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闪耀的村庄
——记汉中市汉台区汉王镇红星村党支部书记黄全华
从前,在汉中人眼里,汉台区东北丘陵地区的汉王镇是个贫困的地方。就说路吧,天晴如刀,下雨如胶,当年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半年红苕半年糠,好女不嫁汉王乡”。听说一个下雨的日子,一个平坝的姑娘去那里相对象,走到男方家,两只沾满黄泥的脚足有三四斤重,她哭了一鼻子,扭头走了。
改革开放以后,这里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吃穿是不愁了,但是有限的土地承载不起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红利越来越微薄,国家减免农业税对收入微薄的农民来说越来越没吸引力。为过上富裕生活,很多人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
红星村,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汉王镇一个普通的村子,因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收入单一,信息闭塞,被贫穷紧紧捆住,是远近闻名的“空壳式”贫困村。
新世纪的曙光透进这个贫困的小村,一位有见识的汉子走上村带头人的岗位,他在曙光中看到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听到无数村子富裕起来后村民舒心的笑声,坚定地担起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的担子。他带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出“确权确股不确地、整村流转土地、股份合作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的致富模式,实现了还权赋能、利益共享。
由于解放了农民思想,解开了农民手脚,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实现历史性突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
1万元,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村民来说不算啥,但是对红星村来说、对汉王镇来说、对汉台区乃至汉中市来说,是件大事,因为这里的农民纯收入是以15%的速度增长。
这个硬汉叫黄全华。
汉中市汉台区汉王镇红星村党支部书记。
红星村,在汉中市推进“三变”改革的浪潮中一路领先,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成为改革的亮点,红星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黄全华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红星村走的究竟是怎样一条道路呢?
为探其究竟,一个多月前,笔者的在身份不断变化中。从多个视角走进红星村,走近黄全华,或以工作人员身份到区脱贫办、区农经站、汉王镇了解相关情况;或以游客的身份与红星村贫困户絮唠家常;或以商人身份与经营者了解生产经营状况;或以采访者身份与村支书黄全华面对面的交谈;红星村和黄全华在我的心里的印象日渐清晰。
我看到,是穷则思变的本能激励着他们去拼搏,是善良的农民天性把他们定位在“舍小家顾大家”的方位、是党的宗旨意识让他们把贫困视为敌人,全力围剿。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村里先后成立了村级经济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了农民土地100%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土地100%流转到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小额信贷资金和互助资金协会会员借款入股到专业合作社享受分红,同时辐射带动邻村、邻县农户入股本村合作社。
抱团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红星村硕果累累。
村庄,中国社会最基本、最基层、最基础的单元,它的每根神经都跟国家的母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红星村,我看到中国农村的希望,在黄全华身上,我看到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近年来,经过各级党组织的培养,黄全华自身不断的内炼,使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村书记禅变成一个具有新时代思维方式和敏锐思想触角的新书记。他将昔日贫穷的红星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被选为“陕西省脱贫攻坚优秀村干部”,红星村支部荣获市、区两级“脱贫攻坚先进党支部”。
