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得平的头像

王得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22
分享

梨花白小蕊红,心安之处思莱阳

又是梨花盛开的季节,雪白的小花朵层层叠叠簇拥着站在枝头,在温暖的春光、和煦的春风里昂首开放,淡绿的花心里点缀着十多个胭脂般的小蕊,让人怜爱无比。最得意的是蜜蜂随意地进出花心采集着花粉,做着甜蜜的梦。此情此景,梨乡莱阳也来到了我的梦里,曾经在她的怀抱里不啻微茫,接受过阳光雨露,享受过慈母般的抚育。如果莱阳是花,我就像蜜蜂一样又一次被它吸引,循着花香,往事又盛开在心头。

“丝丝,丝丝”,这是1994年10月的一天晚上十点多钟,我从莱阳城西北的集团军机关加班后推着自行车回集团军莱阳干休所宿舍休息时,前面的路基下断断续续发出来的声音,放慢了脚步,睁大了眼睛,看到了路基下面断断续续的黄叶堆里有什么东西在蠕动,靠近时,便没有了声响。我蹲下来细看,原来是一只已经圈缩起来的刺猬,刚才就是它踩着树叶发出来的声音。我向营门看看,至少还有三十米呢,只有到了前面的营门处,两边的山楂林才和营门的地势一样高,没有了路基的阻碍,它才能绕到路旁的山楂树林里。我赶紧支好自行车,然后用枯叶做垫子双手小心翼翼地腕其它,轻轻地放到半人高的石头路基上。路基上面的一片山楂树上的果子已经成熟,白天看上去十分可爱,无数个红的、青红的山楂果挂在枝条上,十分诱人。

放下刺猬,刺猬团在一起球形一般,我又细细地看看它身上挺拔起来的刺,用手指顺势摸了摸,挺拔坚硬,每根刺像长矛一样,随时刺向来犯者,自我防护似乎坚不可摧。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刺猬,在我们江南水乡是没有这种小动物的。看他还没有动,我顺势拿起地上的一根小枝条拨弄刺猬身体让它走,那知还没有碰到它,它已经迅速启动,迈开四只小短腿向山楂果园中快速逃去。

转身我推起自行车继续向坡上走去,两边的路灯已经照清哨兵的脸庞,穿过横向的军民路又向前推行了30多米走到坡顶后,在三岔路口向东南20多米便到了宿舍。

对这条路,我有太多的记忆。它是从军部大楼前面道路的西端,斜向西南方向的一条上坡路,一直通向军所属的部队,在这条路的坡顶有三岔路口,向右是到军招待所,向左前方是军莱阳干休所、向左则是军机关幼儿园。

在这条路上,我每天来来回回走了大半年,像在家乡走过无数次的回家的路。回招待所(刚到军里,在招待所住了近三个月)、干休所宿舍时都是推着自行车步行,因为坡度大,车根本骑不动,但上班、出操时有了自行车便如虎添翼,脚下生风。即是扣去营门前下车,和哨兵互相敬礼耽误十几秒,顶多两分钟也就到了军机关大楼前面的自行车停车场。

在这条路上,我曾陪同一位特殊的离休干部走过,那时我正好住在军招待所,三天时间,每日都陪同她就餐,听取她的平和的话语,也进一步熟悉了老人的情况。她来的地方对我来说是个非常陌生的县——山西隰县,经历过两次婚姻,没有子女。第一次婚姻因为历史问题结束,第二次婚姻便随丈夫到了山西隰县安家,后落实政策在隰县离休。这次她来到我们军是反映其丈夫去逝,没有子女照顾,想回部队干休所休养的。老人70岁出头,皮肤白皙,圆脸,约1.55米的个子。她曾是原陆军第46军宣传队的队员,后政审时,发现她是东北军阀、乱世枭雄张作霖的小女儿,最后被强制退役。后在历次斗争中因家庭问题吃了不少苦。经过辗转,1994年11月,她联系上了原济南军区政治部袁守芳副主任(46军成长起来的领导)。由于此前46军已经撤编,部队归建到我们集团军,所以就由我们军接待处理她提出的问题了。她来之后,我起草了给隰县人民政府要求对其生活予以照顾的函,临走时给了她500元的生活补贴,联系莱阳军代处给她定好了回山西的火车票并送她上了火车。其间,军政治部赵承凤主任接待了她并解释了相关政策规定,老人经过岁月的雕琢,心情平和,也理解我们的政策解释。

