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喜欢把莱阳叫做小城,最早的莱阳城是从哪个时代开始有的,这个问题研究莱阳历史的人知道。我是无从知道的,我只知道,莱阳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是很遥远的地方,遥远的我似乎到达不了。我只知道小城莱阳有闻名全国的莱阳梨,不管走到哪儿,只要说,我是莱阳人,别人一定会跟上一句,哦,你们莱阳有莱阳梨。莱阳城的莱阳梨是从什么时候闻名全国的,我也无从知道。
我最开始是从姥姥家屋门口挂的,小喇叭里知道莱阳的。七十年代初期,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小喇叭,每天从那里传来各种新闻。每天早上(就是几点忘记了,只觉得很早,一般都是早饭前后,大概是六点。应该不能是七点,七点在农村已经很晚了。)播音员都准时地在小喇叭里说,莱阳县广播站,现在播送莱阳新闻。具体的新闻内容,从未上心听过,只是喜欢听女播音员甜美的声音,听她说莱阳县广播站这几个字。听完这几个字就跑到别处去玩耍,等着大人喊吃饭。大人听到播送新闻,都放下手里的工作,凑到小喇叭跟前,很认真,很严肃地听着关于生产,关于政治斗争的新闻。后来小喇叭不响了,再后来小喇叭不见了。莱阳县却留在了心里,知道有个地方叫莱阳县,那是幼小的我去不了的地方。
生在东北的我,关于莱阳县的了解只有这么一点点。偶尔听大人说的地方也是哈尔滨,亚布力,莱阳成了遥远的地方。邻居家的一个姐姐去过哈尔滨,更去过亚布力,在她绘声绘色的演说里,那是都是很美,很美的地方,那里的人都不种地,还有钱花。那里的姑娘都穿漂亮的衣服,比正月里跑秧歌的,秧歌队里的姑娘们穿的还要美。她向往着城市的生活,总想着凭自己的能力去过城市生活。我没有去过城市,没有见识过城市生活,对城市生活没有欲望,没有向往。只是想着要读书,要认字。对于读书的向往是特别大的,对于为什么要读书却没有什么认知,只是单纯的有想读书的念头。
在东北读书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村子相距比较远,村庄又都比较小,如果一个村里一设立个小学,根本没有多少学生,师资力量又紧缺。只能是几个村子联合办学,几个村子里的孩子们在一起上学。那样就要走很远的路去上学。我跟二妹都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又不放心我们俩走那么远的路去上学,怕不安全。为了方便上学,把我俩送回老家去上学。我们跟着小舅从东北回到了山东老家,回来的时候在烟台换的客车,小舅告诉我们那是烟台,是隶属于山东的一个地区级的城市,走到莱阳,又告诉我们说,这是莱阳县。那时候小,对于烟台,对于莱阳没什么印象。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对莱阳有了更多的了解。那也只是一星半点的了解。只知道那是一个不属于我的地方,知道那里有工厂,有医院,有影院,有剧场,有楼房。有一个女人都向往的购物天堂,百货大楼。听着大姑娘们津津乐道说着莱阳百货大楼里有她们想买却买不起的衣服,鞋袜,还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每一个待嫁的姑娘,都想要去一趟百货大楼。买她们心心念念的好东西,置办她们的嫁妆。小姨跟姑姑结婚戴的拉毛围巾就是在百货大楼买的,还有她们的皮鞋也是在那里买的。公社的供销社里的东西,跟百货大楼的比那真是天差地别。虽然供销社的售货员说,都是从一个地方进的货,跟百货大楼的都一样。何必舍近求远去县里呢。可是莱阳除了有百货大楼,还有别的有意思的地方呢。未婚的男女去一趟城,怎么也得逛逛吧。去电影院里花几毛钱看一场电影,那滋味可比露天电影好多了。俩人不仅可以在黑暗里拉拉手,也可以头靠头地亲热一下。看完电影还能吃上一顿,在家里吃不到的饭。去城里的客车一天就那么几趟,还不如骑自行车去来的痛快。去的时候紧赶慢赶,回来的时候就不用着急了。马路上没有几辆车,俩人并排骑着车。或者俩人骑一辆车,男的在前边使劲地蹬,女的在后边拽着男人的衣服,有大胆的就搂着男人的腰。那应该是他们人生中,最浪漫的时候了。结婚以后,让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事磨灭了激情,消磨了爱情。每天除了吵闹,就是无休止的抱怨。偶尔想起结婚前进城的事,才能弯起嘴角,露出一丝微笑。看见谁家姑娘小伙一起进城去置办嫁妆,心里还会有一点羡慕。感叹一句,我们结婚前也去城里,买过结婚的东西。告诉他们从那里走,近一点。哪里的小饭铺饭菜便宜。
