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福来的头像

曾福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06
分享

紫薇花开

秋阳妩媚,紫薇花繁花似锦,犹如一袭华美的紫色织锦,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忍离去。

罗河铁矿位于城南35公里处的罗河镇东风村,属一类大型铁矿、硫铁矿与硬石膏共生的矿床。罗河铁矿自开采以来,不仅带动了当地人的劳动就业,而且一直默默无闻地为地方财政税收做贡献。

在罗河铁矿的东面错落有致着三个美丽的村庄,分别是高桥村的鲁湾、堰梢、余庄,这一带主要以鲁姓为主。

鲁姓是高桥村的一大姓氏之一,其来源和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鲁姓起源于山东的鲁国,鲁国灭亡后,鲁姓逐渐向其他地区迁移繁衍。元末明期,朱元璋开始大移民,鲁氏从江西婺源迁到安庆潜山,后辗转流徒于庐江大洼口落户。为了求生和发展,雍正年间鲁氏有后裔从乐桥大洼口迁到现在的高桥见子山,后听说堰梢是“虎形地”,且地势不高不矮,山好水好,于是鲁姓兄弟三人便从见子山迁到这里居住,一个住在堰梢,一个住在鲁湾,一个住在余庄。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经过世代繁衍人口不断增多,在当地渐渐发展成为望族。

鲁氏成为望族后于乾隆年间在堰梢建鲁氏宗祠,成为庐江鲁氏唯一的文化交流中心。1954年朱桥大队改为朱桥乡,乡政府就设在鲁氏宗祠。朱桥撤乡后,鲁氏宗祠改为朱桥小学,为当地培育了不少人才。2001年朱桥小学迁往新校址。在鲁氏族人的努力下,2010年鲁氏宗祠翻建,地基和大门楼以及外墙保持原来状态,三进,门楼旁有两座石狮,门前有水塘、两颗松柏和桂花树若干棵。大门两侧各有家训一则,左边:忠贤报国,右边:厚德传家。宗祠建成后,鲁氏后裔每年(两年疫情期间除外)在此做大清明,集体祭拜先祖,请来厨师做饭摆席,集体会餐。祠堂内有一颗古老的桂花树和柏树,每到金秋,祠堂周围几公里都闻到桂花香,柏树20多米高,需要3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根据判断,这两颗古树应该是建祠后不久栽种。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到处扫“四旧”,鲁氏宗祠因为长期办学校受到保护而未被拆去。

高桥村历史久远,文脉绵长。千百年来,“得胜桥”的故事一直在民间久传不衰。

“得胜桥”在堰梢的对面,它横跨大山头下的小河。溪水从古老的莲屏山而来,经过白果树后汇集成一条小河像玉带缠腰般从田间碧野穿过,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绿树丛中,穿过古文壑,穿过朱桥,流向黄泥河......

孙策去世后,孙权开始执掌江东。他开招贤馆,广招贤才,聘求名士。庞统,字士元,号凤雏,初任吴国郡功曹,后跟随周瑜,被周瑜委以重任。庞统有济世之才,常常以智谋取胜。

古文壑之战,东吴以水取胜。为了报复,曹操派重兵一路向南进犯,寻找吴军决战。陈武向周瑜报告此事,周瑜派庞统协助陈武退敌。庞统一路察看地形后,决定火攻,让陈武率军迎战,许败不许胜,并暗暗地在大山头上埋伏重兵,并准备好磙石、擂木,又在“虎形地”准备好火箭,埋伏好弓箭手。迎战后陈武且战且退,当退到大山头下的低洼处时,山上伏兵顿起,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山上的磙石、擂木滚下来,将曹操的兵马打得措手不及,与此同时对面“虎形地”上的火箭如飞蝗般射过来。时值深秋,天气干燥,受到火攻,曹军大乱,惊魂未定,纷纷逃亡,吴军终获大胜。由于此处地势低洼,常常积水,为纪念此战胜利,方便过路行人,官吏、乡绅在此建木桥一座,名为“得胜桥”。周瑜病逝后,孙权没有继续任用庞统。庞统开始跟随刘备,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

“得胜桥”是当时的历史文化遗迹,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星转斗移,木桥经过数次加工重修,换了一座又一座,但桥的位置和名字一直没变。解放后建二杨(二里到杨楼)公路,“得胜桥”由木桥改为青石拱桥,成为公路上重要的桥梁。罗河铁矿开采以后,为连接合铜公路,对“得胜桥”进行了重新修建加固,桥面拓宽,埋有涵道。

解放前,堰梢出了个著名的人物叫卢其睿,家业很大,周围一带的田地和山林都归其所有,因为家产富有,人称“鲁大老爷”。鲁大老爷是国民党省政府参议员,是非常开明的进步民主人士。抗战期间,新四军第七师总部在无为三公山,为加强和大别山一带新四军的来往,新四军第七师经常派员过堰梢“得胜桥”到六安一带。一次无为新四军的一支小分队交通员路过高桥如意岭,国民党乡长张永阳得知后带着地方民团追捕,这个交通员被追得无路可走,跑进高墙大院的鲁大老爷家,鲁大老爷帮其隐藏后,民团闯进门,鲁大老爷问:“你们凭什么私闯民宅?”,对方回答:“我们是在追捕一名共匪”,鲁大老爷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拄着文明棍指着对方质问:“你看我像匪吗?”,一下将对方的气势怔住,弄得他们灰溜溜地只好走人。这名交通员获救后回到三公山向钟玉祥(黄龙人,早年参加红军游击队,后改编为新四军)汇报了此事,钟玉祥多次到鲁大老爷家拜访。鲁大老爷暗地多次援助过新四军钱粮,解救过新四军。

