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阳-嘉陵江畔璀璨的明珠
宁慧平
嘉陵江,在长江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因“汉水南入嘉陵道而为嘉陵水”(来源《水经注》二十(漾水)),发源于秦岭北麓的陕西省凤县代王山。干流流经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在重庆市朝天门汇入长江。主要支流有:八渡河、西汉水、白龙江、渠江、涪江等。
陕西省境内,嘉陵江流经凤县,入甘肃再回陕西,经略阳县和宁强县出陕。略阳境内,嘉陵江由甘肃省徽县鱼关石土地庙进入县境,由北而南,过白水江、徐家坪、略阳县城、乐素河等7个镇。汇流甘溪沟、小河、青泥河、麻柳塘沟、乔井沟、水银沟、周家山沟、史家庄沟、西汉水、石沟、秦家坝河、金家河、石庄沟、八渡河、东渡河等大小一级支流32条。流域面积2014.6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71%,年平均流量为140.6立方米/秒。
略阳在嘉陵江的上游,位于秦岭南麓、汉中盆地西缘,素有秦蜀要冲、陕甘纽带之称,是汉中的西大门和陕甘川三省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略阳历史文化悠久,县内有保存完整的“汉三颂”之一《郙阁颂》摩崖石刻,有“小碑林”之称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灵岩寺,长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具有氐羌文化特色的古代剧院建筑群江神庙、紫云宫,是氐羌族发祥兴旺、缔造“武兴国”之地。唐代文豪柳宗元的《兴州江运记》、中国最早的交通规则《仪制令》和全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让略阳成为了活态交通博物馆。千年流淌的嘉陵江水,养育了人杰地灵的山城略阳,繁衍和传承了氐羌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陪伴了略阳的每一个日夜,见证了这座山城多少兴衰往事。
山城纪事
随着历代建置的变更,略阳的地名也有很多,两千多年间先后称过“沮县”、“武兴”、“顺政”、“兴州”、“沔州”等等。至于略阳之名的由来,也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大至分为三类:一是光照说。据明代《游寺记》载:“时过午,即不见日,盖山高云障,此略阳之得名也”。二是要隘说。据嘉靖略阳县志载:“此地为用武之地,曰‘略’,象山之南,曰‘阳’,故名‘略阳’”。三是侨置说。南北朝时,陇之秦安设有略阳郡。因连年战争,彼地大批氐人南迁至此,仍旧沿用原郡县称谓。《南齐书》因而载之:“武兴县侨置略阳县。”
早在七千多年前,略阳境内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繁衍生息,在略阳中川河东岸曾发现有用河卵石打磨的石片和刮削石器,则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有关史料得知,先秦之前,这里是氐羌两个北方游牧部族的聚居地。他们以狩猎垦荒放牧为生,播谷炙肉,存亡续绝,逐渐强盛发展起来。到了西汉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西南边陲,在益州至武都设郡立县,并将大批氐人内迁长安,划定略阳属武都郡治下的沮县,为白马氐族之东境。三国时期,蜀汉先主刘备在略阳置武兴都以扼守这一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塞。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氐族统治者杨茂搜据武兴,废沮县。南朝时改置“武兴藩王国”。北魏又改称“东益州武兴郡”,下置“武兴县”、“长举县”、“鸣水县”,其故址分别在今略阳境内的黑河坝乡、西淮坝乡、徐家坪镇明水坝村等处。西魏时,又改置东益州为“兴州”,武兴郡为“顺政郡”。隋废“兴州” 之称,只保留顺政郡。唐初,改顺政郡为“兴州”,并置顺政县。