当农村生产从大集体承包到户,家家户户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新房越盖越多,结婚的也越来越多。公社改成了乡,大队部变成了村支部。城里的变化也越来越大,莱阳由县改成了市。虽然如此,乡下人对于莱阳城,还是向往的。八十年代初期,谁家有儿子在动力机械厂上班,谁家有闺女在绢纺厂上班,那都是特别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换句话说就是,谁家有亲戚在莱阳城里上班,那是整个家族的荣耀。记得住我家前屋的邻居,他家的男人在动力机械厂上班,每次从城里回来都穿的干干净净的,骑着崭新的自行车。脸上没有风吹日晒的痕迹,手也白皙细嫩。看着他意气风发的跟邻居,说着城里的生活,说着厂里的日常。那是不同于乡村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是很多人羡慕不来的生活。他给他的儿女带回来,城市人才穿的面包服,漂亮的连衣裙,板板正正的皮鞋,羡煞了我们这些同龄人。此时正在上学的我,心里有了了解莱阳城的想法,那是一个我完全不懂的世界。后来我有了第一次进城的机会,眼睛近视了,需要去医院里配眼镜。当时还没有眼镜店,配眼镜必须得去医院。还记得是在中医医院配的眼镜,姑姑带我第一次进莱阳城,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坐上了通往莱阳城的客车。客车行驶在沙土路上,一路扬着灰尘。路上不时有马车,拖拉机,也有骑自行车的经过。还有寥寥无几的大货车,吉普车。马路不是很宽敞,车也不多。看着风景进了城,看着城市里的柏油路又宽敞,又干净,没有尘土,没有沙石。比村里的场院都干净光洁,真想坐在上边不走了。姑姑笑我没见过世面,说可别让人笑话,拉着我进了医院去配眼镜。
进了医院,看着光亮照人的大厅,看着来来去去的医生,护士,眼睛都不够使了。不知道往哪儿看了,也分不清东南西北。姑姑拉着我去了眼科,验光,配眼镜。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还很清楚的记得第一次配眼镜的情景。配一副眼镜花了八块五毛钱。精致的眼镜,漂亮的眼镜盒,让我特别爱惜。那副眼镜,用了好多年。配完眼镜,姑姑带我去吃饭。姑姑说你想吃什么?我说,吃什么都行。姑姑说,带你去吃面条吧。姑姑带着我去了,医院附近的一个小饭店,要了两碗面条。感觉那普通的一碗面条,也比自己家里做的好吃。那是我有记忆以来的第一次进莱阳城,给我的印象就是干净,整洁,楼很高,人也多。是个好看,好玩让人向往的地方。怪不得很多人都喜欢城市生活。
从此莱阳就住在了我的心中,想着以后还能再去莱阳城。想着能够在莱阳城上学,那该有多好。初二时候的班主任是一个十八岁从莱阳师范毕业的中专生,脸上带还着学生的稚气。跟我们这些十五六岁的学生,很快就打成一片。她说着在师范学校的学习经历,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也去师范学校读书,跟她做校友。八十年代的初中生,最好的出路,就是懒莱阳一中和师范学校。报考的时候,选择了一中,就不能考师范学校,选择了师范学校,就不能考一中。只能二选一。初中毕业要经过预选考试,通过了预选考试,一条腿就迈进了一中,或者师范学校的大门。预选成绩不达标的,就只能读普通高中,或者毕业回家下地干活。每年能上一中或者师范学校的只有一两个人,大多数人是回家干活了。用我们老师的话说,就是回家拉弯弯铁。有学生编了一个顺口溜说,推句号,拉问号,嘟嘟感叹号。推句号就是推小车,拉问号就是拉着锄头锄地,嘟嘟感叹号,就是赶着牛犁地。大多数的人都逃不过这个命运,我也是如此,初中毕业没有毕业,没有考上一中,也没有考上师范。进城生活,也就成了一个遥远的梦。
