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福来的头像

曾福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4/22
分享

芳草依依

最美人间四月天。

四月的黄龙村,群山泛绿,柳色依依。和畅的惠风带着泥土的芬芳,轻轻吹过人的脸颊,轻抚着田野。

在龙王山下的湿地,芳草萋萋,碧绿如茵,宛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铺在青山湖的后梢。蓝天、白云、青山、绿草、靓水,构绘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乡里香味

四月,不仅是诗意的季节,也是大自然恩赐勤劳人的良机。人们在享受着春天各种美食的同事,感恩着大自然。

往事如风,拂过心田。

在黄龙村,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的习俗。

相传,当年佛教四祖道信大师在湖北省黄梅县弘扬佛法,当时在黄梅各地流行着一种皮肤传染病,叫疥疮,患上这种病的人全身发痒,疮口流黄水,很多人四处求医不见效果,一天有个农夫送柴到寺庙,听说道信大师精通医术,马上回家,把患疥疮病而又终日不进食的八十多岁老母亲背进庙里。大师看到这位农夫很孝顺老人,十分感动,当即对这位农夫说:“你母亲得了这种病不要担心,我说一个方子给你,你回家把芥菜切细涝一下子,和米粉合好做成粑,蒸熟后吃下去,既能治病,又能充饥,一举两得”。这位农夫的母亲吃了几天菜粑后,病就好了。消息传开后,全县各地许多人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到四祖寺找大师治病。这时,正逢三月三庙会期间,大师亲自交代斋堂师傅们做了很多芥菜粑,布施给患者吃,这样,全县流行的疥疮传染病得到了控制。以后黄梅人经常把芥菜和米粉合在一起做粑吃,后来才知道芥菜和米粉合在一起具有消炎灭菌止痒的作用。

很久之前,黄龙村流行着天花疾病,这种病发生在春天,大部分发生在孩子身上,死亡率很高,大人们想了不少点子,毫无效果,当时的医疗条件较差。有一位徐姓后裔的老婆张氏是湖北省黄梅县人,她试着用芥菜和米粉做成粑,蒸熟后给孩子们吃,无济于事,张氏举一反三,想到了蒿子,她用蒿子和米粉合在一起做成粑,蒸熟后给孩子们吃,结果奇迹出现了,孩子们竟然不治而愈。从此人们对普通的蒿子有了新的认识,认为蒿子能驱鬼避邪。

“三月三”,民间认为是鬼节,为了让孩子们安全度过这一天,大人们就用蒿子做粑给孩子吃,吃过蒿子粑以后,还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捂粑魂。吃过晚饭,等天黑后,大人们带着孩子从门缝里对外看,在野外或者山边,偶尔出现火光闪亮了一下就消失了,大人们就说这是鬼火,于是孩子们大气不敢出,上床睡觉,这时候大人们就叫孩子们把蒿子粑放到心窝上,用手捂着,这样魂魄就不会被鬼带走,这就叫做捂粑魂。等到上了高中,我才知道那时候所谓的鬼火,就是磷与高温度空气遇在一起燃烧。

随着疫苗的接种,天花病早已销声匿迹。后来人们才知道,蒿子水煎之后具有抑菌的功效,蒿子中含有青蒿素,对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有杀灭的作用,而且还具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可以治疗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等病症。

春天,万物复苏,大量的蒿子从土里钻出来,发出清香,到了三月三前后,蒿子长得又嫩又肥大,看着很可爱,这时候人们把它和米粉合在一起做成粑,不仅享受,而且还能预防很多种疾病。

蒿子粑吃起来香,但做法很讲究。首先要磨粉,三月三前,家家户户都淘净米,晒干,然后用石磨磨米。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粑粑好吃磨难挨”。那时没有电机磨米,而是用放在木架子上的小石磨磨米。低矮的屋梁下垂着绳索,两头系在“丁”字形磨担的横边上,磨担前面垂着细小的头,正好插进磨柄上的圆孔,人就两手握着磨担,远远地一推一拉,吱吱呀呀地磨粉。石磨边还坐着一个人,不时地添米,石磨转得飞快,雪白的米粉纷纷扬扬地洒在簸箕上;其次是炒蒿。将野外采回来的香蒿嫩头放在一起捣烂,待出汁用手挤干放在水中清洗,洗过后用手挤干放在锅里,锅内倒入食用油及食用盐炒熟,如平时炒菜一样有所不同的就是锅内多放些水;再次是做粑,等香蒿炒熟后放入米粉在锅内搅拌均匀,稀、稠以手抓成型为准,等米粉煮熟后起锅装入铁盆里,做粑时,旁边盛上一碗水,洗净手就可以做粑了,做粑很简单,小孩子都可以做,用手工做成饼状的蒿子粑摊在案板上;最后是蒸煮,蒿子粑全部做好后把铁锅清洗干净,再把锅烧热倒入食用油,此时用锅铲将锅内的油沿着锅边重复浇几次,然后将蒿子粑有序地贴在锅铁上,盖好锅盖用小火烧烤,等到锅内散发出香味时停止烧火,再将蒿子粑逐个地翻过边,翻好后沿着锅边浇入食用油,盖好锅盖再用小火烧烤,等锅内散发出香味时停止烧火,这样美味可口的蒿子粑就可以出锅品尝了。

