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蒋益文的头像

蒋益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24
分享

金沙江峡谷酒香虫

金沙江峡谷酒香虫

蒋益文

金沙江峡谷酒香虫,只有指甲盖大小,漆黑油亮,展翅能飞,秋天到来的时候,钻进金沙江边的乱石堆里,石头缝隙里躲藏。酒香虫远近闻名,其香无比,味道鲜美,真是人世间少有的奇珍异宝,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人们对酒香虫趋之若鹜,却由于数量稀少,极其珍贵,极其难得。许多人都是只闻其名,难得一见,难得品尝,难饱口福,难免心存遗憾。酒香虫十分娇贵,行踪诡秘,人们只有在秋天里才能在金沙江边的乱石堆里,石头缝隙里,小石头下面寻找到酒香虫,在其他季节,在其他地方,根本见不到酒香虫的踪影,根本寻找不到酒香虫,也根本没有酒香虫。人们也不知道酒香虫是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真是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我少小的时候就听说过酒香虫,到了三十四岁,我才真正得以寻找到酒香虫,品味到酒香虫。

我是从爷爷的口里第一次听说酒香虫。我的爷爷蒋明钦是一位长寿老人,活到了八十四岁的高龄。他有文化,毛笔字写得很好,他年青时是一位木匠,他头脑灵活,手艺也不错,经常在四里八乡为别人做木工,打家具,在当地很有名。我的爷爷是我的曾祖公蒋文滔的第八个孩子,我的爷爷长大以后,当地都叫他蒋八师,四里八乡只要说到蒋八师,就知道他是谁了。爷爷的一生走村串乡,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很受人尊重。

在我少小的时候,家里只有三间土墙房屋,是从一户姓孔的人家购买过来的。我们家过去居住在金沙江边,从孔家购买到房屋以后,我们家就从金沙江边搬迁到了半山腰的孔家塆,在那里居住了下来,不久我奶奶就在那里去世,我也是生于那里。我几岁的时候,我的爷爷已经有七十左右的年纪了,在我们家的三间房间中,中间的那间是堂屋,在那里放着一张床,每当爷爷回到家里的时候,他就居住在中间的堂屋里。爷爷年老,睡眠少,我们在隔壁睡觉的时候,爷爷总是喜欢在夜间高声地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经历的往事。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他向我们说起的酒香虫。他说金河边的石头缝里,石头下面,藏着一种黑色的酒香虫,又叫打屁虫。是一种难得的好美物,把它捉起来,挤掉肚子里的辣水,放在锅里炒熟,炒脆,那个味道真是好得不得了,没有什么东西比得上。当时就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们居住的孔家湾,就是元木自然村,地处金沙江大峡谷,好吃的美味佳肴多了去了,难道都比不上酒香虫?我真想早些见识到酒香虫,早些品尝到酒香虫,但是多少年都没有机会实现我的愿望,一直让我渴望,让我期待。

我自幼生活在元木村,这里高山巍峨,群山起伏连绵,层峦叠嶂,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物产也很丰富,好吃的美食多了去了。山上野生的红树莓,乌树莓,生长在山间河谷的林木草丛之间,我们叫红泡咡,乌泡咡,味道很好,我们十分喜欢。高山上的森林里出产竹笋,特别是苦笋味道最好,虽然有一点苦味,却开胃健脾,清新爽口。可惜苦笋产量低,数量很少,只有到了春天才能吃到一两次,难以满足人们的口福。高山的森林里也出产野生猕猴桃,野生猕猴桃的藤子伸长在高大的树上,从树根到树梢都挂满了猕猴桃,人们把野生的猕猴桃摘下来,背回家放着,让它自然也变熟变软,其味道清甜可口,让人满口留香。元木村的稻田里有许多泥鳅,黄鳝,我们也经常捉来,剖洗干净,放上一些盐,包上南瓜叶,放在灶堂里的柴灰里烧熟,那也是一种难得的美味,我们越吃越想吃。只是泥鳅,黄鳝生性狡猾,逃跑速度极快,很难捉拿,难以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

