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草长莺飞。美丽的黄龙村天蓝云白,山高水长,鸟语花香,到处给人一种生态之美。山野的风,阵阵吹来,带着清香,带着泥土的芬芳......
彭冲岁月
在青山湖半岛情人岛的东边,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山坳,高高低低地起伏着四个自然村庄,这分别是彭冲、刘享、老刘、鲍洼,以前人们习惯把这四个村民组统称为彭家冲。
彭家冲周围群山环绕,远远望去,仿佛一条巨大的苍龙迂回盘踞其上。以前来这里走亲访友,首先要问路彭家冲,到达彭家冲后,再具体问到户和人。彭家冲原归属于杨楼村(后和黄龙村合并),青山水库修建完成投入使用后,彭家冲犹如“世外桃源”,和杨楼村的大部分村民组隔水相望,来往只能靠渡船,很不方便,时间一长,人们又把彭冲、刘享、老刘、鲍洼这四个村民组统称为“水库里”。
据传,很久之前这里住着彭姓人家,那时候市集很少,方圆几十里只有鲍家店,人们要到鲍家店赶集,来来往往的要经过一个比较宽大的冲畈,这个冲畈当时归彭家所有,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要经过的这个地方叫做彭家冲。
彭氏一门没落后,徐姓有一先祖从桐城小岭迁到这里居住,生养四个儿子,后经过几代繁衍,逐渐壮大,以前彭冲有南北两道大门楼,进入彭冲,必须要先经过大门楼,否则不得进入。
黄龙村有“五地”,即虎形地、凤形地、狮形地、龟形地、蛇形地。虎形地在曾家院,凤形地在曾家洼,狮形地在四院岗,龟形地在刘家洼,而蛇形地就在彭家冲。
说到蛇形地,与徐姓十二世祖徐学耕有关。
徐学耕年少时酷爱武术,曾在枞阳县武术之乡周家潭拜师学艺,学业有成后回乡开馆收徒。他性格正直,好打抱不平,乡亲们对他非常尊重。一日,徐学耕在家午休,睡梦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要他赶紧去龙王地,告诉他龙王地有一颗直径两米的古树,树上有一条巨蛇,将来会危害乡里,让他前去将那巨蛇斩杀。就这样,徐学耕在没有清醒的情况下带着钢叉前往龙王地,走近龙王地以后,他抬头寻找那棵古树,突然天上电闪雷鸣,古树上方一条巨蛇吐着蛇信子,徐学耕心惊胆战,但他想到这条蛇将来会危害乡里,他马上鼓起勇气拿起钢叉向那巨蛇掷去,钢叉就像离弦的箭一样正中巨蛇的七寸,巨蛇应声而落。斩杀巨蛇以后,徐学耕顿时清醒。巨蛇死后化为黄土,形如蛇状。
为发扬光大武术,徐学耕将武功不断传授给弟子,后经过相传,徐氏会武功的人越来越多,势力也越来越大。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人称广西佬,长矛子)攻打枞阳县东乡(今周潭镇,武术之乡)吃败仗而回,一路烧杀抢劫,路径此地遭到徐氏反抗,为了报复,太平军聚集大批人马对徐氏进行围杀,诛杀害人口七十三人,尸体集中埋葬在附近的山上。徐学耕卒于咸丰八年,死后葬于彭家冲蛇形地。
彭冲解放前非常富有,曾经有七个地主,家产最大的是一家工商业地主,在罗河街上开米行和布行,其余的地主主要来自祖上家产遗传,靠买田租种和放高利贷进行家业积累,当时彭冲拥有的田地很多,东至鲍店村吴庄,南到鲍榜,西至古树,北到姚山村(后和鲍店村合并)熊涧,都间有彭冲的田地。
虽说彭冲的地主有家业,但他们平时生活极为节俭和艰苦,为了积蓄资金买田地,他们常常饿着肚皮,一天只吃一、二顿稀饭。解放后划分家庭成份,不管划分的对象平时生活怎么样,划分的标准就是有没有剥削过人?由于彭冲存在着租田收租,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剥削行为,所以就将曾经从事过这些行为的家庭划为地主成份,划为地主后他们的田地和房产被没收,房子让给贫下中农住,而他们则住贫下中农最差的草房。
