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秋
中国斗鱼,又叫叉尾斗鱼,广东人也叫庞皮婆、彭皮刹,我们客家人叫彭皮刹,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鱼了。
它们体长6、7 厘米,体色呈明显的红色和蓝色竖条纹交替排列组成,额头部分有黑色条纹,两侧鳃盖后方边缘各有一块黑色斑块,背鳍和臀鳍都有蓝色镶边,且均呈尖形,尾鳍呈叉形燕尾状暗红色。
单看它那红蓝相间的横纹,加上暗红色的燕尾就让没见过世面的我们好一阵喜欢了,加上它还是好斗的家伙,更成为我们的新宠了。那时,小伙伴们为拥有彭皮刹而兴奋,若是能成为常胜将军那就更为了得,那肯定是欣喜如狂奉若珍宝的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小孩子,不像现在小孩子一样有那么丰富的玩具,大人也没有时间陪你,更没有闲钱去买玩具,许多快乐要靠自己去寻找。
就拿捉彭皮刹来说吧,这就是一种乐趣还需要一种智慧呢。
彭皮刹喜欢在水不流动的鱼塘、小溪和稻田边阴暗处生活,喜欢吐泡筑巢。小伙伴们一发现有白泡凑成一堆,那这里一定是有彭皮刹的,那肯定要想办法捉的。在鱼塘和小溪边发现了一堆新泡泡的话,孩子们就会拿上簸箕,轻轻地从远处沉下去慢慢往泡泡处收,到了边边处就往上捞,这样有时也能捞住彭皮刹,但多数是徒劳,狡猾的彭皮刹早已经不见了踪影。
小伙伴们就改变办法,也不知道是谁告诉孩子们这样的方法,由于彭皮刹好斗,就用一只手指在泡泡下面轻轻挑逗,好斗的彭皮刹就会游过来竖起背鳍摆开阵势,冲过来啄你的手指,有时还会啄破手指的。趁着彭皮刹摆开阵势的时候,另一只手拿着簸箕轻轻地从后往前再往上一捞,彭皮刹就乖乖地成为了俘虏。
稻田里的禾苗长到半尺高的时候,田边有禾苗叶或有草,水深十多公分的话,也会有彭皮刹出现,小伙伴只要看见水草边有白泡泡巢,就会去“取窝”,用簸箕太大,下不了手,只能空手智取。同样地用一只手轻轻挑逗彭皮刹,引它上钩,和你咬斗,另一只手悄悄地从远处往近处移动,快接近彭皮刹时突然变成两个手掌合拢,就把好斗的彭皮刹抓住了。然后捧着彭皮刹快速地回到家,把它养在瓷盆里。
彭皮刹养在瓷盆里,刚开始时不会安守本分的,它会跳出瓷盆的,在外面蹦跳个不停。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把它放回瓷盆的水里,一会后它就会死的,所以通常要在瓷盆上面加个木板盖子,只留一点缝隙出来,再把它放在床底。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有的孩子会在瓷盆里放些水草或菜叶,营造一点好环境,拍打一些蚊子或苍蝇来给它喂食。彭皮刹也比较好饲养,经常换水的话一般不会死。
养好彭皮刹不仅是为了观赏,还是为了可以在小伙伴中炫耀,更是为了在斗鱼中取胜。
让彭皮刹互相厮杀可是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了。
小伙伴约好了在一个地方斗鱼,就会有一帮孩子围着观战,好不热闹的。他们各自端出自己的彭皮刹,两个瓷盆靠在一起。如果用手去抓彭皮刹的话,往往由于受惊吓而不会厮杀,或者只会落败的,这就要进行“钓盆”——用一根破开的竹筷子,夹住一条彭皮刹的身子(这条彭皮刹通常比较瘦小,只是诱饵而已),用它的嘴去挑逗其中一个瓷盆里的彭皮刹,激怒它。这时盆里的彭皮刹很快就会发怒,竖起背鳍,展现自己绚丽的色彩,张开尾鳍展开攻势,还会咬住诱饵的嘴不放,孩子就迅速地提起来把它移到另一个瓷盆里,然后抖动诱饵,让它放下。再去挑逗另一条彭皮刹,让它也发怒,最后把诱饵撤走。
很快地,瓷盆里的两条彭皮刹就会展开对攻,互相撕咬,好一会后,其中一条彭皮刹就会败下阵来。胜利的彭皮刹就会继续雄赳赳气昂昂地追赶落败的彭皮刹,落败的就只有逃离的份了。孩子就赶快把它们分开了。
这时,围观的孩子露出一脸的羡慕。赢了的孩子就会得意洋洋的,宝贝一般把彭皮刹捧回去。而输了的孩子就有点垂头丧气了,甚至会沮丧地把彭皮刹直接丢给鸡吃了,以后再去寻找新的彭皮刹来厮杀了。
然后,这些故事还会继续上演……
如今,斗鱼彭皮刹依然以其艳丽的体色和好斗而为人们所喜爱,成为现代人的观赏鱼。农药化肥的使用,使鱼塘小溪稻田里的彭皮刹再难觅踪迹。而现在的孩子再也难于拥有我们当年那种斗鱼的乐趣了。
往事只能回味。稚趣童年成为我们人生美好的财富,也就时不时美美的拿出来享受一番,让现代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