在金沙江大峡谷,天上飞的最美味的是斑鸠,那时斑鸠还不是保护鸟类。到了秋天,斑鸠食粮充足,体大个肥。元木山村里的斑鸠成群结队,数量很多,斑鸠有固定的飞行路线,喜欢从这个山头飞向那个山头,有固定的栖息地点,喜欢栖息在树林中,竹林里。那时枪支没有严格管控,我们家里有一枪火药枪,在枪堂里装上一勺火药,在上端再装上十几粒铁砂子,在枪坐的细眼上装上炸药,覆盖住细眼,用枪描准树上,竹林中的斑鸠,扣动枪后扳机,引爆炸药,把火药和铁砂子发射出去,被打中的斑鸠就会应声而落,我们就会收获猎物。

父亲打到的斑鸠,有时多,有时少。拿回家后,我们一齐动手,把斑鸠脱毛,剖洗干净,放在菜板上,用菜刀背用力地敲击,直到把斑鸠的整个骨架都敲得粉碎,再把斑鸠剁成肉末,在锅里放上油,将斑鸠肉末炒香,炒熟,再放进新鲜的蔬菜,少量的盐,起锅,就可以美餐了。山村里的人们说,世间最美味的是天上的斑鸠,地上的竹溜,就是竹鼠。竹鼠在我们的山村里很少见,我也没有品尝过,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斑鸠肉味十分鲜美,十分珍贵,的确是难得的山珍海味。

居住在金沙江大峡谷,金沙江里的鱼品种很多,味道也很鲜美,真是此地独有,别处所无。金沙江捕鱼的最佳季节,不是秋季,冬季,而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是金沙江大峡谷的旱季,雨水稀少,没有洪水,江面就会下落十多米,江面变窄,金沙江金黄的江水也变得清澈一些。秋季,冬季,水温变低,不适合鱼类的活动,在江里捕鱼就较为困难。金沙江峡谷里的人们很少在秋季,冬季捕鱼。春季,夏季是金沙江大峡谷的雨季,这时雨水充足,山洪暴发,江水猛涨,江水金黄浑浊,饵料丰富,鱼群十分活跃,是捕鱼的最佳的时节。

金沙江的江面宽阔,水流十分湍急,力大无穷,人们根本不能栏断江面捕鱼,也不能抛撒大网捕鱼。金沙江大峡谷,云南,四川两岸的人们千百年来的捕鱼方式,是把一平方米大小的渔网绑定在一根竹竿上,选择一个有小滩的地方,人站在金沙江岸边,双手握着竹竿,把渔网伸进水中,从上往下,一次又一次的舀,当地的人们把这种活动说成是舀鱼,其实与其说是捕鱼,还不如说是捞鱼。春季,夏季,江水浑浊而湍急,鱼群活跃,在慌忙中可能是昏头昏脑不会选择游行的路线,很容易误打误撞,钻进了捕鱼人的渔网里,成为了人们的盘中餐。

在我少小的时候,我的爷爷和父亲都喜欢从居住在半山腰的家里到金沙江边捕鱼。爷爷虽然年老,闲着无事做,白天都能够到金沙江捕鱼,但是年事已高,身体弱,力气小,捕鱼的收获很小。父亲虽然年青,一直是村社干部,白天事情繁多,只有到了晚上才能到金沙江边捕鱼。父亲每次到金沙江边捕鱼,收获都会很大,他用的装鱼的鱼篼,宝塔形,下大上小,上面是一个喇叭口,开口很大,利于放鱼进去,中间是一个细腰,利于捆扎绳索,把鱼篼放里水里,牢牢地拴在岸边的石头上。鱼篼的下面是一个长方形的较大空间,利于尽量多地存放捕捉到的金沙江鱼。

