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在隋唐时期,既是京城,又是一座佛城。长安城中,寺庙众多,其中最有名的有三座寺庙:大兴善寺、慈恩寺和荐福寺。它们都是皇家寺院,可以说是在长安城内,乃至全国都声名显赫。大慈恩寺内有座大雁塔,荐福寺内有座小雁塔,这两处现在都是人们来西安旅游时的打卡胜地。唯有大兴善寺较为冷清,除了本地人以外,鲜有外地游客前去游览。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大兴善寺在盛唐时期被誉为长安佛寺之冠,是这三座寺庙中修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皇家寺庙。
一
人们习惯上把大兴善寺叫作“兴善寺”,把它所在的街道也叫作“兴善寺街”。听起来似乎“大”字是对兴善寺的赞誉之词,可有可无。孰不知“大兴善寺”之名别有来历,这个“大”字是不能省去的。
大兴善寺始建于隋文帝时期,隋文帝杨坚曾经被北周皇帝封为“大兴郡公”,因此他登基后兴建新都城便取名“大兴城”。由于他把大兴善寺修建在大兴城中,所以寺名中的“大兴”两字就取自“大兴城”。至于“善”字是因为寺庙位于城中的靖善坊内。隋文帝下旨封大兴善寺为国寺,由他的布衣知己灵藏大师担任开山祖师,并且统管全国僧尼事务,可谓是权高位重。放眼全国各地,自古以来,能以皇城为名的寺庙也只有大兴善寺这一座了。
作为隋唐时期皇家寺院的大兴善寺是佛教密宗的祖庭。史书称它是“寺殿崇广,为京城之最。”可见当年大兴善寺的规模是何等宏大!
如今的大兴善寺深藏在西安城内的小巷中,毗邻著名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和繁华的小寨商业区,可以说是闹市中的一处宁静之地。
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访问西安时,专程造访了与古印度颇有渊源的大兴善寺。这一举动让许多人在感到意外的同时,也对大兴善寺充满了好奇。好奇催生向往。于是大兴善寺逐渐热闹起来了。
二
大兴善寺南大门对面的人行道上,有一个巨大的金刚降魔杵雕塑引人注目。金刚降魔杵原来是古印度的武器,后来被佛教作为法器,代表着智慧和力量。它由金刚藏菩萨持有,用来修降伏法,是密宗的法宝。金刚伏魔杵两头呈灯笼状,灯笼内含有三棱尖刃,让人望而生畏。
大兴善寺的山门雄伟壮观,是两层歇山式建筑。门前分列着两只威武的石狮用来镇寺。寺门为拱形门洞,拱门正上方刻写着“大兴善寺”四个金字,东西两侧都有砖雕文字,分别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八个大字充分体现了佛教净化自心,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慈悲思想。
山门北面的门楣上题有“五冈唐镇”四个大字。许多人看到这四个字后都是一头雾水,不知其义。有的人甚至以为这四个字和唐朝有关系,其实不然。
单从字面上理解,“冈”就是高岗、高地;“五冈”就是第五道岗的意思。“唐”是“大”的意思,“镇”是压制的意思。那为什么要把这四个字刻在山门上呢?
公元582年,隋文帝杨坚嫌弃汉长安城饱经战乱、凋残日久,便下诏修建大兴城。时任太子左庶子的建筑工程专家宇文恺被任命为营新都副监,负责新都城的规划设计。经过调查研究,宇文恺发现从渭河以南的龙首塬算起,直到南边的终南山,总共有六道东西横列的黄土岗。在此建城,不但符合八卦原理,而且与左冯翊(冯读píng音)、右扶风相互辉映,形成帝王之地的气势。于是他就向隋文帝杨坚上奏,请求把大兴城建造在这六条黄土岗之上,并且用《周易》八卦中的“乾卦”来解释大兴城的规划布局。杨坚听完汇报是欣然同意,可是在宇文恺介绍具体建造方案时却出现了问题。
按《周易》卦象,二、三、五爻属于贵位,于是在第一道岗、第六道岗上修建城墙,用于防卫;“九二”卦象中说“见龙在田”,因此在第二道岗上建宫室太极宫,供皇帝居住办公;“九三”卦象中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因此在第三道岗上建百司衙署,供百官办公;第四道岗上修建坊城,供百姓居住。第五道岗属于贵位,在“九五”卦象里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个具有帝王之气的九五贵位,除了皇帝以外,别人是不能住的。可是皇宫已经选择在第二道岗上了,那谁才能有资格住在这里呢?
面对皇帝的质疑,宇文恺灵机一动,向杨坚上奏说如此福地只有诸佛菩萨和太祖神仙们才能有此福德,也只有他们才能压制住这里的帝王之气。主张全面复兴佛教的杨坚十分高兴,就下令把遵善寺迁移到第五道岗上并加以扩建。隋文帝还特意改寺名为“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建成后,善于揣摩皇帝心思的宇文恺为了彻底消除杨坚的顾虑,特意在寺庙山门的门楣上题写了“五冈唐镇”四个大字,一直流传至今。只不过现在的山门是明代重修而成的罢了。
大兴善寺的布局可以说是中规中矩,过了山门,沿着主轴线上依次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铜殿、观音殿、法堂等建筑。这些殿堂虽然气势宏大,但是和山门一样,都是明清时期重新修建的。大兴善寺最初的殿堂在唐武宗灭佛时,都被损毁了。
三
客观上讲,隋文帝杨坚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卦象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既是都城及其周边地区战略地位和总体布局的呈现,也反映了他的雄心壮志及其对待佛教的态度。然而,大兴善寺虽然在隋代就是皇家寺庙了,但是让它真正名满天下的却是在唐朝。其始作俑者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宗教是人们的精神信仰,同时也是统治阶级维持其政权的统治工具。佛教在唐朝就是皇帝们的统治工具之一。
唐朝初期时李渊、李世民采取“道先佛后”的政策;武则天称帝后采取的是“佛先道后”;李旦、李显采取的是“两教共行”。到了李隆基时期,他以实用为基本立场来推行佛道政策,早期采取的是“两教并行,道先佛后”。可是,当他遇到密宗后,就改变了“道先佛后”的立场,逐渐向佛教倾斜,并且把佛教尊为国教。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向神明圣武的李隆基改变了以前的做法呢?
