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有情》挖掘了古文壑尘封的历史,在社会上引起了共鸣。一些过去的店桥高中同学纷纷在文后留言:“回首上个世纪80年代求学于泥河中学,常途径此处,往事历历在目”,“想当年我们到泥河中学上学,走到这里才一半路,大都在这里休息。一等就是一帮店桥的同学结伴,一路欢歌笑语”。
和古文壑一样,朱桥也是靠近古文壑的一个著名交通要道,比较有名气,原朱桥大队、朱桥村因朱桥而得名。为写好朱桥,我再次来到了屋子棵和眠山这两个村民组。
八月的屋子棵,红瓦白墙,绿树环绕,稻田碧绿,秀水盈波,处处洋溢着一派生机。
屋子棵是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庄,房屋错落有致。它始建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元朝末年,朱氏三兄弟在鄱阳湖帮助陈友谅大战朱元璋。朱元璋夺得天下后,下令捉拿朱氏三兄弟。为了活命,兄弟三人不得不带着全家老小偷偷跑出江西,如同人间蒸发一般。老大、老二迁到庐江县罗昌河一带,老小躲进黄屯山区,后因老二和老大不和,便携其家小迁居到现在的屋子棵。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经过世代繁衍,人们渐渐增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居环境的扩大,此地初具村庄规模。村庄附近有条河,河水自莲屏山而来,汇集到这里形成一股强大的水流,经常阻断人们的生产、生活,给过往行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为改变生产、生活条件,方便出行,朱氏家族通过协商在河的小堰口拐弯处建一座拱桥,并在桥的附近建有一座土地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这座桥是朱氏家族出资所建,为记住他们的功德,当地和路过的老百姓把这座桥取名为“朱桥”。
朱桥长6米,2米多宽,由青石凿成拱形,造型十分精美。根据现在的人推测,过去建桥没有制模,当时肯定用土填起,上面形成弧形,后放上青石板,再有石匠凿砌成拱形。朱桥为何造成拱形?除讲究美观和拱桥承载力大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防止水流过大,冲坏桥身。只有将桥身抬高,这样既不影响人们通行,又不至于桥体被冲坏,这样朱桥被修成了拱形。
朱桥建成后,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人们出行南来北往都要经过朱桥,朱桥成为上游百姓到泥河赶集和下游过客过江的必经之路。从店桥到黄泥河、到庐江,要经过古文壑,经过朱桥,经过八里畈,再到黄泥河,后到庐江。以前人们出门远行往往走水路,尤其是八里畈下游的庐南人到桂家坝过江,必须要经过朱桥,经过古文壑,到达风水岭,再到桂家坝江边。由于朱桥过往行人很多,过去这里商贸繁华,解放前桥东就开有两家商店、一家轧花厂、一家糖坊,桥西开有一家商店,商品主要卖给过路行人。“朱桥”颇负盛名,是交通线上的重要标志物。以前这一带村庄没有地名,人们要表述附近便自然而然地提到“朱桥”,从此“朱桥”的名字在民间越传越远,“朱桥”的村名也由此而来。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南渡长江路经过朱桥,昼夜行人,由于桥的宽度限制,过客流量非常有限,有很多的解放军不得不驻扎在八里畈一带,据当地的老人们回忆,解放军在朱桥行走了近一个月,部队才走完,过朱桥时部队前面看不见头,后面看不见尾,有好多战士肩背枪支和背包,也有的战士肩背着行军锅和行李。
朱桥村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许多沿革。解放前设朱桥保,1954年成立朱桥乡,后改为朱桥大队、朱桥村,因区划调整朱桥大队、朱桥村多次被并入泥河镇,又多次被划出,现在朱桥村并入罗河镇高桥村。
数百年来,朱桥头枕清溪,仰望星月,承载了客商、挑夫、独轮等一代又一代的过路人,为连接南北交通立下了汗马功劳,桥中间被南来北往的独轮车碾出了2寸多深的沟痕,虽伤痕累累却无怨无悔。1969年梅雨季节由于洪水爆发朱桥被冲毁,后由政府投资在原址重新修建。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人们结束了步行历史。水环境治理的日益完善,让朱桥早已结束了自己的使命,现在的朱桥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躺在草丛中,桥身虽旧,古韵犹存,它带着浓浓的乡村气息,如同历史的眼睛,默默地注视着社会变迁和岁月的斗转星移。
