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孙子兵法》,再读其他兵书,几乎没有人否认,孙武是一座山的巅峰,是一条河的源头。在阅读这部书时,很自然会想起孙武秉烛著书的情景,也会想起他率领一支劲旅鏖战沙场叱咤风云威武的样子……在很多文献与古籍里活着的孙武就会在我们面前变得清晰起来。
穿越两千五百年的时空,我们走进了春秋时代。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正在从齐国的崎岖小路上向吴国踽踽走来。北方战乱频仍,动荡不安。南方君主开明,政通人和,广揽人才,这是他决定奔吴的主要原因。来到吴国后,他隐居山中,躬耕农作,并把大量精力和时间用于研究兵略,撰写兵书。他“大隐隐于市,抱滕待啸”。后来,结识吴国名将伍子胥,并为至交,与之纵论时政,探讨兵法,至使伍子胥推荐他“以兵书见吴王”,才有了他“吴宫教战”,又被吴王拜将建立了破楚入郢,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赫赫功名。功成名就后,孙武又“飘然归隐”终老吴地。从“避乱奔吴”时的“隐”到功成名就后的“隐”,是孙武走过的人生轨迹,也是他的心路历程。前一个“隐”,是身“隐”而心未“隐”,后一个“隐”是身心俱“隐”,是彻底的“隐”。可见,孙武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名利地位如粪土。只带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隐没在远离尘嚣的人间烟火之中,真是个大隐隐于市的人啊!
《孙子兵法.计篇》中有一段话:“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其意思是:我的用兵之策,你如果能接受,我就留下发挥作用;如果你不能接受,我就马上离去。他说得很干脆,这说明他是一个充满自信又说话直率之人。读《孙子兵法》仿佛是在读一篇大境界的优秀美文,字里行间文采斐然,文笔优美,妙句迭起,他谈兵论战总是浮想联翩思接千载,对一个问题的演绎,总是由表及里直到深处,超越了时空界限,给人以一种大智慧。
《孙子兵法》之所以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在时间长河中成为无数后人仰视的中国优秀文化中的精湛之作,主要是孙武兵书中阐述的哲理,有着不朽的精神。它是一座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丰碑。我联想到今天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还能寻找到千百年前古人那样的先进思想的灵魂与风度吗?留给我们的是怎样的印记呢?
今人专心于学术研究的人愈来愈少,玩弄技巧,追求时尚,追求金钱名利的人愈来愈多;更有不学无术者挖空心思,投机钻营,追求腐朽没落的东西,在精神方面甚至于不如古人孙武。孙武用他的一生追求为后人留下了华丽的篇章,我们的一生却是那样的平庸,平庸得让人害怕。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就是为了那平庸,甚或堕落?
战国时有个叫惠子的人曾讥讽大学问家庄子说:你的学问太大了,大得像个大葫芦,既不能用来炒菜吃,也不能锯开作瓢用;大得像个大椿树,木匠无法把它伐倒做家具。庄子回答说:我这个“葫芦”不是用来炒菜吃的,也不是用来当瓢用的,是用来作船,帮助人们渡江过河的;我的这个“椿树”也不是做家具的,是供后人乘凉用的。
孙武的文章是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他的哲理和做人的品格,是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好好读,慢慢地品。人生倒底是什么,是一道菜?是慢慢流逝的河流?是伴着草木树林花开花落的一道风景线?是星辰日月无限循环磨擦而遗失下来的一道光?是时光隧道中那飘渺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