了解到这位老人复杂坎坷的人生之旅和其晚年的孤独境况,悲悯之情油然而生,可喜的是她晚年恢复了离休的待遇。

1994年初夏,我到干部处后分工做老干部工作,我们集团军有三个干休所,300多名离休干部,大部分在烟台的干休一所和二所,二所都是军职以上的离休干部,他们为新中国革命、建设和军队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觉得这份工作只能做好,不能有丝毫马虎。1994年10月集团军军史馆落成典礼,1995年春,烟台干休一所十周年庆典,这两次大的活动都是深入其中,沟通协调,起草文稿,全力以赴。通过这些活动也进一步了解了更多的老干部,责任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在干休二所有一位离休干部,他一直专注于马克思《资本论》的学习研究,写下了大量心得,去逝后留下了两纸箱的学习笔记。1994年9月的一天,他大儿子从成都回烟台处理善后,政治部梁俊生副主任带我专程去烟台干休二所接待,下午又到烟台精神病医院看望在这里住院治疗的老干部遗孀,通过两道不锈钢铁门后进入病区,在走廊上,梁副主任与她叙谈了大概两分多钟。从走廊看过去,还有很多病人,四五个穿着白大褂的人在巡视着,许多病人都目光呆滞、举止僵硬,陪同我们进去的还有一名保安手持警棍。出了医院后,我想起这位离休老干部两年前在原步兵第229团招待所一起早餐时的情景,老人清癯、文静,当时该团刘政委让他吃一个鸡蛋饼,老人微笑着说:“刚才吃了一个煮鸡蛋,营养够了,再吃就浪费了。”现在老人家走了,而其遗孀住在戒备森严的精神病医院里,烟台这边没有子女。坐车返回莱阳的路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起老干部对“主义”的坚定信仰,想起其老伴住精神病院的不幸,以及其子女在外地不能关怀、照料住院母亲的无奈。

到地方工作后,有一次到市二院(精神病医院)检查工作,窦院长带我们看住院病人的情况,在医院办公楼西南的一排平房东侧,我从小门看到四五十个病人神情木然地各自站在小院里晒太阳,相互没有一个讲话的,出奇地安静,四五个医生、护士穿着白大褂在巡视。我问窦院长:“病人会不会打医生、护士啊?”窦院长说,不会的,他们非常害怕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怕给他们打针。这句话解开了我第一次去烟台精神病医院探望病人时盘旋在头脑里的疑问。

莱阳的三月底,春风和暖,阳光舒心。爱人和小孩刚来不久,周末上午,我们带着小铲子和小塑料桶走出宿舍,在大营门东侧,军民路北边的小麦地里挖野菜,时麦地青青,长势旺盛,正待拔节。麦地的北边有隆起的土丘,我们找了半个多小时,只找到几颗小荠菜和猪耳朵。于是,放弃了挖野菜活动,走进营门,在办公楼前后游玩,花园里的海棠和早樱已经开放,灿烂着春光。最喜欢的是在办公楼的东边,有一大片竹林,穿过竹林里的小道,前面大一点的空地上有两张水磨石圆桌,每张桌子配了四只圆形的石墩。我们坐在那里,天空高阔,春风微醺,两边的竹叶徐徐晃动。小孩高兴地在两张桌子间穿梭,一会儿抱抱石墩,一会儿又要坐到石墩上。接着我们又走下几级台阶向东环湖游玩,湖心亭里有人在耐心地钓鱼,继续向东,在广场的最东边有长长的水泥柱搭起的葡萄架走廊,干枯壮的藤干上已经有一串串紫色的花蕊垂下来,一些嫩绿的小叶挺拔在枝头、精神抖擞,蜜蜂一会儿在头顶上嗡嗡地盘旋,一会儿又钻进花心里,一下子想起:“不论平地与山顶,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诗。空旷的水泥操场上一览无余,南面是大礼堂,西边是军史馆和军首长办公区。每周一三五的早上,我们机关干部都在这大操场上点名出操,沿着操场北边的大路向东跑到东营门前下操,路上两边都是参天的梧桐树。

