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楼观台,我去了不下五次,可是,我还是想去。那里有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吸引着我,让我过上一段时间,就迫不及待地再次前往。就如同我把一本《道德经》翻来复去不知看了多少遍,过上一段时间就又会不由自主地拿起来,再看看。
楼观台吸引我的不单是那秀丽的景色,更重要的是那个被孔子称作“龙”的老子和他关于道的学说。
两千多年以前,老子骑牛东来,隐居楼观台,说经讲道,最后又老死楼观台。后人不甘心这么一个智者和普通人一样,就这么埋入黄土之下,不可避免地沦为世俗,于是就传说他不知所去,更有人说他修得正果,乘龙上天,化仙而去。
传说也罢,神话也罢,都不能改变老子死后,埋葬大陵山这个事实。大陵山位于楼观台西面的就峪。它本来无名,就是因为有老子墓,才被人称为“大陵山”。在大陵山顶上有个深不可测的天然溶洞,据说是老子晚年修行的地方,因此取名“吾老洞”。人们传说这个吾老洞可以直通四川的青羊宫。老子就是经过吾老洞,穿越了终南山,重新转世,变作了婴儿,出现在青羊宫,实现了轮回。
正是这个原因,人们把说经台所在的田峪称作“东楼观”,老子墓所在就峪称作“西楼观”。老子说经讲道在东楼观,晚年修行、最终羽化都在西楼观。因此,尽管西楼观没有东楼观名气大,可是许多道人还是把西楼观认作是道教的祖庭所在。然而,实际上老子创立的道家和后来的道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家是一个学术流派,而道教是一种宗教。那么,这两者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
在战国末期,道家将老子与黄帝联系起来,形成了黄老之学。这也就是道家思想被称为“黄老之学”的由来。西汉初期,黄老之学曾被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两汉之际,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思想与方仙道的神仙信仰相结合,形成了黄老道,老子被视为“道”的化身。那时,老子还没有被神话,道家思想还属于哲学范畴。
东汉末年,张道陵在青城山创建了道教,以《道德经》为教义,尊黄帝为始祖,尊老子为道祖。他大儿子,第二任教主张衡接任后,又把他奉为教祖,和黄帝、老子一起合称“三祖”,同时把老子奉为道教最高真神太上老君。此时,老子彻底被神话了,道家和道教界限模糊起来了,楼观台也就慢慢地变成了道教的祖庭。以楼观台为源头,道教在终南山迅速地发展起来了。楼观道、全真教等创建在终南山的教派成为道教的重要流派。
楼观台的高光时刻是在唐代。因为老子名叫李聘,唐高祖李渊为了政治需要,就命人假传老子是自己的祖先。他高调来到东楼观台,在山下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宗圣宫。从此,东楼观的风光彻底盖过了西楼观,成为天下道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一说起楼观台,通常就指的是东楼观。以至于到了现在,许多人也不知道还有一个西楼观。
大唐两百多年间,东楼观坐享天子之爱风光十足。然而,造化弄人,大唐一去,山脚下的宗圣宫便一蹶不振。这正符合了老子“物极必反”的观点。道教奉《道德经》为大典,宗圣宫的道人们却没有把“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思想领悟透彻,最终未能常保金玉满堂。
如今,走进宗圣宫,许多残缺的遗存让人叹息不已。透过这些古老的石雕、石碑、石柱、石阶等文物,我依稀看到了当年宗圣宫繁荣的影子。这影子,如同时光隧道,让我穿越千年,感受到了盛世大唐的绝美风华。然而,越是如此,越让我倍感惋惜。
宗圣宫衰落了,可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却依旧在中国大地上生生不息,以至于道的灵魂深深地注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当中。鲁迅先生感慨地说道:“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口头禅,都来自于《道德经》。不管你读没读过《道德经》,生活中都会不知不觉地使用这些道家言论。道是自然规律,德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正因为如此,“道德”一词才成为了中国人衡量人们行为的标准。
中国人自古以来追求一个“和”字,而这个“和”字正是道家思想文化的精粹所在。“和为贵”的理念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为人处事的最高境界。“和为贵”的理念正是老子“和而玄同” “道法自然”的和谐思想的具体表现。对于这一点,我个人的感悟是: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人与人要和睦相处,身与心要和美相悦,也就是生态、世态和心态这三者都要和谐。
我来终南山楼观台,仰望追寻的不是这终南山,不是这楼观台,而是凝聚在这山、这台上那万古不更的道。老子他犹如一颗耀眼的恒星,永远闪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空之上,照亮我们的思想之路,让我们不断思索前行。
信步登上东楼观台顶,极目远望,只见此时的秦岭是云的世界。连绵不绝的山脉上云雾也连绵不绝、萦绕飘动。我忽然明白了:东、西楼观台虽然隔着一道山梁,可是有这宛若游龙的云雾相连着,便合而为一了!这就是道呀!
一座说经台,千里终南秀。两座楼观台,万年古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