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福来的头像

曾福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10
分享

灵秀井洼

在高桥村,距离大鼓岭向南不远处有一个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自然村庄叫井洼。井洼坐落在丛林竹海之中,背靠青山,门迎绿水,一口老古井哺育村庄的世世代代。它东接矾山镇田桥村,南临罗河镇鲍店村的“见子山”,西近高桥红色之地麦岗。

很久以前,这里住着鲁姓的大户。元朝末期,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欲定都南京和张士诚发生大战,在周围一带不断征集男丁,鲁姓大户因害怕战火,举家迁走。清代道光年间,大鼓岭张姓一后代(祚字辈)被授予“修织郎”(清代文官,正八品,相当于现在的镇级),见井洼山青水秀,风水绝佳,便花钱卖下鲁家的田地和山林,从前院迁来居住,从而成为井洼的一世组。张氏是文官,见到这里有一口神奇的古井,便将此地取名“井窊”,后来人们觉得“井窊”的“窊”很难认,写起来又不方便,就把“井窊”改成井洼了。

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民间称长矛子)在桐城东乡周潭吃败仗而走,一路烧杀抢劫,百姓纷纷闻风而逃,张姓大户带着全家老小躲进深山老林,只留下一名姓鲁的长工看守家业,这长工听说太平军见人就杀,到处放火,心想难免一死,在太平军没到之前便投水自尽。太平军离开后,张氏又回到这里,将鲁姓长工遗体安葬在附近的屋后山上。现在的井洼人每年清明祭祖时,还不忘到鲁姓长工的坟墓前烧纸祭拜。

经过世代繁衍,井洼的张姓人丁兴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善良。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党庐南游击大队大队长张金彪家住麦地岗,为了安全起见,他常率新四军住在这里,井洼人非常理解并支持革命,从不对外透露,暗暗地将他们保护起来,并为他们提供吃住。

井洼人对古井倾注着十分的情感。该古井井水水源丰润,经年不竭,打出的水清冽纯净,犹如泉水般的甘甜。井水旱天不枯,雨天不涝,无论春夏秋冬,风雪雨霜,都清清甜甜,像一位青春永驻的母亲,滋养了一茬茬鲜活的生命,滋养着村里的一辈又一辈。这口老井很有灵性,夏天清凉,冬天冒着热气,据说这些井水只能供人饮用,不能有任何亵渎。井水煮粥有绿豆香味。寒来暑往,这口老井清凉着人们浮躁的生活,滋润着枯竭的心田,帮助井洼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岁月。党的富民政策为农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这口老井虽然结束了使命,但人们无法忘记它在自己生命中留下的那些美好的回忆,无法忘记它一生一世对自己的哺育与付出。为了纪念它,人们纷纷出资将这些老井修缮保护起来。现在每当在外的游子回到家乡,都情不自禁地走到老井旁边,忆想当年的岁月。

老井给了井洼人深厚的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后,井洼人不仅热爱集体,而且个个勤劳苦干。井洼田地较为分散,而且离村庄较远,但井洼生产队的粮食产量每年在全村第一,加上发展多种经营,自己办养猪场、桃园,所以公分值较高,当时全公社的平均公分值不到0.25元,而井洼生产队的公分值高达0.83元,尤为高尚的是井洼人尽管自己很辛苦,还常常助人为乐,帮助别的生产队割稻插秧。由于人心齐,加上发扬冲天干劲,井洼生产队的每次外务工程都是第一,曾获得多面红旗和奖状。如今,井洼农田由大户耕作,没有抛荒撂荒现象,没有一起违规占地建房。 打平伙是一种聚餐方式,凝聚最早起源于中国的一些地区,尤其是陕北和四川等地,它意味着亲朋好友或邻居之间共同出资、共同参与准备和享用食物的活动。这个过程体现了资源共享和互助的精神,与现代的AA制相似,但更加注重人情味和集体参与的乐趣。俗话说:有钱好办事。集体所有制时代,由于井洼生产队集体经济比较富裕,加上邻里比较团结,每当完成一个集体任务或者说大家心情舒畅时,生产队就在一起聚餐(口语打平伙)。据张遵珠回忆,有次打平伙时,一个生产队劳力竟喝了15斤酒,有的还未尽兴。生产队打平伙,是快乐分享的一种庆祝方式,体现丰收喜悦,团结友好。

井洼以前古树参天,不仅高大,而且众多,1975年因群众议事和存放粮食、农具需要,生产队改建新队屋,将这些古树放倒锯断,据现在的人回忆,当时锯树时锯匠竟然锯了几个月,井洼是当时八岭大队建队屋的第一个生产队。仅存的一棵古枫树在张遵珠家南侧,高近30米,需两人合抱,曾是井洼人聚会、纳凉的好处所,承载着井洼人抹不去的记忆。