那时金沙江里鱼的人很多,父亲每次到金沙江边捕鱼,几乎都不会空手而归,鱼篼里大都是装得满满的,回到家里,把鱼倒进盆子里,就是满满的一大盆。黄花鱼,红鱼,黄辣丁,石巴子,江团,土豪,鲶鱼,草鱼,各种各样,不一而足。

金沙江里出产的鱼,品质好,味道佳,烹饪的方法也很简单。每当江水暴涨,捕鱼多的时候,山村里菜园地里的鲜嫩的辣椒也长出来了,父亲把鱼带回家,我们就去菜园地里摘上一些青翠鲜嫩的辣椒,把鱼剁成小段,放里铁锅里去煎。金沙江里的鱼,不仅味道鲜美,油脂也多,放在锅里一煎,就会油脂横流,鲜香四溢,把鱼煎熟后,再把剁碎的青翠鲜嫩的辣椒放进去,起锅,上桌,就可以享用美食了。这时金沙江鱼的香味就会飘荡在整个房子里,飘荡在整个山村里。真是让人馋涎欲滴,真是让人大饱口福,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在我的家乡,金沙江大峡谷元木自然村,是很难找到酒香虫的。元木村地处金沙江大峡谷,处于群山环抱之中,这里山高谷深。过去,在向家坝电站建成,水库蓄水以前,这里的金沙江两岸,云南,四川,到处都是悬崖峭壁,到处都是比房屋还要巨大的石头,到处都是险滩,巨大的乱石堆,在这里很难在秋天里找到酒香虫。我从小生活在元木村,从来没有尝试过寻找酒香虫,也没有亲眼看见过酒香虫。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绥江县也恢复了中考,我通过考试,进入县城里的绥江第一中学读书。绥江第一中学创办于1936年,原名“绥江县立中学”,“绥江中学”。1960年8月,改名为“云南省绥江第一中学”。绥江第一中学的校园,濒临金沙江边,有几年夏季到来,金沙江洪水暴涨,金沙江水都漫进了绥江第一中学的下操场。

每当秋冬季节到来,金沙江到了枯水季节,江水很快回落,迅速向四川那边退去,远离绥江一中校园有二三千米的距离。在校园下面边就露出三四平方千米的两级平坝,上面一级平坝很小,是一个长方形的沙坝,我们有时在沙坝上面上体育课,接受军训,练习跑步,学习扔手榴弹。下一级平坝很大,有二三平方千米。平坝上铺满了大大小小,光滑溜圆的石头,人们叫他钟碛坝。钟碛坝前面的江边就是从云南进入四川,从四川进入云南的码头,渡口,这里每天都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钟碛坝地势形平旷,空阔而洁净,是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地方。钟碛有两大特产远近闻名,钟碛坝的一种特产丰富多样,绚丽多彩的奇石。每当秋冬季节到来,金沙江水回落,钟碛坝水落石出,几个平方千米的平坝布满石头,这里的石头光滑溜圆,大大小小,形态不一。这些石头都是数千米以外的金沙江上游,山石滚落,掉进金沙江,经过金沙江千百年的冲洗,夹带,从而变得光滑溜圆,最难得的是每个石头上面都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千奇百怪的花纹和图案,所以这里出产的石头,无论是形态,还是图案,还是色泽,都没有两个石头是相同的,这里每个石头都是奇石,都让人爱不释手,视若珍宝。

钟碛坝的另一种特产是酒香虫,绥江人喜欢品尝酒香虫,由来已久,在绥江民国时期编纂的旧《绥江县志》里就有这样的记载:“此虫少时青色,撒尿臭不可闻,每到白露后,河水初退,遂成百千万飞藏岩底,约一小时,顿变黑色。身体肥大,肚中尽是白脂,月余绝迹,翻石捕之置温水中去尿炒食,味鲜而美且大温补,实乃绥江特产中之奇异者。”我进入绥江第一中学读书后,那时学校时兴勤工俭学,义务劳动,学校在新建教室,宿舍,每学期都要让学生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地为学校义务劳动,到金沙江边的钟碛坝背鹅卵石,河沙,背回学校后,掺水泥修建校舍。每到秋冬季节,我们到金沙江边背运石头和河沙的时候,看到县城里的人们成群结队,男女老幼齐出动,带着铁钩,铁棍,小锄头,在钟碛坝的乱石堆里不停地翻找,好像在寻找什么宝贝,一些知情的同学告诉我说,他们在寻找酒香虫,味道很美,县城里的人们很喜欢。

