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团
搅团要好,七十二搅,搅团要嘫,沟子拧圆。
搅团是我们陕西人最喜欢吃的一种面食,用玉米面、精麦面粉制作而成。是农家特有的花样饭,地道的搅团透明晶亮,形似白玉,配上鲜红的油醋水,青翠的香菜绿葱,那真是色香味俱全。
特别是60,70后人群,对搅团情有独钟,小时候只吃过玉米面搅团,如今生活水准越来越高,多种样式,有荞面的,菠菜的,麦面的,小时候家里穷,搅团是我们的主食,如今是尝鲜,搅团的吃法分热吃和凉吃,热吃叫水围城,凉吃叫漂鱼儿等。陕北还有烩搅团,炒搅团和凉拌搅团等多种吃法。
至于搅团这个饭食的历史渊源,无从考证。传说中诸葛亮当年在西祁屯兵的时候(西祁就是今陕西的岐山县)因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兵,士兵清闲无事,就在那里大力发展农业,以供军粮充足。老吃惯了地方的面食,军中都很厌烦了,也是为了调节军队士兵的想家情绪,于是诸葛亮就发明了这道饭食。不过那时候的名字不叫搅团,而是叫水围城。
常常想起妈妈打搅团的场景。
小时候想吃搅团了,家里没有漏鱼盆,就缠着妈妈带着我去村里借,我拿着借来的盆,把手指头塞进盆的窟窿眼里,对妈妈说:妈你看,瓦盆在我的转动下迅速旋转起来,正沾沾自喜表演给妈妈看,一不留神掉在地上摔碎了,我傻眼了,赶紧撒腿就跑,妈妈就追着赶着我跑了半个村子,无奈之下只得重新借了一个给我做搅团吃。
妈妈在锅中加了适量水,我帮忙拉风箱,水烧开了,她用面粉均匀地搅拌于滚开水的锅中,左手抓玉米面,一边向锅中慢慢洒下的同时,右手拿着擀面杖在锅中用力搅,一个方向均匀搅,不要让面打成生面块,无一个疙瘩方可,玉米面撒完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撒点小麦面,妈妈还叮咛我,火不能太大,我记得妈妈搅了好久,我不停的问妈妈,怎么还要搅,妈妈说:搅的多搅团劲道。
妈妈不搅了,我看到锅里咕咚咕咚冒着好多气泡,偶尔有几个泡泡调皮的蹦出,或在案板上,或在地上,妈妈说火不能大,我按妈妈的要求小心翼翼的添着柴火,风箱不紧不慢,如果火大了,搅团冒烟了就焦了,就不好吃了。
妈妈把一部分热搅团晾在风箱上面的水泥板上。把漏鱼盆放在装满凉水的盆上面,一手扶着漏鱼盆,一手用铁勺舀起热搅团放进漏鱼盆,使劲挤压,我帮妈妈扶着,不一会搅团在凉水中,就变成了一个一个类似于小鱼的形状。
我不着急吃搅团,迫不及待的等妈妈把锅里的搅团舀完,加了一把火,不一会我想要吃的锅巴(不是现在我们超市买的锅巴,而是打搅团之后留下的锅底)就烤干了,锅巴随着锅温绽放开来,一个铁锅形状的锅巴出炉了,我赶忙用手取,立马被烫回来了,等锅巴凉了以后,吃起来嘎巴脆,我就专拣黑了的锅巴吃,因为听妈妈说,吃了黑锅巴能捡到钱。
长大了终于知道那是为了不让我们浪费粮食,才忽悠我们小孩子的。那时候调料少,没有油泼辣子,只有盐和醋,也不觉得有多好吃,搅团吃多了,也就不觉得香了。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吃法多种多样。
趁热盛一团入碗,加入酸汤,夹一筷子油泼辣子,顺汤搅匀,然后从碗边开始,夹一筷搅团,汤碗里一撩,入口,囫囵一咽,爽滑入肚。
将做熟的搅团用勺子盛在碗里晾凉、切块,用热汤菜浇在搅团上面就可以开吃。
漏的小鱼儿捞起放进碗里,浇上腌好制成的浆水汤,酸爽过瘾,不仅饱腹,还有开胃健脾的功效。做好的小鱼还可以烩着吃,炒着吃,晾凉加调制好的辣椒汁料拌着吃,都是非常美味的。
把搅团舀到碗里,中间挖一个小坑,把调好的辣椒料汁酱汁倒入小坑里,从边上夹一点搅团,蘸着酱料就可以享受美食了。
无论在燥热的盛夏,还是寒气逼人的隆冬,一碗或凉或热的搅团,立刻能让你神清气爽,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