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铃——”电话响起,一头抓起话筒:“喂!你找谁?……”电话两端开启了或长或短的交谈。
说起电话,现代人再熟悉不过了。电话两头牵着你我,诉说着人间万千。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还小,我们所认识的电话还是在电影里:黑色的座机电话,用手摇着把手后,等待总机转接才能通上话。感觉电话是那么神秘,而对我们将来能不能用上电话还是一无所知。我们身边的人都不用电话,因为大家都没有电话,也就不需要电话机这种玩意了。人们同远方的亲朋联系都是靠通信,紧急的话也就只有打电报了。
那时,政府机关、工厂、医院、大型学校等单位才享有电话,而且都要通过邮电部门的转接功能。能享有私人电话的,那是凤毛麟角的。在普通人眼里电话确实是稀罕之物。
八十年代初期,单位电话多了一些,但依然稀缺。
我所就读的师范学校,七八百人的中专学校,只有一台电话机,还是放在学校的门卫室,连校长室也没有。谁有电话,都要靠门卫(兼校工)通过广播呼叫才匆匆跑来接听。只要征得门卫同意,老师学生都可以打本县电话,打长途电话则要去邮局了。
在师范读书打电话是方便,可也没有几个人需要打电话,确实是因为大家家里都没有电话,和家人通不了电话,给你电话也是白忙乎,有什么急事只能靠单位的电话来连线。
我第一次打电话是打给大姐的。
读师范压力不大,我家离学校十多里的路程不算太远,每个周六,我一般都要回家的,不回家的话也是提前跟父母说好。之前一直都是父亲骑着单车来学校等我回家的,后来父亲卧病在床不能来接我,我就得搭同学的单车或者自己走路回家。学校在偏僻的山脚下,没有公交没有交通工具,要走路回家还是觉得特别漫长。
音乐要进行乐器考查了,我想利用周末在学校练习一下,不想回家了,可是在前一个星期日没有跟父母说,现在临时决定不回家,父母会不会担心呢?大姐在县麻袋厂做临时工,麻袋厂有电话。大姐在上中班,我何不打个电话给大姐呢?让大姐告诉家里吧。
星期五晚饭后散步回来,我跟门卫说我有事要打个电话,他同意了。我便从电话机旁边放着的电话薄里查到了麻袋厂的电话号码。
第一次拿起电话还是紧张兮兮的,手伸进一个数字里用力地转到尽头放手,复位,再转第二个数字,五个数字好像转动得特别慢。
“嘟——嘟——”总算接通了,电话那头传来了:“喂!麻袋厂,你找谁?”
“我……我……麻烦您帮我找一下曾媚。”
“谁呀?”
“在纺织车间上班的曾媚,我找她有事!”
“哦,曾媚,你等一下!”
……
等待,是漫长的。我的耳朵紧贴着话筒,握着话筒的手还在微微出汗呢。
大概等了两分钟吧,电话里传来:“喂,曾媚正在上班,找不到她!”随即挂了电话,话筒立即传来了“嘟嘟”声。
我的第一次打电话,打通了电话却没有跟大姐通上电话,自然就不能告知父母自己不回家的事了,只能让父母担心了。
而我第一次接听电话还是在外县读中专的二哥打来的长途电话。
那晚我们正在晚修,突然在广播里传来门卫的声音:“八一三班的曾庆阳接电话!”我愣了一下,同位的同学提醒我有电话,我马上飞奔门卫室,话筒放在一边横摆着,我接过了电话,是二哥打来的,他询问我父亲的身体,家里的情况如何,还说了他什么时候放假……
放下电话,我轻快地回到教室,心里好一阵自豪和得意。好几个同学关切地望着我,好友还询问我有什么事呢。
师范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乡村小学都是没有电话的,只有中心小学才有那份荣耀。
电话对我来说还是无关紧要的,电话还不普及,大家联系还是靠着通信来互诉衷肠。
时间进入到九十年代了,电话开始多了起来。
二哥因工作调动来到了佛山,分了房,单位也为他配了一台电话,是分机来的。外面打进来需要总机人工转接,打市内电话要先拨“9”就可以任打。打长途电话则要拨总机号转接,那是要另外收费的。
同村有一家人安装了电话,有什么急事的话,二哥会把电话打到他家里。那家人挺好的,定会叫小孩跑步过来通知母亲接听电话。这方便了许多,可总麻烦人家也不好。大家心知肚明的,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尽量不去麻烦人家。当然了,接完电话,要对人家说一番好话那是必须的,二哥回家探亲也要送一些特产表示一下意思。