超越自我 勇挑重任
黄全华祖祖辈辈生活在叫红星村的地方。
显然,这个村名是人民公社的产物。迄今,人们依旧把那里叫丁王黄樊,或者叫丁窝、王窝、黄窝、樊窝。不论村名怎样变,土地依旧是那片土地。
它贫瘠,生长出的粮食,养育着一代代的红星人,生长出的乡俗文化,塑造着一代代吃苦耐劳的红星人。
黄全华是军人出身,经过部队大熔炉的淬火,他的那份吃苦耐劳又多了份顽强和坚韧。他退伍后在镇属企业先后任销售主管,科长,厂长,下海经过商,由于经营有道,小日子过得挺滋润。2002年春季,汉王镇党委书记马千里等人对陷在贫穷漩涡里的红星村极其担忧,到了黄全华家,想请他出任红星村支书。黄全华犹豫不决,他家世居红星村,对村里的现状再清楚不过:村级经济为零,村委负债数万元,长期以来,道路、水利、交通、基层政权建设等遗留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村民耕作、经营、办事等十分不便,积累下的各种问题很多。尤其许多贫困户因为各种原因重度“失血”,丧失自我修复能力,想把这些人拽出穷坑,难度极大。更让黄全华担忧的是村子穷,群众看不到希望,便把气撒在村干部身上,干群关系特别紧张。一说红星村,人人摇头,认为那的人话难说,事难办。
黄全华真不想趟这道浑水,他清楚,在村里当领导,就意味着一年要放弃近十万元的收入;他更清楚,要改变一个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没有三五年的艰苦努力,很难看到成果,搞不好要付出十年、甚至更长的艰苦努力。
黄全华是共产党员。党员的使命感让他在危难中站出来。
黄全华是从九岭十八坡走出的汉子。那片土地给予他的坚韧,让他迎难而上。
2O02年红星村两委换届,黄全华被选为村支书。
此时,黄全华最放心不下的,是为家务事忙碌操劳的妻子。咱是乡下人,乡下人就认把日子过顺溜,活得实在。当了穷村的支书,往后的日子像河改道,就不是从前轨迹了。
昏黄的灯下,夫妻俩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话儿。黄全华说人家让我当村支书哩,媳妇说晓得,黄全华说当村支书事多,屋里的事顾不上了,你还得支持我。媳妇问咋支持,黄全华说一是屋里事我操不上心,你得作主操劳,二是好也罢瞎也罢,但凡是个头头各种事就多,你不能拖后腿,三是你也晓得,村委会连个办公地方都没有,要在家里跟村委会的人商量事情,你不能吊脸子嫌麻烦,再就是有人找上门吵架要能抻住。媳妇想跟他说点啥,抬起头看看黄全华,叹了一口气说,啥法哩,依你。
工作千头万绪,没钱什么也干不成。而村里的现状是,不仅没钱,村委会尚欠3万多元外债。黄全华深感肩头担子沉重,责任重大。
村子要发展,靠啥?常言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红星穷,唯一有的是田地和黄土坡,能不能唤回对土地的希望?黄全华思索着。
而当前,他得把眼前当务之急的事办好。
村子就应该有村子样
红星村西去七八里有个牛尾村,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叫亢学诗的革命先辈曾在那里成立了陕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那会儿,搞党组织活动是秘密的。作为党员的黄全华,前些年参加村里的党组织活动时,经常生出搞地下活动的感觉。村里没办公地方,党组织和村里商量事,都挤在老支书家里。村里遗留问题多,遇到村干部开会,一些村民心想可逮着机会了,经常去老支书家里找事,村干部还得让人在门口盯着,别让找事的人把会搅了。
黄全华当选为村支书后,干得第一件事是筹钱,修建村委会。他几乎天天骑着自行车先到汉王镇里,再搭班车到汉中跑手续、打报告,终于筹措到3.5万余元修建起了3间2层的村委会。
修建村委会是村里的大事,为确保工程质量,他经常去建设工地了解建设情况。2006年10月,一个变天的日子,他在建设工地了解工程进度,不幸从4米多的楼顶摔下来,把大腿骨摔折了,住进医院。妻子听说他腿折了,感到天都塌了,哭着说,当、当、当、当啥嘛当,咱不当这个劳什子村支书行不!经过手术,打进三根钢钉对折了的骨头进行固定。黄全华住了一个月医院出院,在家养了三个多月,终于可以下地,但是,却给他留下终身残疾。迄今,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拖着残疾的腿穿梭于乡间的黄全华。
黄全华摔伤,汉王镇党委班子和熟人到医院去看望他,嘴里不说,心里想到,黄全华家成了一本难念的经,可黄全华想的是,咱先把自己的事放一边,念好村里这本经再说。
