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福来的头像

曾福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13
分享

英雄故里

“见子山”位于高桥村的南面,地处罗河镇鲍店村和高桥村的交界处。“见子山”因周文王在这里见到失散多年的儿子而得名。千百年来,“见子山”钟灵毓秀,闻名遐迩,香火不断,美名远扬。

在“见子山”的北面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叫麦地岗,它东邻井洼,北靠前院,村庄住户高高低低,层次感很强。

麦地岗以前叫“莫地城”。

很久之前这里住着一个莫姓大户,他生养了7个儿子。大户死后,这7个儿子每家都圈地盖房,建起庄园,并各自在自家的家园内打了一口水井,这是麦地岗之前有7口水井的说法,后来人们只发现找到3口水井。这些水井很神奇,十多米深,全用青砖旋卷砌上来,在以前没有机械,打井全部靠人工,打十多米深的井,可想当时代价之大。麦地岗地势不高,之所以打这么深的水井,无非就是为了保证有足够的饮用水,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人口之多。那时这地方没有地名,由于规模较大,一排排、一纵纵金碧辉煌的房子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小城市,加上这一带山林田地都归莫家所有,于是人们就把这一带称为“莫地城”。岁月蹉跎,几百年后莫姓没落,人去楼空,由于无人打理,房屋自然倒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现在的麦地岗大塘附近挖掘到许多古砖古瓦,上面刻有花纹,尤其是古瓦有一寸多厚。由于“莫地城”说起来有些拗口,时间一长人们就把“莫地城”念白了,说成“麦地城”。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巴茅山张姓桐城(现在枞阳)一族为了安置后裔便从会宫迁到这里,经过时代繁衍,人口得到发展。麦地岗张氏和大鼓岭张氏不属于一族,但和大鼓岭张氏共一谱头,故以前就有一段麦地岗张姓和大鼓岭张姓不通婚的历史。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住户移住到周围的山岗,后来又把“麦地城”叫做“麦地岗”了。

麦地岗非常重视节约和利用能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家家户户办起了沼气,全县沼气工作会议在麦地岗召开,听说麦地岗的井水好,县长就特意安排用井水煮粥招待参会人员。后来全省沼气现场会也在麦地岗召开。

麦地岗之所以出名,不仅是有古老的文化和众多的沼气,更重要的是这里出了位大名鼎鼎、名垂史册的英雄人物张金彪。

张金彪,从小出生在麦地岗,少时在黄山寨阳家墩武馆习武,早期以阉猪为业,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张金彪于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据现在的麦地岗老年人回忆,张金彪武艺高强,1.78米的个子,脸型清瘦,双目炯炯有神,说话喜欢打着手势。张金彪素以英勇睿智著称,开始在部队当警卫员,后任新四军连长,部队常在无为三公山、枞阳陈瑶湖(又叫水圩)、庐南一带集结。

抗日战争中,张金彪的这支游击队人员少,武器装备较差,因此生存环境十分险恶。但经历过残酷斗争锻炼和考验的张金彪没有被困难吓倒,在大大小小的几十次战斗中,游击队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多次以少胜多,给敌军以重创,他身经百战,屡立战功,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在十分险恶的情况下,好几次摆脱险境、有效保存革命队伍有生力量的故事至今还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张金彪的斗争环境尽管恶劣,但他警惕性特高,晚上从来不睡觉,每次在一个地方呆留的时间不会超过两个小时。

皖南事变后,共产党坚持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方针,张金彪被任命桐、庐、无游击独立大队大队长。在他的带领下,打了不少恶仗。

一次,李宗仁部队(民间称广西佬)200多人从枞阳(以前叫桐城县)汤沟出发,准备经过高桥到达黄泥河,张金彪获知消息后立即进行火力布置,先在高桥山上安排主力,抢先占领制高点,并配有机枪,后在对面的小山头上安排了十几个战士,并配有机枪一挺,准备两翼侧击,伺机消灭敌人。由于被人告密,国民党部队改变了行军路线,用一小部分佯装继续前行,而用一部分占领六道岭高峰,另一部分绕过六道岭从小山头两侧包抄过来,发起猛攻,我军防不胜防,当场牺牲2人、伤1人,后不得不对外突围。由于有人事先告密,破坏了张金彪的整个战斗计划,给部队造成一定伤亡,战斗结束后张金彪找到这位告密者,欲严厉惩处他,张金彪的父亲张长青劝阻说:算了,都是家乡人,犯错误以后改了就好。就这样救了这位告密者一命。后来这位告密者很受感化,帮过当地做过不少好事。