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移所辖长举县于今城北65公里处的白水江镇长峰村。唐长庆元年(公元812年),废鸣水县,并入顺政县。南宋绍兴十四年(公 元1144年),利州路分为东西二路,东路治兴元(今汉中),西路治兴州(今略阳)。南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 年),吴曦据兴州降金,受封“蜀王”,改兴州为“兴德府”。叛平,朝廷即改兴州为“沔州”。元初,以沔州属“广元路”,稍后迁沔州治于铎水县(今勉县境内)。又废长举县,并入略阳,上属沔州,共为“兴元路” (今汉中)所辖。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略阳改属新置的“宁羌州”,州又上属汉中府。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略阳县被划出宁羌州,直属汉中府辖。此建置模式从清代到新中国成立,再未改变。
古道遗韵
滚滚嘉陵江,漫漫入川路。那么,略阳最初的古道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在嘉陵江岸边的灌木杂草中摸索、思量。古代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工具落后,征服自然的能力受限。人们只能采取循河觅道,利用相近的河谷连接成道。
故道是古代沿嘉陵江河谷而行,北始宝鸡陈仓,南经凤县、甘肃徽县、陕西略阳入蜀的交通要道,又称陈仓道、嘉陵道。今宝鸡西南、汉中西境源于秦岭南坡的故道水,与源于陇东南的西汉水,在今略阳徐家坪镇两河口交汇后,南入西汉嘉陵道的嘉陵水,联接成的故道,就是蜀道中最著名的栈道。这条故道,早在先秦即已开辟,西周‘散氏盘’铭文中周道即故道。《史记》载:汉武帝修褒斜道之前,一直是“入蜀从故道。”
在略阳,取陈仓道可北上关中,西去陇南,东进汉中;取陈平道可转金牛道直下四川;取嘉陵江水路可舟楫北上陇南,南下四川。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蜀汉建兴七年(229),在第三次北伐时,诸葛亮派大将陈式西出阳平关,经陈仓道,取武都(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阴平(今甘肃文县)两郡,并在今略阳县处筑武兴城。武兴城周围五面余步,三面周匝,仅开西北一门,外有仓垒,正对嘉陵江,用于存储粮饷和其他军用物资,构成了由大后方四川取嘉陵江水路航运至略阳,再由略阳中转,取陈仓道运至大本营汉中的补给线。北魏《石门铭》有载:正始三年(506)羊祉奏请开创回车道。蒙古人打四川,主力就经此道,故元以后入川之道多取此路,故道已不是大官驿道。刘邦“暗度陈仓”时曾“明修栈道”。其明修之栈道,是入褒谷的褒斜道。“暗度陈仓”即指故道。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兴盛。蜀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通畅。翻越秦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均被先后为国家级驿路,尤其是陈仓道除因战争等特殊原因外,长期作为国家级驿路。在古代,这些古道就是“高速公路”。略阳作为陈仓道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走进了它的鼎盛时期,陆上人来车往,水上百舸争流。唐玄宗幸蜀和返长安,两次经由故道。
宋朝时期,陈仓道依然是国都通往四川及西南各地的国家级驿道,略阳依然是国家级驿道上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繁荣依旧。北宋时,为了抵御北方强敌辽、西夏和金的军事需求,在甘肃设立多个茶马场,用西南茶叶换取西北马匹。这一交易线路亦被称为“茶马古道”。略阳,是茶马古道的交通枢纽。南宋时,秦岭成了宋金对山峙的前线,陈仓道成为双方交战战场,宋金和尚原之战和仙人关之战都发生在陈仓道上的著名战役。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吴挺等祖孙三代率吴家军,驻军略阳75年,阻击了金军先攻四川,再顺长江而下,迂回消灭南宋的企图。吴玠深知能控扼蜀口,得益于通往大后方四川的粮道畅通,嘉陵江漕运功不可没。因而,在南宋绍兴六年(1136)奏封嘉陵江神为“善济侯”,并在略阳建江神庙供奉嘉陵江神。
