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桥上的琴声
第一次踏上欧洲的土地,既新鲜又陌生,清晨的法兰克福市政厅中心广场上人影稀疏,枯黄的落叶在小石块铺成的地面上随风旋转,哥特式建筑粗粝中透着厚重,广场中心矗立着一个象征着公平和正义的铜像。今天是周末,市政厅大门紧闭,只有教堂的门开着,整点钟声从高高的塔尖上传出,一群鸽子绕着塔尖盘旋,有几只落在广场上,扭着笨拙的身躯围绕在游客的脚下讨要食物。杨导告诉我们在这里不能随便喂鸽子。
法兰克福是德国乃至欧洲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金融交通中心,同时也是一座文化名城,这里是世界大文豪歌德的故乡。他的作品在国内比较有名的是《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浮士德》。莱茵河是德国境内著名的河流,过去在中学地理课本上久仰它的大名,现在看到汩汩流淌的河水,仿佛是见到一位相识许久但未曾谋面的老朋友。一座古老的铁桥横跨河面,铁桥扶栏的铁链子上竟然拴了许多铜锁,没有想到在这里也能看到许愿锁。晨雾渐渐消散,河边晨跑的人多起来,有些人穿着背心短裤,好像是刚从被窝里爬出来的。我忽然听到一阵电吹管风琴演奏的声音,循着声音追去,一个中年男人靠坐在桥边的护栏上,他衣衫褴褛,乱糟糟的卷发在风中摇摆,他眼神迷离,凄婉的琴声如泣如诉,他面前放着一个帽子,帽子里有零星的硬币,帽子旁边放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两个孩子,我看不懂外文,猜想他大概是失去孩子的父亲吧,我欲上前和他攀谈,但是语言障碍,我尴尬地朝他耸耸肩,摆摆手,他也留意到我,对着我更加卖力地吹,好像在祈求我的同情和施舍,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骗局,但是他脸上流露出的是真诚和无奈的表情,我掏出一块面值2欧元的硬币投到他面前的帽子里,他朝我点头致意,忧伤的曲子在古老的铁桥上回荡。一个男人如果不是遇到难处,谁会沦落如此境地。自由活动时间太短,不然我一定会坐下来仔细听他演奏,琴声里一定有他的故事。天空阴沉,铅云密布,把我的心情也凝固了。
海德堡,莱茵河畔的童话小镇,它充满活力,是传统和现代的混合体,并且颇具浪漫色彩,他是文学家钟爱的地方,许多世界级大作家在此定居,这里可以激发他们的灵感,可以创造出伟大的文学神话。海德堡大学是德国著名大学,在全世界也名列前茅,相当于国内靠前的双一流大学,它吸引了全球80多个国家32000名学生前来求学。许多世界级名人曾经在这里求学和执教过。这所大学没有围墙,好像是海德堡的一个街区,可以随便出入。广场上,十几个学生在聚精会神听老师讲座,临时搭建的帐篷内,几个学生在电脑前心无旁骛地工作,我看不懂宣传展板的外文,猜想这大概是学生社团正在举办活动吧。
旅行第二站是卢森堡,卢森堡是世界上最小、最富有国家之一,境内古城堡居多,被誉为“千堡之国”。远望一座宏伟的古堡建在半山上,被参天的古木包围着,陡然增添了几分神秘。导游介绍说那曾经是国王住过的宫殿。天色开始暗淡,街道两旁的建筑物立面霓虹闪烁,我惊奇地发现,竟然有“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标记,导游介绍,卢森堡是欧洲著名的金融中心之一,世界各大银行均在这里设置分支机构。
今天是周末,街上的行人不多,有零星的旅游团队经过,在一家商店的橱窗前,一对外国老夫妻坐在台阶上享受美食,他们目光深邃,波澜不惊,一举一动尽显恬静、淡然。导游说今天中午不含餐,推荐大家去买当地的土耳其烤肉饼,类似国内的煎饼馃子,非常实惠。这种肉饼块头大,肉分量足,标价7欧元,味道不错。
塞纳河游船
晚上要赶到法国入住宾馆,大巴车奔驰在去往法国的公路上,崎岖的公路两旁尽是宽阔的牧场,牧场随着土地的自然坡度起伏,高大的风电塔叶片匀速转动。第一夜,我们入住巴黎郊区的宜必思酒店。巴黎的夜很漫长,好不容易等到天微微透亮,我移步室外,初秋的风透着微微寒意,树上的叶子在风中摇摆,酒店周围地面被厚厚的落叶覆盖,落叶是大自然的精灵,她对大地一往情深,在煎熬中等待了一个漫长的春夏,现在终于可以幸福地投入大地的怀抱,让一对有情人去尽情地拥抱和亲吻吧!
