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易秋的头像

易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9/26
分享

乡间小路

上世纪70年代,神州大地犹如未开垦的荒地,人们物质生活匮乏,温饱尚未得到解决。一个村子自行车没有几辆,人们出行主要靠双腿走路。连接乡村之间的乡间小路,是联系乡村人们生活情感的纽带,是村民出行劳作,孩子上学的必由之路,为我留下串串童年回忆。

这是一条泥土路,宽一米多,算是村民出行的交通要道了。两旁都是农田,路两边长满青青的野草。我们客家村民住得相对比较集中,每家孩子也多。村屋之间大多相隔几百上千米,学校也坐落在村屋较为集中的地方。

那时,小孩子没有鞋穿,大多数是赤脚上学。只有晚上睡觉前才洗洗脚,穿木屐上床。木屐就是由一块脚形木板钉上一块橡胶皮而成,穿久了木板会磨薄,橡胶皮会脱落,有时也会中间裂开。有些孩子会穿着木屐上学,踏在乡间的路上、课室间,屐声阵阵,但不影响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

上学经过乡间小路自是有许多难忘的经历。小孩子上学最为艰难的,是炎热的夏天和下雨的冬春季节。

夏天,太阳炙烤着大地,路也被燃烧过一般。上午放学回家吃饭,中午上学又要经过那里,赤脚走路可不是一般的难受,娇嫩的小脚踩到滚热的路上会生痛。因此大家都不会走中间,尽量踩着路两边的小草,或者小跑着前行。

最为艰难的往往是久雨未晴的春季,泥泞的小路充满着泥浆,还会打滑,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天寒地冻时,虽然不用赤脚上学,可以穿上木屐,可是深一脚浅一脚地避开泥浆也不是容易的事。有时还会陷进淤泥里,只好到池塘边洗洗脚,把木屐洗干净再穿上,一双小脚已冻得通红。

有时难得父母的“恩准”,可以穿上大人的水鞋,那可是一件开心的事了。大人的水鞋太大,穿上不合脚,就在鞋里垫上一些禾秆,这样既可以保暖,又防止鞋掉。穿上大人的水鞋,小脚暖意浓浓,脚下走路生辉,就不怕泥泞,可以到处乱踩。回到学校,在同学面前特意把水鞋踏得“山响”,觉得特别有面子,很有一种满足感。

下雨天,小伙伴们的雨具也非常特别。那时,黑色的长柄伞可不是每家都有,“缩骨伞”更加稀罕。大人们轻易不给孩子们用,主要是担心孩子们不会用,或者拿来玩弄坏了。见到最多的,便是装过化肥尿素内层的塑料薄膜袋子,用水洗洗,剪开一边呈三角形状,孩子们举在头上便是雨具了。刚刚使用的袋子,还有咸咸的、刺鼻的尿素味。孩子们可顾不了这些,举着塑料薄膜袋子盖着头,背上书包,踏着泥泞的小路就去上学了。一个村屋往往有十几二十几个孩子上学。遇上下雨天放学,小伙伴们两手举着“雨具”,一前一后经过泥泞的小路成了一条小白龙,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十年眨眼间过去了。如今,希望的田野唱响了希望的歌,新时代神州飞速发展,乡村振兴,农民生活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通财通,村村公路通,小汽车开到家门口,快捷又方便。

泥泞的乡间小路已经成为永久的历史记忆,真是感慨万千神州巨变,展望未来不忘初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