黄全华通过多方筹集资金,给村委会购置了办公桌椅,配备了电脑等办公用品。当村民们坐在办公设备齐全,整洁明亮的办公桌前时,一种荣誉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们在镇和驻村干部们的帮助下,完善《干部工作职责分工》等制度,装订成册;推动村务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轨道。开展村“两委”干部任职宣誓仪式、干部年终述职、开展村“两委”干部和党员信用等级进行评价等,进一步增强了村干部的责任感。
在搭建服务基地的同时,抓班子带队伍,不断加强村级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生于斯,长于斯,黄全华知道,村民的期望值和心里平衡点就四个字:公平、好处。他回顾前些年,村干部和村民之所以关系不融洽,关键是通气不够,或者有私心,在处理问题时不能用同一尺度办事。黄全华是经历过人民公社的人,知道一些村民为分个红薯经常为你大了我小了发生矛盾,事关宅基地等大事,他们斤斤计较,更会拚力去争。他要求党支部一班人要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黄全华带头,坚持以大局为重,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支委成员以及村民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对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村民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公正、公平。在他的倡导下,村里实行了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阂和疑虑,赢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村里原有党员19人,黄全华上任后,积极发展党员,定期对党员进行培训,特别是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村组织“换血”,给党员充电。他说:“村里的事儿跟家户人家的事同理,管事的长辈首先要想得端,走得正,十个手指头,咬咬,那个不知道痛?偏一个向一个,家准散。”他心里处处想着村民的事,只要对村民有利,会毫不犹豫地去干。
黄全跃是村里的贫困户,两个女儿先后出嫁,领养的儿子出车祸死了,留下黄全跃和一个年幼的孙子。在黄全华的提议下为黄全跃办了低保,并给他找了力所能及打扫村卫生的工作,一月收入上千元。
李忠福是黄全华的帮扶对象。2017年,李忠福的孙女李萌得了骨癌,需要治疗费14万元,黄全华知道后,自己筹钱的同时,动员村里党员干部为李萌捐钱,为患者筹集够前期的医疗费用。考虑到李萌后期化疗还需费用,在黄全华协助下,为李忠福家贷款5万元,在城固陕飞驻地开办了肉铺,使李忠福家能获得较稳定的收入。
红星村支部现有党员27人,平均年龄49岁,目前在樊家村、丁黄村、王家村三个自然村成立了党小组,将全村党员分别编入党小组,安排三名党性强、有威望的党员担任小组长,在村党员干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事办实了,村干部和党员的形象好了,人心也顺了。
天灾无情人有情
汉中北部丘陵地区,农民有种植桔柑的习惯,而且收入不错。2004年,黄全华带领50余名村民去城固许家庙桔园学习柑桔栽培技术,引进新品种,家家户户种植桔树,最多时全村柑桔栽植面积达到300余亩,每户人均增收1000余元。挂果后的第三年冬天,突如其来的寒流袭击陕南,村里许多柑桔冻死了,眼看兜里的钱被风卷走了,许多村民伤心地哭了。
黄全华当时也蒙了,可是他很快冷静下来,鼓励大家不要泄气,只要想办法一定能渡过难关。他请来农技员,无数次到桔园查看,了解桔园预防冻害的措施,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把灾害降到了最低程度,最终保留下100多亩桔树。
此事,也让黄全华对要给群众干的那些好事实事提个醒,咱好心干事,会不会出现让人遗憾的结果呢?气候能改变柑桔产业的结果,而改变某项事业结果的因素太多了,时间、心态、市场,等等。作为村里的掌舵人就不能用禁止的、定势的思维想问题,要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
村子变美了
如今走进红星村,道路全部硬底化,彻底告别了“下雨如胶,天晴如刀”历史。
而黄全华在2004年筹划村内公路建设时,村里有人提出异议,说咱肚子还没有完全吃饱,搞那些花架子工程干啥。
许多村民想不通,问:为什么一定要先修路呢。
黄全华给大家分析红星村的历史和现状,说眼下别说外地老板来村投资兴办企业了,本村走出去赚了钱的人都不愿意回来投资,为啥,不就是咱环境太差了吗?基础不好,谈啥子招商引资?路修好了,环境美了,民风顺了,村里才有前途,大家才有奔头。再说上面投资是要有项目的,找来的钱一个萝卜一个坑,修路的钱说啥不能给人家乱花了。
以前,红星村只有一条通往永久村的水泥路,其他村组道路都是土路,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鼓励群众集资修路,先打通组与组之间道路,2014年,共修建了长3.2公里、宽3.5米水泥路。