工作着是美丽的,每天做好一点,上楼时会脚下生风。而工作中有好的领导做榜样,再忙再累也是愉悦的,更重要的是学到领导的思维方式方法和大量的工作经验。

莱阳城区地处胶东半岛的腹部,我们集团军所属部队分布在以莱阳为中心的周边县市区,乘车出莱阳进莱阳就成了常事。特别是每年老兵退伍和新兵军训期间下部队蹲点时间相对较长,一般有十到二十几天。1994年底,部队老兵退伍,我随政治部赵承凤主任、秘书处吴处长到部队蹲点,住在团招待所二楼,白天下连队了解情况,指导工作。没过几天,军区《前卫报》社跟赵主任约稿,内容是做好老干部工作方面的,下午吴处长说:得平,你是干部处的,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先弄个初稿给我。接到这项任务,觉得挺突然的,最头疼的是身边没有工作资料,好在有工作实践和以前干部工作的思考,写起来还算顺利。晚上10点多一点,吴处长来宿舍叫我到赵主任房间去一下,我放下笔过去,赵主任笑容满面,和蔼地说“辛苦了,犒劳一下。”接着,我们三人就着一只纸箱上放着的一只烧鸡、一盘花生米,还有一瓶酒,吃了一次特别的夜宵。第二天早饭后,我把稿子给了吴处长。中午饭时吴处长说:写的不错,到主任那里一次性通过了,得平文字过关了。

赵主任(1995年初提拔为集团军政委)橘柚垂芳,是我非常尊敬和崇拜的领导,曾认真学习过他的专著《新时期党委书记领导艺术浅谈》一书,也曾梦想有一天自己能出一本书,欣慰地是转业地方工作十多年后,出版了文集《花开人独立》,并被江苏省作家协会推荐参加了全国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选。赵主任思维敏捷,思路清晰,部队工作经验十分丰富。曾多次跟他下部队,日常工作与赵主任接触也较多,他看问题、做总结提纲挈领,有深度和新意,处理问题举重若轻。日常闲谈时生动活泼的事例、故事令人捧腹而又回味无穷。1995年3月底部队新兵训练期间,跟赵政委到原步兵第227团蹲点,当时遇到一件事情:几个同籍的新兵到桃村浴室洗澡,遇到失足女,最后都沦陷了,其中有一个新兵在其过程中是拒绝的,但因为老乡替他给失足女的钱拿不回来,觉得吃亏,在失足女要钱没有,项目可以做的话刺激下犯了错。这件事反映到赵政委这里,政委认为:根据性质和情节,应该区别处理。最后这个新兵留了下来,其他几个新兵退回地方。还有一次,和赵主任在部队蹲点期间,军区干部部老干部处长来我军调研,赵主任说:王干事,明天吃过早饭我们就回军里,工作由你汇报。下午和晚上我赶紧写汇报提纲。第二天上午赶到军招待所,我汇报结束后,赵主任又站高望远,对我们集团军做好老干部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1995年秋的一天,集团军请来了青岛市委俞正声书记给机关干部作形势报告,最后赵政委总结时说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说俞书记的报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让大家听得懂,理解的深,解决了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之先许多机关干部有的知道理论,有的懂些经验。…在阐述经验比喻时说:就像有个每天做馒头的老人,不管有多少面,随手抓把碱放进去就会调和发酵时的酸度,蒸出的馒头非常好吃,但你要让他介绍一斤面粉加多少克碱去做馒头,他是弄不清楚的。赵政委从生活中提炼出的比喻非常贴切,生动形象。