有幸运的人,可以进城当工人,那可是能让村里年纪差不多的伙伴,羡慕很久。虽然羡慕别人,可是也都能安心地在村里生活,毕竟能够走出村子的人没有几个。大多数人的命运都是差不多的。都经受着天晒地烤,风吹雨淋的日子。到了一定的年纪就结婚生子,把进城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的身上。
农村的日子过久了,觉得也还不错。所有人把心思都用在土地上,庄稼丰收,果树丰产。兜里得钱越来越多了,村里的新房子也一年比一年盖的多了,结婚的年轻人进城的机会也多了。不知道哪一年莱阳城里有了集贸城,小商品城。农村进城买东西的地方多了,不再是只有百货大楼了。记得九十年代初期,我结婚的时候,去集贸城赶山会,那年集贸城刚建成不久,进城赶山会的人特别多。集贸城里边摩肩接踵的,都是各个乡村赶山会的人。里边各种各样的摊位,卖衣服的,卖鞋的,卖布匹的,还有卖各种吃食的摊位,表演节目的大棚。农历的十月十三是赶山会的日子,一直到十月二十二日。每一天都人山人海,不管离的远还是近,只要有能力都愿意来凑凑热闹。这个时候农村人地里的活都干完了,进入了农闲季节。兜里也有点钱了,进城花钱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买他们需要的生活物资,还有家里的小年轻要结婚了,要带着结婚对象去置办结婚物品。九十年代初期的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电视机,录音机都要去买,这些当然要去百货大楼买。穿戴的就在集贸城里买了。呢子大衣是必选的,皮鞋也是一定要买的。记得我当时买了一件短款的橙色呢子外套,还买了一件红色的风衣,红色的高跟皮鞋。这两件衣服穿了好多年,高跟的皮鞋也穿了好几年。
莱阳城的发展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好。后来又有了许多购物的大型商场,像西至坡大楼,大润发,维客,佳乐家,还有福林,洁美……。百货大楼倒是很少再去光顾了。以前的莱阳城早就改变的让人认不出来了。许多老人对莱阳城的记忆还是多年前的样子,他们年纪大了,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没进过莱阳城了,跟年轻人说起来还是莱阳城的老样子。他们说的地方,年轻人都不知道在哪里。偶尔有老人进莱阳城,老远就指点说,这里以前是什么样的,那里以前有什么建筑。都不是以前的样子了,都改变了。以前那个从这头能望到那头的莱阳城,已经一眼望不到头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莱阳城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楼房越来越多,人也越来越多。四通八达的马路也越来越宽敞,车也越来越多。以前的马路上没有多少车,偶尔还能看见马车在城里的街道上行驶。如今不要说城里。乡村也没有了马车得踪影。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着它,没事的时候喜欢跟朋友去逛逛,买衣服,买生活用品。当然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新华书店,每次去都要去买我心仪已久的书。那是我去多少次都不厌烦的地方,这是我跟其他逛莱阳城的人不同的地方。少年的时候,听过邓丽君的一首歌: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
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
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
谈的谈说的说,小城故事真不错
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小城来做客
谈的谈说的说,小城故事真不错
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小城来做客。”特别喜欢它轻柔的语调,优美的歌词。觉得就是莱阳城最真实的写照,不管将来如何变化,小城莱阳依然是充满希望的,最美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