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福来的头像

曾福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30
分享

美丽的黄龙我的家(五)

一阵清凉的秋风送走了炎热的夏天,仲秋的黄龙村在艳阳的照耀下显得分外成熟、美丽。随着候鸟的回归,一排排白鹭上下翻飞,纷纷栖息在木耳山以及青山湖周边的群山上。回归的白鹭,在贪享高负氧离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同时,仿佛在眷恋、聆听黄龙村那些美丽的传说......

                         渐远的“三中心”

青山湖的后梢,有一座山叫“木耳山”,山势不高,但伟岸挺拔。明末清初,这里曾建有三圣庵,香火旺盛多年,后因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于民国初期庙宇自然塌落。

木耳山南面的不远处,有个村庄叫黄家院。传说这儿的黄家在明朝时从江西婺源迁来,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黄家院有个名医叫黄鹤楼,他瞅准三圣庵遗址的风水,在此盖房建起医馆。黄鹤楼擅长外科,远近闻名,时国民党庐江县长姓马,患阴痈(民间叫达背),多处求医,均无效果,后马县长闻民间所言,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这里找到黄鹤楼,没想到黄鹤楼妙手回春,手到病除,马县长十分感动,后与黄鹤楼义结金兰,家业越做越大。

为光宗耀祖,四十年代初黄鹤楼决定在黄家院修建黄氏祠堂。为寻找宗亲,筹集资金,他与砖桥黄少青一道到处打听,因为没有资助,二人就到所到之处打工,得伙食费和资金,待资金稍有结余后,又赶往另一处,用同样的方式,边打工边寻找,这样整整跑了两年,终于筹集全宗亲资料和资金,在黄家院建成黄氏祠堂。新建成的祠堂非常气派,背靠青山,面对空旷田野,前有牌坊,八字门,两边有石狮,两进,共有十二间四合院,中间有天井,所用材料都是从江南采购而来。解放初期,黄龙村没有办公地点,于是就将村部设在黄家祠堂,和乡政府接通了电话线。不久供销社和医疗室也迁到这里。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不要说卖鸡蛋,就连购买肥皂、火柴、红糖、食盐甚至铅笔、小刀时都要赶到供销社。这样黄家院就成了黄龙村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贸易中心。

黄家院是黄龙村中医药文化的摇篮。先后出过黄鹤楼、黄友桥、黄光柳、黄明礼四代中医,他们擅长外科,艺术精湛。为弥补不足,黄家院有个私塾先生叫黄少球,解放后他凭文化自学起中医内科。黄家院中医内外结合,经常上山采药,就地取材,用极小的成本治愈了不少疾病,解除了许多民间疾苦。后黄少球鼓励其子黄明道学习西医,黄明道曾任过店桥乡卫生院院长。

黄家院是黄龙村手工业的发源地。早期就有纺织业,后木匠、理发匠、篾匠、杀猪匠在当地都很闻名。特别是篾匠黄来富丢掉篾刀当上生产队长后,积极改田改地,鼓励发展多种经营,规定手工业等每年定额上交收入,剩余地留给自己,极大地调动了手工业以及副业的积极性,不仅手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且还涌现了肩挑、务工等行业,黄家院也逐渐成为窑货商品的集散地。生产队集体收入由原来的每年亏债1200多元,变为盈余2400余元,人均口粮增加180斤,公分值也由0.34元提高到0.48元,多次受到店桥公社(后改为店桥乡)党委的肯定,黄来富也先后两次出席原泥河区劳模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交流发言。

黄家院也是烈士的故里。先后出现过两位烈士,黄小春,1942年参加新四军,作战勇敢,一个月黑风高夜,在无为县突袭日军岗哨时,不慎被鬼子的刺刀刺死;黄光柳之弟黄光斗,早年参加新四军,参加过江南一带的解放战争,解放后转业任泾县粮食局局长,1950年因病抢救无效,牺牲在岗位上,被追认为烈士。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黄龙村部由黄家院迁往胜利村民组,商业集体合作社代替了供销社,也迁往沈桥湾,就这样黄家院的人气以及商业气息渐渐地黯淡下来。

                      美丽的古树群

在黄龙村望台村民组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叫古树群。几十棵古树“鹤立鸡群”般地分布在田野、村庄,仿佛一个个高大忠诚的哨兵在守候着望台。

望台的前身叫大金庄,相邻的古树村民组叫小金庄。大金庄其实没有金子,地势很高,而种庄稼的冲畈不仅地势低,而且离村庄还有相当的一段路程,每到粮食丰收时,村民们习惯把稻把捆得很大,一个人是挑不动的,于是就有两个人抬着稻把一路上坡,这就是“望上抬”村庄的来历,时间一长,人们念白了,就叫“望台”。望台和小金庄之间的交接处有两棵古老高大的桦树,主干有簸箕粗,由于这里是通往江南的要道,过往行人走累了往往在树下纳凉、歇息,于是就把小金庄的村名改为“古树”了。

