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易秋的头像

易秋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2/23
分享

客家风水塘

文/易秋

在我们客家围龙屋的建筑布局中,大部分都是屋前有一口池塘,屋后有一片竹子。屋前的半月形池塘,通常被称为风水塘,和半月形的房舍建筑,合成一个大圆,大概是预示圆满吧。两个半部之间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是村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

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

位于围龙屋前的风水塘,远远看去就像是倒映在地面上的半月,十分美丽。池塘的大小与围龙屋大小相匹配。我们的风水塘长约七八十米,最宽处约三四十米,算是比较大的了。

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半月形边通常都是菜地。一些精明的村人,就会在池塘边搭一个棚架,种上攀藤的瓜豆,如南瓜,丝瓜,扁豆等。每当收获的季节,那些瓜豆会长得特别好,长得特别多。大概是阳光在水里的反光照和正面照得全面吧。

大片的南瓜叶铺展在棚架上,密密实实的,南瓜长在架子上,睡懒觉一般,等大了藏不住了,才露出了马脚。也有胖胖的挂在棚架上,神气极了,水上倒映着变为两个、一串,甚是让人羡慕。

池塘除了养鱼,更多的是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池塘的水不能饮用,但洗菜洗衣服,洗其他物品都得靠她。在农村没有那么多讲究,在菜地里摘好菜后,就到塘边把菜洗干净,菜头、黄叶直接扔进塘里喂鱼。回到家里,再用井水过一遍就可以煮着吃了。

更多的是,池塘是村民洗衣服的场所。每天早晨,妇女们都会端着一大盆昨晚全家人换下的衣服来到塘边搓洗,打上肥皂或洗衣粉,在用石板筑成的塘边上搓,然后又在塘里过水、拧干,放进盆里,等全部洗完了,就在禾坪边墙埂支起的竹杆上晾起来。各家有自己的位置。

这时往往会有五六个最多十几个农妇在塘边洗。先来的选好一点的位置,迟一点的在旁边洗,人多的时候排成一排,有的搓,有的洗,很壮观,甚是整齐好看。她们互相打个招呼后,就会一边洗衣服一边聊天,张家长李家短的,聊到好笑处就会笑成一团。笑声在池塘边回荡,传得很远很远。

上世纪70年代,人们还会经常使用硬币,一分两分五分的硬币装在裤兜袋里。农妇们在搓洗衣服的时候,这些硬币也会不安守分地钻出来,溜进池塘里。被人发现后,有的人就会回家去拿锄头出来,刻舟求剑般的到塘边打捞,有时也能捞回来,或者捞到别人掉的一分两分钱来;但有时也捞不上来,只能由它去了。一些小孩子看到了,也会到塘边,学着大人样捞起钱来,或者在游水时到塘边用脚踩一踩,潜下水去摸一摸,看看有没有“发财”的机会。

每当夏天来临,风水塘就变成为了孩子们快乐的天堂。

那时天气热,家里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每个家庭只有几把葵扇公用,解暑的最佳方法当然是泡在水里了,虽然水是那样的不干净,人畜共用的池塘。大人们通常吓唬孩子池塘里有水鬼,所以孩子们也不敢单独去游水。大人也不准孩子早上和中午去。早上水冷,中午太晒,太热怕晒出病来。通常下午四点半后太阳没那么毒了,孩子们就出动了,穿着一条小裤衩急匆匆地跳入池塘里撒欢了。

十几二十个小脑袋在水里出现,池塘里一片欢腾。

小孩子学游泳,通常都是大孩子教小孩子,口授相传,言传身教,怎样潜水,怎样手划脚蹬,又是怎样踩水趟水,学得最多的是狗刨式,游累了就用仰泳,可以浮在水上。

刚开始学的孩子只能在塘边玩,身子趴着石板用脚打水,或者在塘边较浅处,用手捏着鼻子,然后沉入水里,看能闭气多长时间,待忍不住了马上就抬起头来吸气。试试划水脚不踩地,慢慢地也可以游几米了,就敢游出去一点了。

会游水的孩子通常要来一场比赛,看谁扎猛子远,看谁游得快。要比一比谁可以游得更远,甚至可以游过塘对岸去。同龄的孩子还经常会玩泼水,用手掌溅水到同伴的脸上让他睁不开眼,顶不住了的时候认输。大家按人数平均分成两组,互相溅水。酣战一阵后,就会有输了的,退出战团,爬上塘边歇着、助威着。然后几个孩子就会围攻剩下的人,这样所剩下的人就要一人应付几个,两手不停地溅,忙不过来,很快也会认输了。赢了的孩子就会在水中欢呼雀跃一番了。