来自印度的“密宗”认为本门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和展示给别人。更为重要的是唐朝时的密宗教义有一点和传统禅宗不同,那就是注重现实享乐。它抛弃了佛教传统的“五戒”,提倡通过纵欲的方式来修行,以实现“以欲制欲”的目的。这种教义为李隆基提供了满足享乐主义的理论依据,于是他就接受不空和尚的灌顶,皈依了密宗。上行下效,在他的影响下,许多王公大臣都接受了不空的灌顶,成为密宗的信徒。这样一来,就给予了密宗强大的政治支持,使其在开元年间快速发展起来了。因此,人们把这个时期的密宗叫作“唐密”。
四
隋时,大兴善寺是长安城中最大寺庙,香火甚旺。唐太宗年间,由于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来以后,在大慈恩寺翻译经书,大兴善寺就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唐玄宗年间,密宗的快速发展让大兴善寺的香火又重新旺盛起来了。
由于号称“开元三大士”印度密宗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在大兴善寺翻译密宗经书500余部,所以大兴善寺被奉为中土密宗的祖庭。大兴善寺也跻身于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和大慈恩寺、荐福寺齐名。
孟子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惜,即便是“安史之乱”这样的重大变故和惨痛教训,也没有让唐朝的皇帝们从享乐主义的泥潭中拔脚出来,反而越陷越深。唐肃宗、唐代宗依旧十分崇信不空和尚,接受他的灌顶,皈依了密宗。更为荒唐的是:以郭子仪为代表的将领们率领几十万将士浴血奋战,才平息了安史之乱,可唐肃宗却认为这一切主要归功于不空和尚布坛施法的结果。
后来的唐宪宗更是在长安城掀起了信佛高潮。这一切让有识之士十分忧虑。韩愈不顾个人安危向唐宪宗上奏,陈述全民信佛的危害。不料,唐宪宗竟然想处死韩愈。有如此的皇帝,大唐走向衰败就已经不可避免了。
有了皇帝们的大力支持,密宗继续在大唐流行着,大兴善寺也继续在长安城荣耀着。高光时刻的密宗不但影响着大唐,也影响着日本。来自日本的和尚空海在青龙寺创建了日本密宗,在日本收获了众多信徒。
物极必反。唐武宗李炎登基后,立刻发起了灭佛运动。一时间,全国僧侣一片哀嚎。久负盛名的大兴善寺首当其冲被损毁了。往日恢宏的殿堂成了一片残垣断壁,耀眼的光环黯然失色了。一切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那个在普通老百姓心中神秘的唐密沦为了房中术结合的秘术,从此只流传在历代王朝的宫廷当中了。到了南宋宁宗时期,就彻底失传了。倒是那个空海把唐密传到日本后发扬光大,叫作“真言宗”,成为日本佛教的主流宗派。日本真言宗的信徒把长安城乐游原上的青龙寺奉为本派的祖庭。
明代时,藏密传入中原,密宗又重新得到宫廷和贵族阶层的青睐,大兴善寺也随之得到了重修,保留至今。民国时期,日本密宗回传到中国,中断千年的密宗再次重兴了。只不过,此时的密宗教义经过中国僧侣的改革,摒弃了现实享乐主义的教义,回归了真言本心。
五
时过千年,往事成烟。如今的大兴善寺在众多信徒中依旧有着崇高的地位。前来的香客依旧是穷求富,富求贵,贵求权,权求名……大兴善寺还是那个神圣的大兴善寺,佛陀还是那个慈悲的佛陀,香客还是那些有求而来的香客,只有密宗却不是最初的那个唐密了。
夏末秋初,来到古寺,成片盛开的彼岸花化作血红花海,光彩夺目。因为它长在夏天,却在秋天开花,而且是花开之时不见叶,叶生之时花已落,花叶终生不能相见,所以佛教认为这种现象犹如修佛成正果,智慧到了彼岸,从而称它是曼珠沙华,也叫“天上之花”。佛经中说见此花者,恶自去除。
中国民间还传说彼岸花是生长在冥界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也叫“天界之花”。人死之后过了鬼门关,就沿着黄泉路走向三途河前去往生,而火红的彼岸花就生长在黄泉路上,像是鲜血铺成地毯,迎接灵魂前往幽冥之狱。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彼岸花有花叶终生不能相见的忧伤,芸芸众生有求而不得的忧伤,大兴善寺的忧伤又是什么呢?是再也回不到大唐荣耀的忧伤吗?这个,也许只有佛陀知道。
转首回看殿前那些络绎不绝的香客,我不禁双手合十,祈愿大兴善寺长安下去;祈愿寺内的暮鼓晨钟,惊醒这人世间的名利客;祈愿寺内的经声佛号,唤回那苦海中的梦迷人。
大兴善寺,密教弘传千载,佛恩普被满天。大唐不再,古寺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