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易秋的头像

易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19
分享

读报的年代

说起报纸,人们再熟悉不过了,人们了解时事的窗口,是人们与外面世界沟通的桥梁。

老人们从报纸中知道了中外大事,在老人闲谈时有了话题;年轻人从报纸中知晓了体坛盛事,在伙伴们中有了发言的资本;学生们则在报纸的文学知识的天地里觅食寻宝。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高度匮乏,完成了光荣使命被人看过后的报纸也余热满满:人们会用报纸来装裱旧房遮旧遮羞;供销店用报纸来包装商品,被包装过的物品如同艺术品一般好看;人们还会用报纸来透火,沾满着油墨的报纸烧的火特别旺;报纸还是特别实用的卫生品,有些人喜欢一边上厕所一边看报,上完后再撕下一块报纸来揩屁股,剩下的还要下次再用。这虽然对报纸有点不恭,却是一种节省之举。因此,人们对报纸还是颇为珍惜的。

那时,党政机关门口、邮电局门口,大中学校和许多工厂都会设一个阅报栏,传达室的员工通常会把最新的报纸如《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报贴在橱窗里供人阅览,驻足围观的人总是来了一茬又一茬的。人们在为祖国各地的喜讯而振奋,脸上洋溢着自豪;又为动荡的世界而愤慨,脸上写满着担忧。

高考中考的政治科目,总会有些时事考题,政治老师会以敏锐的触角在报纸中发现一些端倪。每个星期五的下午,老师都会安排十分钟的读报时间,圈住一些时事要点让班长在班里读,以保证时事考题不扣分。我们的班长用稚嫩的声音读着报,有时读错了字,有时字不认识停顿了下来,同学们都会嬉笑一番,弄得班长窘促不安怪不好意思的,要老师出面打圆场。

我的初三班主任李悦群老师,博览群书,他喜欢看报。每当看到有好文章,他总是把它剪下来,在政治课或班会课时,他拿出一大剪报翻出来读给我们听,让那些科学家励志的故事在我们脑海里回旋,时不时打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以他们为荣以他们为榜样,我们变得更加刻苦勤奋。

我家生活虽然艰难,但父母非常支持我们兄弟的学习,也特意为我们订了南方日报社旗下的报纸《广东农民报》《南方农村报》的前身)。该报每周五都有个栏目叫“读与写”版经常会刊登一些高考模拟试题作文选登有关读与写方面的文章颇受高考对象的关注和欢迎我虽然还在备战中考也不例外地喜欢我每周都盼望着这一期报纸,报纸一到,我就如饥似渴地阅读,一看到优秀的文章,我就会剪下来,粘在我的贴报本上,时不时翻阅一下,记忆和感悟都颇为深刻的

后来,人们订报的热情开始高涨了,邮递员每天派送的报纸越发多了起来,总是要把邮包涨破似的。连那些农村理发店的师傅,也会订一份报纸,供前来理发的顾客在等候的时间有份报纸看。于是,一些家里没有订报的长者,闲暇之余也要来理发店里坐一坐,浏览一下报纸,凑一番热闹,谈论一下时事。理发店成了男人们热议国家大事的场所。有时,一些较真的老人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的,要理发师傅出面调停才罢。

街头巷尾总能找到一些书报亭,都是纯卖报纸杂志的地方,那是许多人喜欢光顾的。每个书报亭总是早早地开张,摆满着的各类报纸总是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几分钱一角乃至几角钱一份的报纸总会很早的一购而空人们不会吝啬那几毛钱,特别是那些退休的老伯,出来溜达时总会买一张报纸回家,然后摊上一天的时间,浸在报纸中畅游。

大学中专的阅览室,每天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报纸,这里的报纸最为齐全,也最受年轻人的喜爱,大家可以在这里各取所需四处遨游。我们读师范时,教室在三楼,阅览室就在四楼,一到下课,有不少同学就会窜上四楼去,如饥似渴般地阅览着报纸。同学们从报纸中知晓了天下事,于是聊天时他们成了侃侃而谈的主角,接受着大家羡慕的目光。

教育部门为了提高老师们的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要求每位教师必须订阅一份报纸和一份教育杂志我成为一名教师后,我们几个同事便商量着订阅报纸不重复,你订《羊城晚报》,订《南方日报》,订《文汇报》我还加了一份《南方周末》,大家有空时轮流看报。

报纸会刊登一些小说连载,各种报纸转载的小说不同,大家也抢着看。《书剑恩仇录》七剑下天山等武侠小说的连载,大家都生怕漏看了一期这样省去了买书的钱,闲谈中也多了武侠的话题。看过后有心者还把长篇连载剪下来,贴在本子上再装订起来,自成一本武侠小说,保留着不时翻看,也沾沾自喜。

