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福来的头像

曾福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1/18
分享

秋叶正红

深秋将尽,接近立冬,季节的风景依旧延续着秋的意韵。黄龙村犹如一块美丽格调的调色板,远山的枫叶正红,乌桕似火;近处秋水碧蓝,秀美如画......

斑斓岁月

美丽的青山湖西岸有一座山叫虎形地,山的形状仿佛一只老虎,时值深秋,虎形地一草一木都披上了薄纱,红黄叠翠,宛如一幅美丽的油画。

黄龙村曾家院就在虎形地脚下。跨越历史时空,追寻往日已久的虎形地,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岁月。曾氏元朝从江西迁到现在的龙桥镇凌安村蒋家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蒋家岭周围群山绵延,曾氏祠堂门前两座山的峡谷处正前方有一座山峦,远远看去象一只老虎头。后有一风水先生路过这里,见状,便指点迷津说:“这是虎跳峡之势!虎跳峡,虎跳峡,意思就是曾家从这里搬出去以后,出路更大”。

元末明初,曾氏后裔一部从蒋家岭迁到虎形地后,大发,不仅人丁兴旺,财源茂盛,而且为官者众多,在明朝朝廷内就有曾家“十八大学士,爷孙两状元”之说,知府、县令不计其数,曾姓家业殷实,方圆五、六十里一带的山林和田地都属于曾家所有,“东到茶花岭,西到冠庄岭,南到金鸡岭,北到曾家大畈”。曾家家业越来越大后,便在虎形地一带大兴土木,建造走马楼(楼上能跑马),场面非常辉煌壮观。明末清初,沈桥湾“寅葬卯发”后,曾姓家中遭受一场天火,走马楼烧了几天几夜才化为灰烬,只留下北门楼遗迹。迫不得已,曾姓将一部分后裔迁往凤形地(现在的曾家洼),另一部分就近当地安置下来。失火后,曾姓先人大病一场,弥留之际嘱咐后代:“不到迫不得已,不要卖家业。如果真的要卖,茶花岭,冠庄岭,曾家大畈都可以卖,唯有金鸡岭不能卖,金鸡岭有300多佃户,将来你们万一有难,到这里,一户一顿饭,也保你们吃喝不愁”。没想到的是曾姓先人死后,子不听父话,第一下就将金鸡岭卖给了王家。王家买得金鸡岭后不久,便出了头名状元王梓祎。

如今,在曾院还传颂着这样一段民谣:“顶头不下马,见客不杀鸡;丝瓜当早饭,苏州城不移。”

王梓祎年轻时家贫,在某年夏天的清晨,准备外出借钱,路上遇见一昔日同学骑着马,他看见王梓祎,招呼也不打,扬鞭而去;后王梓祎转向一亲戚家,这家正好来了客人准备杀鸡,看见王梓祎来了,就把鸡放了。接连两次的经历使王梓祎感到很尴尬,无奈之下他又到一个要好的穷同学家,这个同学当时家里也没有什么吃的,只好到墙头上摘了几条丝瓜做了早饭,同学的妻子很难为情地说:“真的没有什么好的招待,就丝瓜当早饭吧。”后来王梓祎中头名状元后,任苏州知府,那个穷书生家里仍然很贫,家人就叫他到苏州找王梓祎寻个一官半职干干,穷书生到苏州,没有直接去找王梓祎,而是到一条很不显眼的小街上住下了,看到周围正为这条街道拓宽的事而犯难,穷书生心里暗想:这个王梓祎现在是否还是那么清正廉明?当即差人把口信传到王府,说有个桐城老乡某人今晚住在了某客店,王梓祎听说老朋友的到来,急忙赶到客店来见,同学感叹他初心未改。后王梓祎调任池州知府,在离任前,他回忆以前,感慨地写下了:“顶头不下马,见客不杀鸡;丝瓜当早饭,苏州城不移。”