酒香虫秋冬时节飞来,春夏时节飞去,飞来时节成群结队,不知从哪里飞来,飞去时节踪迹全无,不知朝哪里飞去。真是玄妙莫测,让人捉摸不透。

我们家居住的南岸镇元木村,地处金沙江边的大山深处,离县城很远,有三十多千米的山路,每次往返,翻山越岭,十分辛苦。有时周末,我们没有回家,也到金沙江边宽阔的钟碛坝上游玩,也好奇地学着县城里人们的样子,翻动石头寻找酒香虫。但是这里的乱石头平坝,纵使有二三平方千米宽广,但是几乎每一尺,每一寸的石头都被人们不厌其烦地翻找过好几遍。但是酒香虫却源源不断地飞来,从捉了一批又买来一批,只要耐心寻找就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耐心地寻找,终于也有一些小收获,找到了一些酒香虫。我们找到后拿在手里一看,原来就是我们山村里的打屁虫,我居住的元木自然村,树林里,草丛中,打屁虫的种类很多,有青色的,有绿色的,有花纹的,有个头大的,有个头小的,放在手里轻轻一捏,尾部就会流出辣水,臭味扑鼻,很难闻。山村里的打屁虫各种各样,就是没有黑色的,山村里根本没有酒香虫。

钟碛坝里的酒香虫与山村里的打屁虫不同,个子很少,大小几乎一致,只有指甲盖大小,背部有甲壳,漆黑油亮,腹部呈黄色,捕捉到酒香虫,放在手中,如果轻轻一捏,就会喷出透明的辣水,一会儿手上就会留下黄色的印迹。如果放在鼻子下面闻闻,也有一股奇异的气味。我们听人们传说,这是稀罕物,放在锅里炒熟可以食用,味道十分鲜美。但是我们捕捉到酒香虫的数量很少,纵使费尽心机,也不过寻找到几只,十几只而已。那时我们都是从农村进县城读书的穷学生,在县城里举目无亲,纵使捕捉到几只酒香虫,也无法找到锅灶煎炒,不过是把玩一下而已。那时,我真相品尝一下美味无比的酒香虫,但是也仅仅是想想而已。

我从金沙江上游的元木山村,来到县城读了三年的高中,我也吃过不少美食,至今回想起来,也滋味鲜美。一种美食是县城里的凉虾,所谓凉虾,不过是煮熟的面粉,用漏斗漏出,做成头大尾小的蝌蚪形状,在凉水中放上红糖,味道甜美,清凉爽口,在夏天里真是解渴,真是难得的美食。1977年至1980年,那时物资奇缺,钞票更少,在中学每月的生活费只有6,7元,我们根本没有闲钱在校外进饭馆,大吃大喝。我们在学校里吃的是玉米面和大米混合的两掺饭,不知是为了防虫,还是为了防老鼠,玉米面中经常都掺杂有农药六六粉,气味十分浓烈,也许是我们的抗毒能力超强,也许是农药六六粉剂量掌握得很好,我们吃了三年的这样的饭食,全校每年六,七百学生,都没有发生一起食物中毒的事件。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想为我们百毒不侵,临危不惧,金刚不倒的肠胃点赞。