干部处办公室在集团军机关大楼四楼的最东面,两个办公室的门南北相对。南面办公室里有个隔间,里面是处长办公室,外面五张办公桌,我和刘耀明干事做对过,靠南面的东面窗户,西边是王培佐干事的办公桌。北边靠墙是吴宝军和韩廷珍干事的办公桌。走廊北边办公室里有三张办公桌,两扇窗户下面和靠南墙各一张,1995年8月,我到任免组后在南边靠墙的办公桌上办公,不久徐忠波副处长让我的桌子和他靠窗的办公桌并到一起,顿时感觉亮堂多了,同时遇到工作中的难题可随时请示和汇报。杜传禄干事负责档案工作,干部档案室在四楼走廊最西头的北边,任免组有一把干部档案室的钥匙,方便随时查询干部档案。在干部处,平时我们大家各忙自己的一摊事情。时孙处长到原炮兵第11团代理政委一年,期间很少回处里,不久王副处长到高炮旅任职,刘耀明干事、吕宇强干事到团里任职。聚的最全的一次,是我刚做干部处党小组长不久,下晚组织政治学习讨论,结束时已经六点多钟,吕干事提议我们处难得集中在一起,机关食堂也过饭点了,不如全处聚一下,恰好当天是王培佐干事生日,他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立过二等功,孙处长随即让吕干事安排,这是我在干部处两年时间内,全处同志在一起时的惟一一次聚会。

虽然大家忙忙碌碌,个人的事情好像没人问似的,但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感觉到处领导的关心和爱护。我到干部处不到半年,孙显宁处长、徐忠波副处长就将我爱人调到军里最好的单位,孙处长协调给我在干休所的宿舍装了电话,1995年4月,又给我争取到机关干部两室一厅的住房。在我一人到烟台干休一所、二所处理事情时,孙处长打电话让所里照顾好生活、安排车辆接送。有一次去干休二所时,恰好给老干部发年糕,让我带一份给孙处长,第二天孙处长把大年糕又给了我一半。处领导的关心,无以言表,只有以踏实工作来回报。同时也看到处长在日常工作中都希望我们尽快成长起来。1995年9月的一天下午,孙处长、徐忠波副处长带我参加集团军常委会,干部晋衔、晋级(技术级)和任免方案通过后,接着讨论对一名干部的处分问题,结束时将近晚上七点钟。钟军长让安排晚饭,桌上,都是军里的常委,我坐在旁边不敢擅自行动,孙处长忙提醒我:得平,赶快给首长们敬酒啊。

我住在政治部机关干部宿舍的后排二楼,上班时从宿舍出来沿路下坡向南,路两边是高高的水杉树,穿过湖中的小拱桥和花园里的石板路到达机关大楼的后门然后上楼到办公室。周末时,因为离莱阳市区有些远,更重要的是来回路上坡度大难骑车,况且军部机关生活保障比较好,生活上不要出去买菜,所以很少走出军部大院。住干休所时有过几次骑自行车去莱阳市区,看了莱阳市人民商场和服装市场,有一次在一条公路旁遇到赶集转了半个小时,最后买了一件家庭手摇的不锈钢压面条机和旋转削苹果皮机回来。在军民路上去城区的时候是下坡骑自行车很省力,回来上坡的时候非常费劲,骑到一半,孩子往往就在自行车的竹椅上睡着了。当然,自己也更多地占用了休息日到办公室进行学习充电、研究工作,先后在济南军区《前卫报》《基层建设通讯》和《政工学刊》发表了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文章。