教学改作之余,我们都要把当天的报纸浏览一番,每看到有精彩的地方,就会读给大家听,与人分享。有时白天没空看报,晚上睡觉前也要在床上看完才睡。特别是大冬天的晚上,暖着被窝看报也是很惬意的。许多时候,借着柔和的灯光,靠在床头坐着,脚在被窝里暖着,披一件上衣,被窝上摊着一份报纸,我沉浸在时事新闻以及知识的海洋里,看完后,把报纸折起来放在一边,心满意足地躺下,感觉甚为充实。

后来,人们的生活变得富裕了,订报成为文化人的象征,订报也成了知识人家的必需,一份报纸一杯茶过一天一度成为一些机关工作人员的化身。也有不少生意人哪怕是不感兴趣看报或者根本没时间阅读报纸,也要同时订几份报纸,为的是彰显自己富裕的那份荣耀,一大沓全新的报纸堆在一角,到拿去卖还是原封不动的

读报的年代是那样的动人,许多人养成了看报的习惯,一天不看报就感觉好像少了什么。我的老丈人没有其他嗜好,可是看报却是他一生的习惯,年过八旬了,还一直订阅着一份地方报纸和一份《参考消息报》。只要在家不出去,他就会坐在藤椅上,戴着老花眼镜拿起报纸细看,看完后再叠放整齐。他特别关心国家大事,国家的许多大数据和世界各地的新闻他了然于心,年轻人都不如他知道的多。每当过年那几天没有新报看时,他就觉得不舒服。这一直到他临终住院前才停止看报,给孩子留下的是捆绑得整整齐齐的两大沓报纸

时光跨入了新世纪,互联网开启了新的时代,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不再看报了,开始沉浸在手机网络世界里了,因为强大的手机网络功能,早已代替了报纸的所有功能时事新闻,不再是广播报纸报道的专利,而且手机阅读超神速内容广泛。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变得多种多样了。现代报纸也融进了网络世界,电脑手机一样可以阅报。

我是报纸的铁杆粉丝,家里一直订阅着一种报纸,是《羊城晚报》或《广州日报》的忠实拥趸。可是,单位工作忙碌,回到家还得干家务活,再也没有闲暇来光顾报纸了,况且十几个甚至三十多个版面,不少版面通页都是广告,令人眼花缭乱也无暇顾及,最多是将感兴趣的版面浏览一下。经常是从信报箱里拿回来的报纸只能丢在了一边。同时我也发现了现在都有了数字报,在电脑和手机都可以看到各种报纸的每一个版面,我想又何必多花钱去订阅报纸呢?于是,从2018年开始,我也取消了订报,成了无报一族。

如今,只有一些老人,还会保留着看报的习惯,戴着眼镜双手捧着一份报纸仔细端详的情景依然那样让人动容

往日热闹的书报亭已经变得稀少,许多书报亭都转行或者停止了营业,为数不多书报亭也是摆卖一些玩具呀水呀饮料呀和一些零食,书报杂志成了副业一般,零零散散的几种报纸,每种报纸只有那么几份,好像多一张都卖不完似的,《老人报》《健康报》《参考消息报》倒是多了几份,书架上陈列着《读者》《特别关注》等文摘杂志,以前许多知名的杂志刊物都已经销声匿迹了。

我的朋友荞哥的大作第一次上了《佛山文艺》时,他想要买一些来送人,可是他开车找遍了佛山邮政局和街头巷尾的书报亭都没有找到,最后在市一医院门前的书报亭才勉强买到了剩下的一两本。

有一个周日,我的文章有幸刊登在《佛山日报》的副刊,在文章的下方还署着作者的单位。我喜滋滋以为会有人看到第二天会得到人的夸赞谁知,近一千人的学校,居然没有一位老师学生或家长看到过,唯一知道的是学校的门卫遇到了赞许地对我说昨天看到了我的文章登了报纸,厉害!

还有一次,我的文章再一次上了报。在顺德一家工厂做门卫的堂哥给我发来了他用手机拍下我的文章,并给予了点赞。暑假时,学校的电脑管理员(维护单位的员工)偶然看到了当天刊登在报纸上署了我名字的文章,就拍下来放到学校工作群里,我才知道我的文章上了报纸,惊喜之余收获了同事们的点赞。

的确,读报的人越来越少,但是信息的来源却越来越广,人们知道的也越来越多。打开手机,各种信息接踵而至,只是没有那么多的眼球来看。

慨叹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拥有知识的途径不再单一。报纸虽然离人们渐行渐远,然而,读书读报成为一代人难忘的记忆,挥之不去也是那般的温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