那时的肉类只有猪肉,是一种十分紧缺的商品,我们每个月只有一次或者两次品尝猪肉的机会,每次学校食堂煮猪肉分给学生,一个班级一大盆,由各班级的生活委员分到各人的饭碗里,半斤或者一斤猪肉分到我们的饭碗里,饭碗下面是玉米面混合着大米的两掺饭,上面是猪肉。我们一边搅动一边吃,三搅两搅就把猪肉,两掺饭,吃得过精光,那时的肉食真是美味无比,让人难忘。学校里的另一种美食就是豆腐,也是由专门的粮食部门做好后送到学校,那时豆腐像猪肉一样,很稀罕,一个月也吃不上一次,学校食堂里卖出的豆腐,做得很娇嫩,很美味,很可口,每次只有一勺子,刚刚品尝到滋味,就已经没有了,真是难以解馋,让人回味无穷。在县城读高中的时候,有了这些美味的饭食果腹和解馋,加之我们又忙于学习,就不得不把想品尝到美食酒香虫的事放在一边,不去奢望。

我看到别人寻找酒香虫,大吃特吃酒香虫的时候,是在盐津读中等师范的时候。1980年我在绥江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当时我的成绩不过中等,不上不下,考大学完全没有把握,考中专却有一线希望,两相权衡,为了趋利避险,我就报考了中专,填报了两个志愿,第一个志愿是中医专业,第二个志愿是中等师范学校,那年招收的中等师范人数最多,我被盐津中等师范学校录取。

盐津地处从四川宜宾至云南昭通的交通要道,也是自古以来中原地区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早在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就在这里开辟了五尽道。盐津在关河岸边,是一座深山峡谷里的县城。当时盐津师范学校正在修建,我们到盐津后,就由盐津一中代为培养,盐津一中在吊钟岩脚下,关河的左岸。我们在盐津第一中读书,学习中等师范课程。第二年,在关河对岸,县城边的盐津师范学校主体修建完成,据说这所学校是从过去的粮食加工厂改建的。我们就搬迁到了盐津中等师范学校,读第二年的中等师范。

盐津地处深山峡谷,周围群山耸峙,绿水青山,环境优美。盐津县城在大山脚下沿着山坡修建,对面是一千多米高的吊钟岩,吊钟岩有数千米长,是刀劈斧削一般的悬崖峭壁,从宜宾到昭通的公路就从吊钟岩下通过,县城下面就是奔腾不息的关河。盐津第一中学紧挨着吊钟岩,背靠着另一座大山。盐津第一中学围墙外面就是从宜宾到昭通的公路,公路的另一边就是关河。我们课余的时候经常到关河边游玩,天气好的时候,我们瞒着老师,在关河里游泳。关河的盐津河段,春夏时节,河水猛涨,水位急速升高,陡然宽阔的江面,水流湍急,浪涛汹涌,河水几乎可以漫进盐津一中的操场,不得不让人感到十分惧怕。秋冬时节,关河水逐渐消退,河面变小变细,在关河两岸露出了宽阔的洁白的沙滩,沙滩上布满洁白圆润的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那时的中等师范课程,与高中课程不相上下,读过高中后再读中等师范,等于是复读,难度并不是很大,我们读得也很轻松。每到周末,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我们经常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到关河边的沙滩上散步,追逐,游玩,游泳。但是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在关河边的沙滩上的鹅卵石堆里,隐藏有世间难得的奇珍异宝,酒香虫。

我们进入盐津中等师范学校后,一共只有三个班级,1980年招收的两个班,师六班和师七班,1981年新招的一个班,师八班,我们称师八班这个班是和尚班,全部是清一水的男生,一个女生也没有。我们班住在楼上,另外两个班住在楼下,当时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比较宽松,允许学生在寝室里安装电炒锅,到了周末学生们可以在寝室里做饭吃。有一天,我到楼下的学生寝室里串门,刚好看见有几位同学捕捉到了一大盆漆黑油亮的酒香虫,他们正在把酒香虫放进温热的水中,酒香虫进入温热水后,立即惊慌起来,一边不停地拼命扑腾,一边不停的排放黄色的辣水,经过这道工序,煎炒出来的酒香虫就更香,更美味了。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多酒香虫,也没有亲口品尝过酒香虫,我真想参与他们美餐一顿,看到这种情景,真让我馋涎欲滴,舍不得离开。但是我们与他们并无很深的交往,也不好意思把我的想法说出口,只得作罢,依依不舍沉默无声地离开,至今都还想念。