大巴车随着黎明的脚步开进巴黎,长长车灯蜿蜒如灿烂星河,目光中的巴黎老态龙钟,没有想象中的现代化。市区堵车非常严重,车速很慢,蜗牛一般。街上骑自行车的人居多,塞纳河畔有许多人轻装跑步。塞纳河游船是游览巴黎的重头戏,乘船一小时,沿河两岸的古建筑像士兵接受检阅一样,依次从眼前走过。埃菲尔铁塔,卢浮宫,维修中的巴黎圣母院等著名景点尽收眼底。河面上的桥透出古典和厚重的气息,铁桥、砖木桥、石桥各具特色,桥头的雕塑形态各异。游船上的人来自世界各地,河两岸的市民非常热情,朝游船挥手致意,好像在欢迎远道而来的我们。河边的梧桐树叶已经枯黄,几片落叶在河面上随波逐流,不知道要飘向何方?落叶也有家,他们一定也是想妈妈的孩子。
巴黎的秋天盛装欢迎我们的到来,巴黎歌剧院门口的大理石台阶上,坐满了小憩的游客。一个流浪歌手弹着吉他卖力地演唱,看到我们经过,他即兴演唱了一首邓丽君《甜蜜蜜》,“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是那么熟悉。”尽管歌手汉语发音不标准,但是旋律却是相同的,佛说,一千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今天能和巴黎相遇,一定是我前世千万次许愿的结果。
卢浮宫经过千年风雨的磨砺,显得更加成熟和稳重。卢浮宫现在是一座博物馆,是闻名全球的艺术宝库,馆藏品超过40万件,大多是世界级名作珍品,绘画作品有“蒙娜丽莎、胜利女神”等。雕塑作品最著名的要数“断臂维纳斯”了。巴黎充满了历史文化与艺术的气息。它古老却不落后,尽显时尚、浪漫的城市气质。奥斯曼大街的老佛爷和莎玛丽丹大商场,人流如潮,衣服包包、金银首饰,世界名牌奢侈品应有尽有。
游完卢浮宫,天色将晚,女儿发信息说,她工作的地方离这里不远,叮嘱我们在固定的地方等她,不要乱跑。想到马上要见到女儿,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攀上台阶伸长脖颈,目光逡巡、望眼欲穿。脑海里忽然想起小时候在学校门口接她放学时的情景,一晃20多年过去了,时间改变了容颜,却改变不了亲情。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来法国读研,一路高歌,由一个丑小鸭出落成20多岁的大姑娘。国内疫情,国门封闭,她毕业回不了国,一个人在巴黎打拼,为了工作,她自学法语,过五关斩六将,经过七轮面试,才应聘当地一家网络科技公司。现在她可以做到英语、法语、汉语自由切换,从容面对生活、工作。从小到大,她一直是我们的骄傲,因为她,我可以在人前高高昂起头。
长时间的拥抱消融了思念的坚冰,此刻的巴黎,夕阳没入地平线,落日的余晖在天边久久不愿褪去,给巴黎的傍晚披上一抹绚丽的彩霞。女儿穿着朴素,言谈举止落落大方,尽显东方女性的矜持和内敛,她陪我们去卢浮宫花园里小坐,母女俩有说不完的话,虽然经常视频,但是见面的感觉还是不一样,血浓于水的亲情,此刻在异国他乡绽放。
订西餐,喝葡萄酒,愉快地沟通交流,消除误会。她长大了,已经不是孩子了,有自己的思维,她语言表达清晰,说话头头是道,站在她面前,我们真的有点不适应了。她说得对,孩子是自由的个体,作为父母,陪孩子一起长大,一路收获鲜花和掌声。孩子长大自立了,就潇洒地放手吧,尊重孩子的选择,是虎,就该放归山林,是鹰,就让他翱翔天空。家永远是她休憩的港湾,我们张开双臂随时欢迎她靠岸。终有一天,她会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想起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
出国前,媳妇为了完成了一件毛衣没黑没明地赶活,她把对女儿的爱一针一针地编织。我给女儿带去了中国的西湖龙井茶和纸扇,纸扇扇面专门请画家手工绘制,还有她喜欢吃的果脯。在我们住的宾馆,女儿检阅完礼品说了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她说礼物不重要,我们不远万里来看她,就是送给她最好的礼物。
