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福来的头像

曾福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11
分享

春 山 在望

四月的黄龙村,草长莺飞,春光如海。

一场微雨过后,连绵的群山泛出新绿。这种新绿不仅醉人,而且格外养眼,撩动人的春心,让人无限的遐思。

山,是黄龙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山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他们喜欢望山,喜欢追寻和讲述那遥远的山的故事......

靠山,养活了自己

山,是黄龙村的生存之本。黄龙人的生活离不开山,几乎所有的村庄建落在山坡上或山洼里,人们依山住居,开门见山,抬头望山。

黄龙村的山,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座山有每座山的传说,一座山就是一个故事。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春天,一场春雨过后,山坡上各种野菜从潮湿的泥土里相继探出头来。这个时节,每天都会有男女老少,或独行,或结伴,挎着竹篮,手拿铲刀,走出村庄,在權木丛间的山坡上,低头慢步,寻寻觅觅,发现一株野菜,便弯腰持刀剜入篮中,不多时便能收获多多,满载而归。把野菜带回家中,利用空余时间把它们摊在饭桌上,一棵棵择净,分门别类置放开来,以备用不同方式烹制成家用的食品,吃不了,就晒成干菜,常年可用,或者送给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挖的最多的野菜有:蕨菜、山竹笋、香荠菜、马兰头、蒲公英、野芹菜、刺苔、野蒿和野蒜苗等等,每种野菜都有不同的形态和味道,一一成为人们舌尖上的美食......

黄龙村耕田很少,人们的生活自然离不开山地。每年四月份,布谷鸟的一声声呼唤催黄了麦子,家家户户开始到山地里动镰割麦。割麦,脱粒,归仓,直忙得农家人脚不离地。在我的记忆中,最让人难忘的就是一场丰收后的盛宴了,经历了一场春荒之后,早已饥肠辘辘的人们,再忙也不忘对自己的犒劳,他们用新香油煎着刚收货的面粉,烙成小麦饼,不仅胃口大开,而且一定吃个管饱,还有用案板和擀面杖做成的擀面条更是让人大饱口福。端午节前后,当一场大雨浸透了山地,几乎老老少少头戴斗笠、草帽,身披蓑衣、雨衣上山栽插山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山芋是黄龙人的命根子。为了抢抓季节,他们和风雨拼搏,任凭雨水淋透了身子,打湿了腮脸,没有一个人退却......

晚秋,山柴熟了。在漫山的秋光中,男男女女的纷纷拿着镰刀上山砍柴。砍柴是一个重体力劳动,砍过后还要把柴扎捆起来肩挑下山,堆起柴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黄龙人把山柴看得很重,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还要靠它维持生活。为了生计,他们常常起早肩挑柴担到十几里路的集市去买,然后用卖柴的钱再买回一些生活用品。“卖柴买米度时光”,已成为黄龙人对昨天的回忆,它既是黄龙人的生活史,更是黄龙人的辛酸史。

在黄龙村还有一段漫长的黄烟历史。

解放前这里的农田和耕地几乎被地主占有,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租种地主家田地养家糊口,但一遇到干旱之年粮食欠收,农民们不仅交不起租粮,而且无生活来源,只能靠讨饭度日维生。俗话说:“穷则思变”。为了生存,勤劳智慧的黄龙人不得不另辟蹊径,在山坡上开垦荒地种植黄烟,靠卖黄烟维持生活,这就是黄龙村黄烟历史的源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黄龙村几乎家家种过黄烟,形成了种植、收购、加工、出售一条龙产业链。为了生活,辛勤的黄龙人自备干粮带着加工出来的烟丝步行外出,走村串巷叫卖,换回钱币以及食盐、香油、布草、大米等生活必需品。叫卖者一日三餐是自带的干粮,晚上往往是借宿休息,辛苦至极,表现出无尽的坚韧和勇气。回首黄烟往事,退休教师刘庆国作诗曰:“全村户户把菸(烟叶)种,打顶捉虫童叟忙。沃土育苗三百亩,竹帘晒叶九千张。加工木榨万刀细,出售沿江两腿长。饭后摸摸油米桶,过年还可换新装”。