从1980年进入盐津一中读师范,到1982年从盐津中等师范学校毕业,我在盐津生活了两年,虽然没有品尝到酒香虫的美味,我却吃到了盐津的两种美食,甜柿,白水豆花。我们绥江也出产柿子,我的元木村的家里的自留地里也栽种有一棵柿子树,那上面结的柿子,四个梭角分明,个大味甜。但是柿子还没有长大成熟,红透的时候,是不能吃的,又生又硬,味道苦涩,难以下咽。柿子长大了,成熟了,红透了,就会变得十分柔软,味道清爽而甘甜,我们十分喜爱。我们在盐津读书的时候,看到街道的市场上摆放着的柿子,又青又硬,我们就问摊主,难道这种柿子都能吃?摊主回答说,这是甜柿子,又脆又甜,好吃得很,不信,你可以买一个试一试,不好吃不要钱。我买了一个咬一口,试了试,还真是又脆又甜,我在盐津读书,爱上了那里的甜柿子,经常购买,经常品尝,至今口舌生津难以忘怀。

我们在盐津读书的时候,吃到的另一种美食就是白水豆花,有几家饭店的门前支着一口大锅,锅里从上午到下午都煮着一锅雪白鲜嫩的豆花。我们少小的时候,家里也经常做豆花吃,居住在山峰之巅的我的外公杨永银家,那里出产的黄豆更多更好,我们每次到他们去游玩的时候,他们家也经常做豆花招待我们。农村做豆花可是一个费时又费力的活儿,先把黄豆用水浸泡,让它发胀,豆浆才会又多又好,接着是用石磨推豆浆,石磨推豆浆,每次只能在磨眼里添上一小勺子,速度很慢,用时很长。接下来是把豆浆倒进锅里煮沸,烧开,再舀进纱布里过滤,再把豆浆倒进锅里,一边加温煮沸,一边一点一点地加进卤水,把豆花从卤水里分离出来。做豆花是一种精细活,技术活,卤水不能多也不能少,卤水多了,做出来的豆花苦涩,难吃,卤水少了,豆花分离不成功,浑汤,豆花拿不起来。做豆花火候也要掌握得恰到好处,火候不到,豆花很嫩很散,拿不起来,火候老了,豆花又绵又硬,也难吃。我们农村做豆花,由于时间匆忙,手艺也不大好,每次做出来的豆花都不一样,有时做出来的豆花鲜嫩好吃,有时做出来的豆花发柴苦涩不好吃。盐津的白水豆花却很让我满意,不知是他们的手艺好,还是有什么做豆花的诀窍,我每次到饭店吃白水豆花,豆花都是那么的鲜嫩,那么的可口,那么的清爽,那么的美味。那时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国家每月有16元的生活费,比在绥江读高中时经济要显得宽余一些,可以挤一点钱出来,到街道上下饭店,品尝新鲜美食。许多时候,到了周末,我都喜欢到盐津的饭店里,点上一碗白水豆花,一碟放上葱花的辣椒酱,一碗玉米面掺和大米的两掺饭,就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至今都很怀念那种有滋有味的日子。因此我在盐津读书两年,虽然没有品尝到让我垂涎欲滴,求之不得的酒香虫,但是吃过盐津的又甜又脆的柿子,鲜嫩可口的白水豆花,也让我很满足了。