元明清三朝,翻越秦岭的国家级驿道由陈仓道优化而成的连云栈道。连云栈道偏离了略阳,从此,略阳从国家级驿道的交通枢纽降为区域的交通枢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地位显著下降。在此期间,因战争所需嘉陵江漕运也大涨大落几次,终是昙花一现。
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交通行路的官方条例,“仪制令”石碑,是在略阳城南的灵崖寺发现的,碑文上记载的刻制时间是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它是一部南宋时期的“交通法规”。石碑高六十厘米,宽四十厘米,上面刻着“仪制令”三个大字,下面刻“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竖排四行。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对交通管理的重视,可见,略阳自古就是一处交通要冲。
我们沿着嘉陵江,在遗存的古道上行走,触摸着一个个方形的石孔,它们仿佛是历史的眼睛,惊心动魄。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修路是一项极为艰苦的工程,开山、劈石、伐木、铲土乃至火烧、水激,不少人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据有关史料推断,当时每一个筑路公路人一年修成的路不到四米,踏着这样的古道前行,我们似乎感到每一步都是踩在先人们带血的手印和脚印里。
公元115年,在嘉陵江上,武都太守虞诩带领文武官员和士兵,从沮县即今略阳到下辨即今成县的漫长河道上摆开了治水战场,成为嘉陵江历史上首次有记载的治水创举。这是冷兵器时代的治水,没有火药,就没有爆破,全凭人力疏导,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记载是“烧石剪木,开漕船道”。可以想象当年的虞诩站在嘉陵江坚硬的巨石乱岗上,看江上火光如炬,绵延数十公里,钎撬锤砸,火焚水激,人声鼎沸。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这次治水,为四川进入嘉陵江上游疏清了航道,也为翻越秦岭进入关中提供了水上便捷,其意义相当于今天的国道。从此,在嘉陵江的上游,就有了一条官民共用的南部联系的走廊。
唐·公元800年至805年,兴州(今略阳)刺史、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主持疏导嘉陵江二百余里。柳宗元为此写下《兴州江运记》,详细记录了严砺疏通嘉陵的场面和情景,当时的栈道之险:“崖谷峻隘,十里百折,负重而上,若蹈利刃。盛秋水潦,穷冬雨雪,深泥积水,相辅为害,颠沛腾藉,血流栈道”。所以必须开辟水路,而当时治水之艰难:“转巨石,仆大木,焚以炎火,沃以食醋,摧其坚刚,化为灰烬”。弯曲的河道尽可能疏直了,湍悍流水尽可能平缓了,二百里江运开通以后,嘉陵江沿岸尤其兴州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
一条嘉陵江,先民们在崇山峻岭间开凿道路的智慧和艰辛,就是一股流淌的文明。经过千年的岁月,我们冒雨赶路,是为了寻找一段遗落在深山中的历史。
水陆通途
清晨的略阳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那是因为晨雾遮断了人们的视线。这个有着 2100 年历史的县城, 沉重的历史并没有牵拌住它前进的脚步。这个被大山环抱的山城,四周的高山阻挡不住它飞翔的翅膀。
新中国成立后,沟通西北西南的重任重新交给故道,开始了宝成铁路的建设。沿着嘉陵江河谷修筑的宝成铁路,从广元到宝鸡基本沿袭金牛道和陈仓道的线路,途径略阳县城,并设立略阳车站。1956年,伴随一声火车轰鸣,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通车横穿略阳南北,一举结束了蜀道千百年来“行路难”的历史。这使得略阳成为陕南唯一一个通火车的城市,并保持这个记录长达16年之久(直到1972年阳安铁路通车)。
