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福来的头像

曾福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07
分享

闽南风情

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它源头于武夷山,溅一路浪花远去东海。在闽江以南,分布、生活着三个城市:厦门、泉州、漳州,人们习惯把这一带称为“闽南”。2023年11月下旬,我因一场笔会来到这里,在这里见证了闽南的多种风情和无限新鲜。

闽南位于中国的东南方,常年气候暖和,初冬的皖中略带有些寒意,然到闽南却感到暖意融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穿着浅衫短袖行走在大街上。闽南地处海边,属亚热带气候,“春天有梅雨,夏天有台风,秋天不见落叶,冬天没有雪花”。闽南的冬天虽没有北方的银装素裹,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温暖浪漫。

生态漳州

高铁从福州南站出发,行驶两个小时,到达漳州时已是夜幕四合。夜晚的漳州处处灯火辉煌,交相辉映。穿梭往来的车辆,高高耸立的路灯,富丽堂皇的商场,熙熙攘攘的人群,把漳州这个城市装扮得分外的妖娆和美丽。晚风带着大海的气息吹拂到人的脸上,让人感到格外的舒爽。

漳州南与广东交界,东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生态城市竞争力位居福建第一,为福建省生态先行示范区、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我对漳州的认知是始于去年,当时我回家乡采写一位革命前辈刘和贵的故事。刘和贵从小出生在黄龙村,十四岁参加新四军,经历了“皖南事变”,在1949年的漳州战役中,身为团长的他身先士卒,冲战在第一线,在和敌人的砍杀中,自己右手伤断三根手指,后转业任漳州市民劳局局长,在漳州安享晚年,无疾而终。采访中,我不知道漳州在哪里,便问:“漳州在什么地方?”,被采访人很快地回答道:“漳州在福建啊,对面就是台湾的金门”。当时我心想:要是有一天,能到漳州看看就好了。没想到,机会很快就来了。

漳州是个农业大市,漳州平原是福建省最大的平原,素有“水果之乡、花卉之都、食用菌名城、水产基地”等美誉,为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漳州气候宜人,非常适合农业种植,“插根扁担都会发芽”,是历代漳州人对这片肥沃土地的热爱和眷恋。漳州每年生产大批量的蔬菜、水果和花卉,其中40%的销往厦门,50%以上的销往泉州、福州等城市。漳州的特色水果有芦柑、荔枝、香蕉、柚子、龙眼、菠萝、杨梅等,尤其是红香蕉从开花到结果需要三年时间,果实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每年春节前后漳州超尘脱俗、高雅清香的水仙花通过空运销往全国各地,走进千家万户。长期以来漳州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打造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漳州人的绿色理念蔚然成风,始终坚持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推进农业可持续绿色发展,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漳州的海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价廉物美,主要来自被誉为“东方夏威夷”的东山岛。新鲜的食材,加上颇有讲究的烹饪技艺,吃起来让人胃口大开,回味无穷。

我们之所以来漳州,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观看福建土楼。

旅游大巴在高速行驶一个多小时候后,又沿着蜿蜒不平的山路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才赶到云水谣古镇,这里是国家5A级景区,保存着53座完整的土楼。

土楼被列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之前我一直认为是少数民族人住居,直到赶到云水谣古镇景区后,我才知道原来土楼里住居的一直是汉族。

很久以前,中原河南一带汉民为躲避战乱和自然灾害南迁,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就这样土楼应运而生。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土楼依山就势,吸收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它既能预防野兽,又能防盗匪。无论是哪一座土楼,楼内的男姓居民只有一个姓,而且都是血缘关系较近的同宗同族人。土楼一开始是方形建筑,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很难分配,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圆土楼。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楼王承启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用了八十年时间才建成。圆土楼一般从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它与现在的城市建筑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划分的方向不同,现在的商住楼以横截面为单位,比如“两室一厅”、“三室两厅”等,而土楼以竖向划分,每一户至少有三层单间,第一层叫“厝”,主要用于生火做饭,第二层叫“居”,主要是存放粮食和衣物,三层以上才住人,由于使用共同的楼梯,所以各家几乎无秘密可言;其次是现在的楼层建筑上下能通水,人们使用的是卫生间,而土楼上下楼层之间不通水,也没有卫生间,人们要排放污物,必须从楼下提水到房间冲洗,然后再带下来放到集中点;再次是危险因素和危险系数不一样,现在的建筑最大的危险是地震,而土楼墙体厚达1.5米左右,防震性强,冬暖夏凉,最大的危险是火灾,万一发生火灾,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1830年,云水谣有位姓简的大户夜间发生一起土楼失火事故,住居的87口人全部遇难。

