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凡涛的头像

郑凡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06
分享

大唐圜丘

首都北京的天坛作为明清时期皇帝祭天的地方,可以说是名满天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古城西安也有一个天坛,是隋唐时期皇帝祭天的地方。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礼仪建筑遗址。

古人以天为大。敬天、祭天是古人的精神信仰,上至皇帝,下至黎民,无一例外。祭天祈福在古代是件隆重的大事情,尤其是自称为天子的皇帝特别注重祭天。天子祭天的礼仪制度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古人深信,唯有如此,才能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以帝王名义祭天,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朝。从汉代起形成了国家制度。到了唐代,祭天的礼制日臻完善和成熟了。

为了这隆重的大事情,祭天的圜丘就应运而生了。“圜丘”一词出自《周礼》,本意是古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地方。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因此就把祭台建成了圆形,叫作“圜丘”,也叫作“圆丘”。在元代以后又多了一个名字,叫作“天坛”。

由隋文帝杨坚建造的圜丘位于唐长安城明德门外东1公里处。古人认为天为阳,南也为阳,两者正好相配,因此把圜丘修建在这里。另外,从风水角度看,这里处于长安城的正南门外,是阳气最为充足的地方,也是和上天最容易沟通的地方。

这座圜丘占地约20亩,为四层圆台,每层高2米左右。每层圆台都设有十二道陛阶,均匀地分布在圆台四周,呈十二辰分布。其中正南方向的午陛比其余十一陛都宽,是皇帝登坛的阶道。

对于圜丘为何建成四层,专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唐代并不注重1、3、5、7、9为阳数,2、4、6、8、10为阴数的说法,因此圜丘建成四层,是象征着一年四季。随之也推测每层圆台的十二道陛阶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有的却认为古人追求阴阳相济,因此在这阳气最重的地方,有意把圜丘建成阴数层,并且暗合五行中的“地四生金,天九成之”,既维持了阴阳平衡,又寓意圜丘固若金汤。

西安圜丘规模之大,建造历史之久,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天下第一坛”。和北京天坛相比,西安圜丘建于隋代,而北京天坛建于明代;西安圜丘为四层圆台,而北京天坛只有三层;西安圜丘高达8米,而北京天坛总高仅5.4米;西安圜丘十二面都有台阶,而北京天坛只有四面有台阶。

从空中俯瞰,圜丘是由四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堆叠而成,十二道陛阶成放射性均匀分布,其形状像是一个巨大的日晷,又恰似一块纯色的玉壁,十分壮观美丽。

祭天特别讲究时辰,而日晷就是时辰表。祭天是需要祭器的,而玉器是必不可缺的祭器。《周礼》记载祭祀天地时使用的玉器有六种,称作“六器”。玉壁为六器之首,有“以壁礼天”之说。由此可见圜丘的设计者是别具匠心,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据说当时还建有对应的地坛,叫作“方丘”,只是现在踪迹难寻罢了。

圜丘虽然建于隋代,但是在唐代使用最为频繁。隋唐时期,先后总共有20多位皇帝在这里进行过祭天仪式。唐代的皇帝不但在特定的节日要来圜丘进行祭祀,而且新皇帝登基也要来此祭祀。唐代的《礼乐志》中,对祭天的制度和仪式有着详细的规定。

唐代祭天,每年有四次,其中三次都在圜丘举行。时间分别是正月上辛日、孟夏月和冬至。正月上辛日祈求五谷丰登,孟夏月则是祈求风调雨顺。冬至最为隆重,是对昊天上帝专门祭祀的时间,祈求国泰民安。每次祭天活动都由皇帝率文武官员登坛祭祀。

冬至祭祀的对象除了主神昊天上帝以外,还有道教传说中的各路神仙。每位神灵都有自己的祭台,只是摆放的祭器不同罢了。主神昊天上帝祭台上的祭器品种和规格最高。

祭天前七天,皇帝和参加祭天的大臣就要开始进行斋戒,要求不得饮酒,不能近女色,不得心存邪念。太常寺的官员要精心为祭天大典做准备工作,称之为“陈设”。祭天当日,参加祭天的所有人必须提前用香汤沐浴,穿上特制的祭祀礼服。

祭天时,有专门的乐队演奏礼乐,诵唱登歌。皇帝升坛后,要上香,行三叩九拜大礼,敬献玉帛、牲畜等祭品。圜丘的最高层是皇帝祭天的地方,其它各层由不同身份的大臣来祭祀不同的神灵。

对于祭祀的时辰,唐制中也有着严格的规定。比如冬至祭天,就选择在凌晨时分,天亮前必须完成祭祀活动。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凌晨时分大地万物都还在沉睡之中,万籁俱寂。这个时候,不受外界惊扰,最适合跟上天沟通。

祭天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除了主祭由皇帝来完成以外,还有其他大臣陪祭。谁能作为陪祭来参加祭天活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权力的大小和身份地位的高低。如此以来,自然避免不了权力的斗争。

圜丘处于长安城的阳位,是至阳之地。按照唐制,女性和宦官是不能参加祭天活动的。可是武则天在当皇后时,为了显示她的权力,就前来进行过陪祭。后来她登基后,就光明正大地来这里祭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登上圜丘顶层进行祭祀的女性。

在晚唐时期,宦官专权。他们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竟然逼迫皇帝同意他们也来圜丘陪祭。为此,他们还为自己专门设计缝制了礼服,高调参加祭天仪式。其气焰之嚣张,言行之跋扈,令人咋舌。

圜丘是祭天的场所,也是权力追逐的舞台。上天如果真的有灵,一定会把世间的鬼魅魍魉打入十八层地狱,让这如纯洁无暇玉壁般的圜丘重现一片清朗。

唐长安城的圜丘,唐朝沿用了近三百年,直到唐亡才被废弃。由那时起,它告别了自己的高光时刻,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其命运之跌宕,让无数后人惋惜。有人赋诗感叹道:“年来不见祀圜丘,谪宦携亲叹白头。”

这座圜丘是唐代祀天礼仪重要的实物证据,对研究中国礼仪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价值。可惜,在很长时间内,除了史书记载外,谁也不知道它身在何处,彻底失去了踪迹。

时过千年,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陕西师范大学的操场内,圜丘才被人们发现,得以重见天日。经过仔细发掘考证,专家们不但确定了圜丘的真实身份,而且还惊奇地发现,当年的圜丘表面抹有一层厚厚的白灰,真像是一块巨大的白色玉壁。这让没有用一砖一石,全部用黄土夯成的圜丘,显得格外洁白神圣,质朴大方。

岁月有沧桑,人世有无常。经过千年的沉寂,圜丘表面的白灰虽然已经完全脱落了,露出了黄土本色,但是圜丘壮丽的风采依旧煜煜生辉,宏大的气势让人心生敬重。为了保护这座珍贵的遗址,国家特意修建了天坛遗址公园,供人们休闲游览。

站在天坛遗址公园,环顾四周,只见蓝天白云之下,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派现代繁华都市的模样。古朴沧桑的圜丘安然身处这繁华都市之中,让现代与古典相融,让现实与历史交汇,让西安和长安一脉相传,让天地与人合为一体,和谐共生。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西安天坛遗址公园除了每年冬至举办祭天仪式表演外,还在春节期间,由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每天举行两场仿唐春节祈福祭天表演,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在亲身感受中华礼仪风采的同时,穿越大唐,沐浴圜丘厚重而古朴的历史气息。

大唐圜丘依在,大唐繁华已去。在感慨“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同时,我真心祝愿千年长安,长盛不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