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光星的头像

周光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05
分享

千年古道话清湖

位于浙江西南部江山市境内的仙霞古道,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古道。这一条古道,有其不同凡响的历史地位,堪称全球第一。

所谓古道,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像一代大文豪鲁迅先生笔下的“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便成了路。”它是由大量的人工开拓而成。

仙霞古道,从原浙江省江山县清湖码头为起始点,至福建建瓯为终点,全长七百里。

据考证,仙霞古道是一千多年前,唐代冲天将军之称的义军统率黄巢,在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这个时间属于唐代晚期,政治极为昏暗,本来黄巢通过武考加文考,进入武状元待选,可是皇太后看他相貌不中意,说取这样子的武状元,有失皇家威仪,挥手之间,就将这个殊荣取消了。黄巢被分在一个偏僻的小县城做个盐卡的小头目。就是这样,朝廷后来改革,说这样的小县城设立盐卡,是浪费朝廷钱粮,直接撤消。最后,黄巢失业,连最基本的生活也无着,加上那些年灾荒严重,饥民遍地。黄巢一怒之下揭竿而起,应者百万。

可是,毕竟义军没受过正规的训练,待朝廷大军缓过劲来,黄巢大军瞬间溃败下来。黄巢知道,如果不及时早作打算,全军履灭是迟早的事。黄巢大军败退到清湖码头之时,看到此地有一清溪水丰势大,堪称天险,只要占据这一有利地形,向南开拓出一条军旅之道,直通福建。那么,他们这支军队就有可能逃至海外,全部生存下来。

于是,二十万大军,以清湖码头为起点,一路向南邗山伐道,花了三个月时间,硬是拓出一条三米宽,七百里长的军旅之路。路通之日,福建建瓯守将还以为是有人误传消息,结果上城楼一看,四周黄灿灿的全是披戴黄色标志的义军。

再后来,清湖码头成了浙闽赣三省的交通纽枢,是钱江南源的尽站码头,也称钱江南源第一码头。

清湖码头的故事,要从唐贞观年间说起。有资料显示,唐代大儒祝其岱与居于清湖码头的周氏始祖周美有过诗歌来往。周公曾任三衢刺史,有诗留传民间,受过唐皇李世民御赐金匾。唐代晚期,日本高僧空海和尚求师问道经过于此,曾留下不少佳话。

到了宋代,清湖码头更是名闻浙闽两省。南宋时期,有一大儒到清湖办南塘书院。此公姓徐,名存,字逸平,一家两代都是朝廷大官。到了徐存这一代,曾拜理学家杨时为师,在学生时代,就名贯一方。朝廷知其名,三次下诏要赐他官职,命他为朝廷效力。他一辞再辞,直至三辞。徐存说,做官不如到民间办学,那样更能够培育人才。

办学期间,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朱熹考取进士功名,年一十九岁,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朱熹是个善学上进之人,他心中有个结,一直难以排解。这个结,就是“克己归仁”的理念无法理解,他特地到徐存办学的南塘书院请教。朱熹说,自古以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果每一个读书人,都要抑制自己的欲望去做为国为民的事,那天下的读书人会不会由此而感到寒心。

徐存听到于此,微微一笑,说非也非也。你试想一下,如果天下读书人,人人只知道为己,那么,国家何在,民族何存。国家没了,民族散了,哪你这个小家还能安逸吗?朱熹听了,如醍醐灌顶,顿时大悟。

相隔二十年,朱熹此时已名贯华夏,成了一代理学宗师,他再度到清湖码头相访徐存。可惜,徐存已逝世多年。朱喜不禁潸然泪下,挥笔写下《重过南塘吊徐逸平先生》一诗,其诗云:

不到南塘久,重来二十年;

山如龟背厚,地与马鞍连。

徐子旧书址,毛公新墓田;

青松似相识,无语重凄然。

徐存一生,著书六部,办学成效显著,先后招收千余名学生,成材成名者数不胜数,一时名贯浙闽两省。清代江山知县曾大笔一书“一代大儒”,并立碑纪念。

元末之时,清湖又出一位杰出人物,此人是清湖丽坦周氏始祖,名显六。有一年去江西鄱阳湖经商贩粮,时运不济,遇到朱元璋大军与陈友谅大军在此大战,战得天昏地暗。周显六的五十船粮食前进不得,后退无门。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周显六灵机一动,束手待亡,不如前往一搏。于是,派手下去探一下,哪一支的军队仁义。仁义之军,起码能让船队一行保得住性命。结果探得朱元璋大军对百姓秋毫无犯,而陈友谅大军残暴无情。周显六立马下令船头一转,将五十船粮食悉数捐给朱元璋大军。朱元璋大军在双方军粮耗尽,后方供给匮乏之时获此捐赠,军心大振,一举打败陈友谅大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洪武三年,天下大定,朱元璋决定封赐有功之臣,周显六因危难之时捐五十船军粮,其功显赫,封万户候。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三次经清湖入闽。第三次是在一六三零年四月,游记中写道:“三十日,过江山,抵青 (清)湖。乃舍舟登陆。循溪觅胜,得石崖于北渚,若临回澜,澄潭漱其址,隙缀茂树,石色青碧,森林有关蓉山水态。”清湖之景之美若此。

徐霞客是旅行家,同一个地方三次经过,必定是有渊源的。俗话说,事必反常必有妖。这个“妖”,是徐霞客第一次到江山之时,遇上身体不适,病在江山县石门镇的下岩地方,全身乏力,前进无劲,在万般无奈之时,遇到了一对善良的村民。他们将徐霞客请至家中调养,发现他是身体由于长期在外旅行,营养不良,加上体力透支。于是,将家中的白毛乌骨鸡杀了,加上山上采集的黄精中药,给徐霞客煮汤喝,一天天下来,身体恢复得很快,住了个把月,就痊愈了。徐霞客很记情,就拜这对村民为干爸干妈,于是就有了徐霞客三次经江山的故事。

清代之时,太平军翼王石达开,帅府设在清湖码头的王家大院。他见王家大院有一口大水井,水丰,质佳,冬暖夏凉,就劝王家主人,问他能否把这口水井向百姓开放。王家主人马上答应,第二天就把水井边上的围墙拆除。人们为了纪念太平军,就把这口水井叫作百家井。

一九三四年九月十三日,中国工农红军先遣队北上抗日,在清湖码头驻军打过仗。一位古道之上的清湖岭头有一位叫毛三泰的小商人,他见红军官兵平等,相互之间叫同志,他们虽然穿着破烂,但对百姓秋毫无犯,是完完全全的仁义之师。此时正巧他的儿子出生,一时不知什么名为好,他听到红军之间叫“同志”。多好的名字呀,志同道合。于是,他灵机一动,就把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同志”。除此之外,毛三泰还将自己家中大门上方的嵌在墙体上的匾中内容“紫气东来”改为“朝气东来”。在这群红军的身上,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商人由此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一九四九年五月初,江山临近解放,一位乡贤,姓李,名直,曾是清朝末年浙江省文考状元,民国时期的国民党中宣部专员。此公在任时写过长篇进步小说《觉悟之路》;编过小学教材,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好华语教材。他在抗战结束之时就辞官来到清湖码头古道之旁的老家,过起田园生活。那些熟悉的国民党军政要员败退到清湖码头之时,特地到他家拜访,劝说他不要在大陆吃苦,到台湾去,保他一家衣食无忧。他一一婉言谢绝。

这就是发生在仙霞古道清湖码头的故事,给人们带来许多启迪,激发多少后人积极向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