黄龙人特别喜欢种芥菜、吃芥菜,在黄龙村有一句民谚:“布谷鸟叫一声,芥菜成了茎”。这句话的意思是提醒人们在布谷鸟叫之前要吃完或者腌制完芥菜。说明黄龙人喜欢芥菜有一段经历和历史。芥菜具有润肺功能,无论是烧熟吃、炒着吃还是腌制吃,都非常可口。相传以前,有一个男子得了肺痨,浑身无力,终日不进食,骨瘦如柴,在弥留之际,家里人问他想吃什么,他说:想吃烂芥菜汤,家里人就给他制作了一份,他当即吃下一大碗饭,吃下去之后,浑身感到舒服,第二天,他还是要吃烂芥菜汤泡饭,就这样,不到五天,他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好起来了。从此以后黄龙人喜欢腌制芥菜,而且腌制的时间越长越好。据中医偏方,三年以上的芥菜汤就是中药,具有润肺、治疗的功能,常有人到民间收购。

清明插柳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黄龙村,有清明节折柳、插柳的习俗。清明节这天,几乎家家户户大门两侧都插上柳枝。

柳树的生命力极强,在春天随便插上一棵柳枝,它都可以发芽成活,故有:“五九六九,河边插柳”,“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说。人们认为柳树是一种奇树,集天地精灵之气,象征着可以驱除恶鬼之意。在《西游记》中,观世音菩萨常以柳枝沾圣水济度众生,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杨柳可驱鬼拒毒虫,故称柳树为“鬼怖木”。旧时,“清明”又称为“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为防止鬼和毒虫的侵扰袭害,人们纷纷在家门口插上柳枝以避邪。“清明不插柳,死在大门口”、“端午不插艾,死在大门外”是黄龙村民间流传甚广的民谚。在端午节这天,黄龙村家家户户门前都要插艾。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以前医疗条件非常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民间有一句“借着清明打柳枝”之言,意为趁着一种习俗或机会做不该做的事。其实上庐江南乡大都有清明插柳的习俗,只不过黄龙人插柳很特殊,每年4月5日左右是清明节,别处当天插柳当天摘,而黄龙村一般到4月10日以后才摘下来。

碧“海”蓝天

人们喜欢大海,喜欢看海,尤其喜欢蓝天白云下大海的浩瀚,大海的碧蓝。

在位于黄龙村矾母山的三号矿坑内,有一潭清水,面积二、三百平方米,水不仅清澈,而且碧绿。这种绿,绿得深沉,绿得让人心醉。蓝天白云下,站在此处观看潭水,不仅有“高峡出平湖”之感,而且还有一种观海的感觉,或者说这就是大海的浓缩。人生,因努力而精彩;风景,因走过才美丽。凡是来此观看过此景的人,无不为之好奇而又感到震撼,最后总是依依不舍地离开。

矾母山是县域界址山,位于黄龙村部的西北边,以山为界,南面属枞阳县白柳镇何山村,北面属庐江县罗河镇黄龙村。

矾母山经历的历史既长久又复杂。据史料记载,唐朝中叶就有人在此开采矿石,因比庐江矾矿开采的历史早数百年,故被誉为“矾山之母”。解放前矾母山主要是开采矿石,以水路运输为主,早在北宋时罗昌河就是矾母山矿石外运的码头。