1956年1月1日,略阳至广元火车通车纪念仪式上,时任省长赵寿山亲自出席并剪彩,宝成铁路成为关中沟通陕南的唯一通道,即使西安正南方的安康,也要从略阳绕行;甘肃陇南也要借道,那时,火车站满是前往康县、武都的客运,而横现河火车站外大量的陇南转运车辆在等候,当时的略阳就是“陕南的会客厅” 。火车带来的繁荣,不仅是经济上的腾飞,更是一种文化的昌盛,略阳成为了嘉陵江上的“小香港”。
建设宝成铁路时,嘉陵江沿线没有公路,铁路器材及筑路员工的生活日用品,全部依靠嘉陵江漕运。嘉陵江漕运为宝成铁路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略阳也为宝成铁路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略阳城只有象山脚下的一块地,略阳县城依山傍水,处在八渡河汇入嘉陵江的节点处,城区多桥,桥是略阳文化的重要特点。被誉为“汉三颂”之一的郙阁颂,讲述的就是武都太守在略阳修建郙阁栈桥的故事。 1958年略阳嘉陵江大桥修建前的浮桥:从城区到火车站的道路上汽车、畜力车、人力车行人拥挤在上面由苏联老大哥设计的老嘉陵江大桥,是略阳城市最深刻的图景,如今的略阳县城桥梁越修越多,城市之内的沟通越来越通畅,在略阳人的生活中,“在桥头等你”是一种刻在生命里的生活符号,略阳嘉陵江铁路桥上的百年钢铁“汉阳钢厂造1903”。
2011年12月横跨陕、甘、鄂三省的十(湖北十堰)天(甘肃天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为略阳再添一条东西走向的大动脉。略阳也由此跻身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行列。
略阳因路而生,因路而兴。略阳是古老的,老到它的一草一木都有说不尽的典故,道不完的传说,略阳又是全新的,因为它迫切期待着,能有更多的霓虹灯火,将这城市上空大片的夜色点染成如画的美景。
战旗猎猎
走在这方热土,就走进了氐羌民族的古老年轮;面对这方热土,就会听到金戈铁马悲壮歌吟。略阳,这个弹丸之地,曾是氐羌民族发祥兴旺、缔造“武兴国”之地,南宋抗金主战场。伴随着嘉陵江的涛声,让时间拉回到远古的战场。
仙人关位于今甘肃徽县东南,西临嘉陵江,南接汉中略阳(今略阳白水江镇长峰村北1里处),是由陕入川的锁钥之地,十分重要。
南宋高宗时期,在中原遭到岳飞痛击的金兵,改变战略,在东南采取守势,准备经汉中攻入四川,控制长江上游,从而达到扼住偏安东南一隅的南宋朝廷咽喉的目的。公元1134年2月,金朝元帅完颜宗弼调集陕西经略使完颜杲部和投附金朝的伪齐四川招抚使刘夔等部,共约骑兵10万余人,由凤翔经宝鸡、大散关,沿陈仓道南下,攻占南宋的凤州(今凤县北20里)、河池(今甘肃徽县)等地,进迫仙人关。21日,金军先占据了杀金坪东面的高岭,在岭上立栅安营,修连珠堡寨40余座,沿山势而下,进攻宋军。吴磷闻讯,迅速前来增援仙人关。29日,金军依仗十几万的军力、重甲铁浮屠和强大的攻击力乘势进攻宋营。吴玠命部卒发射神臂弓和重型三弓床弩炮迎击,金兵死伤众多,又命田晟趁势反击,打退了金军的进攻。金军主力万余人再攻宋营,又被吴玠击退。翌日,金兵又用洞子(攻城用具)和云梯300余座猛攻宋军营垒,吴玠命发射床弩炮打碎洞子,用撞竿撞倒云梯,并命杨政等率领长枪防刀手深入金兵阵中刺杀,再一次击退金军。输红了眼的金军发动了更加猛烈的进攻,金元帅完颜宗弼居东,大将韩常在西,两路夹攻宋军,出动虚棚、战楼攻城,突入杀金坪宋军的第一道防线,宋军只好被迫退守第二隘。吴磷下令,要死守仙人关,谁退就杀谁,从而稳定了军心。金军对杀金坪第二道关隘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金兵身穿两重铠甲,也就是全甲重骑兵“铁浮屠”。“铁浮屠”对于普通弓箭、刀枪具有比较好的防御力,很难直接穿透形成杀伤力。吴玠亲督士卒,利用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充分发挥发挥强弓劲弩的特长,用神臂弩轮番猛射,金兵死伤很多。3月1日,金将完颜杲又集中兵力猛攻宋营西北城楼,宋将姚仲领兵拼死抗拒,战斗十分激烈,一直争夺到下午,吴玠又发神臂弓500多只,猛射金兵,杨政、田晟也各领精骑,手持长刀大斧突袭金军左右两翼,金兵抵挡不住开始撤退。到了晚上,吴玠命宋军于仙人关四周山上各处举火、擂鼓,惊扰金兵,搞得金兵疲惫不堪。接着派王喜、王武诸将分别多次攻入金兵营寨。