土楼不仅是个文化建筑,而且里面是个小社会。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通过人造卫星发现了福建土楼,认为是中国在这里搞核武器研发,于是派多名间谍暗暗来此查访,结果发现是人居住的土楼。从此福建土楼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浪漫厦门

厦门是个美丽的海滨城市。2005年的冬天,我第一次来到厦门,感受到厦门的无限魅力。以后因公务陆续地来过多次,究竟几次来过厦门,已经记忆不清。但我感到,每一次的到来总是那么兴奋,每一次的离开总是那么地让人感到忧伤。

远古时期,厦门岛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明洪武二十七年筑厦门城,1935年设立厦门市,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厦门市为计划单列市,1994年,厦门市升为副省级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经济特区和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

厦门市地形以滨海平原、台地和丘陵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在漫长的地质史上,厦门市经历过多次的地壳运动,发生过多次的海水进退,从西北往东南,依次分布着高丘、低丘、阶地、海积平原和滩涂,南面是厦门岛和鼓浪屿。厦门港外岛屿星罗棋布,有大金门、小金门、大担、小担等岛屿横列,港区内群山四周环抱,港阔水深,有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屏障。厦门温和多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厦门三面环水,一面连接陆地,绿水永环绕,青山常相伴,白云飘四方,蓝天美如画。云顶山为厦门市最高峰,云顶岩为厦门岛最高峰,日光岩为鼓浪屿最高峰。厦门的青山和绿水是永不分离的,每一座山旁边都是这样,好山,好水,好空气,人体舒适感较强,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寿命比较长。

也许是雨水多、湿度大的作用,厦门素有“植物王国”和“绿色世界”之称。无论是漫步小道还是滨海大道,到处感受到“绿”的涌动,“绿”的延续和“绿”的创意。

我喜欢大海,喜欢大海的深沉、大海的浩瀚、大海的浪漫。每一次来到厦门,我都情不自禁地在第一时间奔赴大海,吹吹海风,听听海浪,踩踩海沙,送走烦恼忧愁,留下岁月静好。我站在海边,心灵与大海默默地对话。海鸥飞翔,海浪拍打着瞧石,冲击着沙滩。沐浴着海风,思绪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遨游,让人真正体味到“生活就是海,浪潮就是人生!”。

到厦门旅游的第一个景点就是台湾海峡。台湾海峡狭长短窄,它不属于公海而是内海,是福建省与台湾地区之间连通南海、东海的海峡,也是大陆和台湾之间重要的桥梁。台湾海峡是我国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也是重要的国际航道。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石油等重要能源越来越依赖于进口,我国的石油进口大多数都来自中东,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后最终来到台湾海峡,台湾海峡作为我国海运的重要节点,它能有效保证石油的供应,因此被称为“海上走廊”。乘坐的游艇有三层楼高,观赏台湾海峡的沿途景点很多,有郑成功塑像、胡里山炮台、大金门等。置身台湾海峡,远望金门,让人思绪万千。多少年来,这条不大不小的海峡,阻断过多少个家庭亲人团圆的梦想,又给多少人造就出永世无法弥补的缺憾和无法化解的牵挂。

厦门是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厦门的古老建筑和现代摩天大楼和谐共存,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鼓浪屿,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地方。2007年5月被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五大城区之首”,素有“海上花园”的美称。岛上完好地保留着许多具有中外建筑风格的建筑物,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誉。主要旅游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海滨浴场等。走进鼓浪屿的钢琴博物馆,仿佛走进一片神奇的童话音乐世界,三十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钢琴出现在眼前,这里的钢琴和现代的钢琴不同,都是一些古怪的钢琴:有两排琴键的,有雕刻精细的,有木头的,还有铁的,据说钢琴中年纪最小的也有一百岁!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屿遥对着台湾岛,台湾是我家乡。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 我渴望,我渴望...”,漫步鼓浪屿,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大陆歌唱家郑绪岚演唱的《鼓浪屿之波》的歌声不禁在耳边萦绕,让人流连忘返,难舍难分。