彭冲非常重视教育。光绪年间这里就有人在北京大学攻读,后其子徐成腑,毕业于安徽省第八临时中学,饱读诗书,名噪庐南,曾在无为黄姑、庐江泥河、鲍祠一带办过多年私塾。解放前,黄龙村会舞文弄墨最多的村民组就是彭冲,解放后黄龙村的第一个大学生也出在彭冲,徐光生,在安徽大学毕业后又在攻读四川大学,现已退休多年。
解放前彭冲文化生活非常丰富,过年期间大玩狮子灯、花鼓唱、花挑,每年从正月初二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方圆几十里都送过灯。因为有文化,“文革”期间彭冲曾自编自演唱过戏曲多场。
徐光龙,彭冲地主徐成腑之子,1962年庐江中学毕业后,考取了上大学成绩,但在讨论他能否上大学时,当时的店桥公社党委负责人在会上就说:“地主子女上大学,将来贫下中农的子弟怎么办?”,就这样徐光龙没有被录取。后徐光龙只好回乡合伙办民办学校,不到一年就被劝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古老的彭冲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随着青山湖旅游业的开发,彭家冲的四个自然村庄村容村貌以及周边环境有了较大改观,不仅交通便利,而且山青水秀,满眼田园风光,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由于这里依山傍水,负氧离子极高,成群成群的白鹭常年在此栖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文旅商家看中彭家冲的自然资源,他们意向在这里投资开发民宿,吸引和方便更多的游客来观光青山湖、情人岛以及生态田园风光。
古树风光
山野的风,吹拂着田野,吹拂着绿水。
在青山湖的西岸,距离情人岛对面的“彼岸桃花”景点不远,有一个村庄以交通标志物命名,它就是古树村民组。
古树村民组以前叫小金庄。很久以前,小岭徐姓有一先祖来这里居住,经过几代繁衍生息,人丁越来越兴旺。当时枞阳县有一陶姓在这里做长工,积累了一些资金后,也在离此不远的小湾安家落户。小金庄以前有两棵古老高大的桦树,一棵在村庄的位置,另一棵则处于通往南北的交通要道,主干有簸箕粗,直径两米多,过往行人走累了往往在树下纳凉、歇息。这棵古树和黄龙村以前的欢团树、三步两拱桥一样,是交通线上的标志物,在地图上都有标注,比小金庄要出名得多,人们提到这里不说小金庄,总是提到古树,时间一长,人们就把小金庄的村庄名字改为“古树”了。1958年实现合作化后,古树和小湾(当时有陶姓8户)合并成一个生产队。随着岁月的变迁,古树村民组这两颗古树树干渐渐变空,加之风吹日晒,后自然死亡。
古树人多田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人均不足0.4亩,而且大都是榜田,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共产党员徐成才担任生产队长后,不等不靠,自立更生,发挥冲天干劲,带领群众兴修水利,使粮食每年增产增收。徐成才从小就给人当帮工,吃过不少苦,他不仅干活是一把能手,而且他非常爱惜粮食,一般粮食脱粒只经过一道处理程序,而古树脱粒至少要经过两遍程序处理,就连掉在水田和水沟里的稻子都安排人捡起来用水冲洗,晒干后颗粒归仓,从而保证粮食产量稳中有升。1963年,为了发展多种经营,壮大集体收入,古树开始种植棉花,做挂面,办养猪场,收入颇丰。1964年,古树生产队粮食产量不仅在店桥公社位居第一,而且在庐江县也处于前三名行列。1965年,徐成才作为庐江县先进人物代表,出席安徽省贫下中农协会和先进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当时交通很不方便,店桥公社专门安排一辆汽车将徐成才送到合肥参加会议,在会场主席台,时任省委书记李葆华当众和他拥抱问好。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全国纷纷掀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古树当时被作为村学大寨的样板,徐成才带领群众利用青山水库周边资源优势,将沙滩大面积改田,再次获得大丰收。在艰苦的条件下,古树创造了两大奇迹,一是生产条件极为恶劣,可粮食产量最高;二是人均田地面积最少,却是村唯一没有吃回销粮的生产队。谈及此事,现年九十三岁、在党六十余年的徐成才说:“那时国家有困难,我们这样做也是为国家减轻负担”。
