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阳光穿过竹林的缝隙,随着轻柔的山风在林中微微地摇曳着。望着这翠绿的竹林我恍然间置身于秀丽的江南,可现实明明白白地告诉我这是在冬日北方的秦岭之上。这就是楼观台竹林给我的惊喜。
来登楼观台,初心是拜谒老子这位圣贤,根本没想到会在这里遇上一望无边的翠竹。我想,在整个秦岭北麓,恐怕这是最大的竹林了!
古人有云:“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名。”我还未进深山,看终南葱翠,一睹楼观美景,就先遇见了这葱翠如玉的修竹,便一下子被迷住了。
我对竹子天生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喜爱。小时候一看到竹子就惊喜不已。不善绘画的我,上美术课时,竹子竟然是全班画的最好的。后来到湖南上学,每天都能看到竹子。记得到韶山冲瞻仰毛泽东同志故居时,在他家的后山上,我遇上了这一辈子见到的最大竹林。当时我兴奋不已,穿梭其中,用手抚摸着那粗壮高大的翠竹,唏嘘不已,久久不愿离去。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古人对竹子高尚品质的赞美。这竹子的硬度在植物中恐怕是属于柔软一类的,可它偏偏能经住狂风的摧残而不折。正如老子有言:“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正是那一股无形的精神力量,才让竹子看似柔弱,却韧劲十足,扎根山石之中,不惧风雨成为四君子之一。
我信步走进竹林,手扶那粗大的竹节,仰望那高高的竹身,仔细回味老子的至理名言。我感到自己从没有如此走近老子。我忽然觉得他就在这茫茫竹林的某一处凝视着我,和我进行着隔世的对话。
每一个人出生后,就开始走向死亡。可这出生入死的漫漫长路遇到的事情太多了。怎么能走好这路,那是有大学问的。这就产生了道,而道之深奥,道之博大,成就了老子。
一个三千年前的智者,他竟然参透了天地人生之大道。《道德经》中的许多言论散发出来的智慧光芒,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让我们受益匪浅。这,怎能不让人尊敬万分?我走山过庙很少上香,可我曾在轩辕庙里给黄帝上香叩拜过,今天在授经台上也给老子上香叩拜。一个是祭拜祖先,一个是祭拜圣贤。
老子是智慧的。他敞开了心灵,无所不容,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看待人生、看待世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的大门。比起孔子“明知不可而为”式的倔强,老子从另外的角度采取“顺其自然,无为而为”的办法顺势利导,显得更加智慧。难怪当弟子问起孔子如何看待老子时,孔子夸他是犹如龙乎。这真是恰如其分!
一只不知名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扑棱棱地飞过我的头顶,惊醒了沉思中的我。杨万里的那句“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猛然涌上心头。他这句诗说明了一个道理:“心静自然凉。”虽然说的是夏天在幽静竹林里的感受,却体现了老子“虚极静笃”的思想。
我忽然觉得如果在这里种上几株梅花,待到梅花绽放时,那“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的画面该有多美呀?最好还有漫天飞雪,让竹、梅这岁寒之友把这千峰耸翠的终南,把这久负盛名的楼观台变成一幅美丽的冬日山雪画。我正好像苏东坡一样,竹杖芒鞋一身蓑衣,穿梭林中,听那雪打落叶,高声吟唱“剑舞有神通草圣,海山无事化琴工。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不枉来此一趟。
如果有酒,就喝到半醉半醒,坐在授经台上,问个不停,直到老子人困马乏,骑牛想走。
我想苏东坡当年在这里登山途中,如果遇到这葱翠的楼观修竹,一定会挥笔泼墨写下传世佳作。不仅仅只是“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的欢畅了。
这楼观台葱翠如玉的修竹,一时间竟然给我这么多遐想,真是匪夷所思!想起刚进山门,路过那个望仙亭时还调侃:“这么早能看见神仙吗?”现在看来,这仙气原来早就弥漫在这茫茫竹林里了,才会让我这天生的爱竹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忽然,一阵疾风吹来,让我想起这里不是今天的目的地。我虽然恋恋不舍,可终归要向前走去。就像这人生的旅途,虽有欢乐的驿站,可最终还得离开,走向更远的地方。但是无论我走的再远,我都不会忘记这楼观台的修竹。它不但葱翠如玉,而且温润了我一颗向往自然的恬然之心。
悠悠南山翠峰,巍巍楼观古台。竹影婆娑中,我和老子对过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