孩子们在水里总会忘了时间,往往一泡就是一两个钟,上来时手指已经起皱纹了。到井边打水上来冲冲身子,跳起来甩甩左耳,再跳起来甩甩右耳,把耳朵的水弄出来,回家换上干衣服,也就当已经洗完澡啦。

大人们对孩子们的这些游戏见怪不怪,放任自流。可那些独子们的家长看得比较紧,要有大人在场才给自家的男孩去游水,只有孩子们的则不肯给他去,以免发生一些什么意外,因此这些独子们往往只能和女孩子们一起在禾坪的照墙上坐着,羡慕着伙伴们在水里撒欢。

青年们则在晚上的时候才出来游水,他们自有他们的乐趣。

在我们的屋里还有这样一段笑话。一对年轻夫妻,有一晚不知什么原因争吵,越吵越厉害,男的气不过动手打了妻子。妻子就哭喊着“我不想活了”,冲向屋前的池塘跳了下去,一个扎猛子游到了对岸,趁着夜色在棚架处爬上来。做丈夫的追着跑出来,看到妻子跳入塘里(他不知道妻子会游水,也看不见妻子已经爬上了对岸),以为妻子很快会顶不住马上浮起来的。谁知几分钟后不见人浮出来,他顿时慌了,赶紧大声呼叫:“救人啊!”也跟着跳入水里一阵乱找,找了一阵也找不到。村里闻声赶来的几个会游水的男人也马上跳下去找,就是找不到,做丈夫的哭喊着妻子的名字,悲痛欲绝。

再说那个妻子趁着夜色从另一处绕个弯回了家,偷笑着洗澡上床睡觉,净由丈夫在塘边哭,不去理他。后来才被人发现她已安然无恙地睡在家里了,她丈夫虚惊一场。这成为村人的笑谈。

每逢下大雨的时候,屋里的水都会流入池塘,一个小时左右就会“水漫金山”了。水会漫上禾坪甚至会侵入屋里,这时禾坪池塘,一片汪洋,村民出行也不方便,只能从屋后进出。小鱼也会不甘寂寞游上禾坪里,逗小孩子去抓鱼,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等雨停了,几个时辰后禾坪里的水才会退完。就时,也很难找到鱼的踪影,它们早已退回池塘里了。

在生产队时期,有一段时间,不知从哪里学来的经验,要用塘泥来培育秧苗。把塘泥铺在禾坪里,砌成一列列的,把谷种撒下去。有人说这样育出的秧苗会长得更壮更好,于是打捞塘泥风行一时。夏天的时候,几个水性好的男青年拿着簸箕沉到水底,去打捞塘泥。只见他们沉入水底,捣鼓一番后浮上来,端上一簸箕塘泥,塘边有人接应,把塘泥挑到禾坪里。冬天水冷,没人下水,村民就把中堂的两扇大门拆下来,用麻绳绑起来成为一只小船,一边用绳子拉,用竹篙撑着去到塘中间,用趟耙打捞塘泥,等几个簸箕装满了,塘边的人就用绳子拉回来。一些调皮的孩子趁着大人休息的空隙,跳上门板划到水中央玩耍,别有一番情趣。大人发现后就马上制止孩子的危险行为,叫他们上来。

池塘一般在三五年都要干塘一次,就是要将池塘里的水抽干,让干了的池塘晒一晒,清理一下淤泥,把淤泥挑到田里去。这可是村民的大日子了。村民要先请鱼苗厂的工人来打鱼,用抽水机把水抽到小溪里,抽水机“哒哒”的机器声响个不停。待只剩半塘水左右的时候再网一次鱼。打来的鱼按每家人头分给村民,这时大家都会满怀喜悦的。而抽开水后,那些漏网之鱼就会在塘泥里挣扎。一大群青年小伙子,这时就会活跃在塘中央,踩着淤泥,拖着个木盆去找鱼,也会有不小的收获。而小孩子就在塘边,用锄头翻翻,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掉进水里的硬币。小孩子们还在塘里奔跑,感觉特别的新鲜。

几天后,村民又会从小溪里引水进来,一昼夜后,又是满满的一池塘水,然后又放上鱼苗……

如今,村民绝大多数人已经搬离了围龙屋,风水塘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村民再也不用到塘边去洗衣服洗菜了,小孩子也不再到塘里游水了。

风水塘依然平静地躺在围龙屋前,继续为鱼虾养儿育女提供舒适的温床,同时也静观着时代的风云变迁。

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风水塘带给我无穷的童年乐趣,依然时时记起,让我一颗躁动的心得以抚平,让我更加安宁祥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