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知微斋主的头像

知微斋主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3/24
分享

中国作家网散文参赛作品 雪中的文人

作者:知微斋主

小孩子对雪的喜爱远远超过对雨的期盼,因为小孩子在雨中玩耍往往会招来父母的呵斥,而在雪中追逐则往往会引发起成人未泯的童心,甚而他们也会加入到孩子们游戏的行列。面对瓢泼大雨,我们难免会面带忧虑,而当我们面对鹅毛大雪则常常会面带欣喜。雨常常给人以阴冷的感觉,而雪常常给人以飘逸的感受。雨中的故事大多是凄凉的,雪中的故事大多是浪漫的。

我在一所高中教授语文多年,不知能不能沾上文人的边,每次看到空中飘舞的雪花或是田野中苍茫的雪影,总会不自觉的想起与雪相关的几个文人故事。

上个月到郑州出差,顺便游览了中岳嵩山。可以说,我对嵩山的仰慕并不在声名显赫的少林寺,而是在嵩山有后世文人心目中的精神殿堂——嵩阳书院。这里群山环绕景色怡人,真是读书的好去处。书院背靠嵩山峻极峰,左右两道清澈的溪水在书院前汇聚一处。站在书院门前,南可俯瞰登封全城,北可仰望嵩山诸峰。古人对书院的选址真是让后人羡慕。来到清静幽雅的书院,不由得放慢了自己的脚步,因为这里聚集了太多的令我们仰视的大师。这里留下了范仲淹、二程、元好问等大师讲学的声音,这些声音历经千年在历史的时空中不曾散去;这里留下了滕子京、张载、范纯仁、朱敦儒等人勤学苦读的身影,这些身影历经数载在后人的眼前始终清晰可辨。来到书院当然要到讲堂坐一坐的,讲堂不是很大,但却清雅别致。看到墙上的程子讲学图,忽然想起那个动人的故事——程门立雪。

据说北宋大儒程颢程颐在嵩阳书院讲学时,生徒众多,学者云集。有年冬天,杨时千里迢迢从福建来到嵩阳书院,想拜师求学。来到讲堂前见门窗紧闭,便悄悄从门缝中向里观看,见火炉旁坐一老人,花白胡须,双目微闭。他不愿打扰,便站在门外等候。此时,风雪正急,但他唯恐惊扰了先生,站在雪地中一动不动。过了很长时间,积雪已经没过膝盖。等程颐打开门,见雪地中立着一位雪人。程颐深受感动,于是收下杨时。后来,杨时果然不负厚望,成为书院之中学问人品俱佳的一位儒学之士。站在书院,我的脑海中呈现出那漫天飞舞的雪花,那一身飞雪静立不动的凝固而高大的身影。古人求学的故事的确不少,如凿壁偷光,如头悬梁锥刺股,但总感到没有这雪花中的故事让人心动。

走出嵩阳书院,回首仰视这座千年学府,真是感到神清气爽,心情格外舒畅。回想当年拜访山东曲阜孔庙,其实心中更多的是敬重,而嵩阳书院给我的感觉却是轻松和愉悦的,这其中的缘由大概是与那场飞雪有关吧。

离开嵩阳书院,那站立雪中的身影在脑海中越加清晰。这时,另一个极富诗意的故事飘然而至我的眼前。于是想起了《世说新语》中的一段记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每当读到这段文字之时,总是感到令人销魂。王子猷即王徽之,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王子猷雪夜访戴,非雅士不会有此行为。至而不见,只为尽兴,真是潇洒得让人心仪不已。我等也曾有过夜间踏雪的经历,但大都是为了急匆匆的赶路,再加上雪道难行,绝没有王子猷的那份闲情雅致。有时我想,这一路乘船前行,沿途风物,不知他是否有心观赏。苍茫天地之间,一叶孤舟,摇荡在清凉的河水中,四周是皎然的雪野,他是伫立船头放眼远眺,还是手握一卷书在船舱之中秉烛夜读呢?或者他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就那么静静地躺在船中,任凭江风吹过船头,任凭寒雪漫天飞舞。在我的印象中,古代文人对雪的吟咏不乏佳作,但在我看来,所有的诗句在这个故事面前都显得有些黯淡。不管是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还是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不管是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还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虽然这些诗句都能给我们带来审美享受,每一诗句都是一幅意境或淡远或飘逸的图画,可是,这些诗句毕竟只是文人对生活的诗意体验,而谁又能像王子猷这样诗意的生活呢。人的一生讲究浪漫与诗意,但是更讲究客观与实际,所以浪漫与诗意的生活大多存在于人们的想像之中,。一般来讲,没有几个人会为所谓的浪漫与诗意去做那些不大合乎客观与实际的傻事,讲究浪漫与诗意是要有一定的条件的,要么年轻,要么有才学,当然还要有情调,因而浪漫与诗意的生活大多是属于年轻人的,像我等这些被生活的波折洗磨的早已退去青春色泽的人,哪里会有什么浪漫与诗意。正因为如此,王子猷的这次雪夜访戴才会令后世之人艳羡不已。