金兵惊溃,被杀万余人,大将韩常左眼受重伤,金元帅完颜宗弼连夜拔营退走。吴玠趁势追击,扩大战果。之后,金军企图改道由七方关、白水关(今徽县西南)入川,吴玠暗遣精兵迂回至金军寨后,袭破其大寨,金军死伤万余,连夜遁走。吴玠命王俊于河池设伏兵,切断金兵退路,经激战,俘斩千余人。又乘其溃退挥师追袭,迫其退回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继而,吴玠收复了被金军占据的凤州城及和尚原、大散关等地。仙人关大捷,是南宋十三处战功之一,是宋金战役最为惨烈的一战,使得金军得蜀后继而东下灭宋的计划彻底破灭,金军从此不敢窥视巴蜀。
吴玠、吴璘的一生,战绩辉煌,治军有方,抗金英雄。吴磷死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葬于略阳县西南15里的吴王坟村。春去秋来,岁月匆匆, 吴王墓冢前的蓼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透过漫漫的时空,轻抚墓前石人、石马,我听到战马嘶鸣,鼓声阵阵。
氐羌文化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态的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和底蕴。在嘉陵江的东岸边,有一座古羌族文化风格浓郁的建筑群,它就是“故道遗宝”的江神庙。
江神庙,是长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古氐羌族风格戏院建筑群,坐东朝西,面对着嘉陵江水,它采用中国传统的宅地平面布局,利用地形高差形成三进式院落,特别注重高浮雕和板绘彩画图案,有鲜明强烈的羌文化特色。分前院和后院两个部分,中轴线上依次为戏楼、过殿、金水桥、江神殿、后殿。其中,保存完好的戏楼,江神庙最具特色的建筑,是一座座雕塑着世间百态的艺术品。庙内有反映古代民俗民情、神话传说、传统礼节、戏曲故事的彩绘与木雕板绘近400幅。江神庙内的木雕装饰,大多与古羌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有关。从两晋南北朝开始,这里一直是羌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中心,他们还先后建立了前秦、后秦、凉、仇池国等政权。
“嘉陵连三省草木如沐春风,江神佑万民轻舟笑看斜阳。”江神庙大门上的对联,凝聚着历史的风华。《略阳县志》记载,江神庙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年间重修。自古以来,江神被视为嘉陵江船帮的保护神,江神庙是嘉陵江船帮祭祀、聚会之所。流经略阳城边的嘉陵江连接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水路。各路船帮到了略阳,停船上岸,交易货物,补充给养,江神庙上香问卦,求个吉利。船帮老大、船工纤夫在江神庙里歇脚喝茶,吃几杯酒,听书看戏,摆龙门阵。家有家法,帮有帮规。嘉陵江船帮禁忌多,规矩也多。江神庙不仅是船夫们歇脚、船帮会首议事之所,更是调解船帮矛盾纠纷,止讼息诉之所。江神庙的主事者由各船帮会首推举出一位德高望重,刚正不阿的船帮老大担当。如遇货物纠纷、鸡鸣狗盗、家长里短之事等等,船上人家立了一条不成文规矩:不见官,但问神。江神庙亭台楼阁,承载着通陇达蜀兴州江运千年史诗,江神庙就是船帮历史“活化石”。
羊皮鼓舞,是略阳当地流传的一种具有氐羌文化的民间舞蹈。略阳县先秦时为白马氐东境地,自汉至南北朝末,氐人多次在此建立政权,反抗汉族统治。后来随着政权的更迭,数次迁徙,学农耕,与汉民通婚,逐步被汉人同化。但羌族传统的祭祀、祈福、驱邪治病和娱乐的羊皮鼓(舞)却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羊皮鼓舞,又名为“端公舞”,是秦巴山区的端公(巫的一种)在民间祭祀活动“开坛”时表演的一种巫舞。羊皮鼓舞离不开羊皮鼓,它是舞蹈表演中的伴奏乐器,又是特定的道具,形成羊皮鼓舞的独特风格和动律。在略阳农村最常见的庙会活动祭祀中,表演者头包红布或戴面罩、脸谱,饰以黄表纸花、纸带,身着满大襟老粗布长袍,腰系白色麻制百褶裙,在羊皮鼓的咚咚作响下轻盈起舞。整个舞蹈过程中,他们神情专注,如入无人之境,舞姿轻盈飘逸、刚健沉稳,干净利落的动作随羊皮鼓节奏的加快不乱分寸。