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福来的头像

曾福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19
分享

凤台行

“蒹葭舞影披霜色,鸿雁排空赴远疆”。

一阵清凉的秋风秋雨之后,我应邀来到凤台县参观交流。

凤台是淮南市的一个县,名字我并不陌生,大概七、八年之前,我因公多次到凤台出差,但每一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次在老乡朋友的陪伴介绍下,我才真正走进凤台,对凤台渐渐地有了认知。

凤台的名字,顾名思义,与凤凰有关。凤凰,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对鸟类神兽组合,雄为“凤”,雌为“凰”,两只鸟合称为凤凰。传说很早以前凤凰飞临淮河,落在硖石口北岸的高岗之上,久久不愿离去,于是人们把这个地方被称为凤台。‌凤凰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图腾之一,凤台县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俗话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凤台县果然是气象万千,物产丰富,尤其是地下煤矿储存量较大。凤台县是中国深井采煤第一大县,以煤电为支柱产业,曾为多年全国百强县之一,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水利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花鼓灯之乡、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之乡、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县、全国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等荣誉称号,被誉为“皖北江南”。

凤台的旅游景点很多,茅仙洞是来凤台旅游必去的景点之一。

西汉景帝年间,咸阳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看破红尘,云游到此,见洞幽山秀,遂隐居洞中潜心修炼,后得道成仙,故称“茅仙洞”。茅仙洞是个无底洞,据说洞底连接着蓬莱仙岛,自古以来茅仙洞是淮上佛道两教传习胜地,干百年来香火不断,游人如梭,属于国家AAA级旅游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茅仙洞风景秀丽,三面环水,淮河绕境而过,山中林壑优美,佳树葱茏,山下淮水如练,牵来绕去,是游览佳境。特别是茅仙洞位于东淝、西淝入淮交汇处,自古淮河水向东流,唯此一段西流,山川不前,故称“淝水三湾”,素以“淮上胜境”著称。

茅仙洞有一亭叫望淮亭,是看淮河风景的绝佳处。站在这里,淮河两端尽收眼底,千里淮水舒舒而来。望着奔流不息的淮河,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不禁在心中油然而生。

淮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它与黄河齐名,共同诞生在中原大地上。由于大自然的造化,淮河经历了万古沧桑的巨变。它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的固庙,在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入江,干流1000多千米,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流域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流经合肥、信阳、淮南、蚌埠、淮安、扬州、连云港、徐州、济宁、枣庄等城市。淮河流域孕育了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众多思想家,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经济文化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据考古发现,流域内有100多处新旧石器文化遗址,说明早在一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许多名人和文化遗迹都与淮河有关。例如,豆腐文化就起源于淮河流域,传说是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

“淮水悠悠千里路,烟波江上自由身”。古老的淮河在中原大地上奔流不息,用它的乳汁哺育着世世代代的淮河儿女。数千年来,勤劳、勇敢的淮河流域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在推动社会进步,征服洪水,改造山河,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光彩。朋友介绍说:淮河和秦岭一样,不仅是黄河和长江之间的南北分界线,而且也是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同时也是水稻和小麦的分界线。由于淮河的阻挡作用,淮河以南气温较高,降水较多,适宜种植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发展农业经济;淮河以北气温较低,降水较少,适宜种植小麦,发展畜牧业、矿产资源等。淮河流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物产丰富,尤其是稻米、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的产量高,因此被称为“鱼米之乡”。

淮河之美,不在于形,而在于魂。淮河,一条流淌着历史和文化的河流,承载着千年的沉淀和韵味,宛如一首古老的诗篇,诉说着千年的沧桑和变迁。聆听淮河的风声,似乎能听到远古的呼唤和神秘的低语。淮水舒舒,像一个温柔的母亲,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和人民,让人明白了生命的延续和生生不息。

位于长江和黄河之间的淮河流域,水土丰茂,地势平坦,是一个浑然天成的防备储运体系。历史上,中原地区一旦有南北对峙的战争发生,大多选择以淮河为界,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台儿庄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有研究者统计,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200余次战役,发生在淮河流域的就要占去1/4。“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天南海北四处奔走的淮河人,始终放不下对故土的眷恋。

淮河揽胜是来茅仙洞旅游游玩的最高境界。念今怀古,眼下的淮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宛如一条碧绿的绸带,映照着蓝天白云,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浮想联翩。

淮河,历来是过去君王们的一块心病,历朝历代虽然也对淮河进行过局部治理,但都收效不大。真正下决心根治淮河,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1951年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拉开了治理淮河的序幕。中华儿女历经艰苦奋战,在被称为“最难治理的河流”上书写了壮丽篇章。一部治淮史,就是沿淮人民的生活史、奋斗史。如今的淮河,千里扬波,涌入“新航道”,将防汛、灌溉与航运、农业、工业之间统筹考虑,实现洪水资源化,使流域人民彻底摆脱旱涝灾害之苦。引江济淮工程的完成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跨流域配置水资源,使我国南水北调、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进一步完善。

离开了凤台,我这样地想:引江济淮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它不仅给淮河流域带来新的生命体系,而且也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格局。如今的凤台正悄悄焕发着生机,它必将成为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永远闪耀于淮河的历史文化星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