1958年矾母山开始生产明矾,其生产过程十分艰辛,从采矿,到破碎、煅烧、发酵、煎矾、结晶,工序纷繁复杂,劳动强度很大。一部矾矿史就是一部辛酸史。因种种原因矾母山的明矾生产断断续续,最高峰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矿井、煅烧、煎矾、3个组,职工五十多人,加工出来的产品大部分送到缺口码头,通过西河、巢湖水运,销往芜湖、安庆、南京、镇江、九江、武汉等沿江城市,少量的留给地方用。矾矿生产以来,不仅为店桥公社提供了必要的经费支撑,而且因需要搬运、肩挑等帮助当地劳力增加了不少收入。1991年底,因明矾在工业上的用途被化工产品代替,销售量小无开采价值导致矾母山全面停产。现仅存煅烧烟囱和过桥、矾池等一些遗址。

矾母山,当地人又称矾宝山,山上地下矿藏资源丰富。1992年撤区并乡后,原店桥乡并入罗河镇,矾母山权属属地管理,归杨楼村(现并入黄龙村)所有。为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年杨楼村利用原有资源在矾母山办起石料加工厂,就地取材,加工出来的石子用于高速公路建设和当地农民建房,后来在生产中又发现了叶腊石资源。叶腊石是生产白水泥的主要原料,市场比较走俏,于是矾母山又转型开采叶腊石,产品销往安庆、青阳、山东等地,企业效益十分可观。2006年随着企业改制的深入,矾母山改为股东合伙企业。2011年由于种种原因关闭停产。

矾母山的炮声(其实是爆破声)至今仍深深留在人们的脑海里。这炮声既是遥远的记忆,又是浓浓的乡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黄龙村,很少人有钟表,人们的作息时间往往依据矾母山的炮声。因爆破是明矾生产的第一道程序,所以矾母山每天中午和傍晚都要放炮爆破。矾母山的炮声不是震耳欲聋,回荡在天空中声音非常干脆,方圆七、八里都能听到。每天中午十一点半准时响炮,有时是两炮,有时是三炮,响得多的是五炮,傍晚夏天是五点半放炮,冬天放炮的时间是五点,人们一听到炮声,就说“矾母山放炮了”,于是就自然而然地放下手中的活,回家做饭......

道法自然。碧“海”是矾母山天然形成的一道自然景观。

矾母山现在留有四个矿坑,除了三号矿坑外,其余三个矿坑常年无水,唯三号矿坑的碧“海”,常年水位不降,颜色不衰。2022年黄龙村遭受了六十年不遇的大旱,各地大大小小的塘坝几乎干涸,青山湖也快要见到底,但碧“海”不仅水位不减,而且颜色如初。问其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说这是地下水源,不受外界影响。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按照万有引力,水一直是往下流的,地势越高的地方越藏不住水,就像中国地势最高的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而西藏就是很少有水的,西藏人平生就洗三次澡,出生、结婚、死亡,不是说他们不懂得卫生,不讲究卫生,关键是那里因为地势太高,平时很少有水,而每到汛期,地势较低的长江中下游常常以水为患。碧“海”高出黄龙村的地平线垂直距离有百米以上,即使水下资源再丰富,也不会存住水的;二是周围的老百姓说,这里与地下东海相连,所以常年水源不断,对此我找不到相信的理由。为碧“海”,我曾咨询过水文部门,得到的解释是含含糊糊,让人似信非信。

经过跟踪探寻,我终于找到了自以为是的答案,因三号矿坑存有明矾矿石,明矾具有净水沉淀作用,所以此处的水澄清碧绿,而产生的沉淀渐渐地堵住了渗漏口,时间一长此处的水无法渗漏。加上水的四周和底层表面是石灰岩,导致水不易挥发。真实的答案是什么?不得而知。猜想归猜想,还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解释和论证,到目前为止,还没人能解开这个谜底。

早晨或者平时,你一个人静静来到这里,可以看到野鸭在这里栖息。据介绍,凡是有明矾的水,都不会有鱼虾,那么为何有野鸭在此出没呢?我想,野鸭为候鸟,它们总是寻找稳定的水环境住居,2022年黄龙村各地塘坝干涸,青山湖水所剩无几,唯这里有一定的水面积,而且水位一直稳定,所以野鸭便寻到这里。

师法自然。碧“海”又是矾母山留下的一道人文景观。它作为工业文化遗产,承载着对过往岁月的记忆,给人留下的是一部黄龙人的勤劳奋斗史。

随着乡村振兴,现在的黄龙村正准备将碧“海”打造成一道亮丽的文旅风景线,相信沉寂了多年的矾母山在不久的将来又会声名鹊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