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美,是人类的天性。但对美的认识、理解却千差万别。美学,就是研究对美的认识,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审美意识的探索。有人以为,美总是虚无缥缈,有人以为美学是离我们很远的高深莫测,非常抽象的理论。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美学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美,就在生活中,美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本文仅就美的存在和表现方式以及美学发展的有关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美无所不在
自然之美
我们能够看到的,蓝天白云,和风细雨,皑皑白雪,瀑布飞泉,涓涓细流,茫茫大海,奔腾不息的江河,风吹草动见牛羊的草原,连绵起伏的群山,光芒万丈的朝阳,群星闪烁的夜空,花开花落,四季更替,柳暗花明,姹紫嫣红,无不显示出大自然神奇的美。更为壮观的,浩瀚无垠的宇宙之美,有很多至今还是我们人类的认识能力无法解读的。如果你有一颗善于感知美的心灵,就会发现,美并不总在千里万里之外,就在身边。抬头就可以看见美丽的天空,只要一低头、一转身的瞬间,留意观察一朵花、一株草,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美丽如画的世界就呈现在眼前。
人性之美
从我们最熟悉的母爱,你去回想,去观察,母亲对孩子的爱,那真是一种天然的纯洁的美。幼小的孩子,就本能地具有感恩的心,认识世界的强烈愿望,这是生命积极向上的最初展示。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素不相识的人在公共汽车上让座,扶起摔倒在地的老人,路见不平出手相助,见义勇为,无不闪耀着人性美的火花。
建筑之美
从平房到摩天大楼,从古代的石拱桥到现代的跨海大桥,从古朴的民居到宏伟的城市地标建筑,凝聚了世世代代人类的创造和智慧,以凝固的姿势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雕塑绘画书法艺术之美
雕塑、绘画、书法艺术,是人类想象力、创造力的高度凝练,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美的再现,是人类理想的寄托,是数千年有文字记载的人类社会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文学、诗歌之美
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特别是诗歌,可以把文字的比喻、形容等功能发挥到极致,可以注入作者充沛的感情,达到对美好事物酣畅淋漓的歌颂和对丑恶腐朽现象入木三分的鞭笞,借助出版传媒等手段实现世世代代的流传。
服饰之美
在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上,直接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莫过于服饰了。不同国家、民族人们服饰的变化,最直观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也反映了人的解放的程度。获得自由并有一定经济自主能力的人们,尤其是女性,总是通过服饰的不断改进展示自身的美,服饰成为展示人体美的必要的外在条件。正是这种审美意识的不断变化,推动着服饰设计、生产和流通的发展。
舞蹈之美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从原始人类开始,舞蹈就作为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舞蹈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舞蹈既是展示人们形体美的极好方式,也是表达人类感情、增进人们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方式,欣赏舞蹈表演,也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享受。
音乐和歌唱之美
音乐和歌唱,从人类出现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音乐、歌唱成为人们表达喜怒哀乐,抒发感情的重要方式,在繁重的劳动中,包括在战争中,音乐和歌唱也成为鼓舞劳动热情,激励士气,增强战斗力所不可缺少的源泉。如同牧羊的人在寒风中唱一曲信天游,所有为困难和烦恼的琐碎的日常生活所累的人们,放开歌喉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或者听到某些适合的音乐、歌曲,来自生活的压力和紧张的情绪会顿然稀释,愉快的情绪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会油然而生。没有什么能像音乐那样具有强烈感染力,更能打动人心的,可以让人激昂,可以让人悲愤,这就是音乐之美的力量。
悲剧之美
为国家民族人民的灾难,为追求和捍卫真理慷慨赴难,誓死如归,为大我舍弃小我,为大众牺牲自我,就是一种以悲剧方式表现出来的壮烈的美。古往今来,这样的英雄豪杰层出不穷。这种美,就是激荡于人间、流淌于乾坤的浩然正气,光照日月,是穿越时空的隧道指引人类进步的万丈光芒,是人类生活中永远不会消失的彩虹。
二、感知美,弘扬美,创造美
美在于被认识
美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美无所不在,环绕在我们的周围。但不同的审美能力,却有不同的感觉。同样的环境下,同样的生活,有的人感知到美,感觉到幸福,有的人却只看见一团黑暗,看不到光明,甚至痛不欲生。形成这种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审美意识、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不同。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是摆在广大美学研究者和全体社会成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美应当受到保护和弘扬
美的东西,有强大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保护和弘扬美,是人类社会沿着正确轨道前进的重要前提。社会进步遇到曲折的时候,首当其冲的就是美的东西遭到摧残、破坏,而社会的每一个进步,无不建立在对美的保护和弘扬的基础上。特别需要看到的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保护自然生态之美,禁止各种方式的破坏,尤为迫切。各种社会组织,全体社会成员,都应当身体力行,自觉地担当起保护美、弘扬美的职责。
美在于创造
除了大自然的外在的客观的美,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进化过程中,以艰苦卓绝的努力创造了各个领域丰富瑰丽、美轮美奂的灿烂文化,这种美,成为世世代代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类披荆斩棘穿越黑暗和泥泞生生不息不可或缺的养分和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理想信念的土壤,克敌制胜的法宝。这种作为美的载体的文化,离不开人们前仆后继、坚韧不拔的创造。进入新世纪、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鼓舞和激励亿万中国人民奋勇前行的宏伟目标,美学任重道远,面临新的重大发展的机遇,培养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美好新生活的热情,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新时代美学发展的里程碑而载入史册。(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20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