盐津中等师范毕业后,我回到到了绥江,被分配到南岸镇的团结村当小学老师,教小学。那里地处金沙江边,那里的金沙江岸边,悬崖峭壁多,有的石头高大,相互重叠,有的石头与江边的河沙混合在一起。每当秋冬时节,金沙江水回落,石头缝隙之间,夹着不少小木棍,小木头,那是金沙江水从上游冲刷下来,江水消退后遗留下来的。到了周末的时候,我们就到金沙江边寻找水柴,背回学校,作为一日三餐的燃料。团结村是一个偏僻边远的山区,不通电力。晚上没有电灯,就用煤灯照明。团结村的金沙江边石头个大,河沙很少,是没有酒香虫的,我们没有寻找过酒香虫,更没有品尝过酒香虫,品尝的是其他的美食。

从1982年到1987年,我在团结村教了五年小学,我在那个偏僻边远的山村里,工作之余,闲来无事,我读了不少的书。业余时间里,到金沙江边的岩洞里,开始自学英语,自学和报考大学本科课程。开始诗歌和文章的写作,在省级报纸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我在那里也学会了烹饪饭食。在团结村的五年里,每年都会有老师调出,调进,我们的一日三餐,也是经常变化,有时是伙食团,有时是合伙做饭,更多的时候是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自己做饭自己吃。初学做饭的时候,我会把一锅饭做成三种成色,饭煮好后,揭开锅,饭锅上层的饭是缺水的生米,中间层的饭,有一半生,一半熟,饭锅底部的饭,完全煮过火,变得焦煳,焦黑,把整个锅的饭都行熏得焦黄,充满浓烈的烟味。真是让我哭笑不得。我经过很长时间的试验,我才掌握了做饭的窍门。

那时我学会做一道美食,就是炒洋芋片,经过五年的反复练习,我切洋芋片的刀工,完全可以自信,无论是生洋芋,还是蔫洋芋,无论洋芋的个头大小,我都能把它切成很薄的犹如纸片的几乎透明透光的薄片,在锅里放上油,放进洋芋片,一阵煎炒,洋芋片就逐渐变得晶莹透亮,放上盐,放上味精,洋芋片就会越炒越香,鲜香四溢,让人垂涎欲滴。放在饭桌上,洋芋片美味无比,很是嘎饭,让人越吃越想吃。我在团结村工作了五年,有了可口的炒洋芋片满足我的口腹之欲,就没有心思想酒香虫,把酒香虫的事远远地抛在了一边。

1987年下半年至1993年上半年,我调回老家南岸镇元木自然村,在那里继续当小学教师,教书。在元木村工作五年,业余时间里,我在全国各地发表了多篇文章,到元木村的悬崖峭壁的岩洞里,报考完成大学本科课程,获得了学士学位。除了自学英语以外,开始自学日语,法语,世界语。那时妻子也在身边,做饭的事大都由妻子做,我只负责上课教书,业余时间里带孩子,读书,写作,我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妻子做啥,我们全家就吃啥。工作忙,读书忙,家务事忙,没有心思去想美食,也没有心思去想酒香虫。

1993年,我被调入了南岸镇中学,在那里当语文老师,2012年以前,国家级水电站还没有完工,金沙江没有蓄水,金沙江南岸镇河段,江面开阔,水流平缓,每年秋冬季节到来,金沙江的江水消退后,岸边都会露出宽阔的沙滩,沙滩上小石头堆多,鹅卵石滩多,酒香虫也多。我从那时开始,才真正参与到寻找酒香虫的人群中,开始真正接触酒香虫,品尝到酒香虫的滋味。可是那时,我也很繁忙,又在教书,为学生上课,又在当记者,不时到全县各个乡村,县城里的各个单位采访新闻,又是县级人大代表,会议也不少,又在读书,又在写诗歌,写散文,不断地向全国各地的报刊投稿。虽然也寻找过酒香虫,品尝过酒香虫,但是数量很少,吃得匆忙,难以领略酒香虫的美味。