第二天继续巴黎行程,在宏伟壮观的凯旋门前,我驻足观望,午后的太阳给这座世界著名建筑镀上了一层金光,这里是巴黎市中心,车水马龙,游人络绎不绝,我们找到最佳位置拍照打卡。站在这里,我的眼前出现了几百年前的镜像,打了胜仗的将士雄赳赳,气昂昂从远方穿门而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路两旁的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晚上女儿和她男朋友约我们吃饭,我们害怕堵车,给导游请假,没去凡尔赛宫,我们坐在凯旋门一侧的木椅子上看大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各种肤色、各种形态的人从我眼中淡入淡出,同样是步履匆匆,同样是被生活追赶着身体和灵魂。
一个3岁左右金发蓝眼的女孩儿吸引了我的目光,她摆着各种pose,她妈妈耐心地为她拍照,等到他们拍完,我赶紧按动手机快门,女孩的父亲推着婴儿车,更小的一个孩子躺在里面噙着奶嘴,他长长的睫毛,忽闪闪的眼睛,像个可爱的小天使。我翻开手机相册浏览刚才抓拍的照片,天哪!那个小女孩简直是童年版的蒙娜丽莎,她长发披肩,淡淡的笑容挂在稚嫩的脸上,发卡上的小花朵像蝴蝶一样展翅欲飞。我激动地拿起手机和女孩的父亲交流,我给他看照片,伸出大拇指说“very beautiful!”女孩的父亲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连声说,“Thank you!”
为了见我们,女儿的法籍男朋友驱车两小时从外地赶来。他特意订了一家中餐馆,走进餐馆时,他略带羞涩,大概是第一次见我们的缘故吧。女儿成了兼职翻译,简单地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吃完饭,我们四人穿过古老的街道,徜徉在塞纳河畔的习习晚风中,远处埃菲尔铁塔上轮廓灯已经点亮,塞纳河两岸一城灯火,夜游的船缓缓穿过大桥,大大小小的酒馆门口座无虚席,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尽情享受巴黎的浪漫和妖娆。在国内,一次喝半斤白酒我也应付自如,今天两杯红酒下肚,走路就开始头重脚轻。在回酒店的路上,妻子和女儿在窃窃私语,我无心欣赏巴黎的夜景,因为一会就要分别,无名的愁绪包围着我,看着女儿坐车远去,我再也忍不住眼眶的泪水,我快步走进房间,开始抽泣,相处的时间太短暂了,好像瞬间。世事无常,再见不知何时!
一夜无梦,晨曦中,大巴车向巴黎南部进发,公路两边的田野上覆盖了一层薄雾,远处的房屋若隐若现,天亮了,雾霭躲藏了起来,公路两旁的农场上,拖拉机在耕作,新翻开的泥土呈深褐色,看上去非常肥沃。
科尔马是法国东北部阿尔萨斯的一个小镇,位于莱茵河支流伊尔河以西。其境内因运河和花船而得名。走在桥上可以看到船夫和洗衣店在水中的倒影。科尔马的木筋屋如童年搭过的积木一样漂亮,尖尖的屋顶是教堂,彩虹缤纷的小河从镇子中间穿过,鲜花簇拥的窗口,五颜六色的橱窗,《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小镇在科尔马逐渐被还原。疫情前湖南卫视在这里制作节目,让这个小镇在中国国内声名鹊起。
我记得初中学过一篇课文,是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篇2千多字的短篇小说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材,从侧面反映了普法战争期间法国人民不屈服外来侵略,誓死抵抗的决心,这是悲情的一课,我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当晚我们在一家叫“仙鹤大酒店”的中餐馆用餐,女老板来自中国东北哈尔滨,她今年四十八岁,来巴黎二十四年了,她大学毕业来法国留学,就留在这里创业。她女儿也在这里。她非常热情。晚餐菜品丰富,让大家倍感温暖。
阿尔卑斯山顶数星星