2012年到2018年,红星村进行村容村貌环境整治,打造“美丽新红星”。投资37万元修建长2.5公里宽3米村级公路;投资100余万元修建通往虾稻连作基地长1.53公里宽4.5米产业路;投资100余万元开展河道整治,修建护堤栅栏、清理河道垃圾;投资15.7万元新建抽水站等。投资30余万元在褒文路段修建观景台,成为来往村民休憩、纳凉、观赏的绝佳景点。为主干道旁98户居民的住房点缀 “红星”标志,墙壁涂上白漆、窗户缀上边框,整齐划一,又美观大方。安装110余盏路灯,76颗红星装饰通电,为夜幕下的红星村更添几分光彩。
用黄全华话说,村经济的发展跟人一个道理,要想健康,一是自身体质要强,身子得应药,经得起补,二是自己要当自己的舵手,不能把事寄托在盲目的偶然性上,不怕别人把钱赚了。
村干部干实事和真干事的作风,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看到村里的变化,大家心里升腾起希望。
这个希望的根基是,红星村的干群关系和谐了,心与心连得紧密了。
改革开放40年来,红星村的青壮年人觉得在村里没奔头,先后有200多人在外打工,要不在外面发展,环境好了,发展有了落脚点,很多人回村里寻致富梦,作为致富带头人的丁海华、王文涛、王克德、王选利等,积极为村子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樊世林一直在南方打工,村里有了投资环境,他看到很多投资者来村办企业,春节回家过完年便留下来,在村里的企业里从事管理工作,尽管没在外地挣得多,但是除过各种花费因素,他觉得在家门口上班合算得多。
依托扶贫向前奔
红星村辖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有耕地980亩,其中水田720亩,旱地260亩。截至2014年底,全村农业人口194户687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传统种养殖和外出务工,有许多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贫困标准,集体经济负债20万元,是名符其实的贫困村。
按照区、镇、村计划,红星村要在2017年摘帽。咋样摘,这成了村两委一班人面前的大难题。对村情了如指掌的黄全华,对村里导致贫困的原因作了分析,他认为:一、眼下的农村到了不改变思维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不行的地步,村里壮劳力都外出打工,村里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靠这些人发展农业,是一句空话。现实情况明摆着,再不改变农业经营方式,再过几年村里连种地的人都没有。二、咱是农民,祖祖辈辈靠得就是土地,种不好庄稼、把地荒了,天理难容。三、土地是弥足珍贵的自然资源,它不会再生,作为村里的当家人必须把家当守住、守好。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4年底,黄全华在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学习了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了解到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内容,提出了“三权分置”、“三变”等,把农民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新型经营主体,经营主体与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出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一幅“宏伟”的蓝图在黄全华的脑子里展开——红星村的未来就在“三变”,只有“三变”才能让村民富起来,村子富起来。
土地流转,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里提出的新名字。大概含义为:农民有承包地经营权,这个经营权可以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黄全华心热了。他经过认真考虑,在村委会上提出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流转,把承包地重新集中到土地股份合作社里,统一经营的想法。
意见一提出,村里炸锅了!有人提出国家在农村实施土地承包制,而且五十年不变,咱把分下去的承包地重新集中起来,岂不是走回头路吗?
黄全华给大家解释,土地承包制不变的是大家对土地的所有权,大家拥有土地权利,是为你提供的生产资源,用从前说法是,得打下粮食装进仓里,而现在要看你钱袋子是不是鼓起来了,死认“面朝黄土背着天”种庄稼的理,不管咱的实际情况和终极效益,就为吃苦,咱傻呀?
