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福来的头像

曾福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08
分享

黄烟往事

黄菸是一种植物,加工半成品或成品后叫“黄烟”,我的家乡通常把黄菸俗称叫“黄烟”。

黄烟是一种旱烟,具有提神和轻松、消疲劳功能,人们要集中精力考虑一件事,或者做事做累了,总是习惯地抽一袋黄烟。黄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烟制品,香烟没出现之前,烟民们抽的大多是黄烟。

我的家乡黄龙村就有一段漫长的黄烟历史。这不仅黄烟是人们的生活用品,更重要的是黄烟是黄龙人赖以生存的产业。

以前黄龙村山寒水瘦,田地较少,交通闭塞。解放前农田和耕地几乎被地主占有,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租种地主家田地养家糊口,但一遇到干旱之年粮食歉收,农民们不仅交不起租粮,而且无生活来源,只能靠讨饭度日维生。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穷则思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黄龙人不得不在山坡上开垦荒地,种植黄烟,另辟溪径,寻找生存。

黄龙村的黄烟历史起源于何时已经无法考究。据说,很久以前,一位逃荒要饭的人看到外地种植黄烟用途很广,于是就把种子带回家乡试种。

黄烟,适宜于旱地种植,讲究立地条件和储备、加工。经试种,黄龙村以及周围一带的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宜种植黄烟。在岁月的淬炼下,黄龙村渐渐形成了种烟、卖烟的气候。

然而黄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首先是种烟叶。育苗很关键,把很小很小的烟籽均匀地撒在育苗场地上,用松毛(松树叶子)覆盖,发芽后除去松毛精心施肥,待烟苗长出三、四匹叶子时进行移栽;成活后要多次锄地松土、除草、施肥、治虫,烟叶虫害较多,每天都要用手工捉除烟虫,等到烟叶由绿色变成微黄色时进行分批采摘;摘回的烟叶有序地摊摆在烟帘上暴晒,晒干后将烟叶一片片地叠在一起打捆储存,等一季烟(一年种一季)全部收完后再进行出售或加工。

其次是烟丝加工。农户将自家烟叶送到当地的黄烟小作坊加工成烟丝,加工烟丝有一整套的器具和程序,操作中还添加白酒、香油等原料,回潮后经木榨压片切丝而成,再把烟丝用纸包成1市斤、0.5市斤的四方体小包装。黄龙村以前种烟户很多,高庄、倪庄、石冲和蔡行四个村民组开过烟行,这些烟行不仅代为种烟户加工,而且还收购烟叶贩卖。倪渐胜、倪渐丙、倪渐达、杨典成被称为“黄龙四烟匠”。

黄龙村过去种烟面积之大,主要通过两个途径销售:一是出售烟叶。农户将烟叶卖给烟行或烟贩,然后由烟行或烟贩挑选力气较大的劳力组成专业运输队,将收集的烟叶肩挑运到安徽六安、河南固始等地销售,这种销路销售量大而利润小。千年古桥三步两拱桥是黄龙村南来北往必过的交通要道,它见证了黄龙村贩卖烟叶的历史,见证了黄龙人的辛酸与苦累;二是销售烟丝。这种销路销售量小但利润大。“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为了生计,辛勤的黄龙人自备干粮带着烟丝步行外出,走村串巷叫卖,换回钱币以及食盐、香油、布草、大米等生活必需品。叫卖者一日三餐是自带的干粮,晚上往往是借宿休息,辛苦至极,表现出无尽的坚韧和勇气。

种烟叶是黄龙人唯一的经济来源,卖烟丝是黄龙人的一条生存之路。七十年代前,黄龙村几乎家家种过黄烟,形成了种植、收购、加工、出售一条龙产业链。加工出来的烟丝,成色好,质量高,卖遍了大江南北。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黄烟从黄龙村才开始渐渐消失。

岁月渐行渐远,但家乡人民不会忘记黄烟历史。回首黄烟往事,黄龙村现年76岁的退休教师刘庆国作诗曰:“全村户户把菸种,打顶捉虫童叟忙。沃土育苗三百亩,竹帘晒叶九千张。加工木榨万刀细,出售沿江两腿长。饭后摸摸油米桶,过年还可换新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