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追月,丹桂飘香。
仲秋的六道岭(也称六大岭)层峦叠翠,蜿蜒起伏,犹如一条巨龙伸展于天地之间。山间云雾缭绕,满目青翠的树木和清澈见底的山泉共同构筑了美不胜收的天然画卷。
在六道岭的西边有两条遒劲的山脉,南北走向,山势洒脱自如,犹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姿态优雅从容,远远望去像两条龙,当地人把这两座山,一座称为“龙王山”,另一座叫作“青龙山”。据说,当年地藏王菩萨(民间称九华老爷)因寻找道场来到龙王山,为了试探山体是否能承受自己的法体能量,便用脚在山上踩了一下,没想到脚下顿然出现一个坑,至今山上还留有一个长1尺、宽8寸的脚印。
龙王山和青龙山都有一股灵秀之气,山顶视野开阔,俯瞰山下风光,远处的景色尽收眼底。山顶的壮丽景观使人感受到自然的宏伟与壮丽。尤其是日出和日落时分,山顶的风景更是美不胜收,阳光洒在山间,山峦和云雾交织,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处处充满了自然的魅力和生机。
六道岭和龙王山、青龙山之间有一条河叫高桥河。高桥河源于地壳变动,源头来自东南的黄山寨和南面的分水岭,蜿蜒曲折,穿越在村庄和田野之间,河水常年奔流不息,滋润养育着两岸的人们。舒展青山,点缀碧水,山水相映,风景如画。六道岭、龙王山、青龙山、高桥河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瑰宝,四者连在一起形成“三龙戏水”之势,给人一种瑞福吉祥之感。
姚店河主河道位于现在的泥河镇洋河村内,源头来自龙桥镇,千百年来溪流淙淙,和高桥河在高桥村的老院村民组处交汇,后流向黄泥河。由于来自两个不同的水系,人们把两河的交汇处称为“双涧口”。
元朝末年,战乱不息,朱元璋夺得天下后,为发展生产,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移民垦荒活动。水心堂叶氏祖叶贞一由江西婺源移居桐城柳峰之井边(今枞阳县白柳镇龙井村叶家井村民组),明朝成化年间,为寻求发展之地,叶贞一之子叶思贤来到双涧口,见其周围山水秀丽,风水绝佳。作为龙的传人,生活居住环境自然离不开水,叶思贤认为双涧口是很好的发祥之地,于是就在双涧口南边近500米的平地处(今罗河镇高桥村内)住居生活,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经过几代繁衍,叶氏人丁兴旺,人口急剧增多,为了生存和发展,便不断向周边辐射,形成了老院、双口、董洼、老祠、檀树、柏棵村民组。老院是叶氏在高桥的发源地。
双口,也叫双涧口,和泥河镇洋河村相邻,距离叶氏发源地老院不远,为叶氏后裔住居地。
老祠,位于叶氏开始住居地--老院和高桥河的东边,村庄背靠六道岭,面向高桥河。明朝期间,叶氏人丁发达,在此建立祠堂,初始祠堂茅房三间,后由于房屋损坏,康熙年间叶氏在柏树棵重建祠堂,房屋三进、三间,祠堂除供奉先祖牌位外还兼学堂,有两条大蛇常年生活在这里,后祠堂逐渐被白蚁吞噬,叶氏不得不在民国23年(1934年)在老祠堂原址重建祠堂,三进,五间,于1935年完工搬迁。在搬迁中,人们用畚箕抬着两条条蛇迁往新址,不料在接近高桥河时两条蛇突然逃走,消失得无影无踪。叶祠对联为:“婺邑肇家声芹香桂馥,潜川绵世泽山高水长”。祠堂背靠六道岭,门前一口水塘,寓意为“藏龙卧虎”,祠堂正南边是住户,西北边有一口水塘,常年有一个人在此看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祠堂被收归国家所有,叶氏祠堂改作小学校舍。1954年随着统购统销,叶氏祠堂改为粮站,隔壁是供销社,当年这里人气很旺,非常繁荣,是高桥乃至周围几个村的经济、文化中心。后由于这里交通不方便,1964年叶氏祠堂被拆毁,材料被送往庙岗建店桥粮站和供销社。因最早这里建有叶氏祠堂,故称为老祠村民组。现在叶氏祠堂只有门柱尚存。
董洼,位于叶氏发源地老院的西边,与屋子棵相邻。董洼群山环绕,绿水相依,适宜人居。很久以前,有董姓住居在这里,几百年后董姓逐渐没落,于是感觉此地风水不好,便迁往他地,在董洼的山上,至今还留有董姓的坟墓,墓前立有一块石碑,载明1639年(崇祯十二年)立。清朝康熙年间,叶氏后裔迁居于此。随着人口渐渐增多,村庄规模越来越大。董洼周围山高林密,易守难攻,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后,1947年解放军有一个团的兵力住进高桥村,指挥部设在董洼村民组。董洼既是叶氏后裔住居地,也是红色革命遗址之一,在这里曾发生过老虎岭对恃六道岭的战斗。
柏树棵坐落在青龙山下,是高桥村叶氏住居地之一。很久之前,这里自生许多柏树(据当地居民回忆足有100多棵),这些柏树生长在石缝中,不仅高大粗壮,而且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为过往行人一道靓丽的风景,当时此地没有地名,人们就把这个村庄叫“柏树棵”,后简称柏棵。在柏棵,有一个青龙巷,据说当年叶氏兄弟二人为了寻求发展来到这里,见此山貌似青龙,与东邻张家小洼处有一条川流不息的小河,有青龙戏水游玩之传说,故得名“青龙巷”。1958年高桥大队在小洼大炼钢铁,加上当地居民建房需要,大量的柏树被砍伐。