坐在车上看莱阳城乡的机会比较多,城区路宽,南北很长,烟青一级公路在横向上穿过城区非常气派。1994年底,军里给每个离休干部发了一箱花生油和十斤盐的福利,我带车在莱阳南部走了约一个小时到了鲁花花生油公司购买花生油,县乡公路比较窄,有的路段是沙石路,路两边不像莱阳北部起伏多山。鲁花公司看上去规模不算大,没有亮眼的建筑。如今鲁花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开拓发展,成了全国著名品牌,每当走进超市看到鲁花花生油,在购买的同时,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1995年11月底,集团军机关进行野营拉练,长长的车队经过城区,莱阳对通过的路段实行了交通管制,市民驻车观望,议论纷纷。拉练进入最后一天,我们到了莱阳的北部地区。吃过早饭,我们参观了集团军防核武器指挥部:两山之间有约80米宽狭长的开阔地,大家顺着石子路向一侧的山边走去。到了山脚,抬头看到山势巍峨,植被枯黄、稀疏,石泽发黑。再往前走,迎面是一座约一米宽的铁门,继续行进不到20米又是一座水泥混凝土大门,大概有三十公分厚。接着是长长的廊道,有作战指挥部、司令部作战室、政治部指挥室、后勤部指挥室以及其他会议室和休息室。指挥部在大山的腹部,每间指挥室约有五米高、300平米,顶上按装三排荧光灯,亮如白昼。也许是很久没有打开了,里面透着一些霉湿气,在走廊的顶部装有通风、线缆管道。这样一个工程通过介绍才知道,这是集团军老前辈们用汗水和热血一镐一镐凿出来的,在那个缺乏大型机械作业的情况下,靠手工人力完成是何等的不易,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奉献精神啊,而真正体现的恐怕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这种大无畏革命精神了。

莱阳是有海的,但我没有领略到它的风采,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可是从莱阳出发去附近县市是看了很多海的,又带着对大海的念想回到莱阳。

1995年“八一”节当天,我带着20多个年青靓丽、精神饱满,眼神里彰显着艺术向往的军宣传队的女学员,坐大巴车去军烟台干休二所进行慰问演出。晚会结束后,我看海的愿望强烈,一个人来到了烟台山旁的海边,在海风的吹拂下,仿佛心的世界顷刻间就变得透亮和宽阔了。

扶住海边的栏杆看到远处的航标灯一闪一闪,仿佛大海如处子一样投来羞涩的眼神,显示着大海的神秘和多情。走上沙滩,透过灯光,看到不远处阵阵相涌过来的浪花,仿佛就像嬉闹的孩子在眼前奔跑打闹,一阵阵涛声随之而来,风吹过来有一种特别的味道穿透肺腑,海的最远处连着天空,一片漆黑,感受到的是无边无际。

在青岛栈桥、在海阳的凤城、在荣城的石岛、在长山岛的月亮湾、在威海的刘公岛、在蓬莱的蓬莱阁,每次看海都有不一样的收获。常常感叹于大海的气势恢宏、深不可测;忘不掉大海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震撼;感受到大海平地三尺浪,咆哮怒吼的威力。即使有三千烦恼丝,也会在大海面前一笔勾销。海风吹过,身心似乎都飘起来了。再回到莱阳军部机关工作时,神清气爽,干劲倍增。

烟台苹果莱阳梨,这是胶东在全国最出名的两种水果。莱阳梨是莱阳的特产,而烟台的苹果也包括了莱阳产的苹果。在莱阳,每到中秋节前后,这两种水果便被摆到了市场上、餐桌上。在莱阳的两年最不缺的就是苹果和梨子,果肉润、白、脆、甜是最大的特色,也是在莱阳的日子里,我们全家养成了每天吃点水果的习惯,当然每年吃得时间最长、吃得水果最多的是温性的苹果。后来多少年买苹果、梨子时都要问一问是哪里产的,最钟意的当然是烟台苹果莱阳梨,可惜莱阳梨是很少从外地市场上见到的。我转业回江苏老家后,许多人见到孩子皮肤白皙、细腻,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烟台苹果莱阳梨吃多了啊。