靠山,结缘了红色文化

黄龙村的山起源于何时,已经无法考究,不置可否的是肯定与地壳运动有关。解放前这里没有交通,人们南来北往仅靠一条羊肠小道,周围是崇山峻岭。特殊的地情地貌和当地勤耕厚德的习俗使黄龙村结缘并留下了一段系列红色文化。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鬼子凭借水路占据了枞阳县(当时为桐城县的组成部分)汤沟镇,并通过白荡湖水域不断侵犯周边乡村和集镇,曾多次到白梅乡孙家畈一带抢劫、杀人、放火。为维持地方治安,经国民政府批准,时桐城县在东乡(现白梅乡、钱铺镇、周潭镇、陈瑶湖镇、老洲镇、汤沟镇、项铺镇、金社乡一带)成立了一支地方武装,有一个团的兵力,此武装组织非国民正规军,类似于地方民团,头目姓刘,绰号叫“刘小拉瓜”。整个东乡都在“刘小拉瓜”武装掌控范围之内。

为开辟敌后战场,新四军成立了桐庐游击大队,常以陈瑶湖为屏障,伺机阻击和消灭敌人。陈瑶湖地处过去桐城县东乡,“刘小拉瓜”武装常明目张胆地在东乡一带横行,为了避免摩擦,山多林密的黄龙村自然成为新四军桐庐游击大队的后方。

木鱼山位于青山湖的后梢,地处沈桥湾之东,曾家洼之南,黄家院之北。山顶呈龟背形,面积很大,站在山顶,视野开阔。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黄龙村的东南边驻有国民党“刘小拉瓜”武装,南边有常在孙家畈出没的日本鬼子,北边有随时来袭的国民党部队。为防止敌人偷袭,木鱼山成为共产党武装的军事瞭望台,无论南边还是北边,只要有敌情,站在木鱼山山顶都能看到。木鱼山山顶插有红旗,常年有人在站岗放哨。一旦发现敌情,立即将红旗放倒,我军一边组织转移群众,一边做好战斗准备。

新四军在黄龙村出没最多的地方是现在的四院岗村民组,这里山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新四军常在一带此活动。白天他们化整为零,侦查敌情,掌握情报,伺机打击敌人,夜晚他们对汉奸、反革命分子以及作恶多端、群众公愤较大的人进行秘密处决。现在四院岗还有一棵千年大枫树,新四军曾在此树多次栓系过战马。当年,为支持新四军,四院岗有个叫黄有志的大户常为他们提供住宿和吃喝等方便。

一次,新四军得知国民党有一个姓魏的大队长带着小老婆途径黄龙村到枞阳小街,于是便化装成老百姓在田间干活。当魏大队长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小老婆行到黄龙村现在的项园村民组时,新四军出其不意将他们控制住,并带到黄有志家进行审问。后新四军将魏大队长带到附近的“七家山”(山名)秘密处决,将其小老婆释放。黄有志家屋后有一片竹林,魏大队长小老婆记住这个特征,逃离后向国民党部队报告了这一情况,国民党部队闻悉后立即纠集大批人马赶到四院岗搜捕,没发现新四军,错将别人的房屋(因屋后也有一片竹园)当做黄有志的房屋放火烧毁,并抢走四院岗大量的粮食和木材等。大火熄灭后,新四军回到这里,给房屋被烧的农户出具了一份“因支持革命房屋被烧毁”的证明。

四院岗有一个古老的建筑叫刘家祠堂。解放前这里曾办过私塾,救过新四军。一次,有个新四军伤员留在四院岗,国民党知道后出动人马寻找,万般无奈下四院岗人急中生智,将伤员隐藏在刘家祠堂内,国民党部队见找不着伤员,气急败坏地烧毁四院岗的一些房屋,然后离去。后四院岗人将伤员化装成病人,安全地将其送归罗家嘴部队。

革命的形势风起云涌,人们纷纷用不同的方式支援新四军。

蔡行村民组蔡友明曾多次为新四军提供过住宿。据当地老人们回忆,夜深人静,新四军按预先约定的暗号轻轻地敲门,并小声喊:“老蔡,开门”,蔡友明听懂对方声音后悄悄地打开门,把新四军引进屋。第二天天没亮,新四军就匆匆离开,走之前把门板上好,把水缸挑满水。蔡友明是佃农,家中粮食不多,曾支援过新四军两担稻谷。