离开法国前往瑞士,车子一路穿行在阿尔卑斯山间,山漂亮,水更漂亮。路边的山坡上,高处是茂密的森林,低处绿草如茵,木质结构的房子散布在丛林和绿草间,随处拍摄一幅照片都能当作电脑桌面,这里的美景色彩丰富,画面具有立体感,布局自然和谐,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草甸上的牛悠闲地吃着嫩草,自然形成的湖泊水质清澈,满眼的绿色让人陶醉。杨导调侃说,他活得不如这里的一头牛,一个人能生活在瑞士,真的是太幸福了。
瑞士中部因特拉肯是少女峰脚下的一座小城市,一年四季风景迷人,它是通往少女峰的重要门户之一。“因特拉肯”拉丁文的原意是指“两湖之间”,两湖指的是图恩湖和布里恩茨湖,这个地方又名“湖间镇”,称得上一个因观光而兴起的城市。在市中心的何维克街一片宽广的绿地上,可以清楚地看见少女峰的倩影,不论你何时经过这片绿地,都会与少女峰有一场美丽的相遇。这片草地为昔日修道院的庭院,现在禁止兴建任何建筑物,以防止破坏美丽的景观。这里整年气候温和,湖光山色,环境优美,适合各种休闲的活动与运动。因特拉肯也是著名的维多利亚式度假胜地。早在维多利亚时代,她已经成为向往湖光山色的人士倾心的一个地方了。
高空中直升机声隆隆,几顶滑翔伞翩翩降落,敢于冒险的年轻人总想体验一把刺激,草地上散养的几头牛好像是高价聘请的群众演员,他们吃饱喝足,侧卧在草地上,悠闲地反刍,他们见多识广,众多的游客经过,也激不起他们的兴趣。绿地旁的枫叶正红,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画家,他们把色彩搭配恰到好处,带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远处一阵嘈杂声传来,原来是一群放学的孩童,在老师的带领下列队从草地旁的路上经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叽叽喳喳的鸟儿。山水相伴,看看风景,看看身边与你擦肩而过的人,便觉得惬意悠然。
阿尔卑斯山是一座神,也是一个传说,没有人不仰望它,敬畏他。从因特拉肯到琉森(又称卢塞恩)就要翻越阿尔卑斯山,这个小镇位于瑞士的中心地带,坐落于琉森湖畔和风景如画的山峰之上。卡佩尔木桥上有很多彩绘装饰,还遗留着中世纪的风格,是琉森最美的风光,该桥被认为是欧洲最古老的木制廊桥之一,它屹立湖中几百年不腐。下午的阳光正好。金色的太阳光斜照在湖面上,金灿灿的光斑在水面旋转、流动,湖边平缓的山坡上,古城堡星罗棋布,其中一座是一百多年前比利时国王的行宫,这座建筑此刻也像骑士一样披上了金黄色的斗篷。一群飞鸟贴着湖面飞行,像是去赴一场约会。
瑞士境内公路两旁蓝天白云,绿草如茵,房子自由散漫地分布在草甸上,这里的天气变化非常快。刚才还是艳阳高照,车辆穿过一座隧道,那边却是云雾缭绕。瑞士的手工制作闻名于世,其中手表最著名,现在手表已经失去了看时间的功能,成了一种装饰品。代表着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和女士的首饰一样。带一块手表,就是把快乐带在手上,把月亮带在手上,把山川河流带在手上,把宇宙带在手上,瑞士手表广告做得够大胆的。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专家,瑞士做手表的工匠就是这样。
当晚我们住宿在阿尔卑斯山顶用木头打造的小旅馆,视野里全部是用木材制作的物件,吧台,房间,甚至房间的钥匙扣皆是木质构件。早晨起来,黎明还没有被叫醒,我和妻子站在山顶的童话木屋前看星星。这里海拔高,离天近,没有雾霾和云层遮挡,星星显得非常亮丽。流动的、闪烁的光点是夜航飞机的指示灯。北斗七星和北极星在天空最显眼的位置,星星们眨着眼睛,好像是教室里顶着小脑袋挤在一起听课的小朋友。牛郎织女星在哪里?美丽的银河在哪里?小时候,在老家的夜晚,奶奶总给我讲天上神仙的故事,神奇的夜空填充了我童年大部分奇幻梦想。此刻在异国他乡,我又想起了奶奶慈祥的面容,还有已经去世的父亲母亲,他们一定变成了天空的星星,他们每天都在注视着我们。上天啊,请你告诉我,哪几颗星是他们,他们还生活在一起吗?逢年过节,他们一定会聚在一起,聊到我们吧!一大早,在凛冽的晨风中我泪眼蒙眬。媳妇说,你真是个感性的男人,看似戏谑的话,实则是满满的爱。
