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福来的头像

曾福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2/05
分享

山道弯弯

新春伊始,暖阳普照。古老的黄龙大地,生机欲发,到处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在黄龙村的穿村公路到王庄村民组之间,有一条崎岖的古山道,时上时下,曲曲折折,虔诚地伸向远方......这就是过去黄龙人出村的乡关西道。

路,就在脚下,千百年来,它见证着人间的悲欢,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连接着黄龙人对远方的希望......

王者庄田

靠近乡关西道的东南面,有一片水田,高高低低,每块的水田面积不很大,但田间小路弯弯,纵横交错,很有诗情画意。春天,油菜花开,这里的层次感很强,“一浪高过一浪”;夏季,禾苗生长,田野碧绿,透出勃勃生机;秋天,一派金黄,闪耀着丰收的光芒;冬天,白雪皑皑,孕育着新的希望......

然而,很少人知道,这片水田的权属很复杂,它一部分归黄龙村王庄村民组所有,而另外一部分归属铜陵市枞阳县白柳镇的杨祠村民组和桂花井村民组。

枞阳县的田地怎么出现在庐江县的黄龙村之中?

元末明初连年战祸,使田园荒芜,百姓亡散,庐舍为墟,许多地方渺无人烟。朱元璋夺得皇权后,为寻求更好的发展,他出台了一些列政策,鼓励百姓努力生产,先后五次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全国各地。迁移的江西人如顽强的种子一般,不管是在大邑通途,还是在僻壤边寨,都能扎根生存,直至根深叶茂。其中就有王姓兄弟二人千里迢迢,从江西吉水县迁移到黄龙村。早期的黄龙村寒山瘦水,生产条件十分恶劣,一遇到下雨,便患难成灾。为生存考虑,王姓兄弟不得不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方(现在的王庄)暂住。为鼓励移民,明朝廷当时允许“插标占地”,于是王姓兄弟就在附近一带靠近水源的地方大面积垦荒,繁衍生息。久而久之,王姓家族渐渐壮大,人口和田地也越来越多,时间一长,人们就把王姓所住的村庄叫王庄。王庄有座山茆,形状像羊头,人们把这山名取名叫“小羊头”。老大一脉住山前,老二一脉住山后,山前的就是现在的王庄村民组,山后的就是现在的枞阳县杨祠村民组。早年的黄龙庵就建于王庄的正对面,至今还留下遗址和文物。

王姓形成名门望族后,大兴土木,不仅人口众多,还拥有大面积山林和田地,盘踞一方,遭到别人嫉妒,谣言王姓要谋反,消息传到朝廷,皇帝大怒,出动官兵围剿,欲将王姓满门抄斩。当时朝廷中有一官员平时与王家交往深厚,立即将此消息星夜快马通报王家。王家得知后惊恐不已,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连夜带着满门老小逃往他地。据传,当时带走的就有108张婴儿睡的摇篮。究竟逃往何地?至今不得而知。

人去楼空,丢下大面积田地、山林。从此王姓在王庄消失。

明洪武五年,杨姓先祖从江西婺源迁到阳山岗(今枞阳县白柳镇旸岭村内),后在这里不断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渐渐地辐射到杨家湾、小家矶一带,随着时代繁衍,杨姓渐成望族,为安置好后裔,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杨姓一部从杨家湾移居到王庄,耕作王庄留下的田地和山林。在小羊头东西两边形成两个自然村庄。

靠近王庄的南面,原住着一个郑姓庄园,庄园内有一口古老的水井和一颗高大的挂花树。郑姓没落后,二百多年前,杨姓一部从小家矶迁移到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地有个山坳,过去进出黄龙村的人往往要经过这里,当时此地没有地名,人们提说到这里,自然而然地想起到这里的桂花树和古井,时间一长,人们就把此地叫做“桂花井”了。后因区划分界,王庄被划入庐江县,桂花井和王庄的山后一部被划入桐城县(后改为枞阳县)。

