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辉的头像

曾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02
分享

浙南的元宵节

在浙南的这个小城生活和工作了二十个年头,但每年年末要急着赶回老家去,年头急匆匆赶过来后,又忙于生产,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感受节日带来的欢乐。说到底,还是不够从容,为生活所迫,没有融进去成为其中的一份子,还只是个异乡人。可时间长了也耳闻目睹了一些当地的民风民俗,也就熟悉了当地的人情与世事,当事后回忆起来,心里充满的是温暖的感觉。

靠海的温州,土地资源相对贫瘠,有七山二水一份田之说,对于季节的感知比我们内地要敏感得多,也更重视一些,这大概与传统的农耕文化有关,由此衍生出了一些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的民情与民俗。

划旱船。

这种旱船和北方那种粗犷的旱船不同,这是一种较为艺术化的旱船,可以说旱船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船身有近四米长,宽两米,高三米,一般由四层楼阁组成。里面有300多个各行各业形态各异的古今人物,有的人物还装上了电动的操作机械,可以手舞足蹈。这是一种比较奢华的旱船,船上还装饰有彩灯,流光溢彩,栩栩如生,热热闹闹的,很有喜庆感。

制作旱船所用的材料多是纸.竹、木、铁丝、布、绳子、齿轮和马达等,制作工艺流程复杂,集木工、电工、油彩、纸扎、刻纸、龙灯等工艺技法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手工技艺的展示。制作一条好的旱船,需要要花费半年以上的时间,是一件非常精致的艺术品,当然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

旱船一般被人用板车拉着或抬着,去家家户户村村落落游划。游划的过程中自然有一大帮人跟着,他们大都提着灯笼。灯笼是那种篾制的蒙着桐油纸的灯笼,大多是圆形或方形的,也有鱼形的,有着喜庆的喻意。灯笼上还会用红笔写上“苏林元帅”、“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长生灯”、“富贵灯”等字样。

苏林元帅是当地的保护神。

在这里,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个自己的保护神,以护佑当地平安顺畅。灯笼里的光源是红蜡烛,很有些古朴的味道。一行人中还有打乐器的,但乐器是极为简单的,只有锣与鼓。

划旱船的灵魂人物是一位会念祈词的老者,这样的工作一般都由当地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旱船每到一处都要设宴祈祷,祈品五花八门,都是村民自己端过来的,当中有一个猪头,猪头的脑门上还插着一把刀,祭品可以是菜,也可以是南货和水果。祈祷完了,各家都会把自家的东西拿回去,吃了,就会保一年健康平安。

旱船不划时,一般都停放在祠堂里,祠堂里的祭品相对来说要隆重得多,有全猪和全羊。划旱船的这几天里,同宗的族人都要宴请自己的亲戚与朋友,共享这份欢乐,俗称吃祠堂酒。场面很是热闹,我也有幸接受过几次这样的邀请,在吃吃喝喝中共享这种节日带来的欢乐。

划旱船相传始于明朝,因为戚继光平定了倭寇,人们便争相制作旱船在地上欢快划动,并敲锣打鼓以庆祝,由此形成一种欢庆的习俗,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旱船从正月初十开始划,划到正月十六交船,旱船便完成了使命。一般都会在正月十六的凌晨,被人抬到河边去烧掉。烧时也有个仪式,这个仪式也很隆重,要念祈词,放炮和奏乐,这种悲壮的出神入化,让我们这些外地人错愕而惊讶,也许只有温州人才有这种浪漫的奢侈情怀。

制作时的尽心尽力、精雕细刻,供奉时的虔诚无比,最后却把最美最好的,毅然决然地付之一炬,让它化身河海,敬奉给神灵,这也许就是温州人“化”的境界。

人们把最好最美的东西奉献给最尊敬的神,从不保留,干净彻底,即便是暂时失去了,还会有更好的从人的手里创造出来。正是这种行事的方式与情怀,自信与勤勉,自然资源相对贫瘠的温州,在改革开放的早期催生出了“温州模式”的奇迹。

这里也耍龙,但他们这里的龙是板凳龙而不是内地的龙灯,一般都和划旱船同时进行。

板凳龙是木雕的,雕工很讲究,由龙头、龙身和龙尾组成,是一件很尊贵的艺术品。龙头和龙尾的雕工最为讲究,栩栩如生,融汇了各种雕刻技巧,是龙中最精华的部分。

龙身由龙节、木楔和各种造型的灯笼组成,还在上面刻有宫殿和仙人,涂了油彩,如同真的一样,每节一米来长,形状似板凳。以前是靠人用肩托着走,现在改用车拉着或推着了。

中间的长条上也刻着许多人物,下面有柄成条凳形故名“板凳龙”。耍龙的人用肩托着,龙板与龙板之间有活动的楔连着,上面插有灯笼,灯笼也是那种浸了桐油篾制的灯笼,灯笼上面也有“苏林元帅”等字样,有十多米长。这样的板凳龙不能耍,应该说是摆龙,只是在外面摆摆而已。

板凳龙经过的地方,沿线的人家都会燃放烟花鞭炮,用来“接龙”,龙走过的地方,就会在龙的护佑下会平平安安万事顺利。

队伍中也有专门负责接受馈赠或者收红包的人。龙行进到合适的地方也会停下来,接受村民的祭拜,并在灯排上插上蜡烛。整个活动过程,鞭炮声和花炮声此起彼伏,鼓乐悠扬,热闹非凡,观者如潮,万人空巷。

听说雕刻一条这样的龙要几年的时间,多用香樟木,价值自然不菲了。这样的龙不会被烧掉,可以重复使用。平时都安放在祠堂里,可以供人祭拜或者祈福。

农耕文化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在对季节或者天地的崇拜,即便是现在经济非常发达的今天,还在传播着一种对“天”与“地”敬畏的理念。

在这里,“立春”是个很隆重的日子。到了这一刻,家家都要放炮点香和烧枯樟树叶来庆贺春天的到来,俗称“燂春”。

在天井、阶沿和中堂,将带叶的樟树枝,自内而外点燃,其意为驱退阴气,宜达阳气,用火和鞭炮恭迎春天的到来,使全年风调雨顺,虫害不发。

每个月农历的初一与十五,信佛的人都要去庙里烧香拜佛,而且这两天万万不可向人家要帐,否则会被对方认为是对他不敬,要生气的。

在这里,也有把害虫送上天的做法。也是在正月十五的晚上,这样的习性和农耕文化息息相关,寄托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记得在我的家乡,每到正月十五的下午,都要到自家的田地里放上一串鞭炮,并烧一些稻草,口中大呼“害虫蚂蚁上天”、“害虫蚂蚁上天”,这样的声音回荡在田野上空,有些悲怆和无奈。

害虫蚂蚁岂是一把火可以烧得尽的呢,这只是人们的一种期望,也是辛苦劳作的农民的呐喊,虽然寄托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可这样的愿望一旦和现实结合,就像那些烧剩的草灰,被雨水一冲就无影无踪了。

当我现在回忆这些的时候,也觉得有些远了。那些悠远的记忆就如黑白的底片,只有呈现出一种灰暗的色彩,就像我故乡,只停留在记忆中,稍不留意,就像风一样飘得无影无踪了。

好在异乡的元宵节是热热闹闹的,让我在工作之余能看到喜庆的欢乐,这欢乐就如夜空中的烟花,绚丽了夜空,也留下了绵长的怀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