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福来的头像

曾福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11
分享

大洼风情

高桥村有“洼”字的村民组较多,如董洼、鲍洼、井洼、小洼等,大洼是我走进有“洼”字村庄的第一个自然村。

大洼,也叫张家大洼,它背靠高桥六道岭主峰,左边是六道岭的东边山场,右边是小山头,三面环山,一面环野。蓝天,白云,碧水,绿地,翠林,层次分明,一派瑞气吉祥。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位洪姓大户,不仅家中人口众多,而且周边的山场、田林都归其所有。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民间称长矛子)在桐城东乡周潭吃败仗而走,一路烧杀抢劫,百姓纷纷闻风而逃,洪姓大户在一夜之间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太平军离开后,大鼓岭张氏为了安置后裔,便将一部迁到这里。后经过世代繁衍,人丁兴旺,人口急剧增多,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大洼就形成成四个生产队,70 多住户,600 多人口,村庄规模较大,房子围墙紧挨着围墙,屋檐紧贴着屋檐,房子和房子之间只剩一条缝,房屋尽管拥挤,但错落有致,加上村庄山水相依,田林相间,大洼成为当时高桥美丽兴旺的一个自然村。集体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大洼人起早歇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安居乐业。原任高桥村书记王青发在回忆当时大洼的情景时,赋诗曰:“旭日东升照四方,晨曦如海惠风扬。农家户户闻鸡起,不负天時日日忙”。

解放前,高桥地处无为三公山和六安大别山之间,人们来往紧靠一条人行道,由于交通闭塞,比较安全,加上大洼村庄较大,容易安排接纳,所以过去新四军经常在此出没、歇息。张世界,大洼人,私塾教书先生,常和新四军接触,受进步思想影响,他参加了新四军,由于有文化,开始到无为新四军第七师师部当参谋,后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解放后在河南某国营农场任党委书记,正厅级。

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后,高桥成为解放区,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随着刘邓大军主力的转移,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疯狂对这里进行反扑。一次,李宗仁部队(民间称广西佬)200多人从枞阳(以前叫桐城县)汤沟出发,准备经过高桥到达黄泥河,庐南游击大队大队长张金彪获知消息后立即进行火力布置,先在高桥山上安排主力,抢先占领制高点,并配有机枪,后在大洼西边的小山头安排了十几个战士,准备两翼侧击。由于被人告密,国民党部队改变了行军路线,用一小部分佯装继续前行,而用一部分占领六道岭高峰,另一部分绕过六道岭从小山头两侧包抄过来,发起猛攻,我军防不胜防,当场牺牲2人、伤1人,后不得不对外突围。战斗结束后,国民党部队一连长放松警惕得意洋洋地来到小山头,负伤的战士趁其不备开枪将其打死,后这名负伤战士被国民党部队杀害。国民党部队占领小山头后又来到大洼,当时家家户户都闭门不敢出来,这时正好有个外地人帮其亲戚放牛回来,国民党部队逼迫其带路到黄泥河,由于外地人不知道黄泥河在什么位置,国民党部队认为他是共产党部队伪装人员,当即开枪将其和牛打死。国民党部队离开后,当地群众将牺牲的三名烈士安葬在小山头口。后来这里成为爱国教育基地,每年清明,中小学生纷纷来此扫墓。2020年这三具烈士遗骸被迁入福泉山革命烈士公墓。大洼有个叫“张大个子”的男子,曾经是新四军的炊事员,1948年在国民党“肃反”时被杀害,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大洼过去古树参天,1958年因大炼钢铁和办大食堂缺乏燃料,将古树放倒锯断当成柴火。当时的炼铁厂设在小洼,和大洼仅一山之隔。

大洼有口古井,建于何时,已经无法考究,好多人认为张姓没来之前就有这口井。这口井位于半山腰,外口直径3米左右,底口直径2米左右,有井台,系地下水源,历史上从来没干过。大旱之年,塘坝干涸,大洼几百人的吃水仅靠这口井,每天早上天没亮就有人担着水桶来排队舀水。

