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福来的头像

曾福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16
分享

美丽的黄龙我的家(三)

美丽的黄龙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里物华天宝,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黄龙村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合肥市最南端......

                       远去的歌谣

追溯黄龙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千年古村,流传着优美的民谣:

“上审桥,下沈桥,一对鲤鱼上下跑。谁家葬了鲤鱼地,子子孙孙穿龙袍”。

生长在黄龙村的人大多知道有一座桥叫审桥。相传很多年前,有天夜里一卖油郎路过此桥时被劫杀,案报官府,知县久侦未破,便布告在此“审桥”。“审桥”的这一天,乡邻们纷纷前来围观,县太爷指定审桥就是杀人越货的凶手,命令衙役拷打审问,拷打半个时辰,县太爷说:“这桥已经不能再用了,官府决定在此重新修建一座桥,请乡邻捐款。”于是在桥边桌上放一盆清水,请现场的观审者捐款于盆水中,这时有个年轻后生摸出两个铜板扔进盆中,盆中顿时漂起油花,知县即刻将此人拿下,几经拷打,凶手便供出劫杀卖油郎的经过。知县大人“审桥” 破案,名噪一时,乡民们便名此桥为“审桥”。在审桥下游有一村庄叫沈桥湾,审桥和沈桥湾之间溪水长流,一对鲤鱼上下游戈,时间一久就传出这首民谣。

言者无意,听者有音。时有两位在朝廷为官的兄弟叫项龙、项虎,告老还乡后,二人率全家老小路过这里,听到这首民谣,细细观察这里,但见群山环抱,祥云丽日,风水绝佳,于是项龙、项虎兄弟二人决定在此安家,慢慢地寻找“鲤鱼地”这块风水宝地。就这样二人在审桥的附近圈地盖房,建起家园,因姓项,后人就把此地称叫“项家园”。岁月蹉跎,项氏兄弟结果不但“鲤鱼地”没找到,而且人去楼空。在现在的项家园遗址周围还能挖掘到建园用的古大砖,上面刻有花纹。

距离项家园东边的不远处有一山叫胡家山,周围草肥水美,因以前项家常在此地养马放马,时间一长,人们便将此地叫做“马场洼”,后人习惯性叫“马家洼”。

话说当年,在马场洼的南面住着一户凌姓大户人家,由于非常有钱,人称凌百万。在古代,富裕的大户常有万贯家财,百万以上的必须要向朝廷申报登记,倘若不报或申报不实,必以欺君之罪满门抄斩,由此可见当时凌百万家业之大。凌百万在此建高墙大院,拥家丁近百人,正当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却遭受了一场灭门之灾。时太平天国起义军(人称广西佬,长毛子)攻打枞阳县东乡(今周潭镇,武术之乡)吃败仗而回,一路烧杀抢劫,民间闻风而逃。为保住祖上家业和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成果,凌百万便命人在胡家山下挖起山洞,将家人和金银财宝全藏匿进去。此前,太平军早闻凌百万的大名,来到凌家时不但没见到金银财宝,就连一个人影也见到,心中十分蹊跷,于是便派人在周边暗暗地隐藏下来,这天夜里,一名聋哑家丁趁他人睡熟之际,偷偷地走出山洞小解,不慎被埋伏在此的太平军发现,太平军抓住家丁后,逼其带路,终于在山洞里将凌百万全家老小杀得一个不留,金银财宝一抢而空。由于杀的人多,尸体来不及安葬,就将被杀者的头颅割下来,集中用花篮(很大的菜篮)装着安葬 。

腥风血雨,古老的黄龙在呜咽、哭泣.......,后来人们将此安葬的坟墓叫“花篮冢”,现在仍存有遗址。

“高庄府,倪庄县,沈桥湾,金銮殿”

乍听这民谣,很多人认为这说的是过去官府和皇帝办公的地方,其实不然。

在黄龙村,徐姓近百分之七十。话说当年沈桥湾住着一户徐姓大户,受风水先生指点,葬了“鲤鱼地”,“寅葬卯发”后,从江南运来木材,请来木匠,大兴土木,造起十进九间富丽堂皇的新居,在门前照壁中间镶嵌了一块数吨巨石,绘出九条龙腾云驾雾的龙图,一时间,徐家建造“金銮殿、九龙厅”轰动乡里,后因有人告密朝廷,徐家吓得连夜拆除两进正屋,不得不将照壁拆除。在黄龙村的南端有一村庄叫大高庄,早期这里住着高姓人家,后高家没落,枞阳县小岭一带的徐姓人家便迁移到此,徐姓中有一个叫徐安的,在江南一个县任财粮官(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局长兼粮食局长),家中有钱有势,房子盖得富丽堂皇,十分气派。在沈桥湾和高庄之间有个村庄叫倪庄,这里有个叫倪渐宏的大户,生养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倪国怀、二儿子倪国宝均在国民党中央警察部门工作,家中可说是要人有人,要钱有钱,房子盖得自然不差,十分讲究。为形容黄龙过去的房子盖得气派,便于押韵和记忆,民间就流传了这一段顺口溜:“高庄府,倪知县,沈桥湾,金銮殿”。

时过境迁。往日“高庄府,倪庄县”的辉煌已荡然无存,“沈桥湾,金銮殿”的遗址几经风雨,现仅村两进面目全非的残破老屋和里面一块“忠厚家聲” 的红木牌匾。

                        文化故里

黄龙村文化源远流长,竟达千年之久。

在审桥上游有一文物叫伍家塥。溯及它的来历,与庐江县唯一的状元伍乔有关。

伍乔自幼聪颖异常,且好学,他不满足当地的师资和学习条件,到处求学。据传当年,伍乔曾与同乡何秀才结伴,游览到此,赏其秀水青山,即兴赋诗《晚秋同何秀才溪上》:“闲步秋光思杳然,荷藜因共过林烟。期收野药寻幽路,欲采溪菱上小船。云吐晚阴藏霁岫,柳含余霭咽残蝉。倒尊尽日忘归处,山磬数声敲暝天”。此后,他潜居此地用功数载,后在僧人的资助下只身赴京城赶考,结果不负众望,名列第一,荣登皇榜之首。当朝南唐皇帝李璟也是一个大诗人,见伍乔文字清丽精炼,逻辑结构严谨,便钦点他为状元,就这样伍乔成为历史上庐江县唯一的状元。