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了报效祖国,井洼人积极报名献身国防,一个村民组竟有15人参军,人们不会忘记他们,革命军人无尚光荣。朝鲜战争爆发后,张永泰报名参军,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先后参加了夏季反击战,在此战役中,他所在的68军奇袭了白虎团,后他又参加了金刚圈木子桥保卫战,木子桥是后勤补给中必经的一座木桥,为确保后勤运输畅通,他所在的连队不顾敌人飞机的轮番轰炸,组成人墙,站在水里,肩扛木板。在朝鲜战场上,张永泰九死一生,身体多处受伤,在部队评残时,本应该评为一等残疾的他主动要求享受二等残疾待遇。复员后,张永泰主动回到地方任大队干部,当时正盛行共产风,张永泰由于抵制和反对浮夸风,组织上认为他是不适合当时形势,安排他到八岭小学当政治校长。是金子到哪里都发光,1963年张永泰到黄龙小学当校长,当时的学校校址在竹枝墩,1969年青山水库建成投入使用,竹枝墩属于淹没区,张永泰披星戴月主持并完成了黄龙小学校区的新建和迁址工作,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后张永泰改建了姚山小学,先后在朱桥、鲍店小学当校长。回忆张永泰,退休老师刘庆国作诗曰:“生在山村性情爽,胸怀天下志尤高。勇扛枪杆赴朝战,忠守学门育李桃”。其子张卫东,继续父亲的路,现任店桥小学校长。

在高桥至今还传送着井洼祖孙三代当兵保家卫国的佳话。张遵富,在福建前线当兵,参加了炮击金门战斗,先后荣获三次三等功,退伍后在大队任副书记、大队长,当选为县出席党代会代表;其子张仁杰,在部队当兵,考入长沙军事学院,后转业到合肥市卫健委工作,正处级;张遵富之孙张羿,2020年入伍。

古井给了井洼人向上的力量。井洼人相信党,热爱党,主动追求进步,一个村民组有18名共产党员,也是高桥村拥有党员最多的村民组。

古井给了井洼人智慧。井洼人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井洼也是在高桥村拥有大学生最多的村民组,其中研究生不少于10名。井洼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几十年来,从这走出去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建功立业的专业人才不可胜数。井洼人有良好的家风家教,200多人的村民组无一人违法犯罪。原任高桥村书记王青发赞叹井洼“水秀山明花草馨,高楼别墅净无尘。有文有武人才出,纯正家风惠子孙”。

张日升,落实高考政策的首届大学生,安徽大学毕业,现任安徽省投资集团党委副书记(正厅级);张先云,博士,现任淮安市人民医院泌尿科主任。他们对家乡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虽身在异地他乡,但是时刻关注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在不同的岗位上用不同的方式报效家乡,为祖国添彩,为家乡增辉。2013年通过在外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井洼争取了道路水毁项目资金,结合筹资筹劳修通了八岭小学至刘岗村民组的公路,彻底解决了高桥村南面交通问题,现在这条路和黄山寨景区连成一体。

井洼不仅党员多,退伍军人多,专业人才多,而且也孕育了不少村干部。除张永泰、张遵富二人担任村干外,先后担任过村干部的有:张永年,1959年开始在村工作,先后在村任团支部书记、治保主任、会计等职,张永年现年82岁,身体康健,在家安享晚年。张遵珠,中共党员,退伍军人,1978年至2015年在村任农技员、文书、村委会主任。张遵端,中共退伍军人,在村任过团支部书记。 胡莲珍,张遵端之妻,中共党员,任村妇代会主任,曾荣获省“三八红旗手”,享受过一段政府补贴。张先锋,中共党员,原任店桥乡政府文书、党政办副主任(主持工作),现任高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先锋在村主政期间,积极化解村级债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当选为县人大第十七届、十八届人大代表。

勤劳智慧惠家风,粗茶淡饭最养生。井洼人有着传统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勤俭持家,勤劳苦干,忠厚老实。生活好了仍不浪费,富裕不显摆,婚丧喜事不大操大办,树立新时代移风易俗好榜样。他们非常注意养生,讲究健康长寿。如今80岁以上老人11人,其中90岁以上的有三人,最高寿者101岁。

乡村振兴给井洼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1年井洼人不等不靠,凝心聚力,完成了“三化两改”村庄整治项目,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夜晚,太阳能路灯发出温柔的光泽,照亮了村庄,照亮了心房,不少老年人在灯下散步,享受着现在的健康生活,他们内心地感到没想到自己老来还有老来福。现在的井洼,不仅生态良好,而且乡风文明,邻里和睦,老人长寿。谈及这些,王青发诗兴大发,赋诗曰:“仁义祥和礼智信,村风纯粹民风昌。互尊互敬睦邻里,相爱相亲孝爹娘。守法守規忠于党,训儿训女爱农桑。三春澍雨滋桃李,老少安康福寿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