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凡涛的头像

郑凡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18
分享

拜谒仓颉庙

初夏的渭北高原宛若秋日,虽然骄阳当头,不但不热,而且时不时吹来的细风让人感到一阵阵凉意。淡淡的白云或是一缕、或是一片,就那么轻柔地在高而蓝的天空中飘浮着。

就在这蔚蓝的天幕下,有一座掩映在郁郁葱葱之中的庙宇,背靠黛青色的黄龙山,安静地坐落在广阔而平坦的黄土塬上。它就是仓颉庙。

在古朴的照壁后面,一棵参天的古柏遮掩着青砖灰瓦的古老山门。自汉代以来,这棵苍翠的古柏就尽职尽责地守护着这神圣的山门,一守就是两千年。面对着饱经沧桑的古柏老庙,一种神秘的气息在一瞬间就弥漫了我的全身,让我萌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古香古色的山门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门楼,下层窑洞。向外共开三门,一大两小,对称分布。中间大门为神门,东边小门为人门,西边小门为鬼门。神门谷雨时节开放,东门常开,西门则常闭。

走进山门,穿过青砖砌成的窑洞,站在遮天蔽日的千年老槐树下,望见前殿门楣牌匾上,于右任手书的“文化之祖”四个古朴生风的大字,我的心立刻就充满了无上的敬意。仓颉,万世文字之祖,千古士儒之师。是他让华夏民族摆脱了结绳记事的蒙昧和落后,走向了智慧和文明。

站在仓圣鸟迹书碑前,端详着仓颉最初创造的28个鸟迹象形字,我思绪万千。这篇鸟迹短文以极其简洁的语句记载了黄帝打败蚩尤的那段历史,堪称中华民族第一篇史书。仓颉以这28字为起点,创造出了更多的象形文字,让我们华夏文明得以传承。

为了纪念仓颉,东汉延熹五年,也就是公元162年,人们在他的陵墓前竖立了一方纪念碑,记录了他造字的经过。这就是国宝级的文物《仓颉庙碑》,也称《仓颉冢碑》。这方碑石的碑首不是常见的半圆形或者方形,而是少见的三角形,并且碑石上部有一个圆形的碑穿。此碑称为圭形碑,其造型之古朴,堪称中华第一碑。碑文是隶书,虽无撰书人姓名,但灵动韵致,刀不掩笔,方圆皆备,风姿横溢,是上乘的书法作品。

透过仓颉庙碑上的圆形碑穿,我似乎穿越到了上古时代,看见四目如电的仓颉仰观天象,俯察鸟兽足迹,若有所思,挥手写下一个个流传至今的象形文字。

《淮南子》有言:“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老天下粟雨是祝贺从此人就可以用文字表达心声,记载天地日月之事了。而夜里鬼在哭泣是因为从此人鬼有了区别,鬼怪不能欺骗蒙蔽人类了,更不会相信和害怕他们了。有诗为证:鸟迹分明取象精,人文宣朗鬼吞声。

回首望去,山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戏楼。这是现实版的对台戏。自从有了文字,天地之间,人与鬼唱的是对台戏,人与人唱的也是对台戏。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兴也文字,衰也文字。仓颉开文字之始,传千秋文明。

面对着威严端庄的仓颉圣像,作为炎黄子孙,尤其像我这样喜欢文字的人必须恭恭敬敬地上香拜谒。这虔诚的一拜,不是祈求自己才气有多高,而是感恩仓颉为中华民族开文字之先河。

伫立在仓颉手植柏下,仰望参天的茂密大树,就是仰望千秋圣人仓颉。如果说一棵古树就是一段历史,那么仓颉庙中,以这棵五千年的古树为首的近五十棵千年以上的柏树,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缩影。

纵观全国各地,只有曲阜孔庙古柏群、延安黄帝陵的古柏群可以和白水仓颉庙的古柏群相提并论。它们三个古柏群号称“中国三大古庙古柏群”,尤其是白水仓颉庙的古柏平均树龄最大,堪称“中华古柏群之首”。

喜鹊登枝、二龙戏珠、孔雀开屏、飞檐走壁、柏抱槐、宝莲灯、干枝梅……一棵棵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柏树,让人不由得拍手称奇。这些千年柏树是绿色的国宝,是活着的文物,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这才真是“古柏千秋秀,庙堂文字香”。

更为神奇的是后殿的那根横贯东西、足有16米长的檩条,居然不是乔木植物,而是早已灭绝的蒿草木,俗称“蒿木担子”。这不但是仓颉庙的一大奇观,而且也是中国的一大奇观、世界的一大奇观。

漫步在仓颉庙中,用手轻轻抚摸沧桑古柏,抬头仰望古老建筑,用心感受历史的厚重,仔细倾听时空的声音,血脉在不知不觉中就偾张起来了。仓颉庙是仓颉安息之处,也是中华文明的老根所在,更是无数文人的精神祖庭。

走出仓颉庙时,夕阳已经西下,染红了远处的天空,而我却久久不愿离去,长时间徘徊在仓颉庙的周围,想寻找出更多关于仓颉的故事。

在仓颉庙身后的黄龙山北边,是轩辕黄帝的陵墓。他们君臣为什么会隔山相守,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当年轩辕黄帝得知仓颉死后,悲痛欲绝,恸哭不已,命人厚葬仓颉。他们君臣的深厚情谊成为民间的千古佳话。至今在秦腔戏曲中,当皇帝祭奠不幸去世的贤臣良将时,都会用“轩辕黄帝哭仓圣”这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悲伤程度。

因为仓颉是轩辕黄帝的史官,所以为了纪念仓颉,人们把他的故乡彭衙村改名为史官镇。每逢谷雨时节,这里的人们都会举行隆重仪式祭祀仓颉。民间有着“清明时节祭轩辕,谷雨纷纷拜仓颉”的说法。

在史官镇西边,有一条叫作“孔走河”的小河。民间传说,在春秋时期,孔子不远千里来白水拜谒仓颉时,就是渡过这条河才到达仓颉庙的。仓颉被他的虔诚所感动,就显灵收他为徒,传他文字。有道是:“仓颉造字一石粟,传给孔子仅八斗。”从此,除却仓颉,人间只有孔圣人才高八斗。尽管是传说,可是这条河经过考古证实是战国遗址,实实在在地流淌了两千多年。

此时,天色已暗。我再回首,白日里的仓颉庙已经是华灯初上了。夜幕下的仓颉庙,在灯火辉煌中是那样的肃穆安详。望着高挂在天空的那轮明月,我忽然明白了:仓颉造字,其实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枝繁叶茂,靠的就是这种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这四个改变人类命运进程的伟大发明,更没有现在的泱泱中国。仓颉生于斯,葬于斯的这种落叶归根现象,不但体现了华夏儿女对故乡深深的眷恋,而且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来自对家、对故乡的热爱,是最朴实的家国情怀。

这种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这种具有强烈归属感的家国情怀,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仓颉庙,拜谒仓颉,其实拜谒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文化精神。

天有日月星辰,地存山川草木。祖先有灵,佑我华夏万古长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