檀树村民组位于龙王山下,高桥河的西边。檀树开始叫“谈树”,民国期间,当地居民叶和友在黄山太平学得一手打糖手艺,娶妻后回家开了一爿商店,以卖糖为主,兼营糕点等食品,商店规模不大,但人气很旺,旁边有五棵大枫树,每到过年期间,这里说戏弹唱,非常热闹,当时这此地没有地名,人们说到这里,自然联想到树下谈今论古,这样“谈树”的名字渐渐而来,说来也巧,龙王山上正好有大片的檀树,于是人们把“谈树”改为“檀树”。1958年高桥大队在小洼大炼钢铁,加上当地居民建房需要,山上大量的檀树被砍伐。现龙王山上又自生许多檀树。
民国初期,李姓一后生做瓦匠,因擅于打土墙,常在老祠、老院、董洼、檀树一带干活,时间一久就在檀树安家,繁衍了后代。此李为高桥村唯一来的外姓,李姓后代较有名的有李根如,毕业于罗河中学,开始在长岗、梁山任驻村工作队,不久在泥河八里小学教书,后任高桥村主任、党支部书记。其子李峰,毕业于第二中医大学临床学专业,任青岛海军基地卫生处处长(正师级、大校军衔),转业后在青岛自主择业,为军队首长保健专家、脊柱诊疗专家、高级针灸推拿按摩师、对疼痛性疾病研究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叶姓注重教育,为人忠厚,解放前为官、从商和参加革命者不少。
叶依仁,出生高桥村柏棵村民组,浮山中学毕业,先后任国民党庐江县参事、宁国县民政局长、国民党庐江报副总编辑,为官期间他从不欺压群众,礼贤下士,回到家乡见到乡亲们和蔼可亲,受到乡亲们敬重。解放后跑到江南一带隐姓埋名,在其堂兄手下做事。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人民政府关于坦白从宽的告示,便主动回到家乡投案自首,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出狱后他积极改造,坚决站在人民一边。原高桥村书记王青发这样称赞他:“迷途知返归故里,坚守田园学种耕。悔过自新跟党走,堂堂正正一生清”。
叶柱青,老祠人,高桥叶姓户长,解放前在泥河街道开店经商,为人忠厚,从不欺压群众,时常接济穷苦人家。解放后虽被划为工商业地主成份,但因平时与人为善,没受到管制。1977年平反。
叶宪,高桥村董洼人,解放前先后任国民党龙桥乡、黄屯乡乡长,泥河区、白山区、汤池区副区长。解放后被划为反革命,由于受成份影响限制,其子女一段时间内不给入党、提干,直到1977年得到平反后,其子叶声政任村文书多年,其女叶云霞任泥河镇政府干部。
叶静,高桥村双口人人,1941年参加新四军,从事无线电工作,后随部队主力转战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曾任无线电电台台长。叶静淡泊名利,解放后转业,组织上欲安排他在地方上工作,考虑到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不能给组织上的增加负担,于是主动放弃安置机会,一直在民间从事生产劳动,安享晚年。
叶应海,出生高桥董洼,1943年参加新四军,曾任新四军排长、副连长、连长,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渡江战役期间任营长。解放后转业到庐江县人民银行任负责人。
叶有国,高桥村老祠村民组人,解放前在共产党庐南游击队政委马林手下当勤务兵,解放后任高桥村农会干部。
叶声品,贫农出生,自由聪明好学,由叶氏集体出资供其读书,小学毕业,解放后在罗河供销社当营业员,叶声品勤奋好学,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由于贫农出生,又有文化,被选调任庐江县委组织部审干室工作。叶声品现90多岁,在家安享晚年。
解放后在地方担任村干部的叶氏有:叶声安,任高桥村委会主任;叶明朝,任高桥村党支部书记。
改革开放后,叶氏涌现出一大批人才,其中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核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叶民友。叶氏后代自强不息,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家族昌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19年,乡村振兴的春风吹拂着高桥村,柏树、檀树成为高桥村首批省级中心村庄,成功地完成了华丽转身。经过精心打造,人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治理后的柏棵、檀树,绿树成荫,花香满园,山青、水绿、灯亮村庄农家院落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颜值不断“刷新”。随着乡风文明的推进,叶氏住居地正由“环境美”向“内在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