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易秋的头像

易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06
分享

卖蕉记

那晚十点多从火车下来,回到大表哥家吃完饭,刚喝上一杯茶,二表哥就乘坐货车回来了,告知要帮忙卸大蕉。

大货车停在离大表哥的仓库五六十米远处进不来了,仓库在一条小巷里,拖拉机可以进出,大货车却进不去。

一两吨大蕉还有一些杂货凑成一辆货车,从广州回来。

其时,大表哥请了一位亲戚阿雄做拖拉机司机,还有一位工人帮忙卖货。当时那位工人请假回家农忙去了,二表嫂的一位表亲阿俊正上中专学校,暑假期间被请来帮忙。

卸一车货,平时都是工人和主家人一起搬运的。

我跟在表哥后面去看看情况,就和他们一起做起了搬运工。一人在车上把大蕉装进箩筐里,车下一人用肩膀靠上去,两手扶着箩筐,抬着五六十斤左右的大蕉,回到仓库放下,这里有个人帮忙接应,把大蕉堆放好。

一人二三十个来回,大表哥的货就卸完了。二表哥的店铺在大街上,货车可以停在店铺门口,卸货比较方便,不用那么多人,我们就没有去了。

洗刷完毕已经十二点多了。大表哥说晚上卸货是他们经常的活。

这是我在1988年暑假到了乌石镇第一晚给我的“下马威”。

乌石镇位于韶关市曲江区南部,处于笔架山峰的南麓,地势东高西低,向西南倾斜,东面是笔架山脉延伸全镇,形成狭长地带。在乌石镇的南侧平地矗立着两块天然巨石,呈椭圆形,乌黑发亮,蔚为奇观,“乌石”之名由此而得。

乌石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京广铁路、省道公路和北江河由北至南贯穿乌石全境,境内设有火车站,每天都有几列快慢车停靠几分钟。

一条约八九百米狭长的老街,就是主街道,从火车站下来,一直延伸到北江江边的码头。人和车都要在这里靠船来过渡。乌石镇是重要的中转站。磨得发光的石板路,一些插门板的店铺,以及两层的暗褐色的木板楼,印证着这里的古老与繁华,还有点像湘西的味道呢。

除了镇政府、派出所、供销社、邮电局等公家场所外,大多数是住户兼商铺,还有几家旅馆。北江边有间饭店,晚上有不少年轻人会到这里来宵夜。宁静的夜晚,一边喝着啤酒,一边享受着习习的江风,看着大大小小的船在江上穿梭,耳边响着节奏不同的鸣笛,别有一番情趣。

韶关发电厂就在离乌石镇内一两公里处,几个大烟囱每天都在排放着巨量的烟尘。镇内的居民一天不清扫,房里的桌子凳子就会沾满灰尘。空气中整天弥漫着一股焦煤的烟味。

大姨父兄弟等一大家族早年在乌石镇发展,在这里安家落户。大姨父英年早逝,大姨一人带大三个孩子,两个表哥一个表姐。

二表哥二表嫂从厂里跳出来,干起了个体户,在自家住处开起个店铺卖杂货。大姨原来是乌石镇供销社售货员,退休后帮着表哥卖货。大表哥后来分了家出来,另起炉灶在发电厂内开了一个小杂货店。

大姨个子矮小,为人非常和气。她善于经营,对顾客总是笑脸相迎,店铺的生意可以说是风生水起。

有一段时间,乌石镇有几家老板做起了大蕉生意。他们从广州批发大蕉回来,用催熟剂催熟后,再用拖拉机运到附近的集市去卖,一个周期大概七八天时间。

买回来的大蕉分批次进行催熟。先把一大串的蕉分离,切成一小串一小串的,摆成一堆码好,每次大概两三百斤左右的,均匀地洒上催熟剂,用布盖住。两三天后,大蕉就变黄了,变软了,变熟了。那一串串大蕉,一个个像胖娃娃似的,头碰着头,身挨着身,好像正在进行叠罗汉比赛。

周边的集市都是轮流圩日。樟市镇隔河相望,离得最近,大概八公里,还有沙溪镇十几公里,罗坑二十多公里,最远要去三十多公里外的英德市沙口镇。

表哥根据各个镇的圩日,安排司机阿雄和我、阿俊前去卖蕉。

吃完早餐后,就得装大蕉了,我们把大蕉装在箩筐里,再抬到拖拉机上,四五筐搭着放正好。大蕉不能放得太密实,要有些空隙,否则,一路颠簸会把大蕉颠烂的。还要带上一两只小桶、两三把称、包装绳、两块铺板、两张长凳、几根支架和帐篷,还有草帽和水。