这段文坛佳话能够千百年来被后人称道当然也与那夜的一场飘雪有关,试想,如果那天不是下雪而是下雨,王子猷还有没有心情来个雨夜访戴呢?我想大概是不会的吧。雨夜前行会有诸多不便,即使手握一把油纸伞能够站立船头,但风雨飘摇之际心情当真会不受影响吗?再则,等他弃舟登岸,返回住处之时,道路的泥泞真的会给他带来愉悦之感吗?而这些麻烦会因雪花的飘落而逝去。所以我们常见有人在雪地漫步,且步履悠闲,而我们却极少见到有人在雨中还能够保持优雅的身姿。

一个人在雨地中摔倒一定会懊恼不已,但在雪地中摔倒大都会开心一笑,即使有他人在旁,他也知道别人的一笑绝无恶意。一个人不会伸出双手接住雨水送往自己的口中,因为你会认为雨水中有很多不干净的东西,但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吃雪的经历,谁也不会感到雪的不洁。明末文人张岱就写过一个“嚼梅咽雪”的故事,说有一个人们称之为“铁脚道”的人,喜欢赤脚在雪中行走,高兴时则朗诵《南华经.秋水篇》,一边嚼梅花满口,一边吃雪,将梅花和着雪咽下去,还说“吾欲塞香沁入心骨”。我们无法考证这个故事的真伪,但我在小时候曾经有过把炒面活着雪吞咽的经历,而且这种吃法从未让我们感到生活的艰苦,反而我们会觉得这是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因此,“铁脚道”的这种高雅虽然有那么一点矫情,但我想文人的风骚的个性或许会让他在他人面前不自觉得表演一番。其实,文人如果没有了这点高雅,没有了这点矫情,可能文人的魅力也会多少打点折扣。

想一想还是李渔懂得生活,他是既讲高雅又讲实用。李渔常常在天欲下雪之时,带帐篷上山。帐篷里面有炉有酒,帐篷三面封闭只留制作成网状的一面,背风而立,以待赏雪观梅。李渔在官场呆得时间很短,但他与陶渊明不同,陶公离别官场是因为自己实在无法适应游戏规则,于是只好归隐田园,去过那种独善其身的生活。而李渔是为了更好的享受人生,他其实一直生活在达官贵人的视线中,在他看来,跟官场保持一定的距离才会更加安全,更加随意,也更加能够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在他年纪一大把的时候,身边围绕着一群年轻貌美的女子,他竟然把学问做到那个时代无人企及的地步,也真是让那些整日埋头书堆的呆子们眼红。可是,李渔却不管大家眼红不眼红,他只管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快乐着,该游山游山,该玩水玩水,该听戏听戏,该赏雪赏雪。于是,李渔在山顶支起帐篷,点起火炉,一边饮酒一边赏雪。竹林啸歌的七贤虽然看似潇洒,其实他们的内心没有一个是轻松自在的,他们没有一个像李渔这样真正的享受着生活享受着人生。尽管没有几个人不喜欢在飘雪的日子放纵自己,但是天下又有几人能够像李渔这样如此从容如此潇洒呢?

人生其实是极其短暂的过程,然而文人因其在自身生命的历程中投入了太多的情感因素,因而使得其生命的长度得到无限的延伸。在这里,自然界对于文人的馈赠恐怕飞雪是少不了的。文人对于雪的喜爱,或许是因为雪的洁白,或许是因为雪的飘逸,或许是因为雪的灵动,但不管如何,文人因雪而显得清雅高洁,雪因文人而显得生动别致。

我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但我却喜爱那漫天飞舞的雪花,一如那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一如那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沈从文说过:与其在人群中热闹的寂寞,不如在雪中清醒的孤独。我该也是一个清醒的孤独者,但我却享受这份孤独。

今天是个晴朗的日子,当我写下以上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眼前却是那飘飘洒洒的轻盈雪花。我想,我的生命的色彩应该就是雪的颜色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