纵观中国的地界划分,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以江河湖海为界。如河南、河北,湖南、湖北;二是以山脉为界限。如山西、山东;三是对于犬牙交错的,以门前滴水流向的水系为界限。当时小羊头的东边村庄滴水流向黄泥河,后通过黄泥河流向巢湖,小羊头的西边和桂花井的滴水流向白荡湖,所以王庄属于庐江县,小羊头的西边(区划分界后改名叫杨祠)和桂花井属于桐城县。时过境迁,至今杨祠和桂花井的田地还夹杂交错在黄龙村王庄的田地之中。王庄、桂花井、杨祠虽鸡犬之声相闻,但却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级市。

白驹过隙,岁月无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在的王庄村民组人才辈出,其中有曾经担任过“趵突泉”啤酒集团公司的法人代表,有从事并担任过科研部门的负责人,有文化部门的管理者,他们为改革开放和国家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管历史如何演变,但永远不变的是王庄的淳朴、勤劳、百折不挠以及那些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美丽动人的传说。

杨塝手艺

山道弯弯,勾勒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

在乡关西道的西北边有一个村民组叫杨家塝。传说很早的时候,这里居住着黄姓,一开始叫黄家塝。到现在,在杨塝的山上还有黄氏的坟墓。

黄氏没落后,明末清初,杨姓有一先祖从枞阳县白柳镇杨家湾迁移居住于此。经过几代繁衍,人口和村庄逐渐形成了规模,且世世代代靠耕种塝田生活,所以人们又把黄家塝改名为杨家塝。

杨家塝耕地较少,且大多是榜田,取水不易,蓄水很难,农作物不仅产量低,而且一遇到大旱,往往颗粒无收。为了生存,杨家塝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求其他的劳动途径和生活方式,于是一批手艺应运而生。

杨家塝传统的手艺形成很早,后来经过相传不断发扬光大。其间,有父亲传给儿子的,有叔叔传给侄子的,也有哥哥传给弟弟的。建国以来,不到二十户、一百人口左右的杨家塝就有四个裁缝、一个篾匠和九个木匠,这些木匠中有父子木匠、兄弟木匠,主要为别人加工农具和家具;开有面坊两座,为他人加工挂面,或做出挂面对外销售。这些手艺人勤劳纯朴,起早歇晚,再苦再累也不怨天尤人。天道酬勤,他们在付出劳动成果的同时,又心满意足地赚回了自己的收入,极大地满足了周围群众的需要,所以黄龙人一提到杨家塝的手艺人,几乎没有人不感激、佩服。至今让人记忆犹新的是老裁缝杨水森,一年三百六十天,他几乎无闲,正月里喜事多,正月初一一过,他就上门给人家加工新衣了,杨水森戴着老花眼镜,先给人量体,后裁衣,平日里他很少和人搭腔,只顾默默地埋头裁剪、拼凑,生怕浪费一点布料,尽量做到材尽其用.....每年几乎要忙到腊月二十九才歇工。杨水森从事缝纫近五十年,足遍黄龙村,给人的口碑极好,但很少人知道他的名字,当面或者背后人们都喊他“老裁缝”。

往事堪回首。进入时光隧道,让人回顾到生产队集体所有制时的杨家塝,集体经济收入一直位居黄龙村第一。那时的杨家塝拥有一台大型柴油机,主要从事大米和饲料加工,生意特别兴隆,全村几乎所有的生产队乃至枞阳相邻的几个生产队都来此加工大米和饲料,加工的队伍往往排得很长很长......

杨家塝不仅是手艺之乡,而且还是黄龙村改革开放的先锋。分田到户后,杨家塝村民组杨典寿筹资在黄龙村第一个购买了柴油机,为农户加工农作物,并为农户提供农耕服务;改革开放后,黄龙村第一个经商者就是杨家塝村民组杨则祥。

杨则祥,解放前曾为开商店的地主打过长工,积累了一定的经商经验和智慧,年轻时候就当起货郎,摇着拨浪鼓走村串户叫卖。改革开放后,他瞅准商机,在黄龙村倪庄村民组盖建草房开起第一个商店,后商店不断扩大,移至店桥卫生院附近路边,经营百货和布草,收益颇丰。在原泥河区召开的由几百人参加的致富能人表彰大会上,杨则祥作为致富典型作了经验介绍交流。

