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福来的头像

曾福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24
分享

美丽高桥

在庐江县南端有一个美丽的乡村叫高桥村,它位于罗河镇内,北邻泥河镇,东接矾山镇,由原高桥、八岭、朱桥三个村合并而成。溯及村名的由来,引出一段美丽的传说。

高桥村地处丘陵,岭峦连绵,峰回路转。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宽宽窄窄地穿越在村庄和田野之间,世世代代哺育着两岸的人们。河的源头来自东南的黄山寨和南面的分水岭,河的尽头汇入黄泥河。青山水库(现在的青山湖)修建之前,每遇暴雨,河水位猛涨,流速增大,经常阻隔人们的通行,给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古代的高桥村是交通枢纽,人们东到无为、砖桥,西到桐城、钱桥、罗河,南到桂家坝、分水岭,都要经过这里。为方便行人,过往客商和当地居民都想在高桥的中心地带建桥。然此地河床最低,几乎原店桥乡全境之水俱交汇于此,并在此形成锁住水口之势,在此建桥不仅需要桥身坚固,还要有一定的高度方可确保安全行洪。

最初架设的是座木桥,可一到雨季所搭木桥常被洪水冲走,居住在河两岸的村民及过往商客常望河兴叹。石拱桥建于清代康熙或雍正年间。据传,此桥为“牛顶桥”,当桥面合拢上最后一块石梁时,师傅喊:“上梁了,哪个来顶桥?”,这时附近田地里一条黄牛“哞”了一声,师傅立即让石匠将桥梁上好。桥成,牛亡。过去落成一个大的建筑物比如说窑厂、桥梁等需要拿牲畜来祭,民间认为这是“牛祭桥”,后来觉得这个“祭”字难听,就改为“牛顶桥”了。

石拱桥孔高6.3米,宽4.4米,跨度6.5米,青石砌就,桥面黄石铺成,造型完美,整体显得格外高耸突兀、峭拔雄健,气魄非凡。山间小溪为何建此“高”桥?那是因为每遇暴雨河谷水流量增大,加上此地河床较低,若没有一定的高度,桥梁不仅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桥面也难以抵挡洪水的冲击。建成后的石拱桥横跨大龙坝,大龙坝清代叫“高溪岭”,过去这里商贸繁荣,由于是一孔桥,显得突兀,又横跨高溪岭,高溪岭处为高溪上保,所以人们将这座石拱桥称“高桥”。“高桥”为庐南及周边诸多高拱桥之首,颇负盛名,是交通线上的重要标志物。以前这一带村庄没有地名,人们要表述某地方便自然而然地提到“高桥”,从此“高桥”的名字在民间越传越远,“高桥”的村名也慢慢由此而来。数百年来,高桥头枕清溪,仰望星月,承载了客商、挑夫、独轮等一代又一代的过路人,未经任何保护缮修,至今保存完好。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为了公路取直,在此不远处新建了一座桥梁,高桥至此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如今静静地退养在绿丛之中,留给人的一半是回忆,一半是味道,它带着浓浓的乡村气息,如同历史的眼睛,默默地注视着社会变迁和岁月的斗转星移。每当人看到它,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当年曲水拱桥的情景。

高桥村不仅以其特有的“高桥”而闻名乡里,其地形地貌亦与众不同,高桥村地势南高北低,境内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高桥村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旱涝排灌方便,素有“鱼米之乡”和“天然米仓”之称,如果把高桥河比作都江堰内江的一条支流话,那么沿河两岸就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成都”。

高桥村生态优美,绿色是主色调,常年水秀天蓝,云卷云舒,山水相映,风景如画,到处给人一种和谐之美,是天然的生态氧吧。村内交通便捷,京台高速、合铜公路、店矾路穿境而过,到组水泥路全面贯通,人们出行非常方便。特别是近年来高桥村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而且使村民们收入显著增长,村“两委”一班人突出“绿色发展”理念,他们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现有的自然资源对原来的乡村进行重新改造,推出乡村规划和业态布局,改善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现完成省级中心村庄改造1个,完成“五清一改”、“三化两改”自然村庄7个。治理后的高桥村山青,水绿,灯亮,路畅。村庄农家院落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颜值不断“刷新”。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溢于言表。

高桥村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到这里不仅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且能观赏古埂壑、大洼古井、荷叶地等名胜古迹,分享如意岭、八卦岭、六道岭等一个个美丽的传说。高桥之美,不仅在于景美,更在于它的故事美、传说美。一座山一弯水,一片绿一抹红,一枝一叶总关情。

为推进乡风文明,弘扬真善美,高桥村大力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激励全村广大农户从善向好,争创信用户;大力开展“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创评活动和“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移风易俗,推进文明新风进农家活动;结合普法教育,推行村民自治,突出“和”文化,传承“和”理念,以和为贵,和谐发展。不断促进乡村由“环境美”向“内在美”转变。一个众向从善、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氛围在高桥村悄然兴起。

乡村的美丽不仅在于风景,更在于那些朴实善良的人们。愿高桥的明天更加美好,人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