装好大蕉以后,拖拉机“突突突”上路了。阿雄开拖拉机,我和阿俊坐在司机两边。

到了集市,人影稀疏,三三两两的。乌石镇来的几家卖蕉人按先后到达的顺序,找好有利位置。我们把大蕉卸下来,摆开阵势,长凳垫着铺板,支起帐篷,摆上大蕉就开张了。

最先来光顾的往往都是本镇的小贩,他们担着小箩筐,提前来挑选,批发最好的二三十斤到自己的店铺去卖。

还有住在圩镇上的居民,或者在附近上班的人,他们也是比较有钱的人。他们也很早过来,可以挑选好的大蕉,当然,价钱也是相对高一点的,他们一般也不太在乎,这比平时在镇里买的要便宜不少了。买的好蕉自然就买得开心。

赴圩的农民陆陆续续来了。他们大多穿着朴素,戴着草帽,有的戴着少数民族特有的斗笠,挑着担子,从周边山区赶来,有的要走路几十里地才到,把自家的农产品或者采摘的山货拿到集市上来交易,再换回自家需要的物品回去。

集市上开始拥挤了,很快就水泄不通了。

许多农民兄弟会来光顾我们的摊档。表哥说,这些农民来钱不易,不舍得去饭店吃饭。累了饿了,他们大多会把大蕉当午饭。大蕉吃到嘴里,甜而不腻,香而不俗,神清气爽,还通肠胃。大蕉便宜,吃起来方便卫生,一剥皮就可以吃,两三只大蕉下来已经差不多饱了,所以最得农民兄弟的喜爱,因此大蕉的生意是那样的红火。

摊前来了顾客,问好价,讨价还价一番,再挑选。有经验的会选那些圆圆的没有棱角的,这些大蕉皮会薄一点,肉多,香甜,否则皮会厚一点,有时还有点涩的。

人多时,我们三个人也忙不过来,只有先来后到地给他们称好蕉,用绳子穿好,打个结,收钱找零,农民兄弟兴奋地拎走。

天气炎热,我们戴着草帽遮阳,虽然有时山风吹来给人一阵凉爽,可没风时热浪滚滚,只有猛灌水,用草帽扇风来解热了。

大蕉的价钱也随着质量的不同而一再降价,由最初的6角1斤,到5角1斤,再到3角1斤,最后已经变成黑皮的烂蕉一堆2角也有人买。

有些农民兄弟只捡便宜的来买,他们可管不了质量的好坏。

辛苦采摘的农产品卖得了好价钱,又买回了自己的所需,大家都满怀着喜悦。圩镇熙熙攘攘了两三个钟头也就开始散了。

圩散了,大蕉也售完了。我们收好摊档,放回拖拉机上,又是“突突突”的,车上没有大蕉就不怕颠簸,拖拉机开得飞快,一车人吹着凉爽的风,回到乌石镇已是黄昏了。

每次催熟的大蕉,运到圩镇的,不论价钱如何是一定要处理完的,不然再载回去,看上去再好的蕉也会烂掉的,留到第二天就卖不了价钱,只有亏本了。

卖得最好的是沙溪市场,周边住着许多大宝山矿场的工人,他们的收入高,表哥提供的大蕉都是质量上乘的,因此卖得特别快,也卖得上好价钱,可以早早回去休息,最爽不过了。

到了乌石镇圩日,把大蕉抬到自己的摊档卖就行了,少了路上的颠簸,也可以睡晚一点。

历经五个圩日,还有电厂店铺里每日卖三四十斤,表哥买回的一批大蕉也就销售完毕,就又得去广州出货了……

我在乌石待了大概四个周期就离开了……

几十年过去了,可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累着并快乐趣味着,也时不时地进入我的梦里。

如今的乌石镇早已是今非昔比了,当年卖大蕉的那种盛况也一去不复返了。拖拉机慢慢退出了原有的辉煌,网购与快递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国家的扶贫政策让山区的人们也摆脱了贫困,路通财通,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着。中国发展的车轮已经进入了快车道。

的确,国强民富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追求与梦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