阿尔卑斯山顶的树木和草甸互相谦让着,你占一块,我占一块,互不侵犯,和谐相处,这里的居民居住得很分散,他们把房子建在草甸上,木质结构的房子,构造很俏皮,看起来像童话里的房子,小镇干净整洁,一尘不染,空气清新,好像用网滤过一般。
同行的一个大叔76岁了,他精神矍铄,每天跑很多路,也不喊累,我很佩服他有如此好的身体,他说,他母亲今年刚过世,老人家活到了102岁,她在85岁的时候还能爬山。希望我也能像这位叔叔一样,将来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可以周游世界,饱览各地风光。团里还有一位帅哥,30岁左右的样子,他不善言谈,每次点名他都不应声,点完名他才会从旮旯角落里钻出来,也没有耽误大家行程,他不主动和人搭讪,显得特立独行,年轻人总有他的道理和处事方法,尊重每一个有趣的灵魂吧!每个人、每一株花草、每一棵树都是大自然不可复制的个体,世界本是多样性的,每一个物种,每一种生活方式都应该得到尊重。
欧洲各国的博物馆不免费,这点不如我们国家好,我们国家让全体国民没有代价地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点难能可贵。欧洲景点门票没有团购优惠政策,旅游团都是以散客身份购票进入。博物馆门票一般在20欧元左右,这在中国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列支敦士登是个小国家,小到地图上都找不见。但是它却是真实地存在的,并且是和我国建交较早的西欧国家之一,和我国的外交关系良好。国家以发行邮票为主,金融业也比较发达,前两年,他们的国家元首和首相访问中国,受到了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瓦杜兹是列支敦士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旅游中心。瓦杜兹以印刷邮票著名于世,深受世界集邮者喜爱。
雪山飞狐
铁力士山海拔3千多米,位于琉森卢塞恩湖以南的英格堡,以世界上首架360度旋转缆车和欧洲海拔最高的悬索桥而闻名。山顶上建有观景台、餐厅、酒吧、怀旧照相馆、纪念品店和名表店。铁力士是阿尔卑斯山最著名的风景点,以终年不融的冰川和冰川裂缝闻名世界。从英格堡山麓搭车上山大约要45分钟,沿途总共更换三种不同的缆车,从海拔1千多米的英格堡到达海拔3020米的山顶观景台,植被不同,景色也不同。在英格堡踏上吊车的一刻,便开始了一段跨越阿尔卑斯的刺激旅程。许多年前这里人迹罕至,现在不管春夏秋冬,游人都能和冰雪相拥。缆车非常漂亮,看起来也相当结实。山底是草甸,往上走,是高耸挺拔的柠檬桉树,再往上,植被变成了灌木,登上旋转索道,目之所及,皆是裸露的岩石,山顶竟然还有一家中国人开的照相馆,可以穿上狩猎服装,进入雪山飞狐的梦幻世界。楼房最高层通向室外观光台,这里海拔3020米,到处是皑皑白雪。温度的反差让游人兴奋,拍照的游客兴致很高。冰洞内,各种冰雕造型优美,走路必须小心翼翼,不然就会摔跤。
奥地利的新天鹅堡始建于1869年,位于拜恩州南部小城菲森近郊的一个小山峰上,是根据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梦想设计,花费17年时间才建造完成的。国王是艺术爱好者,一生受着瓦格纳歌剧的影响,他梦想能居住在和白雪公主一样的房子内。城堡中充满了中世纪的气息,从不同角度观看,城堡的面貌变化无穷。美国迪斯尼乐园里的堡垒,就是以新天鹅堡为原型设计的。新天鹅堡与周围风景融为一体,在四季变迁中呈现出不同的梦幻风景,宛如山间一颗宝石。
茵斯布鲁克是奥地利西南部城市蒂罗尔州的首府,观光客居奥地利之冠。茵斯布鲁克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主要住所,它见证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权力与版图走向巅峰。因此,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昔日皇亲贵族留下来的宫殿、墓地等古建筑群,茵斯布鲁克最早的部落形成于靠近锡尔河及莱茵河交汇处。迈希米连大帝在位时所盖的黄金屋顶,成为茵斯布鲁克的著名象征。相信创造这般仙境美景的路德维希二世就是一位天生的艺术家。奥地利是音乐国度,维也纳金色大厅举世闻名,歌唱家能在这里举办一场独唱音乐会那是无比荣耀的事。这里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的故乡,小约翰的《蓝色多瑙河》让人如醉如痴。