往事如烟

在黄龙村有一个水库村民组,因兴修水库而得名。

1957年,各地纷纷掀起兴修水利热潮。石冲水库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黄龙村村民自己建设的第一座小型水库。

石冲水库在石冲村庄的下游,三面环山。1957年,为落实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县水利局派员到各处察看地形,发现这里来水面积较大,是修建小型水库的绝佳地方。完成设计后,县水利局派工程师吃住在现场指导,黄龙村党支部发动全村劳力,昼夜奋战。建造水库大坝就地取材,为解决坝石问题,全村男女老少在山上捡拾质量好的山石,后用铁锤破碎,按设计的规格比例研磨成块;没有黄沙,黄龙村成立青年突击队,发动青壮劳力来回60公里到贵家坝的江边挑沙。经过为期8个月的奋战,水库终于投入使用,不仅可以自然灌溉,而且可以防洪排涝。蓄水量10万多立方米,受益八个村民组,灌溉面积1500余亩。

石冲水库修成后,黄龙村将原石冲按自然村庄进行划分,位于水库附近的一些住户组成自然村庄,取名水库村民组。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现在的石冲水库周围终年凝翠,山涧泉溪潺潺,库面波澜不惊,尤其是夏日雨后放晴,水光潋滟,山色空蒙,负氧离子极高,是人们理想的养生之处。近年来有商家看准这里资源,准备投资从事旅游休闲开发,黄龙村从保护环境和抗旱保收角度考虑,没有答应商家要求。今年全县遭受六十年不遇的大旱,石冲水库在抗旱和保人蓄饮用水方面发挥了应有的效益。

在水库村民组有一个很有名的人物叫徐成达,解放前被抓壮丁,后通过徐伯均周旋解救回来。解放后徐成达在村工作二十余年,主要是从事文书工作,在职期间他摆正自己的位置,从不越权、越位,受到人们的尊重。徐成达尊重人格,待人热情,特别是在当文书时,几乎每天早晨家里都有来人,无论是生产队干部还是普通社员,他都留茶留饭,即使开春青黄不接也是如此,为此他的孩子们常常吃不饱,他老婆经常也没有早饭吃。

徐成达在村里有一个外号叫“老聋子”,其实他并不聋,在那个非左即右的年代,往往因一句话就被批斗或打成右派,为保全自己,他对外界的是非以及别人当面或者背后说他什么的,都假装听不见。文革期间,有一次村干部们被人戴高帽子批斗,唯独他没有,他自己主动拿一个高帽子上台接受批斗。

徐成达为人豁达,做事极为细密。有一次村里一位主要负责人让他开一张证明,他说这张证明不能开,气得这位负责人当场质问他:“是你作主还是我作主?如果是我作主,你就把证明出了,有责任我承担”。迫不得已,徐成达只好将证明开出,事隔几年后上级果然来追查,这位负责人考虑空口无凭,想抵赖推卸责任,没想到徐成达从一本发黄的记事本中找到一条内容,大抵意思为:某年某月某日,村里某某叫出具一张有关什么方面的证明。弄得这位负责人哑口无言。

无独有偶。 在黄龙村还有一个外号叫“黄孬子”,“黄孬子”并不孬,真名叫黄光明,又名黄耀远,他当过村里会计、小农场场长、村供销社会计。黄光明遇事很冷静,一般问题不轻易开口,往往是“人们问我世间事,摇手摆头说不知”,加上他平时极富有同情心,在村供销社工作期间,见到穷人来买东西,他总是不动声色暗地里多给一点,别人不懂他的心理,总认为他把账算错了,时间一长,“黄孬子”的名字就越传越远。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为了不侵害和连累他人,以装聋卖傻的方式保全自己,不能不说徐成达、黄光明二人大智若愚。