杨塝不仅重视经济发展,而且很重视文化教育,建国后这里先后走出八位教师,他们为振兴地方教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梦中湿地

弯弯山道连接着美丽的青山湖后梢,在这里有一块湿地天然形成,它虽没有经过任何设计和雕琢,但常年风光旖旎,空气清新,景色宜人。与时俱进的黄龙人把这块地方雅称为“黄龙湿地”。

“黄龙湿地”呈梯子形,将近一百亩面积,短小精悍,初形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

青山湖(时青山水库)投入使用后,黄龙小学从竹枝墩搬迁到沈桥湾附近的龙王山下,由于当时的水利设施配套不能及时到位,给处于后梢的黄龙村部分生产队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是鲍榜、曾洼、黄院的孩子上学,往往要绕水经过大塥(现伍家塥)。为解决学生们上学行走难问题,方便周围村民生产、生活,1976年以刘年华为书记的黄龙村党支部发动全村劳力挑土,在7天内完成土方量1万余方,完成青山水库后梢大埂工程,将东西连接成一起。后经当地政府与县水务、交通部门协调,在大埂修建高标准大桥一座,这样既可以泄洪,又不影响交通。

湿地前身是我们懵懂少年的游乐场。春天,我们在此踏青、放牛、玩耍;夏天,我们在此浮水游泳,捉鱼摸虾。时间一长,这里自然地生长出大片的芦苇和莲藕。后来,随着青山湖环境的保护,这里渐渐地形成了湿地。

春天的湿地最生机。春回大地,草长莺飞,万木争荣,绿草如茵。湿地里的芦苇开始新一轮的生命旅程,它先是露出淡红淡黄的牙尖,然后随着气温的升高,一点一点往上长,渐渐地变得修长肥嫩茁壮,在阳光的沐浴下,透出强大的春天气息;随着温度的升高,掩埋在淤泥下的莲藕,开始孕育着新的生机。湿地周围始终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夏天的湿地最美丽。到处是郁郁葱葱的绿,从下沈桥岸边一直到水中央几乎都被芦苇占领了,芦杆青青,在风中飘舞。向北的空闲之地,水中先露出大片的荷叶,不久后就绽放出美丽清香四溢的荷花,红、粉、白、黄、紫色,一枝枝亭亭玉立,美不胜收。莲,自古以来是人们喜欢的水生植物,也叫荷,又叫芙蓉,“出污泥而不染”,“质本洁来也洁去”,“清新而不染,蓉莲脱凡尘”。一阵清风拂过,送来缕缕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夏季的湿地非常幽静,听不到吵闹的喧哗声,听不到人们的讲话声,但可以听到水鸟用翅膀扑水的声音和许多鸟叽叽喳喳的叫声。闲步于此,“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意境顿生,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所有的遗闻琐事都抛在脑后。静静的湖水,青青的芦苇,亭亭的荷花,再配上蓝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仿佛一幅无比绚丽的彩色水墨画。到了夜晚,月上东山,湿地月色似银,流萤飞舞,蛙声如潮,犹如梦境一般。

秋冬的湿地最好看。随着青山湖水位的降落,大部分的芦苇在岸上,极少部分的芦苇依旧插在水里。水草和芦苇已经变得枯黄。湿地十分安静,步行在周边,到处给人一种静谧、成熟、远古之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微风中,芦花摇曳,芦杆在轻轻地飘舞,让人心醉,留给人的是永远浪漫的回忆......湿地听雪是一种境界,雪花落到芦花上,与芦花成为一色,听不到雪花与芦花触碰的声音,也分辨不出哪是芦花,哪是雪花。虽雪花飞舞,但芦苇依旧不弯腰,依旧不断裂,依旧不倒伏,这就是芦苇的本性,芦苇天然的性格。下雪和听雪,一个是遵循天道,一个是师法自然,都是在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自我.....

近年来,有不少商家看中这里湿地资源,欲投资把它开发成旅游项目,黄龙村从保护生态角度考虑,一直没有答应商家要求。

乡村振兴给青山湖保护性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相信湿地的明天将更加靓丽灿烂,吸人眼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