,校长就点名批评说我是不务正业,没有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

那你是怎么对校长说的?我问甘老师。

甘老师看了看我,那眼神里透露出几分坚毅。

我才不管那么多,只要学生愿意听,只要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什么知识不是知识呀!我就是要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做起,从学生的言行举止做起。

嗯,有魄力,哪后来呢?我追问道。

又有一天,我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讲主人公冉阿让,一个诚实的普通人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被迫偷了老板的一块面包,结果被判刑。而后又怎样遇上主教米利埃,怎样去恶从善,怎样隐姓埋名依靠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市长……正讲在兴头上,教导主任巡视时走进了我的课堂,他立即向校长作了汇报。

结果呢?

那还用问,肯定是挨批呗。我对校长解释说,‘校长,这是我的语文教学。老邻居呀,跟你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这辈子做不了伟人、名人,做个有趣的人总可以吧!

甘老师说到这儿情绪有点激动,从他的语气里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他当时一定不服气地与校领导大声地辩论着,甚至吵起来了。我赶紧拿起茶壶给他添了点热茶,然后再给他点燃了一支香烟。

6、

一支烟抽完后,甘老师又讲起了他的故事。

时间走到了2000年的第十个年头,在我看来,正是这个物欲横流,狂热浮躁的时代的颠峰时期。袒胸露臂开始走上了严肃的讲台,本是很漂亮的校服上,那条拉链成了纯粹的装饰,尤其是所谓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荒谬理念,更是风靡全国,素质教育的高调震耳欲聋。于是,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补习班如雨后春笋,铺天盖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人要想不被感染,独善其身实属不易。

有一天,校长,教导主任随堂听课时走进了我的课堂,我正在给学生讲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校领导在教室里站了两分钟,满脸不高兴地离开了。走就走吧,我继续讲我的故事。我不仅讲有天下第一藏书楼美誉的“天一阁”的风雨人生,还引用了余秋雨文中的一段文字:“这个民族的精神天地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它常常不知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谁,要干什么。”

甘老师,这下你恐怕又要挨批评了。

岂止是批评,他们都把我当成另类了。更糟糕的还在后面呢!

又发什么事了?我迫不及待的追问道。

有一天早上的晨会课,虽然我班的学生穿戴是全校最整洁的,教室是最整齐的(即使有清洁工,我也要学生保持,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但晨会上我还是着重强调了一下个人的外在形象问题。我举了个例子说,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很快就占领了法国,士兵们都急着想去巴黎一赌城市的美丽,欣赏法国人的浪漫。法西斯头目希特勒允许了,但这位纳粹头子却提出了一个严格的要求,凡走进巴黎的每一个士兵都必须保持军容的整洁,否则将受到严厉地处罚。尽管巴黎市民连正眼都不看一下,但德国士兵依然把军服扣得严严实实,军帽戴得端端正正。一个给人类带来灾难,遭全世界人民唾骂,无恶不作的法西斯纳粹分子,竟然还表现出了他人性没有完全泯灭的一面。

我的这番话不知怎么又传到校领导的耳里,校长大发雷霆,说我思想有问题,是在为法西斯主义唱赞歌。卧槽,这帽子够大了,吓死宝宝了!幸亏wg时期的极左思潮已彻底根绝,不然的话我就有可能像我父亲一样,挂上一块反革命牌子被推上批斗台。后来想想,反正都要退休了,别再为此争论大动肝火,不值得!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我始终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本知识,它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不是为了自己出名,而是为了育人,只关心孩子的分数,而不关心孩子的做人,我做不到。

甘老师说到这,长长地舒了口气。已是凌晨四点了,我怕过多地打扰甘老师家人的休息,便向甘老师作别,并约他改日请我吃饭时再聊。

7、

走出甘老师家门,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我在想,年逾古稀的甘老师,当了几十年的教师,教过的学生无数,用桃李满天下来诠释实不为过。学生给他取的这个绰号,观察还是蛮仔细的,取得是恰如其分,名符其实。从“三光老师”、“三光”到“三光先生”,看起来是一个绰号的演变,其实却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也许这就是他对“一屋不少,何以扫天下?”的深切理解。

说来也怪,打那以后所有见着”三光老师”的同事与学生都改口叫”三光先生”了。后来才得知,原来是那位学生在他创建的老同学微信群里,发了一条群规,说是以后见着“三光老师”不许再叫“三光老师”,一律改称“三光先生”,违者将移出本群。再后来这学生还把“三光老师”及其他几位老师,顺便也把我拉进了群,这下好了, 每天群里都不断地发出“三光先生早!”,“三光先生好!”,“三光先生晚安!”等问候信息,隔个几天,还有同学发个大红包,搞得个群里热热闹闹的,让生活凭添了一大乐趣。

真该谢谢“三光先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