村两委会班子成员倒是想通了,并出台了“整合土地资源,集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方案,在推进土地流转工作时,他碰的难题和怪事层出不穷。黄全华先后召开过40多次群众大会,挨家逐户给大家讲道理,让村民解除顾虑,并给大家讲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让一些村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土地流转给了村上进行集中经营管理。两年来,先后引进富源、裕登、汉瑞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苗木种植基地。
实施土地流转的村民,除获得土地租赁收入外,在转租的土地里干活,还可以得到一笔收入,把两笔收入加起来,比自己种地的收入高了很多。村民杨渠汉从前靠种2.7亩水田和1.3亩旱地勉强维持生计,一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被确定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15年红星村整合土地资源时,杨渠汉将家里的4亩承包地全部流转给村里统一经营管理,自己在园区打工。谈起收入,杨渠汉笑得合不拢嘴说他打工每天能挣70元,一年大概能干300天,再加上土地分红领到的2800多元,每年少说有2万多元的收入。
当时,全村累计流转土地超过七成,尤其招商引资的成功,让村民享受到了“变革”带来的红利。
土地股份合作社应运而生
黄全华在带领村民致富路上越干越会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勤于思索。
乡下人逢事爱说运。什么运气、命运、富运、财运,桃花运,等等。黄全华知道,所说的运,带有老天爷设定好的因素,但是把各种运想深想透,其实,运是人自己给自己设定好的,只是“运作”为一种动态和气场一样的东西,咱是不是能抓住。
扶贫工作全面开展后,黄全华看到不断有结对子的帮扶干部今天给贫困户送一头猪,明天给贫困户送一对鹅,他当然高兴。但是,猪杀了鹅卖了钱花完了又咋办呢?他深入了解过村里很多贫困户形成贫困的原因,有些是特殊事件造成的,有些的深层次的,不从根子上考虑问题,返贫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扶贫跟治病一样,要让患者应药,纵然给贫困户补,要让他们有个经得起补的身子。
2017年5月,汉台区启动农村“三变”改革,红星村因经营主体多、土地流转率高被确定为区、镇两级“三变”改革试点村。改革试点实施后,区镇领导和有关部门纷纷前来帮助村上理思路、教方法,黄全华随区委、区政府组织的学习班前往榆阳区赵家峁村和贵州安顺市塘约村观摩学习,经过近一个月的学习和策划,在红星村成立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在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将村民的土地流转到土地合作社,由土地合作社与各经营主体签订经营协议。
到2018年8月底,村上与土地入股的村民逐户签订协议,全村960亩土地全部入股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帮扶部门区住建局帮助红星村引来了虾稻连作种养殖基地,使用流转土地320亩。
红星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运作模式是:村民将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入股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获得股东权,获取股金分红。这种土地经营模式既可以避免村民与经营主体之间直接发生权益之争,又可以通过合法合规方式最大限度保障全体村民、全部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的利益,实现三方共赢。
具体做法是:以土地流转价格和集体资产租金为基础,按每股500元的标准,将全村的土地、水域等资源性资产和村委会等固定资产、旧学校等经营性资产,折成11473股,总股价5736500元。651名村民实现了农民变股东的靓丽转身,村集体也拥有了实实在在的股权,经营性资产的股权也量化到个人和集体。
2018年年初,在黄全华领导下红星村完成了章程制定、机构组建、注册登记等程序,在全区率先挂牌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
为稳妥有序地将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土地流转到五个经营者手里,区农业局组织有关专家进驻红星村全程指导,村组干部、群众代表与经营主体负责人反复磋商合作协议的框架和细节,明晰合作双方的权益和责任。村经济合作社分别与五个新型经营主体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960亩入股土地全部流转到各经营主体,流转率达百分之百。
村民用土地作价入股,把身份转变为合作社社员,这是农村土地使用方法的变革,也是农民经营方式的改革。这种改革让村里所有人有了收入底限,对那些贫困家庭来说,有了可靠收入平台,土地的主人有了真正意义的权利。
对乡下人来说,是人的又一次解放。