现在,徐成达、黄光明是黄龙人公认的乡贤义士。

多彩人生

幽幽黄家院,仿佛有说不完的人和事。

在黄家院有章氏两兄弟,老大叫章生岩,勤劳苦干,主要以杀猪为业,平时卖些窑货,章生岩力气较大,打架两、三个人根本不是他对手;老小叫章小岩,16岁考进枞阳县浮山中学,因嫌弃名字俗气,改名叫章光亚。章光亚浮山中学毕业后,又考进立煌军事学校,毕业后在傅作义手下部队当军事警察头目(营长级别),随着北京的和平解放,章光亚因多才多艺被安排在解放军文工团进修学习,曾受到朱德总司令的接见。后被安排到西南民族学院工作,专门从事藏文研究和藏乐创作。在1958年“三反”、“五反”中,他因语言不慎,被打成右派反革命,坐了十二年牢,后被遣送返回黄龙村管制。

在管制期间,章光亚吃尽了苦头,生产队苦事、累事他包做,而且还吃不饱,隔三差五地要向村治安主任汇报。后黄光明当小农场场长,同情他,就把他安排在小农场当劳力兼勤杂工,别人干不了的事他一律包下来。章光亚食量很大,据说一顿能吃二、三斤肥肉,三斤米饭。他到小农场干活主要是为了自己能吃饱。

因戴着“反革命”的帽子,章光亚常常受到他人的歧视,无论别人怎么骂他,他都能认忍,不还口,不还击。有一次店桥公社干部到小农场里看见他,当着他的面把大队干部狠批了一顿,质问为什么把一个反革命分子放到农场里,并要求大队干部立马把章光亚赶回去。待这位公社干部走后,大家还是把他留下来。

章光亚武功功底深厚,但从不显露,也没有人知道他会武功。一次,他大哥章生岩挑着一口大水缸回来,老远喊着让他接换一下,章光亚没听见,没想到章生岩走近后放下担子,举起板凳就打,为了自卫,章光亚只一招就将他制服。消息传开后,村里再也没有人小看章光亚了。据说他的箭步功夫非常厉害,十多米长的跨度,他只要纵两、三个箭步就能越过。

章光亚身怀绝技,但从不“显山露水”。他有一套过硬的凿石功夫,当年沈桥想改造为拱桥,没有人会凿石,正为找不到石匠犯愁时,章光亚毛遂自荐,主动承担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从此人们对他更加刮目相看,后建黄龙大瓦厂,窑门的弯角块石也是他一手凿成。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农村建房砌石头墙要先固定四个拐角,用石头凿成四方体,由于他技高一筹,加上不要报酬,常有人请他,再苦再累他都乐意去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章光亚得到平反昭雪,被安排在黄龙小学教书。“老牛已知黄昏近,不用扬鞭自奋蹄”,章光亚对工作兢兢业业。他崇尚科学文化,在启发学生学知识时常说:金银财宝重要,没有知识重要,金银财宝易得易失,惟有知识才是自己的,别人想拿也拿不走。

章光亚五十五岁与本村一中年妇女结为伉俪,被传为佳话,此前他一直无婚史。离休后,他更加珍惜余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自然规律谁都无法改变。2011年9月章光亚老伴去世,同年同月他也寿终正寝,无疾而终,享年89岁。

章光亚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现保存他的诗集中有诗歌和民歌100多首,他的诗歌和民歌大多来自生产、生活第一线,其中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兴修瓦洋河工程中创作的一首民歌:“山连着山,海连着海,遮天盖地民工来,胸怀朝阳学大寨,祖国定要好未来。”被作为当时店桥公社工地战歌。

在黄龙村有一个三次报名参军、两次入伍的人,他叫刘联和,杨家楼人,刘秉嶂的后代。1953年报名参军,因个子小没有入伍,l956年应征入伍,是全国首批义务兵,1958年退伍回乡,1959年为支援新疆建设再次入伍,后转任司法干警。他平时爱好写作,发表过散文《永远记住党和同志们的关怀》、《扎根边疆靠阳光》和小小说《考试》,被司法部授予“司法行政银星”荣誉章。秋色浓,叶正红,乡在兴。诗意深秋,岁月静好,大美黄龙,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灿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