胡里山炮台是厦门市一个重要的历史景点,它建立在胡里山上,因此取名为胡里山炮台。胡里山炮台建于1891年,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里存放着当时购自德国的一门巨炮,可以射到6460米外,据说这门大炮在抗战初期还击毁了一艘来犯的日本军舰。

厦门大学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它的创办人是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校园衔山含湖,面朝大海,背靠万石植物园,一侧是南普陀寺,一侧是白城沙滩,与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隔海相望。厦门大学早期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厦门的市花是三角梅,花语为“热情、坚韧”,其花品种繁多,花色丰富,有红、橙、黄、白、紫等系列色泽及单瓣花、重瓣花和斑叶等多种。三角梅刚柔并济,朴实无华,易于栽植,花色较多,可作盆景。因此,以三角梅为市花,广泛栽种和爱护,既可以绿化和美化厦门,又能较好地体现厦门的风貌、厦门人民的性格和厦门经济特区的腾飞景象。若是在阳春三月,你来到厦门,还可以看到木棉花。木棉花也叫英雄花,花色鲜红,简约的花型显顶天立地的姿态,满树的红花如同一腔热血,染红了树梢。木棉花的花语是“珍惜幸福,珍惜身边的人”。木棉花盛开时,绿叶几乎全部凋落,呈现出一片红色的花海,它的花期只有12-15天左右,如此美丽却如此短暂,更让人懂得珍惜身边的人,珍惜得来不易的幸福。

富庶泉州

泉州,开始在我眼中是个不起眼的地级市,2014年我出差到泉州的下属县级市石狮,由于缺乏了解,我在石狮吃住了一个晚上后便匆匆离开。

这次去闽南之前,我与一位见多识广的贤者谈到福州,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福州福州,有福之州。它虽然是省会城市,但是经济总量却在全省排位第三”,我问:“哪个排第一?”,他说:“泉州啊!”,我问:“泉州怎么排在第一?”,他不加思索地回答:“人家工业发达啊”。后来我证实2021年泉州的GTP确实在福建省排在第一。

动车从厦门出发,行驶四十分钟后到达泉州站。

泉州东临台湾海峡,西接武夷山脉,南邻漳州,北靠莆田。它有着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的工业经济之所以发达,与其得天独厚的交通地理环境和悠久的“海上丝绸文化”分不开的。

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不仅运输了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也引进了香料、药材、宝石等外来物品。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窗口,自汉朝开始就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友好往来。从唐宋时期开始,泉州港逐渐超越广州港和明州港(今宁波),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在元朝时期,泉州港达到了鼎盛时期,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当时,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商人和使者云集于此,各种宗教和民族在这里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泉州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使泉州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改革开放的春潮刚刚在祖国大地萌动的时候,泉州的海上贸易就已进入十分火红的时代,当时的石狮被人们誉为“小香港”,大批的台商和外商云集在这里,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皮革、电子设备产品,运走了大量的鞋和服装。在泉州,一位的哥这样地告诉我们:由于对外贸易需要用外语交流、沟通,那时哪怕一个高考落榜生来到这里,只要会外语,每月收入不下于万元,而且工作量很轻松。随着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泉州形成了三大主导产业:制造业、纺织业、建筑业,其中以纺织业为最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泉州也被誉为“中国纺织之城”。

泉州交通便利发达,一个城市有五座火车站,泉州站、泉州东站、泉州南站、泉州西站、泉州北站,泉州晋江机场虽然不是国际机场,但现在与世界上一半的国家通航。

近年来,随着外贸订单的减少,聪明的泉州人与时俱进,瞄准市场,快速地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现崛起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旅游服务三大新型主导产业。一位来自北京的旅友告诉我们,泉州的旅游景点很多,他们父女俩在泉州玩了三天才将旅游景点看完;泉州人不仅勤快,而且非常聪明能干,就连平时不起眼的非遗文化簪花也做成了旅游服务业,现在来泉州旅游的女性和摄影爱好者,有50%以上的都是奔着泉州的簪花而来。