一份经历就是一次训练,一次曲折就是一次磨练。莱阳是胶东革命老区的中心,军民鱼水关系是有着深厚传统的,当然维系发展中,军队和官兵更要顾全大局、把控自我,自觉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1995年5月,集团军在优秀班长中拟提拔一批军官,根据处里安排,我带一组到莱阳以东的部队进行考察,吕干事带一组到莱阳以西的部队进行考察。十多天时间,我们马不停蹄,按时完成了考察任务。而其中险些酿成军民矛盾的事情记忆犹新。那次下晚是从烟台福山区炮团去文登市的路上,由于道路较窄,七八个高中生骑着自行车有说有笑占了半幅路,司机按喇叭后也无动于衷,在加速开过时说了一句:你们不要命了啊。而前面左边还有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为让学生车子差一点碰到摩托车。我们的车子超过摩托车后,听到摩托车驾驶员随口骂出难听的话。一会儿我见司机面色紧张,右手还从工具箱里拿出一把大号起子。我忙问怎么了,又看后视镜。原来摩托车在拼命追赶我们,右边的学生也拼命蹬车在赶上来。我忙说:不要紧张,加速先远离他们。当时心想,甩掉他们最好,甩不掉也不能让两帮人一起上来,争辩起来不光吃亏,更容易造成大的矛盾。哪知道吉普车不争气,行不到200米,在拐弯上坡时,被赶上来的摩托车逼停下来。司机是个两年多的兵,1.65米的个子,下车时,他又拿起起子,我见势严令他放到车上,想着一旦言语失和,起子捅过去那是要人命的。同时赶快下车,把司机推倒我的后面跟摩托车上的两个年轻人耐心解释,并致歉打招呼。但两个年轻人并不买账,要动手打司机,我喝令司机上车以躲避。就在这时,刚才的那帮高中生也赶了上来,参与围攻司机,高中生当中有四五个人超过1.8,他们的自行车上有的还用丝网挂着篮球。这么多人搅在一起闹哄哄的,坐在车后排的司令部通信处孙参谋和后勤部审计处的一个助理(记不得名字了)刚才在车上睡着了,不知道发生什么情况,见这么多人围攻司机,赶紧下车协助我阻拦他们的过激行为,尽管我一再解释,我们三人一起打招呼,这帮人还是铁了心要打司机,就在双方胶着之时,后面来了一位骑着自行车的大嫂,走到我们面前拦住那帮人说,你们停下来,人家解放军不是有意的,我在后面看得很清楚,你们学生骑车把路占了,他们的车是为了让你们才差一点碰到左边的摩托车的,大家都消消气,相互理解一下。听到这话,我如遇到救兵一般,一边说着谢谢大嫂的话,一边再一次向这帮人打招呼道歉,并说明我们有任务在身,急着赶路。在大嫂又一次的劝说下,三四个挑头的不在气势汹汹,听从了大嫂的劝说。一场由于年轻气盛而极易引起军民矛盾的事情平息了,但这件事对自己今后在处理各类矛盾关系时是一个有益的警醒,而那位穿着淡红褂子的胶东大嫂挺身而出、帮助我们解决难题的形象一直刻在脑海里。

1996年我由于胃病常发,向孙处长提出转业的想法,处长说,年轻干部在干部处转业的没有啊,要转业你自己得跟军长、政委报告一下。到了首长那里,我说明自己身体的状况,得到了钟军长、赵政委的同意。

几十年时间转眼过去,都说时过境迁,然而在莱阳工作、生活期间的事情在脑海里怎么也无法遮蔽,不能迁移,无法删除,犹在眼前。在那里,一门心思工作,一路向前努力,一直澎湃着年轻的心。接触到的人,经办过的事,看到的风景,在思考之后都让人生进入一个新的纬度,使自己转业后在地方党政机关工作中游刃有余,并开始把一部分精力转移到文学和书画方面的学习和创作上来。

心安之处便是故乡,莱阳这片美丽的土地,她点燃、承载过我的梦想和努力,今掇菁撷华留在文字上,不管世事如何变迁,莱阳,她是我的故乡,愿她的明天会更好。

2024.4.10于南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