在因斯布鲁克,偶遇奥地利国庆节,大街上成了音乐的海洋,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节日。参加小合唱的人们盛装表演,歌唱者脸上的表情丰富,洋溢着喜悦和满足,我随手拍摄了一对表演完毕在街头小憩的老夫妻,老太太对着镜头露出孩子般的笑容。老先生穿着笔直的衬衫,黑色的蝴蝶结领带显示着他对音乐的钟爱。
魅力威尼斯
威尼斯是意大利旅行的第一站,隐隐约约记得在课本上学过一篇介绍威尼斯水城的说明文。导游介绍说,威尼斯建在亚得里亚海边,气候湿润,风景迷人。这里还是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经济带欧洲线的终点,有一列货运专列,定期从我国出发,穿越中亚、东欧诸国,虽然现在一带一路在西欧遇到一点困难,但是互利互惠是各国都愿意看到的,我相信这个伟大的倡导对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们乘坐大船从水路进城,来来往往的船秩序井然,船下的水面被犁开,无数浪花在船尾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这里是海水,几只海鸥随船飞翔,它们像是带刀卫士,又像威尼斯的使者,肩负迎接远方的客人的任务。水道两旁斑驳的古建筑和海水磨合了几百年,已经知己知彼了,互不侵犯、和平共处。在这里家家都有船,还有供民众出行的公共交通船,类似陆地的公交大巴车,一座古老的大教堂赫然入眼,精美的大理石雕塑镶嵌在屋顶,给千年建筑增加了厚重的气息。木桥、石拱桥如长虹卧波,连接两岸。我一直认为威尼斯像国内的周庄、乌镇水城一个模样,是建在河道上的城市。威尼斯被亚得里亚海宽广的胸怀拥抱,处处显得大气磅礴。如果说国内的水城是小家碧玉,那威尼斯水城就是大家闺秀了。
从大船下来换乘一种叫作“贡多拉”的小舟继续游览,“贡多拉”两头翘起,像苏杭一带水城河道内的花船。人工摇橹掌握它的方向和速度,为了安全,每条小舟上乘员不能超过5人,“贡多拉”非常窄,适用穿越威尼斯的窄巷道,这样的小水道,目测能供两条“贡多拉”并排行驶,摇橹的船夫技术很高,眼看两条船就要“吻”在一起,但却有惊无险。水道两旁的老房子和水面接触的地方被海水侵蚀,墙面被绿色的苔藓和黑色的藤壶牢牢吸附,水道两岸的主体建筑几百年岿然不动,像一个个饱经风霜的老人。驾驶我们这条“贡多拉”的船夫是一位花白大胡须的中年人,他戴着墨镜站立在船头,在仰视的角度下显得高大威猛,他不停地提示着我们不要随意挪动位置,虽然语言不同,但是这不妨碍我们用手势交流。今天的威尼斯看不到太阳,但是温度高,当地游客穿得很少,不时有穿着性感的摩登女郎吸引着人的眼球。
威尼斯国际马拉松比赛是为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举办的,没想到在威尼斯会和马可·波罗相遇。马可·波罗作为一个旅行家,他曾经到访过中国,在中国旅行了17年,作为中国人,在几百年后,我追随着他的脚步,到访他的家乡,冥冥之中自有提醒,不至于忘怀。圣罗纳广场是比赛的终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为参赛运动员鼓掌加油。广场一角是世界著名的咖啡馆,咖啡馆外露天摆放的桌椅座无虚席,音乐家在演奏,钢琴声铿锵、大提琴厚重,小提琴悠扬、手风琴欢快,浓郁的咖啡香气扑鼻,一个金发碧眼、高鼻梁的美女坐姿优雅,笑容在脸上绽放,如此浪漫,如此休闲,这就是水城威尼斯的节奏。
比萨斜塔的等待
