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易秋的头像

易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08
分享

美丽乡村

每当假期,我们总喜欢带着老人去周围走走。

今年暑假,长时间的酷热让人每天如同在蒸笼般煎熬。七月的最后一天,终于下了一场雨,才阻挡了热浪的持续袭击,送来一股清凉。

82早上起来,我看到今天稍微阴凉了一些,是个出行的好日子。于是我提议前往离县城二十多公里的石马镇去看看。

说起石马镇,是因为相传马石村八丘坪附近天降奇石,形如骏马,石马镇因此而得名的,这是我们慕名许久的向往之地了。

驱车前行,从225省道转入通往石马镇的县级公路,一会儿就开始弯弯曲曲了,迎面扑来的都是翠绿的丛林,高大的树木挡住了人们眺望的视野,只知道车在转弯,人在摇晃。这里人影稀疏,几公里才见到一些村屋。一位当地的年轻人自恃熟悉山路,居然不戴头盔,驾着摩托车风驰电挚般穿行,头发竖起来直往后飘洒,还超越了我们的汽车,真让我自愧不如。

越进里头越感觉像是掉进了一个大氧吧,新鲜的空气让人禁不住想深呼吸几口,摇下车窗来美美享受一番。

在深山里开车就是爽快。

十点多我们来到洋门村“三桥揽月”停车驻足。

停车场只有一辆车停着,不见有其他人,人们大概还是被炎热困在家里吧。

走出停车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著名的三眼古桥。这是建于宋朝仿制河北赵州桥而建的三孔石拱桥,泛黄的河水静静地流淌,鱼儿在三眼桥里穿梭,野草在桥头蹿腾,斑驳的石头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年代的久远。三眼桥与二桥上面新搭建的对歌台相互照应,正儿八经的,构成一幅美丽而古老的风景画。

据了解,在1972年,随着发展的需要,三眼桥旁边建起了第二座桥。2017年,第三座桥又拔地而起。三座桥并立,共同聚焦石马镇的历史景深。洋门村也凭借三眼桥的历史文化古韵,结合另外两座桥,形成“三桥揽月”景观,建成专属石马镇的印象。

在石马镇境内,一条石马河流经洋门、向前、陶背、新群、刁田和新石六个村。2020年,石马镇开始建设“六村联动”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以石马河为轴线,将六个村串联起来,活化利用各自丰富的人文资源、生态资源,形成一条十几公里长的美丽画卷,用文化创意点亮乡村之美,以文旅融合助力乡村发展。平日里这边游人如织,不只有本地村民,还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

可今天,我们是独享其美。

我们来到河边观望,只见一河两岸边都有栏杆围着,远处的河水静悄悄的,水面如同一面长长的镜子,清晰地倒映着两边的栏杆、白色的村屋和远处苍翠的群山。

河里砌有一米多高的石头路,形成上下落差,河水从大块的石头缝隙里往下流,泛起白色浪花,水波荡漾,潺潺的流水声也从这里响彻不停。

河下方靠近栏杆处有四只白鹤石雕。立着的两只白鹤,一只张开翅膀,一只翅膀收拢着,还有一只卧在水里也张开着翅膀,它们都在仰着头,似乎在吞咽,又似乎在仰天长啸,另外一只小白鹤正埋着头在水中觅食。整个造型活灵活现的,给平静的水面添加了许多生趣。

沿着石马河两边都建有长长的健身步道,都是两米多宽的水泥路,干净整洁。旁边还栽种着绿化带,隔着绿化带有一条乡村公路。

漫步在健身步道,离开了城市喧嚣,此时的山村显得格外宁静,加上徐徐的山风吹来,我感觉特别惬意。

我在“名人栏”前留步,只见石马名人何南凤、何天炯、何子渊、何天瀚、陈斐琴等榜上有名,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何天炯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爱国诗人、孙中山总统府高级顾问。还有石马历史上11位将军名录和其他名人介绍,让我对石马的名人有深一层的了解。石马真是个人杰地灵的福地呀。

的确,石马镇属于山区,以前穷苦人家的孩子唯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当他们走到三眼桥时,便会驻足回首,眺望即将离别的故乡。