我借调到了中学任教,可心一直向往着珠三角地区,也希望二哥能帮我找到相应的单位。通信时间显得太长,哪有电话来得快。于是,二哥的长途电话成为了我的期盼。我总想着有朝一日能突然接到二哥从电话里传来的喜讯。
中学有一台电话放在校长室的窗台,老师可以打本县的电话,可我几乎没有去动过学校的电话,倒是二哥打长途电话到这里找我,告知我外面联系单位的情况,让我兴奋了许久。
后来,调动工作的事情总算有了眉目,我主动打给二哥的长途电话就更加积极主动了。
星期天,我骑单车去到县城的邮电局,交了押金,柜台连接了电话,叫我去电话间拨打电话。我小心翼翼地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拨着号码,生怕拨错。二哥的电话是要总机转接的,必须先拨通总机。可有时是忙音的,只能等一会再拨;有时拨通了,总机转到了二哥家,可是家里没人接听,还是得交长途电话费。长途电话一分钟要六角钱,能通上话倒是不贵,可是有时接通了却通不上话还要交一块二(有时耽搁一下要两分钟),那可就真有点贵了,浪费了。
1992年9月,我如愿以偿,成为佛山教育工作的一员,母亲也跟随我们到了城市,住在了二哥家。
这里的学校都有电话,二哥家里也有电话,有什么事情一个电话就说清楚了,方便。
住在二哥对门的同事是个厨工,他家里还没有电话。由于两家人经常碰面,也有不少走动,算得上是彼此熟悉,关系融洽,他们就把二哥的电话告诉了亲朋。于是,有不少时候,他们的亲朋都会把电话打到二哥家,让我们去叫他们过来接听电话。
他的小舅子经常到大姐家串门,有时也会过来二哥家坐一坐,一来二去的,他也跟我们熟络起来。他当时正在谈恋爱,也许他知道二哥的电话打市区的电话是不用掏钱的,他也会过来打打电话,和女朋友聊个不停。只要一听到他在说悄悄话,我们都会关掉电视躲进房间里不出来。
后来,二哥的电话变成了程控电话,换了新的号码,再也不需要总机转接了。有电话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二哥的对门也装上电话,也就无需再来麻烦人家了。
我有了新房以后,家里也安装了电话,和家人亲朋联系甚为方便。不过长途电话还是省着来打。邮电局有了新规:每天晚上九点到第二天早上八点以及节假日,长途电话费是半价优惠的,我们要打长途电话都尽量在这些时段来,以减少长途电话的开支。
邮电局又为用户提供了来电显示功能,让用户知道有哪些遗漏没有及时接听的电话,着实又前进了一步。
有一年除夕,在二哥家吃完年夜饭后,二哥三哥陪着母亲去逛花市,我们带着孩子去了朋友家玩,玩得不亦乐乎。我回到家等待新年零点钟声敲响之时,翻看了一下电话,才发现二哥三哥给我打了四五个电话。我连忙回拨过去,才知母亲在逛花市时突然晕倒,在警察的帮助下叫了救护车送去了医院。
我急忙骑摩托车去到医院,看到母亲还在打吊针,已经精神了许多。我满是愧疚地拉着母亲的手,流着泪对母亲说:“妈,对不起,我不知您病了,我来迟了!”
母亲宽慰地说:“妈没事了,我晚饭时喝了点酒,刚才是高血压患了,晕倒了,现在好多了。你们玩得开心就好。”
我一直陪着母亲打完吊针,快到凌晨两点了,才扶着她上了二哥开来单位的车,我才回家去。第二天大年初一,我早早醒来,第一时间打给二哥询问母亲的情况,得知母亲已经好很多了,我才放下心来。
早餐后,我也顾不得其他,马上去二哥家陪陪母亲了。
有了电话,和亲朋的联系密切了,可那么多电话号码脑子是记不住的,人们都会把亲朋好友的电话号码写在通讯录里,许多人还把通讯录随时带在身上,以便要给人电话时能快速找到号码。拥有亲朋的电话号码越多,还有人觉得是成功的标配呢。时间长了,通讯录也旧了,磨烂了,就再换一本。
时间跨入到新世纪,移动电话走进了千家万户,手机的功能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她代替了座机电话的所有功能并超出了座机电话无法超越的功能,于是乎,座机电话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许多家庭逐渐取消了座机,连老人也用上了“老人手机”,可以随身携带,一键链接就可以拨通亲人的电话,无需固定在一个位置。
悠悠电话情,牵动众人心。的确,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人惊叹,人们过上幸福的日子让人雀跃,然而,拥有电话的那种情怀也让人经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