今天的意大利比萨,晴空万里,几朵白云点缀着蓝天,著名的比萨斜塔就站在我眼前,它含情脉脉等了我千年,以至于累弯了腰身,进入了风烛残年,我想拥她入怀,对她倾诉相思。斜塔前是一座相依相伴多年的教堂,教堂前绿草如茵,春天的蝴蝶飞走了,夏天的蜻蜓飞走了,徒留下秋风在回旋。当初建塔的时候,设计者和建设者也许懊恼过,但是他们一定没有想到,当初这个美丽的错误,竟然造就了一段千年的神话,我沿着斜塔内的大理石台阶拾级而上,空间越来越窄小,台阶表面被磨出了凹槽,这是岁月的印迹,我有恐高症,站在塔顶,腿一直哆嗦,我除了害怕,更多的是对她的敬畏和亏欠。在这里,时光可以再浪漫些,给蓝天、白云、微风放假,让他们尽情地拥吻身边的另一个他。
欧洲人讲究言出法随,他们不停地去质询科学,像哥白尼,即便丢掉性命也要证明他的学说,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不迷信、不盲从,去发现道理,去探寻真理,去追逐梦想。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熙熙攘攘的佛罗伦萨大街两旁,店铺林立,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在这里相遇。这里有三座著名的大教堂,其中圣母百花大教堂最著名,也最宏伟,这座教堂从开始到建成前后用了四百年,四百年的执着,四百年的信仰,在这里迸发出灵感,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有温度,让我们静静地去聆听吧,听它讲述几百年前的那个瞬间。
古罗马被阳光笼罩着,这座被称为永恒之城的地方像一个覆盖面纱的贵妇人,庄重中透出神秘。罗马街头的汽车很小,车尾都有撞痕,车主都习以为常,一笑了之。多年前一部电影《罗马假日》上映,让古罗马城风靡全球,台伯河见证了多少浪漫和神奇,河畔的礁石一定有记忆。我已经不记得电影里的情节了,但是此刻,我的思绪已经融入古罗马,秋风在万神殿前的石头方碑上晃动,古老的历史被抖落了一地,万神殿建造年代相当于我国的汉代,距今两千多年了。“条条大路通罗马”,此刻我就站在古罗马的青石方块铺就的大街上,石头被几千年的岁月包浆,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发着幽蓝的光芒。我站在罗马角斗场的残垣断壁前,神情恍惚。千年前的喧嚣,看表演的人们脸部夸张,落寞、激动、沮丧的表情浮现。决斗正在轮番上演,血腥和残忍展现着原始的真实。
古罗马和古中国一起并列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那些为了人类进步创造者的丰功伟绩应该被世人缅怀和敬仰,东西文明互相尊重、互相兼容、携手共进,才能创造辉煌灿烂的明天。
再见欧巴罗
在威尼斯的皮具店,我偶遇福建老乡,他是移民意大利的第二代,他说,父母早早就来到这里创业,靠着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他15岁的女儿就出生在这里。西欧诸国,浙江温州人居多,他们是较早移民意大利的群体,他们经营着中餐馆、皮具店,陶瓷店等。甚至还经营日本料理店。
在卢浮宫、在凡尔赛宫、在巴黎、在科尔马、在瑞士、在意大利,行程每到一个地方,中餐馆无处不在,同为黄皮肤,黑眼睛,天南海北的中国人不管在地球哪个角落遇见,亲情是泪汪汪的眼睛,是握在一起的双手!
下午我们来到罗马达·芬奇国际机场,准备登上回国的飞机。候机大厅里钢琴声响起,一个看似东南亚的旅客坐在机场摆置的钢琴旁演奏,他的手指在键盘上跳舞,舒缓的曲子像溪水一样流淌,一曲又一曲,游客们掌声不断。我听出一首熟悉的曲子,是贝多芬的《再见爱丽丝》,太应景了,这好像是上天安排。意大利用一首著名的乐曲为我们送行。
10月30日北京时间14:45分,我们乘坐的空客350客机缓缓降落在上海浦东机场,旅行团的人们相互道别,76岁的老伯、60岁的单身阿姨,30岁的小伙子,还有众多的你我他,每一张面孔都会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我要扯一缕秋风把思念的明信片邮寄给远方的你。此去经年,我会经常回忆起这段浪漫的时光,把记忆的碎屑连贯成阳光灿烂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