舞姿和谐完美,一招一式都准确到位,朴实无华的神韵贯穿其中。略阳“羊皮鼓舞”作为羌族舞蹈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羌族文化的灵魂,是蕴藏在秦巴深山的一朵奇葩,经过历代略阳羌族后裔们的精心培育和呵护,由单一的祭祀活动演变为舞台表演艺术,进而发展成了一种群体性舞蹈,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公众的称赞。2009年被县政府公布为略阳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必将在略阳这片神奇的的土地上大放异彩。
略阳罐罐茶,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中,是一种很高级的存在。与其说是茶,略阳人的罐罐茶更像是一罐浓汤——除了茶叶,茶罐里还要倒入油、盐、面粉、核桃碎,再用山间生长的藿香调味,熬煮成一锅浓汤。汤成之后,药香茶香四溢,再搭配几个花卷或馍馍,就成略阳人一整天的“活力源泉”。
历史记载公元前 115 年前后汉武帝曾两派霍去病夹击陇右成功,随后略阳也在公元前 111 年建县,当地人说饮用罐罐茶是纪念羌人归汉这样一段历史。据说,大获全胜的羌兵将士,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并不用酒来助兴。他们总是会聚在一起共享他们的传统美食——罐罐茶。这种饮食方式适应军旅生活,制作简便,别具一格。略阳为古代茶马大道必经之地。于是,羌人随处选择几根树枝,将方便携带的陶罐吊在上面,加入溪水,点燃柴草。将炒制的茶煮沸后,加入事先制作好的料丁和当地随处生长的香料和中草药,顷刻间,芳香扑鼻的罐罐茶就端到了眼前。今天,人们发现罐罐茶还具有耐饥提神、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常饮常喝的人们,耳聪目明、神清气爽。于是,罐罐茶以其独特的风味,成为山里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秦巴谷地深深扎下了根。
诗韵流芳
嘉陵江与日月相生相伴,纵贯南北,流淌千里,宛如一条玉带,纵横在秦陇的崇山峻岭,欢动与巴蜀的高峡沃野,奔流千年的嘉陵江孕育了这一方灵山秀水,养育了略阳的儿女。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名士或流连于江边,或驻足于船头,或激昂高歌,或感怀伤情,只为嘉陵江,这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灵崖寺,一名灵崖,又名 “药水崖”。位于略阳县城外嘉陵江畔,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整个寺庙规模宏大,依托山岩上两个天然大溶洞而建,险峻独立,自古就是旅游胜地。崖边拔地而建的望江楼,绚丽多彩,登楼倚栏,远眺嘉陵江,蜿蜒曲折,恰似一条白绸在秦岭千山万壑中飞飘舞动。灵崖寺香火兴旺,游人不绝,唐代诗人张俞写道:“玉文山后灵崖寺,四百年来造佛场”。武则天过略阳,在略阳县的灵岩寺题写了有名的四个大字。李白、杜甫、苏轼、陆游、柳宗元等众多文人墨客也曾泛舟嘉陵江,驻足略阳,游览灵崖寺,留下诗句。寺内珍藏者汉、唐、宋、明、清以来的130余方摩崖石刻,被誉为“陕南小碑林”。著名的摩崖石刻有东汉摩崖石刻—《郙阁颂》,大唐开成题记,灵崖叙别记,宋哲宗御书“忠清粹德之碑”,中国迄今最早的交通规则—“仪制令”石刻等。历代文人对略阳八景的向往和对《郙阁颂》书法艺术的崇拜。引得榆阳赵启祥和横山高第在顺治三年(丙戌年,公元1646年)农历九月慕名来到郙阁桥边驻足观赏,并共同刻下“凿开天险”。灵崖寺,就是隐藏在嘉陵江畔的世外桃源,号称“故道明珠”。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天梯石栈相钩连。1200多年前,唐代诗人李白寥寥数语,便把蜀道之青泥道行进之难体现得淋漓尽致,《蜀道难》亦成了千古绝唱。
探访寻路,这条古道早已荒废,踪迹漫漶。河谷内激流轰鸣、大石磊磊、荆棘丛生。山谷左侧多为悬崖,绝无通行的可能,山谷右侧由牛羊践踏出的小径不时被激流、巨石、荆棘阻断。穿行于谷间,随时就得跳越深涧巨石,猫身钻狼牙刺丛。走在这条千年古道上,我们仿佛是在穿越时空的隧道,翻阅着历史的长卷,文人墨客留下的壮丽篇章,为略阳积淀了深厚文化,也正因厚重的历史沉淀,如今被列为“国家羌文化保护实验区”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重点规划区”。