庐南大刀会是个反动的会道门组织,常常依仗势力横行乡里,迫害共产党。大刀会邪教组织以歪理邪说麻痹、毒害会员,宣传“刀枪不入”。受“刀枪不入”的宣传影响,这些极端分子作战时从不胆怯,即使遇到枪林弹雨也毫不畏惧,挺身而上,弄得不少武装力量对此恐惧。为打击这股邪恶组织,鼓舞士气,张金彪命战士先杀了一条黑狗,后用黑狗血涂在机枪子弹上,当这些邪教分子冲上来时,张金彪果断命令机枪手勇敢开火,最终将大刀会打得惨败。

张金彪的父亲张长青,深明大义,是庐江、无为、桐城三县秘密情报员,后被国民党关押在孔城监狱,国民党部队欲杀害张长青,庐南一带的乡长、保长、绅士因害怕张金彪的武装力量报复,纷纷联名保举张长青,结果张长青果然没造杀害。后因关押时间太长被折磨致死。1949年建国前夕,张金彪回到家乡安葬父亲遗体,解放后华东军区追认张长青为革命烈士。

解放战争中,张金彪随主力部队他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并一路南下打到福建沿海。期间受伤致残,头部留下了伴他终生的三块弹片。

在罗河镇黄龙村至今还传颂着英雄张金彪的故事。

刘和贵,罗河镇黄龙村彭冲村民组人,14岁时就背井离乡,到枞阳县汤沟一家药铺当伙计,他私下帮助红军解决了不少药品短缺难题,后这一行为被老板发现,遭到一顿毒打,因忍受不了压迫,刘和贵于1937年11月在一个月黑风高夜偷偷地跑出,去参加了新四军,曾给张金彪当过警卫员。他先后参加过皖南一带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解放福建漳州战役中,身为团长的刘和贵冲战在第一线,在和敌人砍杀中,右手伤断三根手指,后转业任漳州市民劳局局长,被评为二等甲级伤残。

彭冲坐落在丛林竹海之中,解放前这里有一个人曾经在国民党庐江法院当过书记员,他叫徐伯均。徐伯均利用其特殊身份多次掩护新四军,为新四军的衣食住行提供过许多方便。一次,新四军连长张金彪带领四、五名新四军被当地国民党部队追得无处可走,万分危急中,徐伯均将这些新四军引到家,帮其藏匿好枪支后,拿出好酒好菜招待,国民党部队闯进门后盘问这些人的来历,徐伯均说是自家来了亲戚,国民党部队将信将疑,但看到徐伯均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又看到桌上的好酒好菜,便深信不疑地离开。徐伯均以前为国民党做过事,在“三反”、“五反”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张金彪的保护,没有受到牵连和冲击。

张金彪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抗日战争结束后,他任共产党庐江县县大队副大队长,主要负责庐南一带的军事和地方治安工作。当时桐城县国民党反动势力“刘小拉瓜(刘东雄)”武装有一部驻扎在黄龙村的东山头。东山头位于黄龙村现在的岭头村民组附近,海拔较高,东边是枞阳小街村,西边是庐江黄龙村,驻扎在这里的反动武装经常下山到黄龙村抢劫,危害百姓。为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了解对方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后,张金彪带领县大队对东山头发起猛烈进攻,由于前方解放军作战勇敢,后方又有当地老百姓支持,不用多久,“刘小拉瓜”部队便被击溃逃走,从此再也不敢侵犯黄龙。

新中国成立后,张金彪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后勤部药材处主任,后组织安排张金彪同志在南京军区干休所休养,享受军以上待遇,1955年被授予“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据张金彪的侄子张国元回忆,自己十二岁时张金彪带他到过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家,当时警卫很严,有十二道门卫。

1980年张金彪因旧伤复发逝世,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张金彪的家庭是个革命之家,前妻张刘氏,地下联络员,1946年家被国民党还乡团封门,她带着孩子到处逃难,新中国成立后去南京与子女团聚;夫人牟光善,山东人,1942年参军,部队护士,张金彪在孟良崮战役中受伤住院,由其负责护理,结为夫妇后随夫南征北战,新中国成立后调至解放军工程兵学院离休干部;弟弟张照普,1949年初参加地方革命工作,历任村农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

人们不会忘记英雄,历史永远铭记英雄。张金彪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多年了,但他永远活在麦地岗,活在高桥人民的心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