望台与枞阳县白柳镇旸岭村瓦屋村民组接壤,往来嫁娶很多。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瓦屋非常有名气,是白柳镇的政治、文化中心,这里有电影院、戏台。为宣传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文化,瓦屋几乎每天晚上都唱戏,望台人常常端着饭碗去看戏。为追赶瓦屋,望台除常组织演出外,还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集体组织养鸡、养鹅、养羊、养猪,经济效益较好,一时成为杨楼村(后并入黄龙村)生产示范点。

望台历史悠久,附近有座山叫矾母山。据史料记载,唐朝中期就有人在此开采矿石,说明望台历史有千年之久,村庄古树参天密布。1958年矾母山开始生产明矾,煎矾工序中需要耗用大量的燃料,为解决这一难题,当地人就将许多古树砍伐。现存的几十棵古树每棵均在几百年以上,枝繁叶茂,品种有枫树、黄栗头等。

在望台有个有名的传奇式人物叫徐盛太,早年他在皖南参加新四军,周恩来来皖南时徐盛太曾为他放过马,曾在太平县山口乡与周恩来合影留念,参加过江南一带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土改运动,解放后曾任过东至县人武部长,后因无文化主动辞职回乡,当过屠户,开过合作社。 因他参加革命资格老,当地人都习惯地喊他“老杆子”。“老杆子”德高望重,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平时喜欢打猎,人们常看到他手握土铳出现在田间地头......

望台古树环绕,无论你从哪个方向走进望台,都有参天的古树相迎接。这些古树与山水、田园、村庄构成一幅山清水秀林幽、意韵独特、充满活力的绿色生态画卷。

古树不但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还带来了清凉。盛夏,那些树叶便是一把把扇子,只要有一点微风,即使烈日当空,整个村庄也凉风习习,一派清新爽畅。每当有暴风雨来袭,它又用强健的身躯挡住狂野的山风,呵护着村庄,呵护着避雨的人群。秋高气爽,成群的白鹭悠闲地栖息在这些古树上,远远望去,如云似雪,美不胜收。偶受惊吓,这些白鹭不慌不忙,轻盈收足,展翅,翩然离去,这情景让人百看不厌......

                      古老的“神树”

黄龙村石冲村民组坐西朝东,后面是起伏的群山,竹海延绵,一棵古老的柏树鹤立村前,迎风披雨生长了千年,那虬龙盘曲的粗大根脉,深扎在泥土之中,吸日月精华,散清淡花香。十多米高的树身,笔直向上,树顶已枯荣参半,但树枝仍然铜浇铁铸般遒劲。现年77岁的徐光中介绍说,他一记事时这棵柏树就这么大,没见长。徐光中还回忆说:1956年89岁的徐韶南在死时说,他小时候见树就这样大,到死时还没见长。

这棵柏树生于何时已无法考究,如今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树干经不住岁月烟尘的蹂躏已经中空,树肚已成空心,但仍显得那么坚强、刚毅、深沉、旷达。村子里的老人把这棵树视为镇庄之宝,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急需资金购买化肥、农药,队长就决定砍伐集体的树木拍卖,当时准备卖这棵树,村庄的老人们纷纷出来制止,一个个围树而坐,这才使这棵古树幸免于难。十多年前,不知怎么原因,这棵柏树打不起精神,仿佛岌岌可危,石冲经济能人徐光周闻讯后赶回家乡出资,发动劳力为古树培土增厚,终使这棵老树古木逢春,竟然发出新叶。

千年柏树经历了风风雨雨,仍然是那么苍翠、挺拔、充满生机,堪称“神树”,石冲人一直认为它是神的化身,千百年来,它默默无闻地仿佛福佑着这个村庄。

石冲人才济济,尤以徐氏三兄弟最为出名。

老大徐静甫,念过多家私塾,极善舞文弄墨,字写得潇洒飘逸。其姐夫周克敌在国民党部队任大队长,二人常有书信来往,有一次徐静甫书写的书信被周克敌的上司看到,周克敌的上司非常欣赏徐静甫的文采,便通过周克敌要徐静甫到其手下工作,开始当文书,后到霍邱县垦荒局工作,因工作出色后转任到粮食处,在这里结识了地下共产党员徐国才。解放前夕,在徐静甫父亲的授意下,徐静甫的妻子赶到霍邱,星夜拽回徐静甫。土改后徐静甫曾因给国民党做过事被划为反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平反退休后的徐静甫常与乡里文人们会聚,吟诗作赋,安享晚年。

老二徐静臣,没进过私塾,一直靠在学堂外旁听自学成才,在村里当了财粮员,不仅算盘打得熟悉,而且钢笔字写得非常好。土改中,为宣传政策,他每天早上在黄金山顶拿起喇叭对着全村呼喊。由于徐静臣为人精明,当地人都褒义地给他一个绰号,叫“小鬼”。

老三徐静亚,少时也念过多家私塾,受进步思想影响,建国前投笔从戎,随第一批志愿军入朝作战,后在山西太原部队离休,正师级。

岁月如歌。徐氏兄弟三人虽然离世多年,但其佳话在乡里一直被传为美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