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凡涛的头像

郑凡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7/08
分享

大唐兴庆宫

说起一生毁誉参半的唐玄宗李隆基,就不得不说与他命运息息相关的兴庆宫。如果说建筑是会说话的历史,那么兴庆宫就是最好的佐证。它不仅记录了唐玄宗李隆基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也记录了大唐帝国由兴盛到衰亡的整个过程。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没有一个王朝的宫殿能像兴庆宫这样的独特。

作为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中国的政治中心,兴庆宫既不是新建宫殿,也不是延用前朝宫殿,而是由当朝皇帝和自己兄弟们以前的住宅兴庆坊改造扩建而成。兴庆坊原名隆庆坊,李隆基登基后,因避讳,故改名为兴庆坊。宫殿也就对标坊名叫作兴庆宫了。

李隆基登基时,明明已经有了太极宫和大明宫作为皇宫,可他偏偏还要再兴建一座皇宫,形成了一座都城有三座皇宫的独特局面。人们习惯把太极宫叫作“西内”,大明宫叫作“东内”,兴庆宫叫作“南内”。

至于李隆基为何这么做,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他骄奢淫逸,劳民伤财;有人说是他任性所为;有人说他是靠“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两次政变才登上皇位的,修建兴庆宫是为了远离原来的宫廷,避免政变发生……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说法是他为了感谢大哥李成器礼让太子的恩情,才把原来的住宅改建为皇宫。这样既可以维持自己与其他四个兄弟的感情,又可以监视他们的言行。

让人感到奇特的是,兴庆宫的正门不是传统的南门,而是略微偏北的西门。门随宫名,取名兴庆门。

其实这都不算做什么,更让人感到奇葩的是兴庆宫没有一条全局的中轴线。所有建筑是围绕宫中的兴庆池(也叫龙池)来进行布局建造的。这在古代宫殿建筑群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传统的宫殿建筑群是“前朝后庭”的结构,包括当时的太极宫和大明宫都是进入正南门后,首先是前朝区,用作皇帝处理朝政、大臣办公和举行大典等活动;再往后才是内庭区,用作皇室住宿和游玩。兴庆宫却颠覆了这样的传统做法,由一道东西走向的隔墙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是前朝区,南面是内庭区。

另外,为了皇帝出行方便,还专门沿兴庆宫东城垣修建了夹城,直通大明宫和芙蓉园。这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快速通道建设的先河。

走进兴庆门,就是皇宫的朝会正殿兴庆殿建筑群。门、宫、殿三者同名,这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宫里是绝无仅有的。兴庆殿坐北朝南,前有大同殿,后有交泰殿。再往东,相继建有南熏殿、新射殿和金花落等宫殿。金花落东面的金花门,和兴庆门正对。现在西安市的东二环路因为处于金花门外,所以在二环路建成之前,一直叫作金花路。

南部分虽说是园林区,可偏偏又修建了勤政务本楼,用来宣布大赦、改元、受降、受贺、接见和宴请等朝廷大事。距离不远的花萼相辉楼更是规模宏大,在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名楼”,排在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和鹳雀楼之前,与它们并称“天下五大名楼”。它是唐玄宗举行国宴和在庆祝自己生日时,与民共乐的场所。楼名取自《诗经-小雅》中“常棣之华,萼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寓意自己和其兄弟们的关系亲密,情谊深厚。

作为兴庆宫众多建筑中的精华,花萼相辉楼在当时达到了中国建筑的顶峰。此前所有楼阁建造最多两层,而它是三层,高达35米之多。唐诗《花萼楼赋》中记载登上第三层后整个关中平原一览无余。一般宫殿举办大型活动都在一层,而花萼相辉楼的一层、二层都可以举办,其规模之宏大,令人惊叹。在当时的建筑条件下,其建造之艰难可想而知。

在此之前,皇帝宫殿的建筑命名不是称宫、称殿,就是称阁,称为楼者,也就是从唐玄宗时期的这两座楼开始的。恢宏奢华的兴庆宫耗资巨大,其规模大小是北京故宫的两倍。

这么任性而具有开创精神的一个皇帝,修建了这么一座独特的皇宫,自然也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

毛泽东同志曾经评价李隆基做皇帝是“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李隆基前半辈子英明神武,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堪称千古明君;后半辈子骄奢淫逸,昏聩无能,酿成了“安史之乱”,堪称千古昏君。

这个有始无终的皇帝,兴于兴庆宫,衰于兴庆宫。尤其是在荒唐地把儿媳妇杨玉环强占为贵妃后,便开始走下坡路了。兴庆宫龙池边上的沉香亭就是最有力的见证。

精通音乐,善于击鼓的李隆基和能歌善舞的杨玉环共同创作的《霓裳羽衣舞》,让观者如醉如痴,成为流传一千多年的大型宫廷舞,经久不衰。

他们经常在沉香亭前饮酒作乐,也让沉香亭成为当时名人的欢乐场。李白酒后写下的《清平调-三首》可以说是千古最佳马屁诗。此时的大唐帝国,由皇帝到群臣、一直到普通老百姓,都把李隆基霸占儿媳妇看做很平常的事情。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们崇拜李隆基,认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根本没有人意识到这是大唐衰败的开始。就连近百年后的白居易,还再为李隆基粉饰,把他和杨玉环的不伦结合描述成忠贞的爱情故事误导世人。如此王朝,焉能不被安禄山之徒捣毁呢?

