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福来的头像

曾福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28
分享

寻访大鼓岭

在安徽庐江县南部有一个响亮的地名叫大鼓岭,它不仅在民间颂传了六百年之久,而且至今不衰。7月25日,正值中伏的第一天,骄阳似火,我冒着高温第一次来到了大鼓岭。

大鼓岭是个海拔不高的山岭,远远望去是一个山坡。它位于二环路(店矾路)罗河镇和矾山镇的交界处,东边是田桥村,西边是高桥村,山坡两侧有规则地排住着将近十户人家。就这样一个普通的山野小岭为何在民间这样出名?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农家,走进远去的时光隧道......

据说,当年周文王离开如意岭后向东走去,一路上他喜忧各半,喜的是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忧的是当时东南西北四方诸侯权侵朝野,将来国家社稷如何?他心中一直无底。不知不觉间他走上一个山坡,俯瞰四周,只见白云缭绕,水秀山青,周文王就在山岭坐下来休息。此时他愈发思念失散多年的儿子,在山岭上打了一卦,依卦象判断其子就在对面的山上。周文王一口气赶到那里,果见儿子深藏在一个绿树荫浓的山洞中。“卦”终使父子得以重逢。一个传说就是浪花一朵,一个故事就是丰碑一座。为纪念周文王打“打卦”,人们便将他“打卦”的山岭称之为“打卦岭”,对面的山叫“探子山”。时间一长人们觉得“打卦岭”说起来很别扭,就把“打卦岭”说成“打古岭”。后来人们为了简化,干脆把“打古岭”说成“大鼓岭”。

大鼓岭又叫八卦岭。关于八卦岭的来历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卦”者是古代用来占卜的符号,“四象生八卦”,于是在文人墨客笔下,“打卦岭”便得雅名“八卦岭”;另一种说法是当年地藏王菩萨(民间叫九华老爷)寻找自己的道场来到这里,他见此处风水极好,不是胜境,胜似胜境。为了考察山体是否能承受自己的法体能量,地藏王菩萨用脚在山上踩了一下,没想到脚下顿然出现一个坑,地藏王菩萨觉得这不是自己的吃斋念佛之处,又有兴大鼓岭的自然美景,于是就将山岭一带布成八卦,以后人们将此山叫做“八卦岭”,后来简称“八岭”。建国后,这里设八岭乡、八岭村,建八岭小学、八岭附中。

明代洪武元年,张氏后裔张小二和张小四由江西婺源迁人庐江大城畈(今柯坦镇城池埂),他们在这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后其后人张印见大鼓岭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山水相间,宜耕宜种,于是便带着后裔一部卜居于此。经过世代繁衍,人口急剧增长,方圆几十里、周围几十个村庄都住着张姓,不仅罗河镇有,而且矾山镇也有,过去在高桥就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八岭高桥你别慌,出门一个大老张”。

随着人口的增加,为了安置后裔,张氏不得不将部分人口迁往他处,主要分布在原盔头乡、洋河乡、胜岗乡等地,其中原胜岗乡的张圩村全村男性几乎姓张,是大鼓岭张姓的后裔。后来庐江县的张氏宗姓不断增多,有潜川张、白山张、龙湾张、郭河张,为了便于区分,方便后裔认祖归宗,人们将这一带张氏称为“大鼓岭张”。大鼓岭张氏以张小二和张小四为始迁祖,张印称为五世祖。如果说柯坦城池是庐江大鼓岭张氏的发源地,那么罗河高桥则是大鼓岭张氏的发祥地。目前在高桥村有姓张的村民组29个,其中大鼓岭张姓的村民组有28个,大鼓岭张目前最高的辈分是业字辈,和最低的辈分差隔8代,全村张姓人口2545人,占全村人口的37%。

大鼓岭以前是个重要的交通标志,也是一个繁华的商业驿站。过去这里车水马龙,商业气息浓厚,商埠很多,有卖肉的、卖茶的、卖豆腐的、卖菜的,应有皆有,开着多家小吃部。大鼓岭东连砖桥、无为,西到罗河、钱桥、桐城,南接分水岭、桂家坝。来往行人往往在这里歇息或打尖(吃饭休息的意思)。过去官兵和土匪常在这里出没。1949年解放军过江,一部经过大鼓岭到达无为江边,一部经过分水岭到达枞阳桂家坝。以前行人在外,说家住井洼、楼房院、田桥等,知道的人很少,但只要一提大鼓岭几乎每人不知道,所以人们常常说:“我是大鼓岭的”。就这样大鼓岭的名字远传越远。