泉州是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开元寺了。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初名莲花道场,后开元二十六年更名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时光中沉淀了一千多年的开元寺,故事很多、很长。据载,唐朝初年,泉州海上贸易逐渐兴起,闽南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合种植桑树,郡儒黄守恭敏锐地发现了商机,在老宅的附近开辟出一大片桑树园。有一次一位叫匡护的和尚到泉州讲经,听闻黄守恭为人慷慨,便向他募地建道场。黄守恭虽乐善好施,却也舍不得大片桑园,便跟匡护和尚说,如果桑树可以开白莲花就献地结缘。没想到几日后,满园桑树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被无边佛法所感动,将桑树园捐出。百亩桑园变为寺庙,开元寺也有了“桑莲法界”的雅称。

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东塔叫“镇国塔”,西塔叫“仁寿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双塔塔身浮雕精美。开元寺为世界上唯一一座有双塔的寺庙。

在泉州有一座古桥名为“洛阳桥”,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是中国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之一。于北宋年间,由当时的泉州知府蔡襄主持修建。

蔡襄修建“洛阳桥”的故事,在泉州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洛阳桥下,本来是洛阳江内海,有龟蛇两怪常在此祸乱人间。一日,渡船行驶到洛阳江中,忽然风雨大作,眼看小船就要被波涛吞噬,这时渡船之中有一位孕妇,暗自发愿说:“希望今天能和同船的人平安生还,腹中的孩子生下来,如果是男孩,一定要让他在此修建大桥,普渡经过此地的所有人”,许过愿后,江面上很快恢复了风平浪静。孕妇的丈夫姓蔡,她心想腹中孩子日后必定是非凡人物,于是从小就督促他努力读书,并常把过去许愿的经历说给他听。蔡襄考取功名后,任了泉州知府,他多次上书朝廷在洛阳江上建桥,几经周折朝廷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并拨下了银两和造桥所需的材料。

蔡襄于是动员百姓,紧锣密鼓地开始修建大桥。不料工程刚开始,就遇到难关。造桥最重要的,是打下坚实的桥基础。但是洛阳江通往东海,每次投下石料,总是会被汹涌而来的海水冲走,工程无法进行。蔡襄心急如焚,一天夜里观音菩萨托梦给他,让他写一份信给东海龙王,并在衙役之中找一个能下得海的人给龙王送信。蔡襄写好信后,问衙役们:“你们之中,有谁能下得海?”衙役之中有一个名唤夏德海的,以为是叫他,于是应道:“小人夏德海,听候差遣。”蔡襄听完后大喜,说道:“太好了,你能下得海。今晚子时,由你在洛阳江见东海龙王,请他把东海之水暂时退去,我们方好造桥。我已修得文书,你可带去替我转交龙王。”夏德海得了文书,不知如何是好,他本身不通水性,在与妻子告别后,他大醉一场,卧在海边,夜里涨潮,把他卷入了海中。虾兵蟹将把他带进龙宫,龙王看到这人,问道:“怎么带了这么一个醉汉过来?”虾兵蟹将说道:“此人醉梦中,不停叨念大王的名字,想必定是有所求。”夏德海急忙拿出公文,说道:“小人是蔡大人的使者,特地求见龙王大人。请求暂退洛阳河水,让我们修建桥梁,便利往来之人。”龙王看完公文,沉默半晌,说道:“洛阳桥倘若修成,对我龙宫鱼族大不利。但是蔡大人是天命所托之人,我不可有所耽误。”于是龙王抓过夏德海的手,在上面写了一个字,又让虾兵蟹将送他回了岸上。夏德海回去之后,急忙回报蔡大人,蔡襄看到他手上写着一个“醋”字,顿时心领神会,拆得廿一日酉字,当即下令二十一日酉时开始抢建桥基。

到了那天,果然海水退潮,洛阳江水变得十分的浅,人们很顺利地就投下了石料,昼夜施工,总算修建起了坚固的桥基础。后来又费时七年之久,洛阳桥方才落成。洛阳桥是梁式大石桥,至今已经九百多年,依旧屹立不倒,为往来的行人提供了通行的便利,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由于时间关系,带着依依不舍,我们匆匆地踏上了归程。

高铁在精确的轨道上飞快地行驶,我的思绪也在不停地转动着。我想:厦门主打的是旅游、商品经济,泉州运营的是工业经济,如果说泉州印证了“无工不富”、厦门印证了“无商不活”的话,那么漳州正好印证了“无农不稳”。漳州是厦门和泉州的大后方,它为厦门和泉州提供了丰富而又必需的农副产品支撑。这三个城市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正是这种合理经济布局的形成,才使闽南得以日新月异的发展。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