2012年,国家级水电站向家坝电站建成,金沙江蓄水,水位提高到海拔381米,南岸镇中学原来的花园般的校园被淹没在水下,学校迁移到新建的南岸镇的新集镇的新校园。国家级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建成,金沙江大峡谷,新建的县城,集镇,洁白明亮,街道整齐亮丽。流淌着金沙,浊浪滔天的金沙江,成为翡翠碧绿的百里长湖。过去不通公路的金沙江两岸,云南,四川两省,一座桥梁接着一座桥梁。金沙江上一座又一座的桥梁凌空飞架,连接着云南,四川。云南,四川两省紧密相连,河道,港湾,纵横交错,星罗棋布,车辆在云南,四川两省自由穿行,峰回路转,成千上万,远道而来的游人,在这青山绿水,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旅游,真是分不清楚哪儿是云南,哪儿是四川。金沙江大峡谷的城镇里,酒店,饭店林立,美食众多,品芋火锅,东坡肘子,绥江石灰粑,名目繁多,数不胜数,人们趋之若鹜,争相品尝。

金沙江蓄水,水位升高,过去的县城,县城下面的宽阔的钟碛坝,金沙江边两岸,云南,四川的无数的河滩,碛坝,都全部被淹没在水下,淹没在了水库的底部。人们也很担心没有了河滩,没有了碛坝,酒香虫也许不会再来。过去有人戏称,“云南十九怪,酒香虫成了上等菜。”我们也许再以品尝不到人间美味酒香虫了。

但是出乎人们的意料,现在的金沙江大峡谷,到处是绿水青山,到处是蓝天白云。金沙江大峡谷不仅给人们造就了无数的美丽景观,也给人们造就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食。金沙江大峡谷的酒香虫,不仅没有变少,反而更多。每当秋冬季节到来,在金沙江两岸,云南,四川的桥梁上,酒香虫接连不断地飞来,好像跟着人们凑热闹,争相在桥上晒太阳,赏风景。这时兴奋了当地的人们,每人手里捏着一个矿泉水塑料瓶,在塑料瓶上烧上几个透气的小孔,一边在桥上游玩,游山玩水,观赏风景,一边急急忙忙地捕捉接连不断地飞来的酒香虫,捕捉一个,就把塑料瓶揭开,把酒香虫放进去,关好,就像获得了求之不得的珍宝,人们争先恐后,人们欣喜若狂。个头只有南岸瓜子一样大小的酒香虫,现在也备受青睐,身价倍增,一个酒香虫身价高达五角,一元。每公斤酒香虫,价格高达四五百元。还因酒香虫稀缺,有钱也难以买到。

每当秋冬季节到来,人们为了满足品尝酒香虫的愿望,带上钢撬,小锄头,开着小车在风景如画的金沙江两岸,云南,四川两省奔跑,在开采金矿的矿山的乱石堆里,在放在在码头上,等待转运的铅锌矿的石堆里寻找,只要用心寻找,每天都能寻找到一瓶,半瓶,成百上千个酒香虫。人们把酒香虫拿回家,洗淘干净,放进锅里炒熟,放上佐料,鲜香四溢,美味无比,尽兴品尝,其乐融融。

有人说,酒香虫,就是瓜褐蝽。瓜褐蝽,昆虫名,为半翅目,蝽科。前胸背板有近于平行的不规则横皱。侧接缘及腹部腹面侧缘区各节黄黑相间,但黄色部常狭于黑色部分。足紫黑或黑褐色。功能主治,理气止痛,温中助阳。也治胃寒胀痛,肝胃气痛,肾虚阳痿,腰膝酸痛。

在我的半生中和许多人一样一直对酒香虫趋之若鹜,念念不忘。我想,人们寻找酒香虫,也是寻找人生的乐趣。人们品尝美味无比的酒香虫,也是品味无限美好的人生。人们享受美味无比的酒香虫,也是享受时代的快速变迁,享受鲜香的美食,享受美好的生活,享受美好的人生,真是其乐无穷,永远让人回味无穷,永远让人流连忘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