解放前砖桥商贸繁华,国民党李宗仁桂系部队驻扎在这里,人称广西佬。有一次广西佬欲枪毙一名新四军战士,有人将情况报告给鲁大老爷,鲁大老爷当时正在李铺茶楼里喝茶,听到消息后,立马安排人先去通报,然后自己坐着八台大轿而来,营救了这名新四军。

国民党还乡团是一套以地主、乡绅为主组织起来的地方武装。还乡团成立后到处持强凌弱,经常以私通共匪名义打骂关押他人。一次鲁湾的一个姓鲁的男子被无故关进还乡团,鲁大老爷知道后走进还乡团,问:“你们为什么无故抓人?”,对方回答:“他私通共匪!”鲁大老爷气着说:“说他私通共匪,那我鲁大老爷不也私通共匪?”对方只好将这名男子放掉。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经常在地方上抓壮丁,鲁大老爷保释过不少被抓的壮丁回家。

鲁大老爷以前为国民党做过事,解放后有人建议给他划地主成份加以管制,由于钟玉祥等新四军的保护,加上他帮助地方老百姓做过不少好事,在“三反”、“五反”以及文化大革命中,没有受到牵连和冲击。解放后他的两个儿子都作为爱国民主人士相继进入政协机关工作。后鲁大老爷在安徽芜湖病逝,遗体运回家乡安葬,为感念报答鲁大老爷的功德,迎丧的队伍排到泥河八里畈。

堰梢的名字经历了三次沿革。二杨公路的南面有块地叫“雁形地”,远远看去像一只大雁的翅膀,这里有一块十几亩的高塝田,由于取水条件较差,解放前这里往往是“十种九不收”,所以不要缴粮纳税,人们把这块塝田叫作“无粮塝”,这个村民组的名字也叫“无粮塝”。1958年朱桥大队发动全大队劳力修建朱桥水库,当时为了运土,竟然采取老牛拉车。朱桥水库虽然地处店桥社区白果树,但主要灌溉下游六、七个村民组,所以取名叫朱桥水库。朱桥水库的修成保证了下游的粮食丰收,于是将“无粮塝”改成“黄金塝”。分田到户后,由于区划调整需要改成堰梢。

·鲁湾解放前很繁华,据说村庄家家户户相连,外围只有东西南北四个大门进出,因为户户相连,容易躲藏,所以国民党抓庄丁时都不去鲁湾。鲁湾有口古井很神奇,据说是鲁氏先祖来此入住时所挖,从来没干涸过。该井口圆形,用石头砌成,冬暖夏凉。夏天,井水凉得彻骨,人们不敢用井水冲澡;冬天,冒着热气,人们常打着井水洗锅刷碗。这口井不仅保证了村庄二百多人的饮用水,而且还灌溉着周围几十亩农田,因此被称为“神井”。井的旁边有棵高大古老的枫树,以前大年正月初一,鲁湾人用“三荤三素”先祭祖先,后端着“三荤三素”来到井边祭拜井神,烧纸、放爆竹后再磕头。

·沧海桑田。1949年解放军过江时路过高桥,叶应海(高桥董洼人)随部队驻扎在鲁湾,开始他不知道驻扎在何地,直到晚上在鲁湾见到自己的姑母时,叶应海才知道自己回到了家乡。

高桥鲁姓人才辈出,不少鲁氏后裔当过村干部。

鲁有余,高桥村堰梢村民组人,小学文化,后靠自学得到不少长进。1961年在朱桥大队当会计,1970年到店桥矾矿当主办会计,1975年3月入党,后在店桥公社任主办会计兼司务长,1980年到店桥综合厂当厂长。鲁有余为人厚道正派,待人礼貌,他与黄龙村的曾道余、徐效儒并称“三余”,他们三人是当时公认的乡贤。一次,在曾道余家吃饭,席间上了一道鲫鱼(方言刀鱼),曾道余敬了鲁有余一杯酒,说:“祝你年年有余!”,徐效儒说:“今天的菜很好,上了一个刀鱼,这是真刀鱼(谐音曾道余)哦!”,没想到曾道余十分诙谐打趣地说:“刀鱼是真刀鱼,就是小了点,这是小鱼(谐音效儒)”,三人听后哈哈大笑,开怀畅饮。鲁有余长子鲁洋,现任高桥村党委副书记。

乡村振兴给鲁湾、堰梢和余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不仅村庄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有了较大改观。谈及这些,原高桥书记王青发又赋诗曰:“油路绕村日暖怀,庄园规划党安排。高楼林立千门乐,绿水青山笑满腮”。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