以前,大洼有办观音会和土地会的习惯。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挨家轮流主办举办观音会,每户抽份子钱,参加的都是女子,早晨在主办户家中吃素,然后进庙上香拜观音,相互握手言好,中午回到主办户家中吃饭。拜观音是祈求观音送子,保佑平安、发财。土地会举办方式基本同观音会一样,只不过由男士参加。拜土地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论是观音会还是土地会,都是当时和解农村风气的一种做法,即使平时再有意见,但到庙里都要握手言好,以此来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大洼有个风俗叫迎新题嫁神,娶媳妇那天当新娘的轿子落在家门口时,由德高望重的族长或绅士致欢迎词,欢迎词的开头一句是:“随轿来临。一把五谷米,洒得轿门开,新娘站起来”;接着就是对新娘淑女的评价,多半是“善良、聪慧、勤劳”之类的话;再次是对女方父母的评价,一般是“勤劳、善良”和“德高望重”之类的话;最后说些“娶了淑女,三生有幸”之类恭维的话。欢迎词后由本庄两位年长的女姓上前从轿中请出新娘,后由新郎肩背新娘进入洞房。大洼很讲究礼仪家风,长幼有序,有严格的族规族纪。以前妇女倒便桶一天要倒两、三次,给人的感觉既不雅观、又不文明,同时还污染了空气,后来大洼张氏户长规定:每天卯时前妇女必须要倒完便桶,妇女裹脚步不准挂晒在门前,妇女内衣不准挂在过道里。从此不再有白天倒马桶和妇女乱晾衣襟的现象。大洼人心齐团结,很讲究义气,他们不恃强凌弱,不畏强势,如果对方不讲道理或者行不义之事,即使对方力量再强大,大洼人也敢于碰硬,行侠仗义,打抱不平。邻里纠纷,他们自行调解,不给镇、村增添麻烦。正因为于此,大洼美名远扬,方圆几十里都知道大洼这个村庄。在大洼有这样的说法:平时可以在家勾心斗角,但过了分水岭,就胜如亲兄弟。意思是说平时在大洼里可以明争暗斗,甚至吵嘴打架都可以,但是过了分水岭,不愉快之事要就抛在脑后,团结如一人。以前过了正月,青壮年男子大多要出外谋生,过去交通不发达,外出大多数走水路,经过分水岭到达桂家坝坐轮渡过江,分水岭在庐江黄龙村和枞阳东山村的交界处,过了分水岭,意为离开家乡了,大洼人深知在外谋生必须要团结,只有团结才有力量,只有团结才能生财。

大洼至今还保持堂屋的遗址。

以前的堂屋有三个用途,一是族人死亡后在此出殡;二是供奉牌位。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在此烧纸接祖;三是清明祭祀时在此吃饭。据回忆,以前的大洼堂屋有两进,前进6间,后进4间,前面有大门楼,堂屋内有学房。文化大革命中,堂屋被改成高桥小学分部,开设一年级一个班。分田到户后,堂屋被拆。2016年大洼张氏后人张明生出资将堂屋修缮。

大洼孕育了多名村干部,除现任的张炎森和张祥生外,离职的有:

张永柏,从土改到文革期间一直任村干部,坚持并领导了合作化。王青发,原姓张,后随外公改姓王,1963年开始在村工作,原高桥村书记,1993年离职,现年82岁,在媒体发表诗歌500多篇,现正在结集出版;张国政,王青发胞弟,退伍军人,原高桥村书记,离职后办养鸡场。张金国,原高桥村村主任,先后在村工作23年,2008年他在汶川带班作业,在地震中他敏锐、果敢,脱离险境,是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张先录,原高桥村副书记,离职后下海经商,他致富不忘乡邻,带动了家乡劳务经济的发展,2012年他自己捐款1万元修通了850米到大洼村庄水泥道路,此路是高桥村第一条到组水泥路,大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向高桥村、店桥社区、东风村各捐款1万元,2024年春节捐款5000元慰问困难户,现在他创办的“新录机电有限公司”每年完成的税收不低于50万元;张振亚,在村任文书多年,一直发扬老黄牛精神,离职后仍义务帮助村里处理各种业务;张先义,任过村文书、村副主任;张明万,退伍军人,任过村治保主任。

随着交通的便利和社会的发展,有不少农户已经搬离大洼,以前的大洼自然村现分有东一、东二、东三、东四和塘边五个村民组。

乡村振兴使大洼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现在的大洼不仅生态优美,而且乡风文明,正由“环境美”向“内在美”转变。感叹现在的大洼,王青发赋诗曰:“竹木葱茏翠掩庄,蓝天碧水鸟飞翔。瓜青蔬绿山如黛,棉白稻黄粉似霜。空气清纯人益寿,繁花吐艳地生香。和风时时随民愿,五谷丰登岁岁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