“安史之乱”爆发后,昔日的英明果决的李隆基,竟然利令智昏,听信谗言,临阵斩杀大将,最后导致潼关失守,只好惊慌失措地率领后宫嫔妃、群臣逃出长安城,前往四川避难。逃亡途中遭遇“马嵬驿兵变”,万般无奈赐死杨玉环兄妹,以平众怒。从此,他跌落了神坛,走向了悲剧人生。

他走了,兴庆宫却不能带走。随着叛军的攻入,长安城虽然变成了人间地狱,但是所幸兴庆宫没有被放火烧毁。

等到唐军收复长安城,李隆基从成都归来时,却不是当年的皇帝了,而是极不情愿地被儿子唐肃宗李亨奉为太上皇了。落魄的他不能住在大唐正宫大明宫里,只好屈居在自己的兴庆宫中,不问政事。曾经在这里豪言“万叶传余庆,千年志不移”的他,也只能吞下自己亲手种下的人生苦果了。

兴庆宫还是那个兴庆宫,只是比以前冷清多了,以致于“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人也不是当年的人了,身边只剩下妹妹玉真公主、宦官高力士和侍卫陈玄礼等人陪伴。昔日前后簇拥的场景再也没有了。万般落寞的李隆基面对着偌大、冷清的宫殿,惆怅万丈,嗟叹不已。有道是:“万事如桑海,悲来欲恸神。”

可惜,此时的他不是痛定思痛,而是沉迷在对杨玉环的思念之中不能自拔。他随身携带杨玉环的香囊,还把她的画像挂在殿内,朝夕望之,唉声叹气,茶饭不香。许多人因此视他和杨玉环为忠贞爱情的典范,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我倒觉得与其说他是思念杨玉环,还不如说他是怀念往日君临天下,为所欲为的那种奢华生活。哪里有什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呀?

即便是这样,也有人不放过他。宦官李辅国趁着唐肃宗患病时,强行把他移居到西内太极宫的甘露殿。咄咄逼人的李辅国紧接着把他的亲信高力士流放巫州,强令陈玄礼辞职退休。他的妹妹玉真公主也被迫出家玉真观。年过七旬的李隆基只好孤身一人,独居西内。两年后郁郁寡欢的他在神龙殿因病离世,为自己跌宕起伏的矛盾人生画上了句号。

兴庆宫随着他的离去,再也没有成为王朝的政治中心了,而是沦为太后等后宫嫔妃常驻之地。直到唐末,黄巢起义爆发后,长安城先后两次被乱军攻破,惨遭烧毁。兴庆宫也彻底被摧毁了,最终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几百年后,辛弃疾面对兴庆宫一派荒芜,不由得感慨万分: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1958年,西安市政府按照国务院的指示,为改善西迁到西安的交通大学周边的环境,把位于西安交通大学北面的大唐兴庆宫遗址修建成公园。如今,在大唐兴庆宫原址上修建的兴庆宫遗址公园,不但挖土堆山蓄水造岛,恢复了龙池,而且依照考古发掘成果,先后在原建筑物的遗址上修建了沉香亭、南熏阁、花萼相辉楼、长庆轩、龙堂等建筑。

公园的设计者特意把兴庆宫的南门通阳门作为公园的正门,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北门相对,并且从西安市碑林博物馆珍藏的《石台孝经》碑文中,选取了由李隆基手书的“兴庆宫”三个隶体字,制匾悬挂在门楣之上。这也算是对李隆基的一种纪念。

位于龙池岸边的沉香亭坐落在龙池的中心岛上,与龙堂隔湖相望,是兴庆公园的标志性建筑。这是一座典型的仿唐建筑:底座是两层水泥台基,四周汉白石栏杆围绕。四角攒顶,上盖碧色琉璃瓦,宝顶贴金;下立朱色大木柱,雕梁画栋;亭身刻门凿窗,剔透玲珑。阳光一照,金碧辉煌。郭沫若先生亲笔为它题匾“沉香亭”。

亭子四周遍植牡丹芍药。相传当年这里的牡丹、芍药是朝则深红,午则深碧、暮则深黄、夜则粉红,花色一日数变的珍贵品种。每逢春来花开,李隆基和杨玉环都会在这里饮酒赏花,莺歌燕舞,好不热闹。

因为李白的千古佳作《清平调-三首》就写于此处,所以在沉香亭附近的彩云间前立有一尊李白醉卧像,用来纪念这件事情。

漫步在兴庆宫公园之中,就置身于浓厚的大唐历史氛围之中了。尤其当我走到勤政务本楼遗址前,望着那棵沧桑茂盛的老槐树,还有那些散落在树前草丛中大殿的青石遗物时,千年前的盛唐气息就扑面而来了。

我想,公园的设计者有意把这残败的勤政务本楼遗址留着,就是想让我们在兴庆宫里感受大唐盛世繁华的同时,要牢记历史的教训,走向更加昌盛的未来吧?

历史的真相也许早已湮没在浩渺的时空里了,可饱经沧桑的兴庆宫却坚定地屹立在时空的坐标轴上,让我们拂去它表面的尘埃,揭开历史的真相。

忽然,远处小山上的树林里传来一阵秦腔,惊醒了沉思中的我。仔细听来,这戏词正是对李隆基最应景的评价:

人人生在天地间

个个命运不一般

有人前头抡得圆

后来变成臭鸡蛋

有人前头钻裤裆

后来运转声名显

……

沉香亭下听李白清平调,看牡丹朝夕变色;花萼相辉楼前观胡旋舞疾,奏鼓乐笙箫相和。兴庆宫,经千年兴亡事,柳色青青如初。李隆基,走了,来了,又走了。大唐,在兴庆宫里是一本厚厚的书,需要我们用心去阅读,去思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