在黄龙村至今还传颂着国民党庐江法院书记员智救新四军的佳话。徐伯均,彭冲村民组人,抗战期间,他担任国民党庐江法院书记员,徐伯均利用其身份的特殊多次为新四军的衣食住行提供过方便,掩护过新四军。一次,新四军连长张金彪带着六、七名战士被当地国民党部队追到彭冲,已经无处可走,万分危急中徐伯均将新四军引到家,帮助隐藏好枪支后,徐伯均拿出酒菜招待新四军,国民党部队闯进门后盘问这些人的来历,徐伯均说是自家来了亲戚,国民党部队见桌上摆了许多好酒好菜,便信以为真地离去,新四军这才化险为夷。

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黄龙村先后涌现黄小春、蔡修云、黄光斗三位烈士,涌现刘和贵、徐盛太、黄胜发、徐叶海等一批战斗英雄,他们为革命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的丰碑,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青山会永远为他们留名。

解放战争期间,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解放军曾在黄龙村和国民党反动势力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抗日战争结束后,“刘小拉瓜”武装有一部驻扎在东山头。东山头位于黄龙村现在的岭头村民组附近,海拔较高,东边是枞阳小街村,西边是庐江黄龙村,驻扎在这里的反动武装经常下山到黄龙村抢劫,危害百姓。当时有一部分解放军部队驻扎在八大岭一带(现罗河镇高桥村内),得知“刘小拉瓜”武装经常扰民,在了解对方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后,解放军对东山头发起猛烈进攻,由于前方解放军作战勇敢,后方又有当地老百姓支持,不用多久,“刘小拉瓜”部队便被击溃逃走,从此再也不敢侵犯黄龙。此战彰显了军民团结的力量。

渡江战役前夕,人民解放军一部分部队要路过黄龙村到枞阳县桂家坝,途中必须要经过黄龙村内的三步两拱桥。此桥由两块青石板砌成,南北方向,长两米,宽近一米,有两孔,走三步就能通过,故称作为“三步两拱桥”。由于桥的宽度限制,加上部队有许多武器辎重,所以每天过客量非常有限,部队只好驻扎在三步两拱桥附近一带村庄,再次播下了红色的种子,军爱民,民拥军,军民情谊深。直到一个星期后人民解放军才陆续地离开黄龙。

红色文化是一方财富。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黄龙村正筹建“乡愁博物馆”,目前已完成了材料整理收录工作,开始收集藏品。

靠山,点燃了希望

黄龙的山,钟灵毓秀,诗意浓浓。

山,永“驻”黄龙人的心田。

时光回溯到1965年。为落实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泥河区举全区之力修建了青山水库(后更名为张院水库),水库初期以灌溉为主,后增加发展了水面养殖。青山水库的建成,使原本生态的黄龙村又增加了一道靓丽的自然景观,显得更有灵气。山中有水,水中有山,交相辉映,风光旖旎。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青山水库更名为“青山湖”,功能改变为“以城镇供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保障了庐南14.6万人生活饮用水,被誉为“庐南大水缸”。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青山湖得到保护性开发,成功地完成了华丽转身。白天,青山湖犹如山水画廊,湖光山影,美得入骨,美得让人惊艳;夕阳西下,红霞万朵,五彩缤纷,落日的余晖照在青山湖,展现出一幅壮丽的锦绣山河,如诗如画。是人们理想的休闲养生、观光旅游之地。

2022年,乡村振兴的春风吹拂到黄龙村。黄龙村的山更青了,水更绿了,村庄更加整洁。宽畅的柏油公路圆了几十代人的梦想,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夜晚,华灯初上,公路旁一杆杆高大的太阳能路灯闪耀着温暖的光芒,宛如一条条飘舞的彩带,将山乡道路照得如同白昼。远看,青山隐隐;近观,“霞光赤亮”。为寂静的山乡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浪漫。当地老百姓把这景观称为:“城市人羡慕的风景”。

展望春山,生机盎然,层峦叠翠。春山,不仅美丽了黄龙,而且不知迷醉了多少文人雅士和多情男女;春山,给黄龙带来了希望。如今的黄龙村正跻身高质量发展的大道,再次“靠山吃山”,他们依托山水资源和厚重人文打造乡村生态旅游,让靓丽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