于游子而言,古桥是乡愁;于还乡者而言,古桥是乡恋。

我们又驱车前行,来到了全国文明村——新群村。

在这里,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新农村的巨变。

依然是一河两岸,都被规划得妥妥帖帖的。清清的河水静静地往下流,河边的村屋都涂上了白颜色,格外显眼。桥梁赋予了新的色彩,两边灯柱上都串挂着四个红色的灯笼,为乡村添加了不少喜庆。

村委会门前有个比篮球场大的广场,还搭有一个舞台,砌成村屋状的墙壁上书写着“乡村大舞台”五个红色大字,让人感受到浓重的乡村文化气息。

中和园是休闲与运动的场所。入园可见一副党徽指引下的宣传栏,“乡村振兴”四个大字特别显眼,还有“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几组圆圈字也很是醒目,彰显了广大村民的美好愿望。

一个篮球场用丝网围住,丝网外面用水泥砌成的圆桌圆凳分列两边,村民们在这里围坐着聊天、下棋打牌。靠近河边建有一条长长的走廊,村里的老人们都喜欢在这里休憩聊家常。旁边是个绿色的草坪,被修剪成圆球的黄金榕,还有一些棕榈树和一棵大榕树,俨然就是一个小公园。

河中间砌有一条石板路,上面堆放着大块的搭石,给平常的河流又添加了一道风景。

我走到河中间张望,上游又是平如玻璃的镜子,倒映着周边的一切,下游则是水波荡漾,流向远方。在靠近河岸处有一股激流,是村民特意留出来准备安装水车的,他们要让水车转个不停,给村民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上去对岸,又是一幅亮丽的乡村风景画。河边栽种着绿化树,有一条可以通向每一个村屋的水泥路。路旁是大片的农田,有刚刚插好的秧苗,一棵棵一排排甚是整齐,不远处已经是绿油油长势良好的禾苗,望过去浓绿一片。连着农田的是古老的村屋和两三层的别墅,外墙都涂上了清一色的白颜色,特别光亮。屋后是苍翠的竹子和高大的树木,绿白相间,叫人赏心悦目。

在一处墙壁上,书写着十几个大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虽然字迹有些斑驳,可真的道出了远方游子的心声,我不禁为之叫好。

来到石马镇,当然得去看看石马。

经过石马圩镇,宽阔的街道,相隔不远的灯柱都挂着红红的中国结,还有规整的铺面,让人觉得这里就是一个小城市,丝毫没有山区小镇的感觉。

大约两三公里,穿越了一段乡道,我们终于看到了大石马。

马石前有一块牌匾介绍说:“石马是一黑色大石,马石高二十余尺,宽八九尺,长六十尺。其隐于土中者,不可得而悉。半纵山隈,半立田际,若欲自下而上者。其色苍纯而无杂,体形丰润,没有分寸驳裂,昂首拱北极,背前后隆然,中间平坦,可坐二三十人。由于其形似一匹奔驰下山的骏马,故称为‘马石’,石马镇由此而得名。”

在这马石周围几个村,如马上、马下、马石也是由此命名的。

相传马石原是八仙之一韩湘子的坐骑,天上的仙马,挣脱缰绳逃跑,因遇一孕妇点破,化为巨石。自马石出现后,周围农作物经常受害,人们说是马石显灵吃掉的。于是,请何南凤(马下村人,明朝万历年间举人,传说善写祭文)写下祭马诗:石马原来在八丘,仙人遗下几千秋;狂风拂拂无毛动,细雨霏霏有汗流。青草满山难下口,铁鞭任打不回头;往来君子牵不去,天地为栏也不休。果然改变了仙马的习性,马石周围又出现五谷丰登的景象。

我下车在马石四周走了一圈,的确是庞然大物,我深感巨石的神圣,还想着骑上骏马去神游一番呢。

在马石前停留了一会,我们就踏上归途了。

一个上午的行程,我不禁感慨万千。是党的富民好政策,让乡村振兴,山乡巨变,广大农民过上了好生活,过去贫穷落后的山村变成了如今的美丽乡村

而人杰地灵的石马镇,也给我留下难于忘却的印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