伍乔常居民间,知百姓之痛苦,钦点为状元后,朝廷要为他树牌坊,伍乔上书皇帝,建议用树牌坊的银两为民间建桥,获准后根据伍乔的建议,在如今黄泥岗一带的地势低洼处建桥一座。为感其功德,当地百姓把这坐桥叫“伍功桥”,现仍存有遗址。后南唐被北宋所灭,伍乔不愿入北宋为仕,隐于九华山。为纪念伍乔,人们把他住居过的地方叫伍家畈,赋诗的地方就叫伍家塥。据了解,伍姓是黄龙村早起的姓氏之一。从南唐到现在,历史在这里已跨越了一千多年。为保护伍家塥,当地政府会同水务部门在此修建了拦水坝。拦水坝起调节水流的作用,丰水时可以排水,枯水时可以蓄水,这样伍家塥就永远不会被破坏,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伍乔以及文化遗产的尊重。

黄龙村文物古迹星罗棋布。

现存的黄龙庵历史碑记载:“黄龙庵开基于唐,中兴于清”,说明佛教文化在黄龙这片古老的土地已传播了一千多年。黄龙庵坐落在该村王庄村民组和杨榜村民组之间,在李兴塘的南头,庙宇恢宏,僧众云集,香火缭绕。解放初期因两次失火,千年古刹被毁。2010年佛门弟子释本花率广大信徒在倪庄村民组重建黄龙庵,现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天王殿、龙王殿。

黄龙村自古以来传承孝道文化,对宗教信仰虔诚,对各种文化包容,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在这里相处共生。除黄龙庵外,黄龙村还出现过三个佛教文化场所。

三圣庵。明末清初,建于黄龙村的大头山脚下,此山不高,但有祥云缭绕,清晨,大头山和庙宇浑然一体,壮丽辉煌,夕阳西下,大头山和庙宇交相辉映,美妙异常。三圣庵香火旺盛多年,历经风雨,后因无人问津,于民国初期庙宇自然塌落。当时有个名医叫黄鹤楼,他瞅准此地环境和风水,在此盖房建起医馆。黄鹤楼擅长外科,艺术精湛,时国民党庐江县长姓马,患阴痈(民间叫达背),多处求医,均无效果,后马县长闻民间所言,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这里找到黄鹤楼,没想到黄鹤楼妙手回春,手到病除,马县长十分感动,后与黄鹤楼义结金兰,被当地传成佳话。

报德庵。相传古时有一秀才进京赶考,不慎将银两丢失,途经此处已饥饿难耐,当时这里住有一包姓村民,秀才便向包家讨要充饥食物,包某热情地将秀才引进屋内,将饭菜盛满端给秀才,在走时为不耽误秀才进京赶考,包某将家中仅有的银两全送给了秀才,后来秀才高中,为报答包某恩情,见包某单身一人,年事已高,没有子嗣,无人赡养,便将包某的茅草屋拆掉,重新修建一座庙宇,取名“报德庵”,就这样包某在庙内接受信士弟子捐赠香火,康熙三十九年包某去世以后,秀才为其树碑立塔,据当地老人传说,此庵于民国初期因无人打理才逐渐倒塌,目前遗祉仅存有一尊墓塔。

青山庵。建于黄龙村蔡行村民组屋后的青山上,1958年因大办钢铁砍伐树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青山庵随之消失。现蔡行村民组还留有过去青山庵取水用的小井。

黄龙村千年古树就有五棵。

在黄龙村的鲍榜村民组有一口古井叫墙壑古井,井水甘甜清冽,距今已经有700多年历史,原墙壑没有人家,鲍姓从黄山歙县迁到这里,时逢干旱,鲍氏族人鲍海发动族人昼夜开工,在墙壑大塘东面挖一口深井,挖至两丈多深,井底出现七个泉眼,村民欣喜若狂,将井的底部,按照泉眼的位置用青石凿成封住井底,井口用青石凿成井套。传说这口井建成以后,墙壑鲍姓先后考出18位县令。

 黄龙村群山环抱,中草药资源丰富,中医药文化在这里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发扬,除黄鹤楼外,当地还出了黄光柳、黄少球、徐华廷、杨兴更等名医,他们往往就地取材,用极小的成本治愈了不少疾病,解除了许多民间疾苦。

                       生态之乡

黄龙村生态资源良好,负氧离子值极高,常年蓝天白云,山水相映,鸟语花香。村内青山苍翠,树木葱郁,秀水环绕,青草飘香,阳光充足,十分适宜植物生长,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达1000余种。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秋高气爽,四季分明,好山,好水,好空气,人体舒适感较强,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寿命比较长,因此黄龙村又被称为长寿之乡,现村中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就有 一百多人。

也许是雨水多、湿度大的作用,黄龙村有“植物王国”和“绿色世界”之称。无论是漫步小道还是登山远眺,到处感受到“绿”的涌动,“绿”的延续和“绿”的创意。徜徉在绿水青山之间,令人流连往返,心旷神怡,尽受大自然之乐。随着交通的便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黄龙村探古访今,体验闲适宁静的农家生活。

黄龙村,千年的故事,迷人的地方,当今闻名,天下无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