往事如烟,随风飘远,不可触摸;岁月如梦,光阴流逝,无法忘怀。昔日的沟渠愈来愈浅,河水也渐渐没了踪影。留给人的一半是记忆,一半回味。
在朱桥的两边对应着两个自然村庄,东边叫屋子棵,西边叫眠牛山,连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屋子棵开始叫哦子棵。很久以前,这里长有7棵高大的古栗树,每棵树干很粗,需6-7个人才能合抱过来。古栗树结成的果子有葡萄那么大,磨成粉后可以加工成豆腐,民间方言叫“黄栗豆腐”,味道有点涩,但营养价值很高。其中有5棵古树枝丫相互盘搅在一起,高耸入云,形成圆形,如同一把巨大的雨伞,既能遮阳又能避风挡雨,每到夏季人们常到树下纳凉。因为树荫的面积很大,过去朱桥大队常常在此树下召开全体群众大会。
屋子棵的古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论你从哪个方向走进屋子棵,都有参天的古树相迎接。这些古树与田园、村庄构成一幅水秀林幽、意韵独特、充满活力的绿色生态画卷。成群的白鹭常年悠闲地栖息在这些古树上,远远望去,如云似雪,美不胜收。早晨,大批大批的白鹭飞出,傍晚又成群结队地飞回,盘旋在上空,叫声一片,颇为壮观。此景不仅吸引了当地的居民,也惊呆了路上的过客,让人百看不厌。白鹭,当地的方言叫“哦子”,屋子棵以前没有名字,人们一说到这里便自然而然地提到树上成群成群的“哦子”,于是就把这个地方慢慢地叫作“哦子棵”,但是“哦子”只是口语化方言,不能用真正的文字来描写,时间一长,人们就把“哦子棵”改叫“屋子棵”了,现简称“屋棵”。
解放前,屋子棵既住着国民党势力,又住有新四军战士。
朱凤武,屋子棵人,国民党统治期间开始在龙桥当乡长,后提拔为国民党泥河区中队长。鲍克武,泥河八里畈人,新四军连指导员,在砖桥与朱凤武战斗中腿部中弹,后在朱凤武威逼引诱下叛变。解放后朱凤武在洋河一带被镇压。
朱延年,屋子棵人,早年参加新四军,在鲍克武手下当兵。鲍克武叛变后一直隐瞒消息,带着部队做了不少损害共产党利益的事,朱延年得知鲍克武叛变后偷偷离开了他,找到新四军大队长张金彪想归队,由于无法说清和证明自己脱离了国民党部队,张金彪部队没有收留他。时隔不久国民党部队抓壮丁将朱延年带走,后经九死一生逃回家乡。文革期间朱延年受到审查,终因无罪释放。
屋子棵人淳朴善良。据现在的老人们讲,屋子棵原是块风水宝地,又名“荷叶地”。每到发大水时,这7棵古树形成7朵莲花,护佑着村庄,从来没被淹没过。1954年庐江县发大水,连对面地势较高的眠山村民组都被淹了,唯有屋子棵安然无恙。在生产队集体时代,屋子棵队集体经济薄弱,为了购买化肥和农药,发展生产,队长、会计、保管员不顾群众反对决定将这7棵古树卖掉,以6000元的价格卖给外地的一家造船厂。厂家从外地请来许多锯匠,从放树到锯板整整用了20多天时间。古树卖过后不久,生产队队屋起火,粮食和棉花全被烧毁,生产队社员纷纷责怪队长、会计、保管员三人不该将古树卖掉。
屋子棵又叫大屋子棵,60多户,将近300人,有朱、陈、吴、张、王、洪、霍七姓。以前屋子棵交通不便,2014年成功人士张永富投资100多万元修通屋子棵到合铜路的乡村公路,后在项目资金和高桥村的支持下,村民组筹资筹劳,将乡村公路浇筑成水泥路,并安装了路灯,爱心人士陈江红捐款1万元。屋子棵由于地处河边,水利条件较好,现在村庄的土地被流转给种田大户租种。
如果说屋子棵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的话,那么眠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乡村振兴中愈发显得耀眼。
眠山也叫眠牛山,地处山岗,远远望去仿佛一条睡着的老牛卧伏在那里。牛头朝东,牛颈部是山凹,牛尾是八里畈的一条大道,朱桥附近的土地庙竖立在那里,像一根栓牛绳的牛桩。
眠山人如同老黄牛一样,勤劳朴实,热爱劳动,做事踏实,“一步一个脚印”。改革开放以后他们纷纷走出家乡打拼自己的事业。2017年在村民组长张先明的带领下,眠山人不等不靠,凝心聚力,开展村庄整治,在全村第一个改水改厕。为接通眠山到合铜路的公路,成功人士许日平捐资1万元买下路基,不少爱心人士踊跃捐款,在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浇筑成水泥路,此路长1公里,宽5米,水泥路连接到各家各户。为美化环境,高桥村出资1万元购买了紫薇、木景等苗木花卉,栽种在村庄和公路两侧,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在配送5盏太阳能路灯的基础上,村民组又集资1.5万元装置了10盏路灯,一到傍晚,15盏路灯将整个村庄照得如同白昼。村庄常年绿树成荫,花草艳丽,环境优美,道路整洁。
如今,每一天的眠山都是新的。眠山人深知自己守护的不仅仅是一个生态美景家园,更是一种乡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