光阴荏苒。古树曾经的岁月虽然渐渐远去,但其留下的“热爱国家、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精神将永远让人铭记于心。
布衣往事
山野的风,吹拂着岁月,吹拂着心田。
时光不紧不慢地往前走,已逝的岁月带不走人们对往事的记忆。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黄龙村由于地处偏避,交通闭塞,商品经济很不发达。为解决穿衣问题,黄龙人不等不靠,自己动手,种棉,纺纱,织布。
纺纱织布是我国古老的手工业,但操作工序纷繁,需要经过轧棉、弹棉、纺纱、浆纱、经布、织布等程序。织布,棉花是初始原料,在纺纱前必须要经过轧花处理,以前的轧花机很少,黄龙村只有彭冲有一台轧花机。记忆中的轧花机是靠牛拉动木制转盘进行工作,木制转盘由大、小圆盘、圆柱和中轴形成一个整体,上面大圆盘,下面小圆盘,大小转盘中心处有一根中轴固定,装有轴承可以转动,大小圆盘之间周围用圆木柱支撑固定连接,上面大圆盘周边装有木制的水平齿轮,用牛拉动转盘360度不停地循环转动,转盘上的大圆盘齿轮带动皮带传输轮轴上的小齿轮转动,这小齿轮也叫工作轮,由于传输轮直径较大,而轧花机的工作轮直径较小,这样木制皮带转动就能带动工作轮飞快地转动,轧花机才能就不停地工作,进行轧花或是弹花。
轧花、弹花之后,就是纺纱。那时候黄龙村家家户户都有自制的人工纺车,纺一段收一段,渐纺渐收形成纱团子,后再对纱团子进行浆洗,待晒干后用纱绷子撑开绕到纱骆子上进行经布,后在织布机的梭子中间进行织布。织布时,织布匠两只脚踩在踏板上,有节奏地一上一下,梭子来回穿梭,随着织布机的转动,一手推一手拉,织布机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一条条纱线在这复杂的工序里织成一块块结实耐用的布。
民间把这种布叫老布,也叫土布,又叫老粗布、手织布。土布质柔软舒适、透气、冬暖夏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过去的织布机是用上等的好木材通过木匠加工而成,比较笨重,当时黄龙村共有织布机二十多台,由于杨塝木匠多,所以仅杨塝一个村民组就有四台织布机。
织布完成以后就是染布。这些白色的原布料必须通过染坊印染成色才可以缝制服饰穿着。黄龙村的胜利、杨塝、蔡行、杨家楼等地开过染坊。布在作坊里染好后,挂在店前的晾架上待取,也有的叠好放在多层的大木橱内。还有一些染匠一头挑着锅,一头挑着染料上门服务。春天、秋天、冬天穿的衣服基本上是用黑粉染成黑色的,夏天就是本色(白色)。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衣食得到很大改观,黄龙村才停止了织布,织布机也结束了使命。由于织布机的占地面积较大,不容易存放,绝大部分已经风化腐烂,也有一部分被当做烧锅材处理了,现在黄龙村仅存的唯一一部老式织布机在杨塝村民组。如今随着机械化作业盛行,织布匠的身影也渐行渐远,留给人们的只是淳朴的记忆。
一段往事就是一个岁月,一个岁月沉淀一方文化。黄龙村的纺纱织布历史虽然已经走远,但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永远值得弘扬。
随着乡村振兴的战略推进,“春风又度黄龙村”,如今的黄龙人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灿烂的明天,他们执意从新的起点扬帆竞发,驶向更加辉煌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