经济合作社与经营主体协议约定:保证有务工能力、意愿的农户每户至少有1人在经营主体中务工;保证27户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人在经营主体中务工,且每人每月不得少于20个务工日,每月务工收入不得少于1600元;保证土地流转价格每3年提高5%;经济合作社按每股5%的标准向经营主体收取管理服务费用,用于村级集体经济的积累壮大。全体股东依据持股数量按年获得股金及5%的分红,全体贫困户股东还可以将产业扶持资金、小额金融扶贫贷款、互助资金协会借款入股到五个新型经营主体,享受保底分红。
2017年以来,村民到新型经营主体务工达3.8万人次,务工总收入达240多万元,人均务工收入达3500元。2016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300元,2017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首次出现正增长。
红星村5组贫困户丁克轩,将自己2.5亩土地流转给村里,同时还将5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全部投入到裕登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每年按7%的利率进行返利,2017年年初他领到了3500元的利息。当笔者问到一些加盟合作社后有什么好处时,村民们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喜悦说,自从加盟到了合作社,我们在家门口能赚到很多钱。
经历了“三变”改革的红星村,村里27户73人贫困人口,都找到了稳定增收脱贫的路子。2017年红星村先后通过镇、区、市核查,如期摘掉了穷帽子。先后荣获“汉台区脱贫攻坚先进党支部”、“市级示范村级党组织”等荣誉,受到新华社、陕西日报等中省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外县、外市、外省领导干部也纷纷前来观摩学习。
要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靠勤劳,更靠智慧。
农村,多些黄全华这样有智慧的带头人该多好!
外村投来的羡慕目光
红星村“三变”改革的成功,给周边镇村带来福音。
虾稻连作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2000多万元,占地1000亩。一期项目就将投资200多万元,占地320亩。
得知红星村的土地满足不了虾稻连作基地需求,邻近本镇的繁荣村、光华村和城固县文川镇观沟村村民纷纷提出了土地入股请求。黄全华跟大家商量,只要有利于村里乃至地域经济发展,有更多人抱团理所当然是好事。经村委会研究、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红星村与繁荣、光华、观沟三个村达成协议,同意三个村的村民以土地入股红星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与本村股东享受同样标准的股金、分红和务工“待遇”。截至目前,三个村共有130多亩土地入股红星村土地股份合作社,95户村民也变成了合作社的“股东”,在经营主体中务工,其中贫困户6户。
红星村曾与临近的永久村和光华村筹钱办过一个小学,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学校撤了,由于欠着信用社4万元的建校贷款,学校一直闲置。实现土地置换后,从河南来了个搞食用菌的人想租赁红星村的土地建菌场,看上那个闲置的学校,黄全华和邻村的村干部商量此事,用出租闲置学校的钱还清了贷款,成功的办起菌种场。目前,常年有近50人在厂里打工,每年出菌棒200万袋。而这些菌棒大部分出售到留坝等贫困村,带动了其他县的扶贫事业。
“三变”改革,让昔日的贫困村实现了村有一业、户有一工、人有一股的目标。大家走上全村抱团发展的集体化道路。
永远在路上
黄全华越来越能干、越来越会干的标志是,在他的带领下,使红星村从一个没有任何资源、没有地域优势的贫困村脱贫,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流转土地1110亩,流转费65.16万元,务工收入240万元,人均增收3500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看到把土地全部流转到外地人手里毕竟存在某些风险,要降低风险,还得发展村集体经济,近来,他们投资40万元引进贵州冰糖李子品种,建设200亩果园。依托美化净化的村容村貌,发展乡村旅游业。
黄全华清楚,由于人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时间一长,再好的制度也会出现不足之处,故而,要保护村民的利益,必然有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黄全华也清楚,村里的年轻人不可能安安心心在家务农。黄全华更清楚,脱贫后的红星村依旧是个不富裕的村子。尽管各种新闻媒体三番五次对红星村进行宣传报道,但是要让大家真正富起来,要思考的问题还很多。如何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如何构建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如何让老年村民领到养老金,要走的路还很长。
我们欣喜的是,看到红星村在黄全华带领下终于走出贫困,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黄全华不会面对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他将带领村民在共同富裕的路上继续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