略土丰富
略阳热土襟山带河,山川雄秀,嘉陵江从岁月的深处流来,哺育出这方热土的物华天宝,毓秀钟灵。略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方兼南北之美的风水宝地,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和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春看杜鹃、夏享山水、秋赏红叶、冬有冰雪,四季景色各异,在这里你可以倾听小鸟的歌唱,与森林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这里的空气,负粒子含量高出城市数百倍,是天然大“氧吧”。 在这里清洁五脏六腑,滋心清神,润肤养颜,智水仁山之雄秀,感悟天地造化之神奇……全方位回归大自然,零距离感受氐羌文化,其乐无穷!
位于略阳县城北部48公里处的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更值得一去,这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景色各异的神奇溶洞,景区内五大景点核桃坪、纸坊、五子登科、五龙洞、呼龙台各具特色,一路走来,感慨大自然神奇的同时,更有登高望远的豪迈感。
青山环绕、绿水养人,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山城,略阳地上地下资源丰富。60年代就被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中国的乌拉尔”,1979年在略阳边缘地区的黑河坝乡的厂房里,中国第一台吉福特—麦克马洪制冷机(G-M制冷机)在这里制造完成,这一台耗时六年的机器开创了我国低温事业的新时代。
同时,城南钢厂和城北的电厂也拔地而起,成为略阳经济事业的重要支柱,成为略阳工业化、现代化的象征。陕西第一炉钢水,陕南唯一的火电厂等一批奠基全省工业的企业都诞生在这里,让略阳成为千里嘉陵江上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千年流淌的嘉陵江水,养育了人杰地灵的古都略阳,朴实淳厚的风土人情,绵延包容的人文历史,让人神往。这一切,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变化,略阳的变化,世纪的变化。当历史风云从这片土地上散去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流光溢彩的略阳。
参考资料
[1]《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研究》马强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6年6月第1版。
[2]《略阳县志》略阳县志编撰委员会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12月第1版。
[3]《汉中地区水利志》汉中地区水利志编委会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7月第1版。
[4]《大开通》王蓬著 西安出版社 2017年9月第1版。
[5]《汉中历史文化专题》余俊光主编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1年11月第1版。
[6]《在陕南发现中国》陈非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年9月第1版。
[7]《氐与羌》马长寿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
[8] 《天汉回眸》政协汉中市委员会民族宗教文史学习委员会编 汉中智达彩印有限公司印刷 2015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