大鼓岭张氏成为名门望族后,家族敦厚,和睦乡邻,兄友弟恭,和气致祥。至今还有一段殴打县官的佳话。

同治年间,庐江有个姓杨的县令,老家是湖南人,大鼓岭有个叫张胜的在县衙当差。当时有个湖南商人来到鲍家店经商,一天他和张胜在茶馆玩起赌博,不料将身上银两全部输光,想想自己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这个商人万念俱灰,茶馆主人怕他自杀出命案连累自己,于是就给他出主意,让他到县衙找他的老乡县令。这县令见到老乡果然热情,听完商人的叙述后,便问:“你可知道我手下这个当差的叫什么名字?”,对方说不知道。于是县令把手下当差的全部集中在公堂,让商人指认。商人指认后,县令让张胜还一部分钱给商人做回家路费,没想到对方拒不承认自己赌博。县令一看对方不老实,于是下令用踩杠动刑,没想到一下将张胜踩死。县令一看不好,忙派人到大鼓岭和解此事,遭到大鼓岭拒绝。县令无可奈何,只好自己亲自出面来大鼓岭和解此事。时张氏户长叫张七,楼房院人,此人长相粗鲁,非常厉害,人称“张七阎王”。这天县令坐着轿子从砖桥而来,张七带着一班人伪装在路边田里薅草。当轿子接近时,张七等人突然从田中跳起,举起耘爬劈头盖脑往县令身上打去,县令的随从和张七等人缠打在一起。县令见状,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急忙藏进田桥一个姓皮的家中。不久又被张七等人揪出,正当众人要结果县令的性命时,张七终于说话了:“咱们人也打了,气也出了,但是不能出命案,要是出命案,我们可是吃不了兜着走”,就这样众人放掉了县令。

县令回到衙门后余怒难消,为了报复,便写了一份恶状:“大鼓岭,长山岗,直横四十里都姓张。五十里路黑松林,屯兵养马数十万。张七阎王,头赛笆斗,眼似铜铃,手如钉耙,两个耳朵两扇大门,嘴巴像火盆,活啦啦要吃人,不久要反到京城……”,诉状呈上朝廷,皇帝一看,这还了得?于是命安徽巡抚彻查此事,如属实,就派兵围剿。

消息传到大鼓岭,张七觉得大事不好,急忙找人通融巡抚。时泥河八里畈有个叫霍祥的教书先生在巡抚大人家里做家教,张七急忙找到霍祥,霍祥一面在巡抚大人面前极力美言,一面将升堂时的答辩状写好交给张七。

升堂这天,张七跪在地上,由于有事先写好的答辩状,张七对答如流,并矢口否认殴打县令一事,县令在一旁气得手指发抖,不料手中的茶壶掉在地上摔碎,巡抚一看大怒,拍起惊堂木呵斥县令:“在本抚面前,你竟敢耍什么威风,左右,快将其给我打出”。就这样在霍祥的帮助下张氏躲过灭顶之灾。据说,现在的张家宗祠中还供奉着霍祥的牌位。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当年杨县令到大鼓岭一带来察灾被张七等人所打,对此我没有相信的理由。过去没有交通工具,县令坐轿子大老远地跑来察灾是利民的好事,张七等人再蛮横无理,也不会随便乱打一个体察民情的县令。

大鼓岭张姓人心齐团结,行侠仗义,常常“路见不平一声吼”。

民国初年,大鼓岭附近有个自然村庄叫陈庄,大户陈姓万贯家产,家中不仅有马,而且还有上马石、下马石,不知因何事得罪了前院的张家,张氏户长发动族人将陈姓撵走,并将陈庄名改为“后院”。

大鼓岭张姓后裔中有一人叫张业富,从小穷苦出生,父亲死后随母亲嫁到贵池给人当放牛娃,常和新四军在一起,后来张业富参加了新四军,经历了皖南事变,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解放后任安徽省宣城地委组织部长、地委书记。

如今的大鼓岭,既是祖居地遗址,也是张氏家族人丁分布和祖训家风承传中心。2006年张氏续谱筹备组决定,重建大鼓岭张氏宗祠。在族人的合力支持下新祠于2010年落成,坐落在庐江县罗河镇高桥村如意岭,占地面积约三亩五分,建筑面积约五百八十平方米。祠堂坐北朝南,仿徽式筑风格,粉墙赭瓦,前后三进,院内雪松高耸,桂树成荫,花台错落,环境优美。

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如今,大鼓岭虽然远去了昔日的繁华,但作为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它必将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回忆大鼓岭当时的辉煌,原任高桥村书记王青发赋诗曰:“沿路傍冈茶酒楼,青砖黛瓦古亭幽。行人商贾栖身处,车马频频过客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